高等教育心理学题目

5. 心理学的任务。.......................................................................................................................................................................................................... 3

6. 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 . .......................................................................................................................................................................................... 3

7. 心理发展的含义。....................................................................................................................................................................................................... 3

10.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 3

11. 佩里认知发展的三段论。 ........................................................................................................................................................................................ 3

12. 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 3

13. 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 ........................................................................................................................................................................................ 4

14. 气质。 ........................................................................................................................................................................................................................ 4

15. 大学生的气质教育。 ................................................................................................................................................................................................ 4

16. 性格的含义。 ............................................................................................................................................................................................................ 4

17. 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 ........................................................................................................................................................................................ 4

18. 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 4

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 . ......................................................................................................................................................................................... 4

19. 智力三元理论。 ........................................................................................................................................................................................................ 4

20. 智力的测量。 ............................................................................................................................................................................................................ 4

21. 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 4

22. 大学生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 . ................................................................................................................................................................................ 4

23. 学习风格 .................................................................................................................................................................................................................... 4

奥苏泊尔将成就动机 . ..................................................................................................................................................................................................... 5

24. 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 ........................................................................................................................................................................................ 5

25. 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 ............................................................................................................................................................ 5

26.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要素: . ................................................................................................................................................................................ 5

27. 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 5

专家型教师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 5

29. 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 . ............................................................................................................................................................ 5

30. 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 .................................................................................................................................................................... 5

31.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 5

32. 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 ........................................................................................................................................................................................ 5

33.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 5

34.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 5

35.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 6

36.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 ..................................................................................................... 6

37.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强调有意义学习。 ............................................................................................................................................. 6

38. 学习的迁移 ................................................................................................................................................................................................................ 6

39. 学习迁移理论。 ........................................................................................................................................................................................................ 6

40. 学习动机的作用。 .................................................................................................................................................................................................... 6

42. 成就动机 .................................................................................................................................................................................................................... 6

43. 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想方设法逃脱成

就活动,避免预料到 . ..................................................................................................................................................................................................... 6

44. 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6

50. 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 . ................................................................................................................................................................................ 7

51.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 . ........................................................................................................................................................................ 7

52. 变式练习。 ................................................................................................................................................................................................................ 7

53. 元认知策略 ................................................................................................................................................................................................................ 7

54.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 7

58. 心理定势是 ................................................................................................................................................................................................................ 7

59. 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 7

60. 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 ........................................................................................................................................................................ 7

61. 头脑风暴法, ............................................................................................................................................................................................................ 7

62. 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 ............................................................................................................................................................................................ 8

64.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 8

65.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 8

66. 品德的心理要素 ........................................................................................................................................................................................................ 8

67.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 8

68. 大学生的品德修样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 ............................................................................................................................................................ 8

69. 群体是 ...................................................................................................................................................................................................................... 8

70. 群体的种类: ............................................................................................................................................................................................................ 8

71. 大学生班集体具有的特点:..................................................................................................................................................................................... 8

72. 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致弱(制约)作用: . ............................................................................................................................................................ 8

73. 从众 ............................................................................................................................................................................................................................ 8

74.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 8

75.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因素:1. 时空接近性。远亲不如近邻。2. 态度相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等。 ............................ 9

76. 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因素: . ........................................................................................................................................................................... 9

77. 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 ........................................................................................................................................................................................ 9

78. 心理咨询 .................................................................................................................................................................................................................... 9

79. 心理咨询的类型。 .................................................................................................................................................................................................... 9

1. 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 . .............................................................................................................................................. 9

2.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P148) . .......................................................................................................................... 9

3.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P175) . .................................................................................................................. 9

4. 结合实际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P257)................................................................................................................................. 9

5. 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 10

一、选择或判断题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 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 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 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 个体心理: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认识(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 )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正式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心理学之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华生主张把心理看作一个黑箱,不管黑箱里装了什么,只要对受刺激影响的反应行为做出观察就可以。因此他主张心理学应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S —R )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由于他不否认人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发展了行为主义,所以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4.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5. 心理学的任务。

