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汇总

一、城市与城市化

1、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郊区: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尚未完全城市化的城市周边地区。

3、直接的城市化: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

间接的城市化: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4、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非农业人口及各部门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现象,也称集中型城市化。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称为离心型城市化或扩散型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为积极型城市化,不但包括非农活动的集中,还包括城市型景观的推进和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称为消极型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的产生是由于农村经济破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缓慢造成的。要消除这种现象除了发展经济之外还要实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所谓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5、乡村城镇化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泛城市化:欧美一些国家,向心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出现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外扩散的现象,同时还出现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或非城市化地区迁移的逆城市化。城乡界限变得模糊。

6、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这种指标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

复合指标法:选用多种指标对城市某项特征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的不同侧面。

7、人口集聚度指标法的内容:人口集聚度,考虑城市人口规模要素 Sp= ΣX

X: 各规模等级以上城市(聚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从城镇化水平上已无法考察,借助于人口集聚度可以把握人口由小城市向中等规模城市、大城市集聚的过程。)

8、城市化速度的定义:非农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速度和非城市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速度。

9、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六个理论:

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 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 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古滕伯格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度。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5)经济全球化理论: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地理上分散于全球的经济活动开始综合和一体化的现象,其主体一般认为是跨国公司,具体表现为资本、技术、产品等跨国快速流动或扩散以及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

6)城市进化理论:分为四个阶段: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不断增长)、相对集中时期(城市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郊区扩展,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对分散时期(人类进入后工业化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主导地位显著,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10、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剩余的农业劳动力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3)乡村——城市人口迁移动力分析4)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1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如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

13、MBA:都市统计区,是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或者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的城市化地区,并且都市区总人口至少10万人。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

14、城市街谷:指两侧有连续、高大建筑物的相对狭长的城市街道空间。积极的城市通风所对控制城市空气污染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密集、高耸的城市建筑物对气流的扰动,极易使街谷内部形成相对稳定的缓慢湍流,阻碍了空气污染物的扩散。

15、“情景规划”方法(或框架):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提供一组不同的(可能是互相对立的)未来发展图景,从而为决策提供明晰的依据。情景规划的目标和公共政策的导向都具有长期性的内在特征。

16、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线不尽相同。

17、居住密度: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

居住区人口密度(毛)=居住区总人口/居住区总用地

居住区人口密度(净)=居住区总人口/住宅建筑总用地

18、建筑密度

居宅区建筑密度(毛)=居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居住区总用地面积(%)

居住区建筑密度(净)=居住区某项建筑总基底面积/居住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

二、城市结构

10、地租缺口:内城房产贬值和衰败,造成内城破旧住宅的租金和它若经过完全更新达到最好的利用时可收取的潜在租金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当地租缺口足够大时,开发商就会对内城更新。

11、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是研究城市各项用地的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根据指定的城市发展纲要,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发展序列,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

12、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城市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即城市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对城市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

13、城市土地结构(地域结构):城市各类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关系。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它有多重含义。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14、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主要是指经济中心所依托的城市。

●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凡是对周围较小城镇的经济活动起到中心组织作用的城市,即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

三、城市经济学

15、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概念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GNP) ——收入概念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16、“乘数效应”:从城市就业职工的结构来看,城市总就业(E)等于基本部分就业(BE)和非基本就业(NBE)之和。这里的m就是乘数,它表示基本活动职工增加一个单位,引起城市总职工的增加量是基本职工增加的m倍。显然乘数大小和城市就业职工的基本/非基本比率是有关系的。

四、土地利用

16、城市开发:是以城市土地利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性活动,主要以城市物业、基础设施为对象,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空间品质,并通过直接提供服务,或经过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实现一定经济效益、社会利益或环境效益的目标。

土地开发:指包括道路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场地平整和清理,通常称之为基地开发,完成将“生地”转变为“熟地”的过程。

公共开发:一般由政府作为主体的,以公共利益为取向,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和长远目标作为决策依据的,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通常包括公共绿地、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及用地的开发。

17、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18、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去为主。

