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境界线:谈一谈我对一路一带的一些看法

作者:贴吧网友—虚空境界线

无论是西班牙,荷兰,英国的殖民体系还是美国的金融体系就是都有经历获得资本的注入,然后构建自己的一张庞大的贸易网络来进行贸易网络从中获利,国家因这个贸易体系越来越强大,英国美国荷兰,西班牙的海军是为了保护这条贸易体系

古代中国其实也有自己的体系

我在之前那张半坑的贴里有提到涉及经济贸易的问题,这里就不在重复了。简而言之,其实资本从古至今都存在,并且达到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兴衰的标志。同时资本又不能一直的握在自己手上,因此贸易交流是必然的让资本流通的途径,为什么中国周边的小国在经济上依赖于中国呢,很简单,小国的经济模式单一,东南亚卖水果卖原材料·······也就是货物拿捏在自己的手上,这些货物满足于自己人的需要是绰绰有余的,那么剩下的货物他们就需要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来销售自己的商品,从而获得资本在购买中国或其他国家自己所需的东西,形成一种交流。贸易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盛与衰亡。

中国是一个能自给自足的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同时领土广阔,无论是过去的农业文明时代,还是现在的工业文明时代,中国的各地所生产的产品,都能在中国各地取得原材料,生产,在各地间进行贸易交流,资本在中国内部流通。货币的价值在于它所等价的货物价值,如果货币多余货物,则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你的货物就那么多,而钱越来越多,那么钱就越来越不值钱),反之则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情况差不多就是东南亚列国,明明国内那么多的水果,还卖不出去,间接就是购买力下降同样也是经济发展不健康的表现。那么中国的发展就必须稳步的进行也就是创造多少的商品货物原材料,就发行多少货币,资本在国内流通起来,使得中国的经济健康发展,形成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是,随着资本在国内的流通,所产生的商品货物原材料等社会财富就越多,所需要的资本就越多,国家就越来越强盛,但是你的国内市场是有限的,诺想更进一步,你就需要开放,开发世界市场。

中国古代强盛的朝代如汉唐都有经营西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丝绸之路是一个对于沿路国家都是互利共赢的商贸路线,但是这条路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得利,如沿线一些游牧民族,外部势力,因而沿线的的得利者维护这条线,而不得利者则劫掠这条线上的财富。而为了维持这条路线的安全通畅,无论是汉唐都要投入更多的资本供养军队维持贸易路线的稳定。唐朝为何要跨过帕米尔高原和黑衣大食打一场恒罗斯之役呢,为了就是抢夺贸易线路的控制权,而战争的结果是黑衣大食获胜,唐朝失去中东的霸权,由于汉朝唐朝为维持丝绸之路所要投入的成本,超出丝绸之路的收益,那么丝绸之路就衰弱,而中国失去西域,中国这边王朝更迭,中东,西方那边的区域势力洗牌,等都影响着路上丝绸之路的存续问题因此丝绸之路并不能长久

那么宋朝和明朝为何不经营西域,经济却能发展强大呢,这段时间的历史上中国经营起了另一条贸易路线,海上丝绸之路。

也就是这段时间,经济重心南移,沿海地区得以发展起来,经济重心由内陆往沿海转移

泉州广州等就是基于此而发展起来的,郑和下西洋并非是为了四处炫耀国力,而是开辟航线

那么现代的情况,为何有一种情况呢

越往内陆越穷,经济发展的重心都在沿海呢

因为海运的成本低,比陆运的成本低,海路需要航路,陆运需要修路,中国有句话叫要致富先修路,由于受很多特殊地形环境的限制,如高原,山地等,特殊局势如战争等,因此陆运很难连成一片,并而海洋则通过航线将世界上的沿海国家连成一片,海运的成本低于陆运,因而形成了近代到现代陆权从于海权的情况

