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

  一、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的新特点

  人口城市化一般来说指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聚集过程,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城市化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变动,同时也是伴随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变动,涉及到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目前各领域的学者从各自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化,并取得显著的成果。对城市化研究的新特点可大致归纳为三类:

  (一)从研究角度来看,已从前期的以宏观层面为主逐步拓展到更具现实意义的微观层面,从国家或整个经济体角度逐步转向区域、省际或单个城市等微观领域的研究。

  (二)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到普遍使用,学者在研究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及人的发展等之间联系时,更多的采用了更具科学意义的计量分析方法,分析的结果也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参考价值。

  (三)从研究内容来看,已从前期的单纯的经济学领域扩展到社会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并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使得城市化的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和广泛,所取得成果也更具实际意义。

  二、人口城市化现状的研究

  (一)对于人口城市化内涵的理解和界定

  由于城市化本身的复杂性,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城市化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定义:经济学家强调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即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地理学家强调空间的移动,认为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农村居住点向城市居住点转移的过程;社会学家则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来研究城市化,强调城市化是社会生活方式的主体从乡村向城市转变;而人口学家则从人口数量的角度观察城市人口规模的分布和变动情况。总的来说他们对城市化的理解都是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的,没有对城市化进行全面的界定。

  黄宇慧(2006)从实质、表现形式、内容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口城市化的内涵。指出人口城市化实际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二)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总体现状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总体现状表现为:一、城市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的通道之中,城市化速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二、城市化模式已由原先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模式过渡到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口迁移模式;三、无论从经济指标对比还是统计数字,或者城市化的质量方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总体滞后国际正常水平。

  田雪原(2006)将城市化分为乡村城市化、超大城市主导城市化、逆城市化三个阶段,并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总体已步入第二阶段,即超大城市发展主导着城市化的性质和进程。李力行(2010)认为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统计方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其将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工包含在内,但他们没有真正享受城市市民应有的各种权利和社会福利,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城市化。因此我国城市化测度主要表现在统计意义上的城市化而非实际的城市化水平。

  (三)中国地区人口城市化现状

  当前中国地区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状态,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基本形成城镇网络体系;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发挥区域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很少;西部地区的大城市仅限于省会城市,城市体系很不完善。就城市化进程来说东部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

  王亚力,朱翔(2010)通过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四个方面的城市化指标构建了综合的城市化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中部六省的城市化进程及带来的社会效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景跃军(2005)分析了城市化水平高起点的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深入阶段城市化速度逐渐放缓,落后于其他地区的原因。

  改革开放前,由于制度因素我国城市化基本停滞,城乡二元社会明显,农村积蓄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后,制约人口流动的制度开始松动,在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合力作用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短期内大量人口流动以及政府应对措施的滞后及经验的缺乏,致使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刘家强,唐代盛(2003)认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城市体系结构失衡,功能减弱,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关系不协调,二元结构明显三方面问题。李力行(2010)阐述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市空间扩张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融入城市的速度,并称之为虚城市化现象。

  四、影响人口城市化的因素研究

  (一)经济因素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西方一些经典理论,如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模型等无不是从研究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着手的。

  王金营(2004)利用跨国数据对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模型检验,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化的发展程度。黄宇慧(2006)运用协整理论,通过选取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城乡消费支出、第三产业的比重等指标进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揭示了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台冰,厉有为(2006)对人均工业增加值与城市化水平的数据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两者因果关系进行验证,证明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人均工业增加值增长是城市化水平变化的重要动因。

  (二)制度因素

  长期以来制度问题是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首要因素,改革开放前由于相关制度制约,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城乡处于割裂状态,二元化特征明显。改革开放后,一些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开始松动和消亡,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城乡有别的制度限制着农村人口的迁徙,制约着城市化发展。

  卢向虎(2005)从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城市用工制度和城乡教育制度六个方面阐述了制度因素对我国农村人口城乡迁徙的阻碍作用。

  (三)社会发展因素   除了经济、制度因素影响城市化外,社会发展因素也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化。

  王延中(2010)分析了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化的关系,认为适度的社会保障有助于全民共享社会福利体系更有利于从整体上促进城市化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人口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研究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既是城市化的动因,也是城市化的结果。城市化会带动经济各方面,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资源配置等不同程度的调整和转变。

  李林杰,申波,李杨(2007)揭示和分析了城市化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影响,并提出应借助人口城市化来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李通屏,成金华(2005)运用改革开放后主要年份的数据对中国城市化的投资效应和消费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健康稳定的城市化伴随着稳定协调的投资和消费关系,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具有“有城无市”或“城与市”不协调的特点,高投资、低消费成了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常态。赵显州(2006)以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对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作了动态分析,证明其两者存在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