邻里:城市中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社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区:指占据不同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0、开发权转让:对于历史保护建筑所在的地块,允许业主将受到规划控制而不能实现的那部分虚拟开发权,可以有偿转让给规划当局所允许的其他地块。这种方式使那些因规划控制而利益受损的地块业主可以从开发权转让中获得经济补偿,从而使保护历史建筑和街区的开发控制变得在经济上可行。

21、旧城改造:城市旧区是城市在长期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进行各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居民聚集区。城市旧区的形成,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轨迹,也集中了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矛盾和弊端,所以,保护、利用、充实和更新构成了旧区改造的完整概念。 22、城市生态环境学:

城市生态学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形成以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而派生的。从生态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研究污染控制和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从地理学角度出发,研究特定城市区域的地理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

23、地形地貌:在自然及人工条件的作用下,不同地区的地球表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为形态的起伏、物质组成的变化以及整体动态演变的过程。构成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混合成因地貌:有些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自然地貌,只是在自然成因地貌中叠加了人工痕迹。

24、污染系数:城市风环境与城市大气污染物扩散机理直接相关,风向频率和平均风速之比为污染系数。数值越大表示这一方向污染越严重。

风道:在规划中将主导风向上的迎风地区保留为绿地等开敞空间,形成风道,依靠自然风力加速大气污染物扩散。

25、干岛效应:城市下垫面不保水,温度较高等原因,城市中地表地表蒸发量与植被蒸腾量均较小,湿度小于周边地区。

城市湿岛(凝露湿岛):在夜间静风或小风天气,城市热岛效应较强的情况下,出现城市湿度大于周边地区的现象。

26、城市与水文环境关系:1、保持江河湖泊的自然特征,维护原始水文特征。

2、确定适当的防洪标准,尽量降低防洪堤高度,采用贴近自然的平面线形和断面形式。

3、采用渗透性铺装,增加绿化、水体面积,提高城市下垫面蓄水能力。

4、合理利用自然水体,与城市景观融合。

5、有计划的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

27、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1、合理利用大气容量;2、集中控制重要污染源;3、依靠技术手段降低污染物排放量;4、发展植物净化。

28、市民社会:在市场经济力量和国家的强权力量之外,社会民众共同形成的一种自治力量,与市场和政府共同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29、城市治理: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社会民众、市场、政府的力量作用,建立有效提高公民普遍福利及提升国家生产力、竞争力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创新。倡导发展多元化的、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分权与参与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重视公共参与。

30、Cul-de-sac Principle:尽端路原则,出自雷德伯恩体系规划。雷德伯恩体系:美国建筑师斯C.泰恩和H.赖特在雷德伯恩镇规划时提出了大街坊的规划思想被称为“雷德伯恩体系”。 主要特点: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布置形成口袋形。 道路按功能分级主要道路、支路、尽端路。

31、动态城市群:大城市进一步蔓延膨胀,卫星城被主城区吸收,城市结构又回到集中型的形态。

32、城市发展方向:在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确定后,城市规划必须对用地的整体发展方向做出分析和判断,应对城市用地的扩展或改造,适应城市人口的变化。非城市用地向城市用地的转变仍是城市空间变化与拓展的主要形式。城市发展方向是城市发展战略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33、开敞空间的重要性与意义:通过建立空间的网络或等级关系,适应多样城市生活的发展需要,并提供充分的空间与环境潜力,为城市展现连续的城市景观。更重要的是:城市开敞空间的系统构筑,有利于与城市的环境保全系统、城市休闲娱乐系统、城市防灾系统以及城市景观系统等的切合协调,而发挥城市总合的系统功能。

34、功能规划: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35、城市中心区:城市中重要市级公共设施比较集中、人群流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

37、古代城市发展:古代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近代城市导致工业革命、大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

38、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整治等客观事务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发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39、生态位:群落中个体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各种环境梯度中所处的范围。

40、区域容量: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包括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的研究便成了区域容量研究的主要内容。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人口承载力=土地生产力/人均营养水平)

