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设计---多变的颜色

中学美术教学设计---多变的颜色

一 教材分析

客观地讲人对颜色的感觉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但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颜色是不同的,所以颜色的定义又是相当主观。“姹紫嫣红、桃红柳绿、紫陌红尘”都是形容颜色的成语,可见颜色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通过各种色彩的调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眼睛视觉肯定会被色彩牢牢地抓住,在实践活动中研究、探索、甚至创造,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是设计·应用,从基础的学习到简单的设计可分为两个课时安排:了解基础的色彩原理的实践活动(第一课时),动手设计身边的小物品(第二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颜色“涂鸦”,在单纯的美术学习中,让学生明白颜色来于自然,用于美化生活,所以美术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在学习后转化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丰富美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和认识色彩的基本原理及知识点。

能力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探讨,运用色彩进行创意设计,美化生活。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色彩表现出对生活的不同情趣。

【教学内容】

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点,通过实践不断积累色彩的表现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色彩设计创想。

【教学重点】

三原色、对比色、类似色、明度、纯度和色彩心理等知识点。

【教学难点】

色彩的调和及搭配、色彩创意设计。

【教学准备】

教:颜料等绘画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方形餐巾纸、颜料等绘画工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 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第一课时

(一) 鼓励教学

(二) 导入教学

先请同学们观赏这些图片(利用幻灯片)

提问: 同学们刚才所欣赏到的这些花卉、蔬果、动物等图片好看吗?觉得什么地方吸引了你呢?生:颜色、色彩

教师归纳:对,就是颜色。是色彩给了我们视觉上愉悦的感受。除了刚才我们所欣赏到的,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很多的色彩。那这些颜色都是来自于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入《多变的颜色》。

(三) 新课展开

1 三原色 色相

师:在色彩的这个王国中,有很多成员。你们有知道关于这些成员的小知识吗? 生:三原色、黄加蓝变绿(广告词)

幻灯片放出色彩知识点

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对。三原色是色彩王国中最元老级别的颜色了,可以说其他的颜色都是来自于他们三个。

教师演示调色并讲授调色的知识点。通过调色得到绿紫橙。

板书: 红→绿

三原色 黄→紫 三间色→复色

蓝→橙

教师归纳:通过这三种颜色,我们可以调出成千上万种颜色。得出来的就是色相,即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牛顿色相环)

学生活动:尝试调色

2对比色 类似色

师: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为什么要在红的后面跟着绿,蓝的后面跟着橙。你们找到规律了吗?(在色相环上找出原因)

对比色:在色相环上相差180°的两种颜色叫做对比色。也叫互补色,如果我们长时间看某种颜色,使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再闭眼时就能看到它的对比色朦胧的感觉。

类似色:还有一种,在色相环上小于60°的色彩关系叫做类似色。因为它们之间很和谐,在这个夹角中的颜色我们眼睛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疲惫。

调和方法:相近的颜色互相调入,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入各种颜色的份量。学生尝试2~3块类似色。

3 明度 纯度

师:我这里有橙色,我想在里面加入其他颜色,但又想让它的基本色调不变。你们说可以加入什么颜料?

师:我给大家一个选择,A 加黄色 B 加水 C 加白色或黑色。

分析:加黄色,会变色。加水,颜色是没变,但我们加的不是颜料。我们只有选择C ,加白色或者黑色。(幻灯片播放明度和纯度的变化,并说明明度、纯度的概念)

明度:色彩的明暗差异。例如在色相环上,黄色特别亮,紫色特别暗。

纯度:色彩鲜艳和浑浊的差异。

自己动手试试看,在你喜欢的颜色中逐渐加入适当分量的黑色或者白色。

4 冷暖色及色彩心理作用

色彩除了刚才这些知识之外,还会给人们冷暖的感觉。同学们可能不相信。请观赏图片。(幻灯播放)

暖色:辣椒和国旗,如果冬天我们看到这些物品就会有暖和的感觉。

冷色:碧海蓝天,在些天就会有清凉的感受。

可以利用色彩的冷暖性装饰各种场合:比如婴儿的房间就可以用粉红的色彩;医院的空间适合蓝色或者绿色,容易让病人保持平静的心态。色彩可以给人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意义。红色:热烈,黄色:高贵,紫色:神秘,你想用什么样的颜色来表达你自己呢?