传统的海权大国崛起,传统的陆权强国衰弱

可以说近代是西方的时代,那么西方大国为什么要在近代开辟新航路呢

其实由东方通往西方的贸易线为一个中东兴起的帝国所控制,奥斯曼土耳其

奥斯曼土耳其垄断了贸易线路因而奥斯曼帝国获得贸易路线的一级代理,他能从贸易路线中分红更多的利益,二级代理在意大利那边,最后才是欧洲西侧最边缘的西班牙葡萄牙,你可以这么理解吧,当货物途径奥斯曼帝国时,奥斯曼帝国可以收取大量关说,而货物进入奥斯曼帝国时,贩卖的价格也是最便宜的时候,而走出奥斯曼帝国进入意大利的货物价格要更高,货源更少,关税会更低,那么出了意大利进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呢,那就更惨了,你可以这么理解吧,在陆运——地中海航运这条道上的蛋糕,奥斯曼帝国吃去大头,意大利分去小头,西班牙葡萄牙则捡食别人吃剩下的。那么这条道上无疑西班牙葡萄牙人处于一种极其不利的位置,如何改变这种劣势呢,那就得改变游戏规则,大航海时代

开辟新航路

因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强盛起来,全胜时期的西班牙最早号称日不落帝国

但是强盛时期的西班牙并没有构建起一套独有的海权贸易体系,他只知道从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获得黄金等财富,大量的金钱涌入带来的只是西班牙的短暂强大,之前提到的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多于社会所产生的商品原材料等的时候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再加上英西海战,西班牙衰弱。荷兰兴起

为何荷兰这种屁点大的地方可以称之为世界性帝国呢,因为荷兰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它的殖民地,殖民地相互控制着重要的航线,中国历代王朝之所以不能称之为世界性帝国而是区域性帝国的原因是因为荷兰通过殖民地几乎控制了世界上的重要航线,而类似奥斯曼帝国这些只控制贸易的一段线,因而这段时间荷兰强大,并组建海军维护他的贸易线。但同时,在欧陆上荷兰又不是一个很强的国家,并且真个蛋糕都让你吃了,自然让新兴势力眼红,因此欧洲自然而然站出来挑战挑战荷兰霸权,英国最初不也是海盗起家的吗,最终荷兰无力应对他的挑战者,国力渐渐不支持荷兰的贸易网络,因此荷兰衰弱下去,大英帝国崛起

同样,英国的霸权把蛋糕吞去大半,简而言之就是损人利己,因而,世界上有两股反英力量,一个是殖民地的反英运动,一个是新兴强国对老牌帝国的挑战(德国,美国,苏联,法国等)因而为了维持他的霸权地位,分去他因霸权所得利益,英国就得拿出更多的成本去镇压这些反对力量,同样面临收支问题,当收入低于支出,则英国衰弱,更进一步则殖民体系崩溃。英国的殖民体系崩溃有两股力量推动,美国苏联等新兴势力,以及殖民地的反英运动。而一战二战导致资本逃窜,美国成为资本的乐园,美国借由东西两大洋,而南北无帝国的特殊地缘远离战争,大发战争财,资本积累使得美国兴起

美国霸权体系我想在那篇坑掉的贴里我已经讲得差不多了,其实美国的霸权和西班牙,荷兰,英国是一脉相承,但又比老前辈的霸权体系更加隐晦,老前辈是直接打下殖民地,接管殖民地,但同样,接管殖民地对殖民者而言,殖民地给殖民者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惹来更多的负资产,即如反殖民地战争,因而美国更加聪明,在取代了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后,他不是以殖民地的形式来控制世界,而是采用扶持战略,通过传播民主与自由的普世价值观,美军美媒等手段软硬兼施的手段在世界各地扶持亲美政权,其实这种扶持手段比直接接管殖民地的方法投入的成本更低。就像西方国家无法直接殖民中国,因此在确保有一个听话的清政府之后,在获得既得利益即可直接放手让现政府接管。如果西方真要强行接管中国的话,爆发在清政府头上的辛亥革命就会一直爆发在西方殖民者头上,并且一次没有革命成功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趋离西方殖民者,而这种战略下到是比殖民更加成功,现有政府只需要确保西方的利益,而西方给予他支持即可,不用在承受英国这种没头没续的殖民者与反殖民者的战争,而是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的战争。但是这种扶持战略有一个弊端,一个软弱听话的政府自然符合西方的利益,但不符合本国的利益,因此西方要么介入帮助镇压反抗,要么放任他被推翻,这个国家再次建立新的政府,而西方大可不必介入,直接要求现任政府承认西方在本国的合法权益是正当的即可,但这又不符合本国人的利益,因此又上来一个把现政府推翻,直到现政府维护自己本国的利益本国的革命才由此而止(其实晚清被推翻后,民国被推翻,新中国成立不也是一个流程吗,古巴的卡斯特罗),那么你扶持(支持)的人物是一个强硬派人物他听你的吗,短时间会,并不会一直听你的,美国扶持过很多势力最后不是也成为反美力量了吗,比如萨达姆,塔利班,本拉登·······那么对于这些不听话的政府怎么办,要么直接动手把他打到民主为止,要么在内部把本国政府给颜色革命掉,最后又是一个亲美体系,因此界定西方何谓民主何谓自由,即听话的为民主,不听话的即为独裁。但本质上美国的霸权体系,本身就是对他国利益的一种侵害,因此,这种美式打地鼠的形式会在美国的霸权任期内一直玩下去,而由美国扶持起来的或者美国支持政权同样要面临国内的压力,如日本冲绳反美国军事基地,但是日本政府却无所为动,这就是为何美国的盟友遍天下,却又想美国跨的人也是天下遍布,其实就是反美体系与美国霸权体系的抗衡

