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

               经济学家……1998・3                

  造成我国改革以来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尽管很多, 但支持着高通胀的内在深层原因仍是货币超经济发行。因此, 控制好货币和信贷, 就有可能抑制住通货膨胀。制定实施一种适宜的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 也就可能既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又能防止高通胀的产生。

关键词:货币供给 通货膨胀 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陈欢,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 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 学院院长, 。(510275)

供给增长率

□陈欢□舒元著名的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有过一个论断: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一论断在不少国家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也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认同。那么, 这一论断是否适用于我国的经济实践? 我国的通货膨胀能否归结为一种货币现象, 我国的货币超经济发行是不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如果是, 那么我国该如何控制货币供给, 使经济既保持稳定增长, 又不致引发高通货膨胀? 这正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一、我国货币发行与通胀的因果关系分析

通货膨胀是社会的一般物价水平以较高的速率持续地上升(弗里希, 1983) 。货币主义认为, 没有货币供给的高速增长, 通

              ECONOM IST ……1998・3                货膨胀很难持续下去, 高通胀只能伴随着货币供给的高增长而产生。

图1 通胀率与M 1

增长率

发生先于事件B , A 与B 就可能构成格朗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考虑两个时间序列X 和Y , 样本在t =1, 2, …, T 期间, 要检验X 是否成为Y 的原因,

构造模型:

αβy t =α0+∑i y t -i +∑j x t -j +μ1

i =1

j =1

m

κ

(1)

如果βj =0对所有的j =1, 2, …, k 都成立, 则x t 不会引起y t , 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具体做法是:假设H 0:j =0, j =12, k 。再构造注:P 为消费物价指数, GM1表示M 1年增长率,

GNPD 表示GNP 缩减指数。

y t +

i =m

i t -i +1

(2)

(1) 和(2) 进行回归, 得到解释平方和ESS 1和ESS 2, 残差平方和RSS 1, 则可以构造F 统计量:

() ~F [m , T -RSS 1/[T 2(K +m +1) ]

(k +m +1) ](3)

F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 并进行有关计算。

从图1, 在我国, 每, 都出现了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 而货币供给紧缩后, 通胀往往都能得到缓解。如1985—1988年的货币供给高增长先于1988年的通货膨胀而发生, 而1989年和1990年的紧缩货币政策使通胀率下降到1990年

统计量服从第一自由度为m , 第二自由度为T -(k +m +1) 的F 分布。给定显著水平α,

则有对应的临界值F >F α, 则以1-α的置信度拒绝H 0, 在格朗杰意义上X 是Y 的原因; 否则接受H 0, Y 的变化不能归因于X 的变化。

为了检验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格朗杰因果关系, 我们分别取消费物价指数(P ) 和GN P 缩减指数(GN PD ) 进行回归, 采用的自变

的211%。1992—1995年又重复了1985年以来的经济实践。这一简单的直观分析似乎表明, 通货膨胀是伴随着货币供给的高增长而出现的。我们再以格朗杰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验证我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因果关系。

格朗杰因果关系检验是由美国加州著名计量经济学家C 1W 1Granger 于1969年提出的, 后由Hendry 和Richard 进一步发展。如果事件A 的

量是通胀率本身的滞后变量和M 1增长率的滞后变量, 滞后期分别取2和3, 选用1978—1995年间的年度数据, 回归结果见下表:β101500133

因变量P (模型1) ()

GN PD (模型3) ()

α0-14108-3196α101510192α2-0109-0127β20124-0108

β301150106

R 2=0182, D 1W 1=11982R 2=0177, D 1W 1=21112

               经济学家  分别联合模型1、2与3、4, 可以计算出F P =13103, F G NPD =8112, 给定显著水平α=0101, 有对应的临界值F 0101(2, 12)

=6193,

……1998・3                

资的利率弹性较小的限制, 利率的变动也不必然引起投资的变动。因此我们不应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构建模型。事实上,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正经历着急剧的制度变迁与市场机制的建立过程, 很难甚至不可能构造一个能准确描述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结构式模型。因此, 基于货币主义的理论构造一个简化式模型来分析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 是更为可行的办法。

按照货币主义的理论, 直接原因有需求拉上、, 但归根结式, , , P 是用实物衡量的GN P 水平, 。对该式取自然对数, 并对时

因F >6193, 所以我们能以99%的概率拒绝假设, 也就是说我们有99%的把握认为在样本期间, 我国的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格朗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给

β的增长而引起的。i 值之和分别为0189和

0132, 表示M 1的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将

导致消费物价指数和GN P 缩减指数分别增加0189和0132个百分点。

以上的分析结果初步表明, 在改革期间, 通相关的因果关系, 是事件B 因此, , 哪个变量后发生, 供给变化导致了通货膨胀的结论未免为时过早, 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分析。