(四) 布置作业

用一组(4~5种)色彩表现自己现在的心情、或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

方法与要求:尽量使用调和出来的颜色,而不是颜料盒里面的颜料。

画完后说说你为什么要用这些色彩来表现。教师以大力表扬为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提问:老师如果今天穿了红色的衣服绿色的裤子来上课,你们会有什么感受? 生(大笑):俗气死了„„

师:大家可别笑,在我们身边不一定有人穿大红大绿,但也有色彩搭配不合适的。颜色很漂亮,而且每一个颜色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但是如果把所有的颜色都放到一起去,你觉得会好看吗?答案是肯定不会。所以就要必要协调好色与色之间的关系,学会颜色的搭配。

1对比色的搭配

师:对比色由于相隔的太远了,所以它们是一对欢喜冤家。处理好了会得到活泼的画面效果。处理不好呢就让人看着不舒服。例如老师刚说红衣服绿裤子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生:加上别的颜色。

师:一般处理对比色会采用两种方法 A 面积避免相同 B 用黑色或白色间隔开 2 类似色的搭配

与对比色不同,类似色是一对好朋友。无论哪一组类似色搭配都会得到和谐统一的画面效果。 小结:当然颜色还会引起我们各种各样的联想,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装扮”我们的身边的事物。

3学生动手

你们看,老师就用色彩装扮了我的纸手巾。同学们也可以来尝试做一做。折叠纸巾后可以吸取调和好的颜料,再展开,利用我们所学过的色彩知识涂上其他颜色,制作出漂亮的手巾。 学生作业:

(二)评价展示

大部分学生都会用浓烈的颜色来画,教师应以积极鼓励为主。评选出

(三)课后拓展

正如同学们制作的漂亮手巾一样,学习颜色知识是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在其他领域里我们都能看到绚烂的色彩。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不仅对色彩有所了解,而且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色彩,体味色彩的美妙。你还想到用色彩来装扮出美丽的生活呢?

三 学习评价建议

色彩之间的知识点一定要分析清楚,三原色、对比色和类似色、明度和纯度、色彩心理作用、色彩的搭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对色彩感觉不敏锐应及时个别辅导。

四 教学后记

色彩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现。本课的关键在于最后如何把色彩的知识转化到生活中来,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自我对色彩的理解。

如果说举一反三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那么活学活用就是最高境界吧。看到学生用颜料涂鸦的餐巾纸手绢,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骄傲。因为我看到他们的活学活用了,哪怕有个别人涂的并不是十分高明,我还是轻声地对他提出一些我的建议,然后学生会兴高采烈地尝试。 这是学生的成功之处,两节课中我还是有不足之处的。例如黑白灰三种颜色我没有正式讲,其实黑白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颜色,但学生会很感兴趣,一笔带过会消减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类似的课程中需要注意了,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为第一要点。第二,在第一课时中,多次让学生自己调试颜色。因为时间的要求我并不会一一指导,有些对色彩不敏感的学生或许只能调出一两种颜色,这就要求我以全局为主,难度适当,指导则以个别弱体群学生为主。

七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书籍的封面设计》

《书籍的封面设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暑假生活记录册》是七年级第二学期中设计、应用领域的一堂课,本课以介绍书籍装帧设计为主,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知识的学习和设计、制作活动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得到开发,以“暑假生活记录册”导入该课主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但考虑到任教的是农村学生,所以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得低一些,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习书籍的封面设计。

2、过程与方法:学习书籍封面设计的设计要素、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封面设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的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和有计划的工作态度和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体验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

2、难点:书籍封面设计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图书、铅笔、彩色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类书籍、优秀封面设计作品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教师演示一本简易生活记录册的制作(把整开的纸对折,再对折,折成16开并切割装订成册)。学生思考:生活记录册与书籍有何区别?教师说明:生活记录册实质上就是书籍,引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图书,并欣赏教师展示的不同设计风格的书籍,了解书籍的开本,引入课题“书籍的封面设计”。

2. 深入教学。

(1)展示书籍结构解析图,讲解书籍设计中的名称。

(2)课件展示优秀封面设计作品,学生欣赏并思考:封面设计包含哪些内容? (文字与图片) 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应是一种什么关系?(相呼应)教师总结。

(3)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根据内容需要,应采取何种色彩来表现?