概括地说,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描述。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即心理与行为“是什么”。

解释。其功能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某种心理与行为事件为什么发生,其发生的原因或机制是什么。

预测。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即根据已有的理论对某种心理和行为事件在何种条件或情况下发生的理论推测。

控制。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控制作为心理学的最高目标。控制意味着通过一定手段或方法使心理与行为事件发生或者不发生,即引发那些希望发生的事件,控制那些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6. 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

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7. 心理发展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所谓系统变化是指发展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统、有组织的。 心理发展不但包括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能力的出现、已有心理与行为机能的增强,还包括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或消失。

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其中,思维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婴幼儿之后的发展中。

8. 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和平衡。

9. 根据不同年龄个体的生物、认知及社会性发展的水平与状况,可以把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胎儿期是从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

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二三岁这段时间。儿童期是指从二三岁到十一二岁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儿童早期(婴儿期结束到6岁)与儿童中晚期(六七岁到十一二岁)。 青少年期是由儿童成长为成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时期。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青年期的开始。而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阶段。

整个青少年期又可分为:青少年早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青少年中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相当于高中阶段;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至二十一二岁),相当于大学阶段。

10.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6-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11. 佩里认知发展的三段论。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佩里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了跟踪研究。他将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他们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所追求的是“什么是正确的答案”,而不考虑这个答案是否合理。他们更重视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而不是未来的可能性。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权衡,对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进行比较,进而找到解释现实的有效理论。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在约定性阶段,个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

12. 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1)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辨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抽象统一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所谓辨证逻辑思维,则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

(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常规性思维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但对解决者来说是新颖的问题。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并且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的问题。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组成。元认知知识指主体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的与认知有关的知识,由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认知任务的知识和认知策略的知识组成。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的过程中,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计划、监控的过程。

13. 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

歌德曼总结了青少年这一特定的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1)陪伴;(2)放松;(3)工具性支持;(4)自我意向的支持;(5)社会比较;(6)亲密。

14. 气质。

心理学上说的气质,指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各自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是:(1)胆汁质:具有胆汁质型气质的人精力旺盛,热情直率,意志坚强;脾气躁,不稳重,好挑衅;勇敢,乐于助人;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他们的心理活动的明显特点是兴奋性高,不均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李逵)(2)多血质:这种人的行动有很高的反应性,他们容易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具有高度可塑性。他们给人以活泼热情、充满朝气、善于合作的印象。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很难适应要求耐心细致的平凡而持久的工作。这种人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燕青)(3)黏液质;此类人缄默而沉静,由于神经过程平静而灵活性低,反应会比较缓慢。这种人常常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注意稳定且难转移。给人的外表感觉为态度持重,沉着稳健,不爱作空泛的清谈。这种气质类型的不足之处是有些固执冷淡,不够灵活,因而显得因循守旧,不易合作。那些要求持久、有条理、冷静的工作,对于黏液质的人最为合适。(林冲)(4)抑郁质:这种人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和较低的敏捷性。他们反映缓慢,动作迟钝,缺乏生气,不爱交际。他们的主动性差,在困难面前常常优柔寡断,面对危险常常恐惧萎缩。这种人很少在外表上表现自己的情感,而内心体验则相当强烈。具有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往往富于想象,善于体察他人情绪,对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坚韧精神。

15. 大学生的气质教育。

大学生的气质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掌握气质的理论及大学生气质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二是大学生应了解自身的气质特点,加强自我塑造。(1)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气质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2)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3)气质与职业指导。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胆汁质、抑郁质)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

16. 性格的含义。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现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与其他个性品质是不同的,它是由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形成的反映个性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17. 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