41、蕃坊:古代官府为满足外国人留居所设,供外国人居住的地区,一般无明确界限。 各种规划:

1、国土规划: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国土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进行全面的规划,也是对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是编制中长期规划的依据。

2、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综合评价自然、技术、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3、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规划:主要由发改委制定,是国家和地方从宏观层面指导和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包括城市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分析,确立发展目标,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4、战略规划(结构规划、概念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预测和安排,为城市政府提供发展思路、策略、框架和行动指南,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5、城镇体系规划: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明确不同层次的城镇地位和分工协作关系,确定城镇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7、城市总体规划:以全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使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管理。促进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内容:(一)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二)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三)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四)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

(五)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9、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作出进一步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

10、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衔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环节。依据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近期发展重点、人口规模、空间布局、建设时序;安排城市重要建设项目,提出生态环境、自然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措施等。

11、 城市远景规划: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对城市总体发展做出的结构、布局、形态的设计与安排。

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50~60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的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从而进行战略性的空间、环境结构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

12、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13、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细分地块并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4、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15、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6、竖向规划:对建设场地,按其自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作的规划。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

1、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2、历史地段: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3、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4、文物保护单位: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5、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使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

6、 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7、道路绿地率

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8、人居环境科学

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9、公共绿地 :指供游览休息的各种公园、动物园、植物园、陵园以及花园、游园和供游览休息用的林荫道绿地、广场绿地,不包括一般栽植的行道树及林荫道的面积。

10、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

11、 绿带:在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周围或相连城市之间设置的用以控制城市扩展的绿地开敞空间

12、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3、生态足迹: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维持每个人消费水平并持续生存必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包括为人类提供物质能量和吸收其排放所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足迹可以测度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又代表人类时生存环境的需求。

14、生态经济城市:生态与经济相互协调促进,推动城市发展,使之更加更具有可持续性。

ECO2基于生态和经济的协同增效,互为依赖,在生态保护,环境优化,资源集约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

其他:

1、大众运输村:是一个居住围绕交通枢纽(如火车站)的发展规划,旨在方便社区居民通过公共交通网络上下班、出行和旅游。

2、城市信息化: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城市信息化是实现信息化城市的路径和手段,信息化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结果。

3、中国设镇条件(任一条件):县镇府所在地,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镇所在地。 城市条件(同时满足):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产值2亿以上的镇。

4、“社会城市”——霍华德主张城市到达一定规模时,应停止增长、其过量部分应由领近的另一城市来接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组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起来。这种多中心的组合称为“社会城市”。

5、《华沙宣言》(1981年):确立了“建筑-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并以此来使人们关注人、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密切的相互关系,把建设和发展与社会整体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从而改变了《雅典宪章》以来的以要素质量进行评价的缺陷和《马丘比丘宪章》对整体评价的忽视,赋予了规划在具体处理城市问题过程中的灵活性。

同样强调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对于城市规划工作成功的重要性。《华沙宣言》尤为关注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强调对城市综合环境的认识。

6、大赫尔辛基规划

沙里宁是分散大城市的积极倡导者,在大赫尔辛基规划中,沙里宁广泛地研究交通系统的组织,居住与工作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把城市分解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各自拥有用绿化地带分开、用高速交通联系起来的中心。

新城区以半径为6-9km的半圆环形围绕老城中心布置,相邻中心间的距离为 2-3km,区界间的最小距离为 0.5km。

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相比,沙里宁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提出了一种更为紧凑的结构关系,半独立的联盟方式保持原有城市各部分的完整性,减少了对旧中心的依附和依赖。

