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生态城市群的启示

  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我省张家港、常熟、昆山、江阴四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生态市”称号。全国获此殊荣的市(县、区)仅有6个。国家生态市的考核指标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是目前全国表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高荣誉。苏南四市均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十位,2006年,四市土地面积3719平方公里,人口380.89万人,实现GDP3562.91亿元,在全国万分之三的土地上,以全国千分之三的人口,创造出全国六十分之一强的地区生产总值。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苏南四市是如何塑造出领跑全国的生态城市群?带着这样的思考,阳春三月,我们走进了地处江南鱼米乡、人间富庶地的苏南四市。在几天的调研中,我们不仅领略了这里发达的经济、繁荣的城市,更感受到碧水蓝天、青山绿树给人带来的愉悦,苏南四市已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同步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纵观苏南四市的发展历程,给我们颇多启示。

  启示之一: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苏南生态城市群的创建。正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理论的深刻领会和成功实践。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现实中的发展与环境却是一对尖锐的矛盾,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经济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改变,最终又将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类本身。改革开放之初,苏南四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村村冒烟,处处点火,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上去、环境下来”的现象。如何化解这对矛盾呢?重视环境保护,放慢经济发展,虽然到处一派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的田园风光,但社会无法进步,生活不会富裕,广大群众不会答应: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到处黑烟肆虐、污水横流,老百姓当然更不会满意。为此,苏南四市的决策者们认真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中汲取有关发展理论的精髓,以此来指导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了发展理念。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三者的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有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核心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但邓小平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而是提出“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他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就提出要制定环境保护法,在1983年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把保护环境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其后又指出自然环境保护很重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行动指南。环境保护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搞好环境保护,是最现实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现代的环境文化摈弃了过去的陈旧观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环境保护所追求的蓝天、碧水、绿地,就是要创造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美好生存环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更是进一步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能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持久发展。

  苏南四市是我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人口密度最大、土地资源最匮乏、环境承载力最弱的地区。在保护环境这个问题上,苏南四市也是矛盾最突出,见事最早的地区。一方面,客观实践需要他们不断改变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他们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先进的理论一旦与广大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能产生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苏南四市发展理念的不断升华。正是他们坚持不懈地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这个生态城市群的创建,正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当然,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从这几个市的领导多次讲到的“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上,反映出了他们认识的深化过程。他们最早提出的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后来提出了“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再后来又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目前,这种先进的发展理念,在苏南四市中已深入人心。

  启示之二: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双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持久地贯彻“环保优先”方针,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苏南四市虽然地处江南富庶地,但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是三个绕不过去的拦路虎,而环境对人口和资源也最终起着制约作用。多年的经验教训使他们逐步深刻认识到,只有贯彻“环保优先”的方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才能在实践中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这个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苏南四市根据产业发展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大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首先,调优三次产业结构。苏南是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四市的产业结构普遍偏“重”,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特别是工业比重、重工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使得环境保护的压力大增。为此,苏南四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他们实施了“退二进三”的战略,将城区的企业搬迁至工业园区,腾出空间发展第三产业。昆山市还在花桥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国际商务城,承接上海经济辐射。着力引进大公司总部、金融机构后台处理中心、业务流程外包企业、研发服务企业、国内外企业营销中心和配送中心,这也是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三大重点项目之一。其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苏南四市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工业。以江阴市为例,该市以大企业集团为依托,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该市工业企业中轻污染和无污染企业的比重占9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在32.6%。第三,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苏南四市的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是其支柱产业,这些企业对GDP的贡献较大,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他们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大对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的整改力度,加快淘汰污染严重、难以改造的企业。2001年以来,仅张家港市就限期治理污染企业59家,关停工业企业40家,目前全市工业企业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废弃

物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其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最小。苏南四市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一是建设企业循环经济链。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张家港市的沙钢集团着力打造“绿色”钢铁企业,革除了所有燃煤锅炉,电能、煤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代替了煤炭、重油,利用高炉煤气余热进行发电,把高炉水渣、钢渣销售到相关企业作为生产原料,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96.4%,一年下来“三废”综合利用效益达到17.2亿元,并建成了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二是建设产业循环链。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将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变成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料,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如常熟市的“大豆循环经济链”就是一个范例。在一般人的眼中,大豆榨取食用油之后,就算完成了使命。但是精明的常熟人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利用榨油剩下的豆粕,再提取大豆蛋白,然后抽丝制成新型的“不是羊绒胜似羊绒”的天然纤维纺织材料。随后,在大豆蛋白纤维的高浓度废水中,提取出淀粉酶。生产啤酒的催化剂和高档食品的添加剂等等。剩下的豆渣被用来生产有机肥,去壮苗肥田。再比如,昆山的IT产业是其支柱产业,昆山市新崛起了专门消化IT产业废料的企业,使IT产业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摇身变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三是建设区域循环链。苏南四市的工业园区在招商时,不仅看项目的先进性,还看项目在园区内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从而拉长园区产业链和物质循环链,现实污染物的零排放或低排放。在张家港保税区内,投资1.2亿美元建成的苏州精细化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氯气、氢气、氯化氢等废弃气体。招商部门立即寻找组织下一个“链环”的下游企业,很快便将美国的一家化工企业吸引过来。将苏州精细化工公司产出的“三气”,通过密闭的管道输送到美国这家化工企业。而美国这家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一氯甲烷和三氯甲烷。招商部门又展开市场调研,将采用一氯甲烷为主要原料的一家生产有机硅的企业引进园区,充当起了第三“链环”的主角。