(1)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格。(2)独立型多于顺从型。

18. 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

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19. 智力三元理论。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于1986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主要包括智力的三个亚理论,它们分别是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智力的情境亚理论阐述智力与环境的关系,表明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智力行为的内涵,即周围环境对个体智力具有制约作用。智力的经验亚理论讨论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水平与他们的智力行为之间的关系,表明一个人在完成新颖的任务、处理新的情况和自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行为表现不同,则智力高低不同。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是该理论最重要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成分结构。智力理论的基本分析单元就是智力成分,它是一种基本的信息加工过程。斯腾伯格把智力成分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20. 智力的测量。

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常用智商(IQ )表示智力的高低。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其含义是被测验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的实际年龄之比,用公式表示:IQ=智力年龄(MA )/实际年龄(CA )X100。儿童大约在15岁就出现了智力年龄不再随年龄增长的现象。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其计算公式为:IQ=100+15(X —X )/s。

21. 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论述)(1)能力的类型差异。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划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划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划分。(2)能力的水平差异。大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科差异和性别差异。

22. 大学生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

(1)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2)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人施教。

23. 学习风格

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认知风格(先天多)是学习风格(后天多)的一个方面。

学习风格的特点:(1)学习风格具有独特性(2)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3)学习风格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

奥苏泊尔将成就动机

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4. 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

焦虑是个体在一定压力情境中所产生的包含担忧、紧张、恐惧等成分的复合型情绪。按照焦虑水平,把学习者分为高焦虑者、中毒焦虑者和低焦虑者。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过敏性焦虑不是因客观情境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的,而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就学习情境压力与焦虑的关系来看,一般是低焦虑者在压力大的学习情境下学习效果较好,而高焦虑者则适合压力较低的学习情境。

25. 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2)角色认同阶段。角色认同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3)角色信念阶段。角色信念是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26.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要素:

(1)教师的知识水平;(2)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3)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4)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

27. 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论述)一般教学能力,是指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1)教学组织能力。如果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和控制学习变量中能表现出较好的技能、想象力和敏感性的话,就会促进学生获得优良的学习结果。(2)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操作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4)教学监控能力。

28.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2)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3)创造性的洞察力。

29. 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

一般来说,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广义的学习概念,应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第二,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本能行为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经验,是生来就有的、不学而会的。例如鸭凫水、鸡下蛋等。习得性行为是人和动物在后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如老鼠跑迷津、狮子滚绣球、人类游泳、驾车等。第三,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有时并不明显)也有内隐行为或内部过程的变化,即个体内部经验的组织和再组织的变化,比如人类思想、观念思维的变化,这种变化都不是短暂的,而是比较持久的。第四,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作学习。例如,由于药物、疲劳、生长、肌体损伤以及其他生理变化所产生的变化就不属于学习,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变化才是学习。例如,运动员由于服用兴奋剂而提高了比赛成绩,学生学习疲劳后会降低效率等,尽管行为发生了变化,但是都不属于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30. 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1)知识的学习,主要指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2)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31.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以布卢姆为首的一个委员会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32. 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

首先,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其次,他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33.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1)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尤其到了高年级,自学就成了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2)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专业课阶段、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3)学习内容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争议性和高层次性上。(4)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34.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1896年他在哈佛大学开始用小鸡做实验,被认为是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

用猫学习解决疑难问题是他的经典实验。迷笼、饥饿的猫、尝试错误。桑代克的观点: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而实现的。

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桑代克提出,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两大主要定律。

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早期的练习律注意到联结的频因效果,认为已经形成的某种情境与反应的联结,经常使用会使联结的力量减弱。到20世纪30年代,桑代克修改了他提出的学习定律,首先放弃了频因因素,认为单纯的反复练习不能增强其联结,而只有将练习律与效果律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效果律。早期的效果律注意到奖励和惩罚的作用,认为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联结伴随奖励时,联结力量增强;如果伴随惩罚,联结力量削弱。1930年以后,桑代克放弃了准备律并修改了效果律,认为奖励的效果比惩罚的效果更好,因此特别强调奖励的作用。桑代克首先注意到奖励的强化作用,为后来强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开辟了途径。