(4)讲解构成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展示封面设计常见的四种结构,提问学生:哪种结构在视觉上更易于接受?

(5)教师讲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思考:根据内容应采取什么形式的封面结构?

3. 布置作业。

给自己的生活记录册取一个书名并设计一个封面。

4. 课堂延伸。

将设计好的书籍的封面进行课堂展示并做评价。

七年级美术《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造型·表现”领域的阶段目标,教材选择了“运动”这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探索美术的表现语言、表现手法,引起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一些思考。

教材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运动的过程入手,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教材还通过欣赏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表现动感的雕塑作品,让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舞蹈的运动形态,这一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掌握运动的特点,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怎样表现运动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演示并画出树叶和纸飘落的轨迹,这一活动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抽象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认识。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实际上是对前面所探索、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在实践中如何加以运用的一个学习过程。

“评价建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的方法参考。

“资料库”中选用了一些活动雕塑图片,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这些极具动感而有趣的雕塑,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带给学生新的思考。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具有动感的造型方式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供了学习迁移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点。

◆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

◆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作语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教材选择米隆的《掷铁饼者》导入,经典的具象雕塑作品展示了运动中力与美的结合,给人以视觉享受。紧扣本课主题,教材还选用了其他表现运动的雕塑作品,从不同表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探讨。

结合“活动一”尝试表现,教材安排了绘画作品欣赏。选择了敦煌壁画中表现狩猎场面的一幅作品,流畅的线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使画面充满动感,引导学生感受其神韵,体会其表现手法。同时还展示了法国杜桑的代表作品《下楼梯的女人》,作品把不同时空的状态表现在同一画面上,捕捉出人物下楼梯时的连贯动作,描绘出运动的感觉。两幅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运动的状态,使学生对美术的表现语言有进一步认识,从而启发学生进行不同的尝试表现。教材选择了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是一位花样滑冰者的舞蹈形态,要求学生用某些表现手法进行表现。有意识选择这张重动态表现,而缺乏细节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对动态的关注。

教材还选用了一些抽象的雕塑作品图片,不同的造型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以丰富学生的表现语言,帮助其创作。

教材呈现了一个金属质感的雕塑作品,说明材料与作品表现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材料和质感的认识。两幅学生作业侧重于动态的把握,以及对不同材料的选择,难度适合学生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材中所选用的一些图片,考虑呈现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信息,老师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一步进行补充。通过作品欣赏,能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2.教学组织

教师可以收集表现动感的美术作品、体育运动的照片,还可以拍摄一些学生运动的照片。

本单元重探究体验,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多呈现学生讨论、研究、

尝试的面貌。因此要注重教学的合理组织,以避免教学的无序状态。

3.教学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由三个活动串接而成,由描述和记录运动过程的特点及轨迹到画出树叶或纸飘落的过程到运用工具材料制作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

第一个部分围绕捕捉运动过程的特点展开。在这里老师可先组织几个学生在教室内做几个运动动作,让学生讨论运动过程的特点,紧接着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运动的,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运动特点和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从形体的形状、重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下某些运动过程的轨迹。在这一部分中,老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美术作品旁的小提示来分析作品,其次要注意课本上选用的作品表现运动的方法和角度都有所不同,最后老师再选择一些轨迹明显的运动让学生来表现。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些思考,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表现运动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造型的意义。

第二部分围绕描绘树叶或纸张飘落的过程展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包括对一些优秀的表现动感的抽象雕塑作品的欣赏。对树叶或纸飘落过程的表现看似与前面记录舞蹈的运动轨迹相似,而实际上它的目的是不同的.描绘舞蹈动作的轨迹目的在于分析、掌握运动过程的特点,而表现树叶飘落的过程则是要让学生学会不借助任何客观形象,直接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在此,教材呈现出部分抽象的雕塑作品,在对抽象表现手法的认识上,老师要注意联系前一部分分析得出的表现运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很自然地从对具象作品的分析过渡到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三部分活动,是让学生选取和运用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一部分中,老师的引导、启发是学生作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关于材料的选择,老师要打破学生习惯用泥做雕塑的观念,通过对一些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材质的表现优势,启发学生收集运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易于表现的材质,如:铁丝、易拉罐、泡沫、厚纸等。其次,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老师可要求学生把具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运用,不拘泥于形式,侧重于运动感的表现,允许弱化形象的结构特征。