美国的金融霸权,是用美元捆绑大宗能源的形式得以存在的,制造业国需要能源,那么你就需要美元来买能源,能源国所获得的货币就是美元,因此他买制造国的制造品也只能用美元来买,因此美元在世界市场上占据货币的半壁江山,美元在美国所建立的贸易体系下流通起来,而美国就可以从制造国还是能源国中脱身,无论是去工业化,还是封存美国的资源都是基于这点考虑,用美元的形式操弄这条霸权体系。其实和英国一样,美国同样前后夹攻,我军必败。反美霸权的除了类似三胖,拉登大叔,傻大木这些星星点点不入流的小势力之外,还有另外一股势力,如欧盟,苏联(俄罗斯),中国这些足以构成撬动美国霸权的新兴大势力

如果你说欧美联合是同舟共济还是同床异梦,那么很简单是同床异梦。但是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苏联(俄罗斯)吧,冷战美苏两级争霸,历史事实无疑是苏联优先出局喽。苏联的解体无疑是由内部自我瓦解的详细原因我想我另外一张贴写了,但是苏联却还算不上世界性帝国,而是区域性大国。冷战时苏联被美国耍的团团转,这点就不多说了,就拿一句话来说吧:苏联是通过盟友对自己的恐吓来控制盟友,美国是通过盟友对敌人的恐惧来控制盟友。资本主义为何惧怕共产主义的原因在原帖有说吧,苏联的手段和美国的手段那个更高级点呢,很明显是美国的喽,苏联制造盟友对自己的恐吓,盟友被迫服从于苏联,而敌对阵营则对苏联越来越恐惧,甚至苏联所制造的恐惧堵死了敌对阵营能为苏联所用的人为苏联所用,而苏联越制造恐惧,美国的阵营紧密,苏联的阵营离心力越大,也导致后来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的转折是在哪里呢,中苏反目,中国倒向美国阵营。

欧洲的盟友因苏联的威胁悬在头上,而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又因石油能源市场上与苏联对立因而抱紧美国的腿,中国又倒向美国阵营,那么其实这时候就形成了美国画了一个圈,苏联还乐呵乐呵的往里钻的局面,在中苏边境囤积百万军队,入侵阿富汗,在东欧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恐吓敌人和自己的盟友。成就苏联以区域性霸权挑战美国世界霸权的作死行为

苏联解体,外部势力获利的其实不止美国,还有欧盟国家,在失去苏联这个大威胁之后,欧盟得以东扩,欧盟的有点在于五亿人口的大市场(中国十三亿,美国三亿,欧盟五亿),并且是制造业大国的集合体,缺点是他是一个联盟,因相同的利益而走在一起,而利益分配不均时一拍两散。欧盟之于美国也差不多是一种连横合纵的关系。