  

  三、强化污染源头控制。苏南四市为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坚持“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原则,从源头上遏止新污染源的增生。他们全面提高环保准人门槛,制定产业发展导向意见,明确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产业、产品和技术指导目录,作为招商选资和企业技改的审批依据。张家港市提出了要优先发展科技型、环保型和资源集约型产业,新上项目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排污总量和环境容量,对不符合资源单位消耗标准、不符合排放强度限值、不符合生态优先原则的项目坚决不办。江阴市将新上项目细化为“五个不批”,即不符合全市产业指导目录的项目不批,不符合全市准入门槛条件的项目不批。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批,污染负荷严重超过当地环境容量的项目不批,不进工业集中区的项目不批。另据常熟市统计,仅2001年以来就劝停、拒批各类项目345个,涉及投资总额达30多亿元。

  启示之三:制度更带有根本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系统的制度保障体系。

  过去环境保护工作往往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来推动,而在新的发展阶段,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教育等各种手段来推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各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保障机制。苏南四市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以下机制:

  一是全民动员教育机制。为了使保护环境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苏南四市在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时,十分注重提高全社会上上下下的环保意识。他们面向全社会,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了环保教育。对各级干部重点进行绿色行政的教育。使其树立起“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的环境价值观:对企业经营者重点进行环保法律、节能减排方面的教育,使其确立起“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环保责任意识:对社会公众通过媒体宣传、信息公示、公益广告、印发读本等多种形式,扩大环境知情权和环保参与率,使“健康生活、文明生产、绿色消费”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二是领导考核机制。在当前社会转型阶段,生态建设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势推动。苏南四市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普遍确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建设项目第一审批权、评优创先一票否决权的“三个一”制度。同时,苏南四市都将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也明确责任、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好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同时,各市还加大考核力度,坚持“既要考核GDP,又要考核COD”的环保优先理念,不以GDP论英雄。对各镇、开发区实行了经济和环境指标“双重考核”,将环境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部门和镇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有力地强化了基层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责任。

  三是执法监管机制。各市依照法定程序,修订、完善地方性环保政策、措施及标准,初步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需要且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同时,各市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对环保违法行为,做到“铁石心肠、铁面无私、铁的手腕”。此外,各市还不断创新体制,完善监管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对重点污染企业安装远距离监控系统,通过全天候、全方位的自动化监控管理,有效提高了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和污染达标排放率。对工业企业进行环境行为评定,评出绿色、蓝色、黄色、红色、黑色企业,并实施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从而强化企业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措施。通过开通环保110投诉热线、设立社区环保信息员等办法,强化社会公众对环保的监督。通过“重心下移”,设立环境保护分局、乡镇环境保护管理所,完善环保管理网络,加强基层环保执法和管理。

  

  四是激励约束机制。苏南四市将“排污要付费、治污能赚钱”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广泛运用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根据建设生态市的要求。苏南四市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补贴和奖励,着力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政策环境。他们对建成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省级以上生态村进行一次性补贴,对每年评出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先进镇、村实行奖励,从而充分调动了基层单位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对新建的万吨以上污水处理厂进行补贴。对新建的污水管网和生活污水处理分别按照削减的排污口、生活污水接入量进行补贴,对现有电厂实施脱硫除尘给予补贴,让企业也加入到环保建设中。同时,他们还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立环境价格体系,收取排污企业的排污费,促使企业更好地落实各项环保措施。

  

  五是多元投入机制。苏南四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探索出了一条多元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的投入机制,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其中政府投入是主渠道,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财政先期投入或贴息。几年来。苏南四市的环保投入指数均超过GDP的2%。以常熟为例,2002年以来,5年问完成总投资80.3亿元,建成42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同时,他们还按照市场运作的要求,在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工业污泥处置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中,鼓励民间资本、外来资本进入环保领域。目前,各市的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都是采用BOT、BOO、BOOT方式建成的。

  启示之四:提升生态文明。既要治理,更要建设。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过程中,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

  苏南四市在加强污染治理的同时,都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逐步由被动型的污染控制转向主动型的生态建设,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生态建设的新方法、新模式,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总体水平。