35.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从总体上讲应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受四个子过程的影响。这四个过程的基本成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造过程、动机过程。

36.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37.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强调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38. 学习的迁移

(简称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种类有:

(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或者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一种学习对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正迁移的例子很多,如棒球选手打高尔夫球、懂的英语的任何容易学习和掌握法语等。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或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负迁移的例子很多,如中国司机在日本驾驶汽车时就有驾驶习惯的困难。(右,左)

(2)根据迁移的层次分类。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根据迁移的层次不同,把学习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所谓横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上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又称“水平迁移”。例如,阅读报纸时看到在课堂上学习过的新词汇,就属于横向迁移。所谓纵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更高级的学习)发生的迁移。例如,作为先前学习的加法、减法,对以后更高级的乘法和除法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纵向迁移指的是由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向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迁移,所以又叫“累积迁移”。

(3)根据迁移的先后顺序分类。根据迁移的先后顺序,学习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凡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例如,学习素描会对以后学习优化产生积极影响,生活中所说的“举一反三”也是顺向迁移的例子;凡是后一种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例如,后来学习的汉语拼音会对以前学习的汉字发音产生积极的影响。

(4)根据迁移的内容分类。根据迁移的内容,学习迁移可以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内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内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和态度对另外具体内容的学习的影响,即所学的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化。

39. 学习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对前一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该学说的心理学基础是欧洲从古代到近代一直比较流行的官能心理学。(2)共同要素说。(3)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提出的。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4)关系转换说。如觅食实验:浅灰色

的、深灰色的纸。(5)学习定势说。学习定势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6)认知结构说。

40. 学习动机的作用。

一般来讲,学习动机的作用越强烈,学习积极性越高,越能发挥学习的潜能,学习的效率也越高。那么,动机作用处在何种强度才能使学习效率达到最佳水平呢?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

41.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样性。(2)学习动机的发展性。(3)学习动机的间接性。(4)学习动机的社会性。(5)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42. 成就动机

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所提出的“成就需要”。默里认为,成就需要表现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默里为了测量人格与需要,曾特别制定了主题统觉测验(TAT )。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之后,麦克里兰德及其助手改编了这种放射技术,并用它作为人类成就动机的测量方法。

43. 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

44. 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他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三个纬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纬度。(注意表格)。

韦纳在1986年的研究表明,对未来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这就是他的“期望原理”。

45. 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

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46.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另外,表象系统和线性序列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47.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创始人纽厄尔和西蒙首先提出用产生式表征人脑中贮存的技能。

48. 元认知。

一般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

49. 奥苏贝尔提出三类有意义学习的机制: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模式。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认知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结构是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程度上按层次组织的。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就是下位学习。例如,作为原有概念的“花”和新概念“百合花”之间就是下位关系,在学习时只需把“百合花”纳入“花”的概念之中,这样既扩充了“花”的概念,又理解和掌握了“百合花”这个新概念。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例如,在小学数学里学习有关面积的概念时,教师让学生比较桌面、地面、墙面的面积大小,最后概括出“面积就是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这一面积的定义,这就是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即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由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例如,学习质量与能量、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50. 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

(论述)根据目前对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理解和有关的教学研究,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注意合理运用一下策略。(1)动机激发策略。首先,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其次,要及时修正学生的动机归因,努力使学生相信在陈述性知识的建构意义及其与记忆的关系方面下功夫的话就能有效、充分地理解学习的指示,以促成学生自愿生成意义的习惯。再次,使新知识和预期同时呈现。同时,教师还应提供给学生成功产生动机的机会,以适当方式给学生呈现新信息。(2)注意选择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在教科书中采用符号标志技术、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的呈现方式、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3)复述策略。(4)意义构建策略。包括精加工、设计组织者、鼓励合理猜测、及时反馈等多种形式。在学生形成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措施。(5)认知结构优化策略。