当然欧盟不是一个重点,重点是中国。我们来分析欧盟的优势的同时,再来看一下中国,你就会发现中国的优势是欧盟的放大版,世界工厂的地位,13亿人口的大市场,当之无愧的世界市场,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因而,美国无法像玩欧盟那样各个击破。至于如何如何,接下来从头开始讲起吧。

毛泽东时代,中国之所以一面倒向苏联是为何呢,中国不能倒向美国,中国弱小而美苏强大这时候选边站是无疑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势必不为西方所能容忍。并且苏联也不会容忍自己近邻有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并且新中国是一穷二白,所以中国需要苏联老大哥的帮助,打下自己的工业基础。

其实无论是人口,领土,地缘等方面上,中国是一个有潜力的大国这点毋庸置疑,在中国红军渡江战役的时候斯大林建议中共和国民党划江而治,从本质上来看,苏联希望中国是一个亲苏的国家,并且不要过于强大,能够被苏联控制的国家,因而他不希望中国过于强大,但这个时候苏联又是中国不得不抱的大腿。统一战争是中国自己争取来的。新中国建国没多久,就爆发了朝鲜战争,中国入朝作战。其实苏联也是其中的参与一方,那么朝鲜战争的结果究竟什么方向对中国有利呢。朝鲜战争如果中国败了,那么无疑是最大的输家,中国的立国立威之战惨败那么中国的名声只会重回到过去东亚病夫的形象,西方国家把驻军开到鸭绿江边,对中国来说是一种威胁,对苏联来说,苏联可以借机进入中国东北,控制中国。斯大林为何对出兵援朝那么暧昧呢还是金日成如果败了可以在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呢,很简单,美国把驻军开进鸭绿江边确实对中国和苏联构成威胁,但威胁中国的却是中国的核心地带东北工业区以及首都等等,而苏联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他的核心地带在东欧,离这儿远着。苏联反而可以借此筹码来对中国施压,逼迫中国让步,就是典型的美国通过盟友对敌人的恐惧来控制盟友这一手,因此朝鲜半岛沦陷,斯大林反而不是输家,而是赢家,而美国达成他的战略目标同样美国也是赢家。而朝鲜战争把美国推下海呢,这是美国的底线,日本是美国在东亚的战略支撑地,美国不希望真个朝鲜半岛赤化导致日本处于前线,形成下一个赤化的目标,因而,美国的底线也是三八线(其实就是朝鲜半岛上有块立足点)那么金日成和斯大林又为何在中国取得一系列胜利后鼓动中国继续推进呢。金日成自然是想借着中国之手把国家统一,而对于斯大林来说,朝鲜半岛统一又意味着另外一种格局的出现,那就是苏联在朝鲜半岛上又可以拥有取代他所渴望大连港的港口,同时又对中国形成另一种压制作用。另外中国国力不强,强行推进触碰美国的底线反而遭致更强硬的反弹,朝鲜战争最终只会变成烂仗,我们没必要为朝鲜人填那么多人命,因此在朝鲜战争中,对于中美苏三个大国来说什么情况是最有利的,什么情况是失利呢。美国:推到鸭绿江边既是最大胜利,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可以接受,被赶出朝鲜是最大的失败。苏联:无论是真个朝鲜是统一还是沦陷对于苏联来说都是有利的,但是朝鲜打出和局却是对苏联不利的。中国:朝鲜战争无论完全的把联军赶下海还是被推回鸭绿江边都是不利的,唯有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上才是最大的胜利。那么朝鲜战争的影响,自然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啦,按着对头勒索筹码的反而变成中国这一方,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国的地位上升,动摇了苏联老大哥的地位,因而苏联需要中国承认他是老大哥,毛泽东为何叫苏联老大哥叫的不亦乐乎呢,O(∩_∩)O~这一声老大哥是苏联毛泽东要啥给啥换来的。

孙子兵法有句话: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翻译成译文为: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攻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必须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最简单的理解这段话的意义就是: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