间t 求导, 移项后得:

p =m +v -y

(4)

用小写字母表示变量的增长率。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 则:

p =m -y

(5)

m -y 和m +v -y 就是货币超经济增长部

 二、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对于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传导机制, 西方经济理论中有许多论述, 其中最著名的是凯恩斯理论与货币主义的理论。凯恩斯的论断是基于结构式模型, 它把货币、收入与价格之间的传导机制描述如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通过证券市场引起利率的变化, 从而引起投资的变化, 进而影响总需求、产出或物价。如果我们知道模型的正确结构, 那么采取结构式模型无疑更为优越, 但凯恩斯模型所描述的传导机制不合乎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我国公众的资产中, 证券所占比重很小, 加上利率并未市场化, 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必然引起利率的变动, 又由于受到投

分, 会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造成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货膨胀

预期。如果通货膨胀预期很高, 消费者就可能

去银行挤兑, 并抢购商品保值; 另一方面, 厂商可能会囤积商品, 这就更加剧了通胀, 实际的通货膨胀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我国1988年就发生了这样的现象。

根据以上的分析, 将通货膨胀预期加入(5) 式, 构建模型:

πt e +β(m -y ) πt =α

(6)

以1978—1995年的年度数据, 取GN P 缩减指数GN PD 作为通货膨胀率的数值, m 的值取流通中的现金与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之和的M 1的增长率, 取实际GN P 增长率作为y 的值, 分

③别以静态预期与外推预期进行回归计算。结果

如下:

G NPD =01721G NPD (-1) +01239[m (-1) -y (-1) ](7)

   (61322)      (31480) R 2=01649  D 1W 1=1138

G NPD =01579G NPD (-1) +01353[G NPD (-1) -G NPD

(4115)   

(-2) ]+01286[m (-1) -y (-1) ]

(3188)

R 2=01699  D 1W 1=1157

(1130)

(8)

括号中的数据表示该系数的t 检验值。两个模型的相关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货币供给的超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有显著的影响。货币供给超经济增长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会使下一年的GN P 缩减指数增加01239或01286个百分点,

累积效应大约为0141个百分点。通货膨胀预期尽管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收敛的过程, , 逐渐地降低。

1985年开始的, 1985年开始才认识到通胀, 并产生了相应的通胀预期。于是, 在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D ,

   1 1985 年以后    中最       

D =

0 1985年以前

  仍                     

               经济学家

⑥和通货膨胀。1995年3月我国颁布实施的《银

……1998・3                

和结构转型因素会长期存在, 因此必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我们认为由于市场化改革, 结构调整等因素平均每年可能会造成5%

的通胀率。以改革期间我国劳动力和劳动生产

行法》将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这使中央银行摆脱了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困境, 为中央银行更好地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单一货币规则理论认为, 货币供给增长率要与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但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转型期, 制度变化、改革、市场深化等因素使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货币供给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 而应根据我国具体国情, 确定适宜的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

要制定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 首先就要确定我们能够接受的, 的通货膨胀率。率的平均增长率之和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的目标经济增长率, 使经济能稳定增长, 不致于过热。随着我国金融深化和货币化过程的进行, 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进入90年代以后已经逐渐变得平稳了(易纲, 1996b ) , 因此我们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每年降低115%。(10) , 分别取5%15下限, :

[1**********]0

[1**********]2

通货膨胀控制目标

315510615

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

1516181814

  要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但又不致引发经济过热与高通胀, 每年我们应达到的最优货币供给(M 1) 增长率应为1618%。

四、结 语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来, 经历了“高通胀与高增长”的双高发展。需求过旺、价格改革、财政赤字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胀, 但“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我国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也在于货币的超经济发行。无论从直觉观察, 格朗杰因果关系检验, 还是从简化模型的实证分析中, 我们都已经验证了这一结论, 这也就支持了我国以紧缩货币作为反通胀的政策工具。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造成的经济停停走走是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的, 因此有必要制由于受到现有金融体制结构与货币供给机制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的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仍会遇到很多障碍, 因此中央银行还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 完善金融市场和公开市场业务, 加强调控货币流量和冲销外汇占款等外部冲击的能力; 强化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地位, 减少政府干预; 尽快促成专业银行的商业化, 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 加强金融监管, 完善激励机制, 消除货币发行的倒逼机制, 防止货币被动扩张。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除我国货币的超经济发行, 更好控制货币政策, 达到低通胀与高增长的理想目标。