以此,沙里宁提出了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表现的原则:指自然界任何一种形式的表现都真实地说明着掩盖在形式之下的某种涵义。人们应该努力去发展能够表达自己时代特征的形式,反映社会积极的真实性。当然,如果人们经常建造各式各样毫无价值的房屋,那么必然会给城市造成死气沉沉的恶果。相互协调的原则:当无数个“细胞”要组合成一个整体时,它们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并表现出趋向一致的倾向,即相互协调的原则。这是大自然保持和谐状态的基础。有机秩序的原则:大自然中,有机生命以一种内在的次序在演化,当表现和相互协调的能力足以维持其秩序时,就会有生命的发展,一旦表现和相互协调的能力无法阻止其秩序达到破坏时,则生命的衰退将会出现,这就是有机秩序的原则,这一原则有效地调节着自然界的演化。 城市的生长与衰退取决于城市的运行状态,这一状态处于“走向有机秩序”时,表现及相互协调的原则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城市将呈现出积极和充满活力;一旦误入“无序”的歧途,表现、相互协调的原则必然丧失,城市将会出现衰败和杂乱无序。

有机更新的三个目标:=第一,把衰败地区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第二,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第三,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

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样的组织方式是使目前密集城市实行有机疏散的方式。

7、长三角都市圈(区位竞争力最强)优:市场广大。城镇化水平高,城市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制度环境良好。缺:市场割据和地方保护。工业结构雷同。空气污染严重。 珠三角(制度竞争力)优:优惠政策。临近香港。城市化速度很快。已经取得的成就。缺:腹地小。城镇体系不完备。长三角的竞争。对人才的吸引力低。

京津唐(聚集竞争力最强)优: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良好。政策。人力资源尤其是科技人才多。缺: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城市关系不协调。

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区别:初始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市场化路径不同,资源组织方式不同,财富积累主体和方式不同,政府职能的定位和作用不同。

8、简述林奇的居民构想图的构成要素极其对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意义。1)城市功能区和各种用地的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的印象,深刻的要素,突出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从而增加居民对城市的好感;2)城市功能区的布局要增加适当的标志,枢纽和区的布局亦要考虑其辨认性,以便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3)如果市民的感应空间扩大了,有助于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规划。

9、赖利:根据牛顿力学中万有引力的理论,提出了“零售引力规律”,其公式为:

Ta/Tb=Pa/Pb*(Db/Da)2,式中,Ta和Tb为从一个中间城市被吸引到a城和b城的贸易额,Db和Da是a城和b城到那个中间城市的距离;Pa和Pb为a城和b城的人口。断裂点公式在实际运用中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因为城市人口规模不完全反 映城市的实际吸引力。

10、我国有哪些城市交通问题?答: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步行者问题(含骑自行车者),停车问题。

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有哪些?答:㈠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⑴合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⑵全面掌握城市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调整城市交通运营⑶合理组织城市交通的运营路线和时间,可以采取①实行单向交通②汽车和自行车分道行驶③错开职工上、下班时间;㈡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⑴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⑵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⑶改善旧城区的道路系统⑷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

11、交通量: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断面的车辆、行人数量。通常仅指机动车交通量。它是随时变化的。常以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和设计小时交通量作为有代表性的交通量。

1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对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的干道、支路、广场以及附属交通设施所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规划。

13、交通规划:确定公路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过程和方案。

14、绿波交通:绿波交通指在某条干道方向上,协调各个路口的信号灯设置,使一队车在绿灯时间通过一个路口后将一路通过接下来的路口的绿灯,而不会遇到红灯。

15、流通中心:是组织城市货运的一种新的形式,是以货运车辆枢纽站为中心,包括仓库、批发交易,甚至包括小型加工、包装工场等组织在一起的综合性中心,减少了自身的往返运输和城市的交通量。

16、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是指城市对外客运设施(铁路客站、公路客站、水运客站和航空港等)和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站。

17、设施性交通枢纽:包括为解决人流、车流相互交叉的立体交叉(包括人行天桥和地道)和为解决车辆停驻而设置的停车场等。

15、 地理信息系统: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

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16、遥感技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17、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18、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19、城市用地分析:指在对城市各自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求、用地整备工程技术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对城市规划用地进行适用性分析评定,以划出城市用地的不同等级。

20、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

21、 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

建筑红线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基地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果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一般称后退道路红线建造。任何建筑都不得超越给定的建筑红线。