战争双方的筹码或许不对等,但一个小小的战机却能一掷乾坤,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战机就是机会。战机是不可预测的,但是你却可以创造使你不败的条件,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攻胜敌人。当你的条件不足以击败敌人时,必须先做好防御工作,当你进攻敌人时也就意味着条件成熟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文为: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实为不战而上,但是不战的筹码真有那么好达成吗?无论是古代的烛之武退敌兵,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都是要有可以利用的筹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形式对你绝对有利,你处于进攻的一方,这时候苟延残喘的敌方想要不战退你是不可能的,而相反,你处于优势的一方,你的筹码占绝对优势,形式对于你绝对有利,那么你就有选择不战的能力。烛之武秦军的原因其实并非守方的不战,郑国并没有多少筹码,而是烛之武利用对于攻方之一的秦方来说,反而不战不灭郑国对秦国有利的形式来游说秦军不战郑国,因而不战而屈人之兵被列入孙子兵法的谋攻篇。

那么什么是战争胜利的筹码呢: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 :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已经综合国力: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兵法上有五项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土地幅员广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攻击弱小的敌人;而败军之师如同以铢对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高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中的“形”。

因此·: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以上是故你要了解战争对你有利及不利的一面,同时也要对对方有利的一面以及不利的一面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然失败。

当你为进攻的一方时,如何取胜呢,这就是一种选择: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

总结起来就是,一场战争打起来时,双发互相算计各自所占据胜利的条件,占据胜利条件多的一方会获胜,占据条件少的一方会失败。因此想要取得胜利,就得不断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你的条件不足以击败敌方时,不要冒然出击,应该做好防御工作,当你出击时就预示着条件成熟。同时要了解敌方的有利以及不利之处,规避其有利的地方,打击其要害,当然敌人的要害没那么容易漏出来,因而创造条件使敌方露出破绽或者等待其露出破绽,把握战机以及之长攻敌之短,避实击虚打败敌人,胜利的条件可遇而不可求,但是不败的条件却是可以创造的,想要打败敌人首先就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胜利的天平向你倾斜时,作为攻方的你,如何打败敌人这就是你的选择,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吧,冷战的高峰期,苏联的军事实力鼎盛时期强过美国,因而在军事上抗衡苏联是不智之举,美国则利用盟友对苏联的恐惧,以及其制度与文化面对苏联时所产生的优势来使自己的阵营更加稳固,加大苏联的阵营的离心力,同时中美各持所需,利用外加的手段在中苏决裂的情况下拉拢中国,在中东拉拢阿拉伯国家在经济上困住苏联,同时画出一个包围圈限死苏联,而苏联利用盟友对自己的恐惧来控制盟友本质上也在加固美国的包围圈,以及让自己的盟友更加离心,同时苏联没有找到美国的软肋,而美国却找到的苏联的软肋(原帖有写到),因而借此避开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打击苏联脆弱的一环,致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实为不战为上。

那么我就以这篇兵法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大国战略吧

俄罗斯和中东地区因为特殊的气候原因,战争或是革命都需要抢夺大城市来对周边地区形成控制力,无论是中东的沙漠地带还得俄罗斯的大城市周边其他地方都无法为军队提供有效的补给,因此中东爆发的战争,俄罗斯的革命,二战苏德对大城市的争夺都是围绕着大城市进行的。而俄国的十月革命也是直接控制大城市进而控制整个俄国

中国的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因为在中国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农村都能提供军队支持,而无论的日军还是国民党他们所控制点强的地带在大城市,反而在农村形成盲区,因而共产党可以避开敌方强势的地方,在敌人弱势的地方如鱼得水

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发动战争者本意是为谁牟利而战,因此战争回归基本是我为谁而战,发动战争的或者扩张的势力都有一个口号,宗教战争的发动者,口号是为宗教而战,因此他获得宗教的支持,早期罗马发动战争,公民是既得利益者因而罗马步兵军团可以很勇猛,而希特勒发动而战,口号是德国人至上,因此于情于理,德国人都可以因战争而获利,所以德国人被元首绑上战车,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是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战争因而,资本主义世界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而共产党却能得到工农的支持,因这获得工农的支持而苏联和中国可以取得革命的胜利。而人民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因而获得人民的支持,因此共产党可以获胜,蒋介石失败的原因是他被人民抛弃了吧