4.教学评价

学生作业可参考教材评价建议,采取师评、互评、自评的形式开展,还可以以本年级为单位举办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作业重在对动感把握的评价,至于形体结构应不作为评价的重点,避免学生陷入对结构把握不准的困扰,而丧失了创作的热情。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作业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四、教学选择

本单元安排两至三课时的教学时量比较合适。

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教学,例如在第一部分的处理上可有多种选择:

1.做运动,描述运动——欣赏作品——总结表现方法。

2.根据小提示图,欣赏作品——做运动,借助小提示图的方法描述运动的特点——总结表现方法。

“活动一”的尝试练习,如果有更好的图片,应不拘泥于教材中所附资料照片,以动感强烈、易于表现为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立足于学生对物体运动轨迹和形状的把握,不排除有其他好的教学选择,更利于学生观察。

五、教学建议

I .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可以收集一些表现静态的美术作品、照片,通过比较分析

帮助学生把握表现动态的方法。

还可以选择一些第一、二个学习活动的学生作业给学生参考,注意考虑能较准确表现教学意图的作业。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可以从最感兴趣的运动之类话题导入,选择欣赏的图片尽可能接近学生生活,例如学生熟悉的运动员比赛的照片、校运会学生比赛的镜头、或学生运动时的特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播放具有强烈节奏感与动感的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从音乐中加强对运动的理解。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教师演示和学生表演相结合,建议教师演示一些物体运动的状态,或让学生上台示范表演不同的动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例如让学生表演舞蹈或体育运动的动作,可以用速写方式记录;用不同的手势舞动彩带,学生观察彩带运动的轨迹等。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无疑能优化教学。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时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连接电脑演示,分析其动作形态、重心,把握运动感产生的特点,有利于创作。当然本单元不强调对媒体的特殊要求,合理地运用教材资料,完全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活动二”环节,可以分组实验,每组用文字和图形的方式记录结果,注意分工明确。学生演示时应调动其积极性,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

八年级美术《五角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竟会被一块几乎没有具象造型变化的树皮肌理打动;有时特别钟情于旧街上那些特别富于色彩与肌理变化的破旧墙壁;突然发现一个锯掉的大树桩切面原来也很美丽——我们还经常会出现一些“熟视无睹”的视觉现象,我们或许并不知道对象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组织变化的,只有一个关于对象初步感知的整体印象——美术可以改变人感受世界的角度与方式,我们可以在似乎已经极其熟悉的器物上,重新以一种绘画研究的眼光来尝试深入分析对象,发现物体产生某种视觉感受的原因,找出体现特定器物质感的表现方法与技法要点。这是通过美术的学习锐化学生观察力、艺术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学生深入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课主要尝试从“肌理与质感的表现”这个角度来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表现的又一种视觉语言体系。尝试运用明暗、笔触、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物体的质感,学习肌理与质感的制作方法与表现技巧,可以使学生获得新颖、有趣的艺术体验,并能初步理解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与表达情感主题的关系。艺术家们充分表现质感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往往可以更好地为表达情感主题服务。

教材从认识质感的表现与主题表达的关系入手,展示了两幅作品:《五角星》和《钢水·汗水》。 《五角星》中碎铁皮拼接的逼真描绘,火迹斑斑、弹痕累累的细腻刻画,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更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 《钢水·汗水》中对于汗珠的细喊表现突出了工人劳动的辛苦.突出了“民族脊梁”的主题。

作品赏析主要试图体现两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物体质感的表现越逼真,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就越强;二是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肌理与材质表现的学习欲望。教材着重围绕不同材质的表现与同一材质的不同表现展开,通过讨论与交流,开展描绘材质的肌理效果和针对实物质感进行写生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技巧,培养细致观察和耐心描绘的良好习惯,提高其感受与表现质感美的能力。

课文以欣赏感受导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质在轻重、刚柔、明暗以及光滑与粗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讨论交流,引入制作不同的肌理效果及表现质感的方法。