23、三区六线:所谓“三区”就是在镇域范围内确定不准建设区(区域绿地)、非农建设区(城镇建设区)、控制发展区(发展备用地)三大类型地区的规模和范围;“六线”就是确定城镇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以及镇中心区、主要工业区等位置、规模,建立城镇拓展区规划控制黄线、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红线、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水域岸线规划控制蓝线、生态绿地规划控制绿线、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控制紫线等“六线”规划控制体系 。

24、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25、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26、里坊制:发端于封建社会的确立期,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27、 风玫瑰图: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28、逆温层: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29、工程管线综合:统筹安排城市建设地区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综合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它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年进行的规划。

30、社区规划运动:

1) 首次出现是在20世纪初。对城市美运动的批判,在美国出现了社区中心运动。

2) 由此人们开始关心区域的社会问题,奥姆斯特德和约翰.诺兰(John Nolen)认为城市

是一个复杂系统,主张城市规划应当考虑、适应社区的社会需求。

3) 首先使芒福德提出了“地区城市理论”,设想在一个大城市地区范围内,设置许多小城

市,再用各种交通工具把这些小城市连接起来。

4) 1929年,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概念,以此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它不仅

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概念,而且成为一种社会工程,它作为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补充中国地理知识:超级重点

1 中国沿海城市20个,从北向南: 大连、营口、秦皇岛、天津、烟台、威海、青岛、日照、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深圳、广州、珠海、湛江、北海。

2京九线沿线城市:从北向南 北京

河北:固安 、霸州 、文安、 衡水 、任丘、河间、 肃宁、枣强、 清河城 山东:临清、聊城、菏泽、曹县、郓城、梁山

河南:商丘、潢川

安徽:亳州、阜阳

湖北:黄冈

江西:九江、南昌、向塘、吉安、泰和、赣州、定南

广东:龙川、河源、惠州、东莞、深圳

香港

3京广线沿线城市:从北向南

北京

河北:保定、定州、石家庄、邢台、邯郸

河南: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

湖北:孝感、武汉、咸宁

湖南: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

广东:韶关、广州

4陇海-兰新沿线城市:从东到西

陇海线 江苏:连云港,徐州,

安徽:砀山

河南:洛阳,郑州,开封,商丘,三门峡

陕西:宝鸡,咸阳,西安,渭南,

甘肃:兰州,定西,陇西,天水

兰新线:兰州、武威、金昌、张掖、清水、酒泉、嘉峪关、玉门镇、柳园、哈密、鄯善、吐鲁番、乌鲁木齐、乌西。

5沪-浙-赣-湘-黔-滇铁路沿线城市:从东到西

上海

浙江:嘉兴、杭州、金华、衢州、

江西:上饶、鹰潭、萍乡、

湖南: 株洲、娄底、怀化

贵州:贵阳、安顺、六盘水

补充中国地理知识:超级重点

1 中国沿海城市20个,从北向南: 大连、营口、秦皇岛、天津、烟台、威海、青岛、日照、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深圳、广州、珠海、湛江、北海。