同时对外,你带去的是战争,你剥夺的是外国的利益而弥补本国利益,因而外国反抗你,本国支持你,当你无法再从战争获利时你就两头不讨好。而你带去的是合作共赢的机会时,那么两国人民都支持你。借此看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的霸权都是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所以他们称霸期间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反他的势力,而中国的王道则不同,因而霸道只能维持一时,而王道却可以长久。

欧洲人反犹的原因是,是欧洲人在混战期间需要犹太人来控制贸易控制钱的流动,犹太人可以借此富裕起来,但犹太人却无法将资本转化为资产,没有实力保护自己控制的贸易(英国荷兰因殖民地控制了贸易线路而强大,但维持自己贸易的垄断也需要强大的武力保卫),因而欧洲人饿了就想宰犹太人。

大航海时代海运成本低于陆运,并且海运连接世界,陆运落后,所以贸易的重心由陆转海,处于陆运中心的中东因此衰弱,西方传统的海洋国家强大,海权强于陆权,因此才形成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贫穷落后。

荷兰,英国,美国几乎控制了海运贸易路线,控制了钱的流动借此成就了全球霸权,但是他们的霸权是单方面得利单方面控制贸易线,因而他们的霸权都会一直遭遇挑战。

中国的一带一路,即要复兴陆权又要发展海权,两头并进,形成经济腾飞的两对翅膀

中国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国家是有利的因此中国领导人无论走到哪个第三世界国家都是受欢迎的。对于西方国家美国霸权体系内的获益者他们是这样看的:中国的发展会摧毁美国的霸权体系,但中国的发展他们又是直接受益方,即想驯服中国,又不敢鱼死网破,他们最希望的是一个服从于霸权体系下的中国对吗?

当一个社会的资源充沛时,这个社会很包容,但当社会资源下降时,这个社会又会显得极端,宗教包容与否看所属社会的资源状况,陆权时代,中东处于东西方贸易枢纽,一级代理,因控制贸线路的重要节点而变得富裕因此中东穆斯林显得包容,而海权时代的来临,大量社会资源涌入西方,中东的衰弱,又轮到西方包容


相关文章

  • 印度人怎么看待一带一路
  • 印度人怎么看中国的一带一路 2015年06月17日 09:00 作者:人大重阳 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林民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中国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超大规模,它的任何不经意的小举动对地区小国而言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时,需 ...

  • 做人从孝亲尊师做起
  • 净空法师:做人从孝亲尊师做起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净空法师 发布时间:2011-8-20 0:18:21 繁體版 做人从哪里做起?从孝亲尊师,从这个地方做起.为什么佛要如此的对我们要求?正因为佛法的修学,最后的目标是要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

  • 20**年两会热点解读:一带一路
  • 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和开拓,更需要从东到西的均衡推进."一带一路"将为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全国政协委员傅成玉7日在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和世界共同的发展机遇,方向上要坚定,步 ...

  • 德谟克利特
  •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停止的活动看法.但是,我们到底怎样才气领人佩服地评释变更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评释的基天性子,应该是它的立论点自己不能是踌躇不定的.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题目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以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着末的答案.此人即是 ...

  • 于学军: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有广泛国际基础的
  • 2015年11月05日 10:47 来源:凤凰财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人参与 0评论 凤凰财经讯2015年11月4-5日,由凤凰网与凤凰卫视[-0.52%]联合举办的"2015凤凰财经峰会"在京举行.本届财经峰会汇聚全球一流思想家和实践者,围绕中国制度变革与 ...

  • 企业如何推动"一带一路"跨文化交流
  • 2015年是"一带一路"战略从倡议转变为实际行动的元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真正产生实效离不开沿线国家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各自战略的相互对接.在此背景下,企业与组织的活动将最为频繁和活跃,企业应适应文化交流格局的转变趋势,在国际合作和交往中积极承担其必要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义务 ...

  • 用钉钉子精神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主持人 王翠娟 学习时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有三年多时间,在这期间,我们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请您概述一下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欧晓理: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到2014年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正式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 ...

  • 一带一路:中国旅游业发展新引擎
  •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多项措施涉及旅游业发展,包括推进基础设施联通以大幅提升旅游可达性,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沿线各国签署合作备忘录,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 ...

  • 形容水墨画的诗句
  •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陆时雍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