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能力培养: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③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④指导学生初步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在短期内建设取得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 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 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严重破坏了俄国经济,旧的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使得这一任务的完成碰到重重困难。但在以列宁和斯大林为首的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一个贫穷落后的苏维埃国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变成了工业化强国,那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开展的?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授:(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列宁的探索)

提出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那么,当国内战争结束后,还要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呢? 由此导入新课。

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实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

1.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投影: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这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继续实行这一政策了?

使学生认识到,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

不适应新的情况,这一政策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

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总结: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

(1) 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苏联面临着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最紧迫任务,这是实施

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旧政策已不能适应新情况,这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另一重要原因。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实施: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体见课本小字)。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比较:政策类别 政策内容 比较范围

a农业方面:旧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按规定价格征收农民的一切余粮。新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销售,也可以兑换工业品,这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b工业方面:旧政策实行工业国有化,新政策规定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大的厂矿企业仍为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c商业方面:旧政策实行商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新政策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买卖,恢复国内的自由贸易,结果是活跃流通,刺激了生产。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了什么积极作用?

它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苏联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运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新经济的特征:在无产阶级的范畴中,进行的一自我完善的改革。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促进了当时苏俄国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一个国家要发展自己的经济应该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过渡: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2.苏联的成立(板书)

关于苏联的成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苏联地图,让学生了解这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存在时间是1922~1991年。当时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到1991年,苏联解体。

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四者的区别?

这四个名词实际上是俄国在不同时期的称呼或名称。四者指的是不同时期的俄国。沙俄(1547-1917年)苏俄(1917-1922年)苏联(1922-1991年)1991年苏联解体,以前的绝大多数加盟共和国组成一个松散的国家联合组织——独联体,俄罗斯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

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引导学 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苏联成立的意义: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到91年苏联解体。

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的探索)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板书)

要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 ,在短时间内实现的。从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

1、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1921~1927年:新经济政策;

3、1928年以后: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

苏联的" 一五" 计划和" 二五" 计划(板书)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

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或为苏联后来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加强国防,打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二战中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证明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力量是正确的。

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剥削本国人民或向外国借债等,苏联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过渡: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板书)

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

(1) 背景: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工业化的需求;(2)方式:建立集体农庄;

结果: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3)作用:促进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投影: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让学生根据这段话来分析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客观结果。

根据材料分析农业集体化导致了怎样的不良后果?

为了加速实现农业集体化,不少地方的领导人公然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还把农民的住宅、小牲畜等收归国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明显下降。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该材料以幽默夸张的手法批评“斯大林模式”损害农民利益。

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苏联新宪法: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它是在斯大林参加和指导下制定的。故又称“斯大林宪法”。新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结合书中小字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老师要结合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其发展的结果导致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见书上。积极作用:如在二战时为战胜法西斯和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使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略

后果——大清洗运动

书中邓小平的话:“列宁的思路”指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模式”指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是个新事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列宁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新经济政策是正确的,值得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借鉴和学习。而斯大林模式后来存在许多弊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后来僵化了的“苏联的模式”指的是什么?斯大林模式。

为改变苏联僵化了的模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戈尔巴乔夫进行了改革,但结果失败了,从中我们应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思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二三十年代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1)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2)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把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片面发展重工业,要注意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要注意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小结:我们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活动与探究:列表:1917~1936年苏俄(苏联) 历史大事年表 见教参

板书设计:(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经济上: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a战争使经济遭严重破坏。 b旧政策不适应新情况。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a内容,农业方面;工业方面;商业方面。 b作用。

2. 政治上: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的成立(1)成立背景 (2)成立概况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实行计划经济:同时,苏联也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2. 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开始;

2、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

3、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4、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集制;

②工业:允许私人、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③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废除生活用品配给制;

5、作用:调动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表明列宁在

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924年开始)

A、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时间: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

②内容:重点发展重工业;

2、农业集体化运动:

③作用:促进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B、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新宪法的意义: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的形成,同时标志着苏联成为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特点:高度集中;

3、评价:①积极: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在二战时为战胜法西斯和

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具有严重的弊端,成为苏联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相关文章

  • 试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试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摘要]1956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 ...

  • 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 作者:孙日斌 决策探索 1998年05期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作了一系列深刻的论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我们冲出误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精读<报告>,感触颇深,现就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一些问题联系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对公有制及其 ...

  • 新中国60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
  • 新中国60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 作者:汪青松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 内容提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角度,可以将新中国60年划分为近10年.20多年.30年三个时期,其特征分别为:完成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准备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实现第二次历史 ...

  •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感想
  •   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凡的复杂性、非凡的艰巨性、特有的长期性,来不得半点虚幻、浪漫。唯有脚踏实地、耐心谨慎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发展。舍此别无他途。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 ...

  •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生版: 1.专题总览-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

  • 贯彻落实[关于做好20**年全局理论调研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 贯彻落实<关于做好2010年 全局理论调研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集团各部室: 现将我局<关于做好2010年全局理论调研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方案>要求并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附件:  2010年监狱局调研 ...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具体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意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1956年4月25日,毛泽 ...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
  • 优质课教案 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三历史教师:刘玉梅 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 ...

  • 20**年-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通知 中办发[2009]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

  • 简述中国共产党旗帜的探索历程
  • 简述中国共产党旗帜的探索历程 作者:王金龙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1期 [摘 要]通过阐述从建党初期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漫长.艰难而曲折的探索历程,得出中国共产党旗帜的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