“活动一”主要是针对研究不同肌理的制作方法而设置的。为了强化学生对肌理的感知与运用的能力,在活动中加入了分小组将各自表现的材质效果拼接成画的内容。

“活动二”的指向是将绘画技法的学习落实到对某一物体质感的表现上。对于工具材料的选择,虽以铅笔为主,但不应加以严格限制。教材中的学生作业和欣赏示范作品可作为学生的作业参考,呈现的步骤图可帮助学生把握绘制各个阶段的要求及效果。

“评价建议”一栏中,从笔触、轻重、刚柔、长短、疏密、明暗等方面着重提出了绩效测评的评价建议,同时也给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参考。

“资料库”中介绍有关笔触与质地,高光、反光与质地的关系及其表现,供学生作业日寸、借鉴使用。“学习大空间”主要介绍了获取特殊质感效果的特殊技巧,作为课内外参考运用。

二、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压印或拓印等方法制作肌理效果,并运用制作的不同肌理效果组拼成画。

◆能够运用一些表现物体质感的造型技巧,选择表现出器物某一局部质感的基本特点。

◆能够初步体验绘画作品中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教学思路

首先,设置欣赏活动导入。以多媒体手段展示《钢水·汗水》和《五角星》两幅画。也可用其他质感强烈的优秀作品如《父亲》等,gl 导学生欣赏讨论。欣赏所选图片应清晰,特别要有精彩的质感描绘的局部重点展示,考虑学生的充分参与交流,着重观察画面中质感是如何表现的。这一环节主要是了解质感表现的重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

然后,进入对材质美的观察、感受阶段,以获得初步的材质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对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材质进行观察、比较、触摸、搓捏等,感受不同材质在轻重、刚柔、光涩、明暗等方面的差异,交流绘画表现的想法。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所选材质的典型性、多样化,可作压印或拓印之用,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接下来是学生制作肌理的创作活动,“活动一”的最终任务是加工,画出材质的肌理效果。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不是所有制作的肌理都需要用笔绘制出来,只要各种制作方式制作的肌理效果好,就可以直接作为拼接画面的组成部分,不需要再去另外绘制加工。只有用笔绘制才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肌理效果时,才需要模仿肌理的造型特点动手绘制,或者在肌理制作的基础上再加工、补充效果。

从平面到平面,易于学生掌握,关键是探索制作肌理的各种方法。教师可先示范各种压印与拓印的方法,注意纸张的厚薄、铅笔的软硬、所选材质纹理的清晰度、用墨的多少等问题。

学生可以在尝试实践后,及时归纳拓印与压印的技术要点,并尝试总结:一种制作技巧可以通过什么变化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然后,老师再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其他制作肌理效果的技巧,并就如何选材、如何制作肌理、画出肌理等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为作业做准备。

作业的形式可多样化。第一课时制作肌理效果,以铅笔工具为主,既可参照肌理描画,也可在制作的肌理效果上直接加工,并将各组制作的材质效果有机组合,剪贴拼接成画。

第二课时对某一实物写生,教师可准备金属器皿、玻璃杯等质感特点强烈的物体,分几大组摆放。强调表现质感而不限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并可提供相关绘制步骤图及各对应物体质感描绘的大幅范画供学生参考与学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根据作业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借鉴范画中的表现技巧,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绘制表现器物的质感。

作业评价可参照教材上的建议,一般采用互评、自评与教师点评的方法。作业展示在整个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选择

第一课时的教学或许不必从教材上绘画作品质感的欣赏体验入手,因为学生平时相对感受、研究肌理与质感的机会较少,审美体验比较贫乏。首先在学生没有获得新的教学引导与知识感受之前,以此作为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意图难于达成,至于深入感受艺术作品中不同肌理、质感对体现不同情感主体的重要作用,就更加难干在教学引入阶段达到目标了。

作为另外的选择,质感表现的作品欣赏或许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等到“活动一”作业完成后,再引导学生感受肌理与质感的情感意义,这样一方面可以升华“活动一”的教学内容,也为“活动二”的开展做了审美教育的教学铺垫。

另外,此种欣赏体验甚至可以是在所有教学活动都展开完成的基础上,最后以学生自己为主,谈出对艺术作品中情感与肌理、质感表现的内在联系。经过两个课时对于肌理与质感的学习与研究,教师可以期待学生此时已经具有了自主欣赏体验作品的学习基础。