              ECONOM IST ……1998・3                定实施一个长期稳定的1618%的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 这既能保证宏观经济以9164%的年增长率持续稳定地增长, 而且又能保证通货膨胀率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同时, 我国的金融体制和货币发行机制的特点还要求进行相应的金融改革, 促成金融深化, 这才可能逐渐消除货币超经济发行, 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注释:

①王少平(1996) 曾对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做过更详细的格朗杰因果关系检验, 并验证了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相反方向的因果关系, 即通胀不是引起货币供给增加的原因。

②在货币主义的通胀研究中, 要因素, (弗里希, 1992) 。

③根据易钢(1996a ) 的分析, 通胀预期主要有4种, 即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责任编辑:刘家新)

④这与易钢(1996a ) 的检验结果是一致的。⑤关于通胀在长期内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已经有许多研究。王城(1989) 从计量的角度实证检验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 也证明了这一结论。

⑥陈学彬(1996) 运用对策论的方法, 以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证明了在我国实施一种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更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的。

⑦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1995) 的研究认为, 率是2193%, 素, 。因此我们5%左右。

⑧这一结论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1995) 、陈学彬(1995) 、王少平(1996) 、穆怀

朋(1989) 、袁晋华(1996) 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稿 约

在推动中国经济学繁荣与发展的学术背景下, 我刊从去年起已推出《中国经济学论坛》栏目。为了使该讨论进一步深化, 我刊特向社会长期约稿。

约稿内容:围绕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内涵与方法、模式与重点、体系与框架、发展与趋势、环境与条件, 等等。

《经济学家》编辑部

1998年5月


相关文章

  • 中美货币供给调控模式与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
  • 作者:王玉平 成人高教学刊 2006年10期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自走出1998-2002年的周期以后,面临着投资和信贷过热以及通货膨胀的问题,货币是否已经进入加息周期,也是理论界和决策层讨论的焦点.2005年9月21日,美联储以既有的加息节奏和幅度,将其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和再贴现率再次提高,是自 ...

  • 我国货币供给机制和货币供给快速增长原因分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货币供给机制和货币供给快速增长原因分析 作者:乔利平 来源:<中国经贸>2014年第16期 [摘 要]本文分析了现下我国货币供给的机制,并对货币供给量快速增长的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以此来更加深刻了解我国的货币供给中的问题,并进 ...

  • 我国产出_货币供给与价格关系实证分析
  • 第24卷 第123期2003年5月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 THE THEOR Y AND PRACTIC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Vol 124 No 1123 May 1 2003 ・理论经济・ 我国产出.货币供给与价格关系实证分析 王 涛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

  • 经济"新常态"对宏观调控的新要求
  • 作者:刘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14)05-004-(11) 一.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失衡的新特点 1."新常态"下约束我国经济增长宏观条件的新变化 自2010年10月 ...

  • 关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摘 要:货币供应量是宏观货币政策的重要中介变量,但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比较复杂.将实证分析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原因,包括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总储蓄率居高不下.广义货币流通速度以及国家债务负债程度等,从而更为有效地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理解货币政策变化以及判断金融市场走势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货币供给: ...

  •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基于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和银行行为四类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货币.日本广义货币和美国广义货币数量对我国广义货币供给具有显著影响,说明我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明显,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对此,本文 ...

  • 或许是最懂中国经济的一群人聚在一起谈了些什么
  • 1998年由经济学界的专家共同创立,旨在从纯学术角度探讨经济问题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今年的年会于2月19日在北京召开,论坛汇聚了如吴敬琏.周小川.易纲.吴晓玲.楼继伟.樊纲.许善达等经济学知名人士,共同探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以下是嘉宾演讲精彩观点: 央 ...

  • 主要供给指标
  • 主要供给指标 总供给是指全社会通过生产所提供的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总额,其中既包括实物产品,也包括提供的服务等.总供给的形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起点,它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运行诸多平衡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一般来说,若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表现为物价水平上升:若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表现为物价下降:若总供求 ...

  • 我国国际货币储备的现状及对策
  • 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经济交往步伐的逐步加快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及国际储备均迅速增长.截止200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约高达1.95万亿,外汇储备的高增长对我国宏观经济金融运行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国际储备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对如此庞大数额的外汇储备进 ...

  • 近年来的财政扩张是否有挤出效应
  • 2000年第3期 近年来的财政扩张是否有挤出效应 曾令华 (湖南财经学院金融系 410079) 一.挤出效应发生的机制 挤出效应的概念是: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但也有消费支出和净出口的减少(F・S・..一种解释是:财政支出扩张引起利率上升,,特别是抑制民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