2京九线沿线城市:从北向南 北京

河北:固安 、霸州 、文安、 衡水 、任丘、河间、 肃宁、枣强、 清河城 山东:临清、聊城、菏泽、曹县、郓城、梁山

河南:商丘、潢川

安徽:亳州、阜阳

湖北:黄冈

江西:九江、南昌、向塘、吉安、泰和、赣州、定南

广东:龙川、河源、惠州、东莞、深圳 香港

3京广线沿线城市:从北向南

北京

河北:保定、定州、石家庄、邢台、邯郸

河南: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

湖北:孝感、武汉、咸宁

湖南: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

广东:韶关、广州

4陇海-兰新沿线城市:从东到西

陇海线

江苏:连云港,徐州,

安徽:砀山

河南:洛阳,郑州,开封,商丘,三门峡

陕西:宝鸡,咸阳,西安,渭南,

甘肃:兰州,定西,陇西,天水

兰新线

兰州、武威、金昌、张掖、清水、酒泉、嘉峪关、玉门镇、柳园、哈密、鄯善、吐鲁番、乌鲁木齐、乌西。

5沪-浙-赣-湘-黔-滇铁路沿线城市:从东到西

上海

浙江:嘉兴、杭州、金华、衢州、

江西:上饶、鹰潭、萍乡、

湖南: 株洲、娄底、怀化

贵州:贵阳、安顺、六盘水

云南:曲靖、昆明

6京哈线沿线城市:从南向北 北京

天津

河北:廊坊、唐山、秦皇岛

辽宁:葫芦岛、锦州、沈阳、铁岭

吉林:四平、长春

黑龙江省:哈尔滨

7长江沿岸城市20个:从西到东

宜宾、泸州、重庆、涪陵、万州、宜昌、荆州、岳阳、武汉、黄石、鄂州、九江、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镇江、江阴、张家港、上海

云南:曲靖、昆明

6京哈线沿线城市:从南向北 北京

天津

河北:廊坊、唐山、秦皇岛 辽宁:葫芦岛、锦州、沈阳、铁岭

吉林:四平、长春

黑龙江省:哈尔滨

7长江沿岸城市20个:从西到东

宜宾、泸州、重庆、涪陵、万州、宜昌、荆州、岳阳、武汉、黄石、鄂州、九江、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镇江、江阴、张家港、上海


相关文章

  • 自考护理学研究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 自考护理学研究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2011-7-7 11:16:18 来源:环球网校(edu24oL) 频道:自学考试 分享: 名词解释汇总 重点名词: 护理研究 假设 自变量.依变量.外变量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信度.效度 总体.样本.抽样误差.概率.变异. 摘要.个案研究.文献 ...

  •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初中英语语法中考英语语法巧记口诀汇总
  • 初中英语语法中考英语语法巧记口诀汇总 很多同学认为英语语法枯燥难学,其实只要用心并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我们就可以愉快地学会英语,掌握语法规则.特此搜集.组编了以下语法口诀,希望对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冠词基本用法 [速记口诀] 名词是秃子,常要戴帽子, 可数名词单, 很多同学认为英语语 ...

  • 合同法解释三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已于2012年3月3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二○一二年五月十日 法释[2012]7号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2012年3月31 ...

  • 计算机名词解释汇总
  • ASP.Active Server Page [网络]动态服务器网页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异步传输模式的缩写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RARP Reverse Address Reso ...

  • 小升初语法知识汇总
  • 小升初语法知识汇总 1. 名词单数变复数 名词单数变复数,词尾变化是关键,一般情况直接加s ,以s,x,o (有生命的要加es ,无生命的要加s ),ch,sh 结尾要加es, 辅音字母加y 结尾把y 变i 再加es Eg: orange--oranges, bus--buses, box--box ...

  • 20**年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法规.解释汇总
  • 来源: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附录 一.2014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法律解释及决定目录(24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的决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

  • 思修名词解释汇总
  • 1. 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2.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3.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体 ...

  • 小升初英语语法汇总:名词所有格
  • 1.有生命的名词所有格 A)单数后加" 's " 如:Su Hai's twin sister苏海的双胞胎妹妹 Jim's family吉姆的一家 B)以" s "结尾的复数名词,只需加" ' " 如:Teachers' Day教师节 th ...

  • 招聘分析报告的写法
  • 招聘分析报告 不同于招聘计划书,其作业职能主要在于控制与调整,但其与招聘计划书相互对应.招聘分析报告,不是对一些数据的简单堆砌(如应招多少人,实招多少人等等),而是对招聘人员.被招聘人员.相关业务部门共同沟通.总结.分析的结果.所以分析报告一般在被招聘人员已经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同时分析报告与计 ...

  • 分享电大会计基础会计模拟题2
  • 可达 0模拟试题一 模拟试题一 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分) 单项选择题( 1.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之间有密切关系,从性质上说,是( A.相等 2.会计以( A.货币 B.隶属 C.统驭和从属 D.相辅相承 )的关系.)为主要计量单位. B.实物 C.工时 D.劳动耗费 ) . D.成本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