51.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

(1)定义不同。(2)测量方式不同。(3)表征形式不同。(4)意识控制角度不同。(5)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联系。

(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往往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2)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获得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证。(3)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虽然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种知识,但在学习和用于解决问题期间是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的。

52. 变式练习。

所谓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53.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评价和调整自身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方法。它主要包括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54.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2)教会自我监控。(3)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4)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6)长期教学。

55. 心理学家对问题的理解和陈述虽然不同,但有三个成分是得到公认的:(1)给定,指问题的初始状态;(2)目标,指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障碍,指给定和目标之间必须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消除的障碍。

56.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活动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

57. 创造性不是少数天才的特权,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58. 心理定势是

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9. 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专家之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具备以下七个特征:(1)在擅长的领域内表现突出。(2)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3)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4)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5)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6)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7)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60. 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1)实施学习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2)发展元认知。(3)增强自我监控学习。(4)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5)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6)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7)问题的难度要适当。(8)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

61. 头脑风暴法,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国外大学颇为流行的集体讨论法)。

62. 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

在头脑风暴中不存在错误答案,所有的想法都受欢迎,而且也不能对各种想法有任何评价,因为小组成员一旦害怕对他们想法的评价,就会停止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并且一开始看起来愚蠢的想法可能在后来被证明很不错或能引发其他不错的想法。

63.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德行”。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时代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64.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品德的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及社会现实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第二,品德是在后天的教育、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形式的影响和感染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个人品德在受到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的同时对社会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65.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范畴不同。第二,影响因素不同。第三,性质不同。

66. 品德的心理要素

: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的(四因素说)。①.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②.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③道德意志,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去克服道德生活中的困难或矛盾并且支配行为的表现。④道德行为,是指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的外在表现。因此。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在品德教育中人们提出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其中涵盖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因素。

67.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品德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将六个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68. 大学生的品德修样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论述)(1). 学习。(2). 立志。(3).躬行。(4).自省。

69. 群体是

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 群体必须是一群人。(2). 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3). 群体有一定的目标。(4). 群体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倾向。

70. 群体的种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按照群体内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固定编制和严格的组织原则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以个人需求或意向一致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2)大群体和小群体。(3)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

71. 大学生班集体具有的特点:

(1). 强制性。(2). 同一性。(3). 独立性。(4). 开放性。

72. 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致弱(制约)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时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就是社会致弱作用。

决定因素:(1)活动内容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个体的情绪紧张与注意涣散(4)群体活动的人数。

73. 从众

: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如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等。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在20世纪50年代曾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过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七人组)

74.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 团结友爱、平等互助。2. 理想色彩浓厚。3. 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

75.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因素:1. 时空接近性。远亲不如近邻。2. 态度相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等。

76. 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因素:

(1)认知上的偏差。1.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仅仅根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概括一些未曾了解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倾向。一好则百好,一糟则百糟。2.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在人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体育、中文、农村、城市)。3. 角色固着。角色固着是指个人言行举止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4. 自我认识(2)个性心理上的缺陷。

77. 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主要有六个方面:(1)环境应激问题。环境应激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新生身上。(2)自我认知失调。(3)人际关系障碍。(4)情绪情感不稳定。(5)性适应不良。(6)紧张和压抑。

78. 心理咨询

是指咨询这就来访者发展方面的问题或适应方面的困难,为其提供能够正常进行心理交流的气氛,并运用专门的心理学方法,通过疑义解惑、忠告建议等帮助、指导、启发来访者,发现并利用其潜在的各种因素,处理和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和困难,使其心理机能得以调整和提高的活动过程。心理咨询具有帮助性、主动性、心理性、渐进性的特点。