  (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这种大规模人口迁移必定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

  隋海燕(2006)认为城市化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重要的一环,对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经济效率、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李林杰(2005)认为导致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是城市化滞后,所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在三农之外,加快城市化发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的一系列矛盾。

  (三)对环境发展的影响

  人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口聚集及工业化反映出来的,工业化在推动人口聚集的城市化过程中,同时又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森林破坏等。

  姚从容(2010)分析了城市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认为城市化带动人口大规模的空间积聚,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替代,使得城市人口排放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在迅速增加,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热岛效应加剧,局地气候变化显著。董婕(2010)认为城市化同样对水资源影响巨大,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用水量、用水结构、用水效率都发生相应变化,当前我国城市用水的供给矛盾越来越突出,2002年全国66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人是城市化的主体,在城市化过程中必定会对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转变。

  王金营,董正信,兰学莉(2005)认为城市化与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城市化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对农村人口进行培训,不断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又可以促进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和人力资本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何景熙,马红莉(2005)分析了人口聚集对西藏教育发展的推动效应,谏言通过城市化的人口聚集,为教育、公共卫生等人力资本投资取得规模递增效益,实现人力资源与其他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市场化发展,从而形成人口城镇化—人力资本投资集中,人口素质提高—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模式。

  六、人口城市化的对策研究

  针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对策,在此做一些阐述。

  田雪原(2006)从变农民为市民的思路出发,参照拉美国家出现的“城市陷阱”提出应该准确定位农民工的地位,给其以真正的市民待遇,使其融入城市。任远(2010)针对一直以来我国城市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以“外来者”和“暂住者”定位的“过客”心态进行城市管理,城市的制度设计和公共物品安排很少将流动人口考虑在内的情况,提出了以融合为导向的流动人口管理对策。简新华,张国胜(2006)从战后日本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经验和历程中获得启示,指出即使在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的国家,也能够推进“农地非农化”,在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同时,成功的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李力行(2010)从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改革土地制度、创新行政区域管理四个方面对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相关文章

  • 城乡一体化文献综述
  • 城乡一体化文献综述 [1**********]1 陆媛媛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文献综述,通过 ...

  •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综述
  •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综述 摘要:近阶段城市化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本文主要对(21世纪以来专家学者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内涵.动力机制.水平以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从而为进一步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提供基础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市 ...

  •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 摘要: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从劳动力群体的转移和个体转移两个角度出发,并由此形成了不少理论学说,包括宏观视角的刘易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的乡村―城市劳动力转移模型.乔根森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以及微观视角的贝克尔家庭经济学.斯塔克新迁移经济学.博格的推―拉理论模型 ...

  • 农民工研究综述
  • 2007年2月第4卷第2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Feb.2007Vol.4No.2 农民工研究综述 赵晓芳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2004427) 摘 ...

  •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 2010-04-18 00:16:42|  分类: 我的论文 |字号 订阅 [摘要]独生子女政策改变了中国城市家庭结构,而与此同时,城市家庭的养老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低生育水平与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以及独生子女与家庭养老功能的改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国内 ...

  • 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欧莹莹 (云南大学 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650091) 摘 要:一直以来,,介于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关键词:;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8)01-0122-04作者简介:,,云南昆明人,云南大 ...

  •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综述
  • 麓麓霪≥毫黛设妒号洗葶蒸蒸熬国蕊魏谶粼辫象熏糕溺鬻徽瓣戮黧甄誉黻霾獯籍<蠢鬟鬻CFHI TECHNOLOGY [作者简介] 陈佑钢:一重集团大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 师. 王宪周:一重集团大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综述 陈佑钢.王完周 摘要:通过对国 ...

  • 杨振宇开题报告1
  • 北京交通大学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 姓 名 学 号 题 目唐山轨道客车城轨车营销战略研究 导 师 目 录 1.选题背景与选题的研究意义 1.1唐车公司背景 1.2城轨车辆市场背景 1.3研究意义 2.选题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综述 2.1该选题应用的营销理论 2.1.1 市场细分理论 2.1.2 ...

  • 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研究回顾
  • 龟曼堕坚堕:堂查堡堕 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农村低保制度仍存在着保障对象和标准的非科学化.资金难以落实到住.缺乏 法制化的制度框架及管理工作处于粗放 用.从2000年开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虽然保持下降趋势.到2006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然还保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