与过去一味强调专业性的基础美术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在强化知识专业性与科学性学习的同时,不要强求学生片面追求专业水准,更多值得关注的应是每个学生是否能够按照新的体验方、式进入学习过程。不可强求每位同学的表现能力通过一次单元教学得到根本性的提高,我们可以期望的是:通过教学,学生或许可以获得以前在其他学习中从来没有尝试过的观察方式与观察技能。

临摹优秀绘画作品与实物写生一样,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写生训练。只不过实物写生是从立体到平面的转化过程,临摹作品是一个从平面到平面的转化问题,已经包含了艺术家的处理与表现技巧。对于学生普遍缺少写生经验与造型规律知识的情况,教师可以尝试一下先让学生从分析作品造型规律入手,再到临摹作品的动手练习,通过教学讲评进一步巩固基本造型规律的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过渡到实物的写生练习,初步培养其较为科学与写实的观察方法与表现能力。

五、教学建议

可在下列程序中选择实施本单元的教学:

①观察材质——交流感受——技法介绍——创作活动——赏析。

②赏析——交流感受——制作肌理——画肌理、表现质感。

⑧制作肌理——画肌理——交流感受——赏析——创作活动。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还有更好的单元教学设计和更为灵活的教学形式。

课前可准备一定数量的各种材质压印、拓印用的工具。

教师如有自己或学生的表现质感的美术作品展示,教学效果会更佳。

运用多媒体手段或其他手段尽可能提供有关表现质感的图片、作品。甚至可以多展示一些质感局部的特写图片。


相关文章

  • 美术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 我园开展了美术教研活动,美术老师都要上一次教研活动课,这段时间是小班和大班的教研公开课。听了那么多的教研课,觉的各有千秋,我较为欣赏的是小一班黄嘉慧老师那一节《可爱的虫虫》,和大二班陈秀芳老师执教的《花花伞》。下面是我对这两节课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首先说说《可爱的虫虫》,我觉得这节课老师的构思和大胆 ...

  • 多媒体技术在各领域中的运用
  • 多媒体技术在各领域中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也很快的普及到了每一个幼儿园,每个活动室几乎都有了一台电脑.这些电脑本是给孩子使用的,可真正能做到让孩子使用的电脑却是极少的,更多的时候这些电脑都是静静的呆在一个角落里.如何让这些电脑真正的发挥作用,提高孩子的电脑运用水平,那是我们目前所要解决 ...

  • 绘画的色彩.
  • <绘画的色彩>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学生动手模拟布置电影场景的情境,在亲身体验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于主要理论知识的归纳,有学生的实验中完成. 二.教学策略 1. 创设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

  • 20**年刘国钧中学美术社团活动方案
  • 2011年刘国钧中学美术社团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板报设计 二.活动背景:板报一直是体现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份好的黑板报体现了学生的审美情操.美术素养以及对于美术法则与技法的驾驭能力.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丰富校园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教给学生出板报的技能技巧 四.活动内容 ...

  • 用心打造小学美术高效课堂
  • 用心打造小学美术高效课堂 [摘要]:高效课堂是一场" 围绕学生, 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 的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应该做到课前精细准备, 课上灵活多变, 课后认真反思. [关键词]: 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高效 教师 课前准备 反思 高校课 ...

  • 一年级美术课件
  • 单元走进大自然 美妙的单元重点 微观与宏观体验美的乐趣 主题 小世界 课题美妙的小世界 教学准备 欣赏图片.单色画笔美妙的小世界 名称 学习欣赏·评述 作业内容 画画自己身边的小世界 领域 课时1-2课时 知识重点 感知自然中的色彩.花纹.形状 建议 注意培养大胆发言,大胆技能要求 用线条自由表现细 ...

  • 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学生的人格
  • 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学生的人格 内容提要:人文性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将更重视人的发展.现代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美术教育教学应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本文将结合自己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

  • 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1.森 林 王 国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不同动物的生理特征,训练学生的观察里,加强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2.让学生养成大胆作画.大胆制作的作风. 3.发掘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不同动物的生理 ...

  •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
  •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