79. 心理咨询的类型。

根据心理咨询的范围和内容,我们把心理咨询划分为发展心理咨询和调适性心理咨询两大类。

心理咨询的形式:(1)直接心理咨询和间接心理咨询(2)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3)通信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心理咨询。

典型的精神分析治疗技术主要有三种:(1)自由联想(2)移情(3)梦的分析。

二、论述题

1. 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

(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第一,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二,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第三,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4)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2.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P148)

(1)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

(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3)让学生学会学习。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P175)

(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4)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5)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6)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4. 结合实际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P257)

(1)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①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②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③培养科学实验能力。④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

(2)激发创造性动机。①确立目标和意图。②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③鼓励自我竞争。

(3)塑造创造性人格。①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机。②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⑤确立创造的信念。

(4)创设创造性环境。①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②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③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④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5. 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 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2. 大学生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学习负担要适量。

生活节奏要合理。

用脑要科学。

(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培养个人的幽默感。

增强生活适应能力。


相关文章

  • 信息技术题库
  • 题目1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  ),终身学习. d. 能力为重 题目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具体是(  ). b.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

  • 心理健康作业 选择题
  • 1.第1题 现代社会青少年的性成熟与心理成熟的发展趋向是 A. 两者同步 B. 性成熟先于心理成熟 C. 心理成熟先于性成熟 D. 无规律的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决定咨询成败的首要因素是 A. 良好的咨询关系 B. 高超的咨询技术 C. 安静的咨询环境 D. ...

  • 英语教学理论作业和答案
  • 17.第1题 "视不同社会的信念系统之不同,死亡的说法亦会有差异,在西方是见上帝,在我国,解放前是见阎王,解放后是见马克思."这个例子说明了语言是一个受规则支配的系统. 答案:错误 标准答案:0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8.第9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的一 ...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2
  • 1.第1题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身良好的思想行为品德以及典型人物的优良道德风范去感染.教育孩子,这是家长在对孩子的非期望行为进行管教时所用的( ). A.正面说理法 B.榜样示范法 C.暗示提醒法 D.批评惩罚法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在影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 ...

  • 学校管理学在线作业100分
  • 创建学校特色的内部条件包括 等. A. 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 B. 要有一批教有特色的教师 C. 要行政部门简政放权 D. 要有一种适应特色建设的文化氛围 E. 要有一套保障特色建设的设施设备 答案:A,B,D,E 您的答案:A,B,D,E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2.第6题 教师管理 ...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1.第1题 学前儿童家长的情感特征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其中情感特征属于学前儿童教育素养的( ) A.身体素养 B.心理素养 C.文化素养 D.道德素养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超常儿童不是被制造的,而是被"发 ...

  • 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总结
  • 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总结 20XX年5月27日,机械工程系机自xx班在第二教学楼xx教室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   开展的这个班会是以知识竞答的形式来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心理方面的知识。这个活动开展之前,我班已经写了非常缜密的策划书,而且提前购买好了各种有关的奖品。而且为了体现这个活动的民主化,这 ...

  • 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
  • 第二章 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 第一节 信度 第三节 难度 第四节 区分度 一. 信度的概念 信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的程度.也就是测量结果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考生的实际水平.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测量的信度. (一)信度指实测值与真值相差的程度 测量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测量得到 ...

  • ◆视听协调能力训练-----???一和亲子心理教育中心
  • ◆视听协调能力训练 一和亲子心理教育培训中心 ●初级阶段 训练孩子能够根据听觉指示进行视觉练习,加强视听结合. 辨别动物 ★训练目的:训练孩子的视听协调能力.视觉辨别力和听觉辨别能力. ★训练方法:(1)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2)家长说出动物的名称,孩子据此在卡片中找现相应的动物. 听读 ★训练目的 ...

  • 小学班级管理现状调查问卷_姜慧卿
  • 小学班级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姜慧卿 [摘要]班级管理研究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进行得有效和高效.本文作者使用科学方法,编制完成<小学班级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为准确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现状提供了有效工具.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编制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