  结合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建设。苏南四市这几年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多,他们紧密结合各项工程的实施,垒山、引水、栽花、种草、建林、造园。紧偎张家港市区的暨阳湖生态园,就是张家港人的一个得意之作。整个园区建设与张家港境内建设沿江高速公路是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他们考虑到建设高速公路需要大量土方,如果在沿路取土。不但要毁坏大量农田,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市政府根据专家建议实施集中取土,并在取土之处建设生态园区。这样,不仅建成了一条高速公路,而且造出一个人工湖。如今,暨阳湖生态园区已初具规模。占地300多亩的生态湿地与野生岛、生态林、休闲广场融为一体,成为张家港又一片绿色海洋和“城市之肺”。江阴市在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依山沿江建设了大桥公园供市民参观游览,还在引桥的两旁种草植树,建起连绵的绿化带。

  发动全民参与,实施优化人居环境的“五大工程”。围绕“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目标,苏南四市都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清水工程”。各市都把水环境整治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苏南四市除城区建有二至三座污水处理厂外。已实现镇镇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同时,各地还进行河道清淤,引水畅流,有效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二是“蓝天工程”。加快电厂脱硫除尘改造,给电厂安装静电除尘和高效脱硫装置;淘汰燃煤锅炉,实行热电联供,让天空再现蔚蓝的色彩。三是“家园工程”。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取缔露天粪缸,全面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实施农村改水,实现村村都通自来水。让全市人民喝上卫生合格的自来水。四是“绿色工程”。在相继建成一批生态园区、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化工程的同时,广泛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五是“宁静工程”。在拓宽城区道路、提高道路标准的同时,加强城区交通干道的噪声管理:开展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实施封闭式施工,禁止夜间施工;开展城区服务业专项整治,对餐饮、娱乐、加工企业的忧民现象进行重点整治,有效地控制噪声污染。

  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推进生态建设。按照“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总体规划,苏南四市全面调整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加快实施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腾出空间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同时结合旧城改造和乡镇合并,建设绿地景观,从而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城乡布局。常熟的“亮山”工程便是其中的大手笔。有着“十里青山半入城”诗韵的虞山,过去由于依山建造了大片建筑物,市民很难看到虞山“半入城”的真容。在创建生态市的过程中,常熟市于2003年9月全面拉开了“让城市融入自然”的“亮山”工程,先后拆迁了5.18平方公里内的居住户,投资2.2亿元,做足了城市自然生态的“文章”,使郁郁葱葱的十里虞山,终于实现了与市民的“零距离”接触。

  苏南四市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他们认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今后,他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瞄准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新目标,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调研组成员:游新华、杭邦华、戈尚达、尤展)

  

  责任编辑,尤 展


相关文章

  • 科技创新: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关键
  • 摘要:科技创新与现代化的关系表明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规定了苏南率先基本现代化的内涵,苏南基本现代化总体态势良好,但各项指标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非均衡性,苏南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的根源是科技创新内生驱动力不足.要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和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靠科技创 ...

  •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胡锦涛同志亲临江苏.亲临xx视察时,特别强调:"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课题,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认识深化和理论升华,是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中贯穿始 ...

  •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胡锦涛同志亲临江苏、亲临xx视察时,特别强调:“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课题,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认识深化和理论升华,是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以科学 ...

  • 烟台市20**年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高二地理(理科)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综合题.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把第I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II卷的答案直接做在试卷上或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第II卷或答题纸. 第I卷(选择题) 一 ...

  • [规划师]期刊介绍
  • 规划师 Planners 核心期刊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月刊 ISSN :1006-0022 CN :45-1210/TU 出版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48-79 创刊时间:1985 出版信息 专辑名称:工程科技II 专 ...

  • 苏南发达地区限制开发区域的范围划定与规划对策--以江阴市南部六镇不开发区规划为例
  • 第33卷第9期 2014年9月地理研究GEOGRAPHICALRESEARCHVol.33,No.9September,2014苏南发达地区限制开发区域的范围划定与规划对策 --以江阴市南部六镇不开发区规划为例 秦贤宏1,2,3 (1.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南京210003:2.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 ...

  • 乡镇发展模式
  • 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 "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背井"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两条具体途径 从1986年开始,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就经过广泛的调查和比较提出了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概念,并总结出几种不同的传统模式,即"苏南模式&qu ...

  • 大力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这影响了江苏总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从实际来看,决定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资源状况.文化背景.经济结构.制度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对于江苏而言,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位差异,苏南地区北傍长江, ...

  • 关于赴江苏省江宁区.宜兴市.苏州工业园和临沂市兰山区考察情况的报告
  •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加快**发展,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4月18日至22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市委考察组一道,带领全区14处镇街道党委书记.4个民营经济大户,到江苏省江宁区.宜兴市.苏州工业园和我省临沂市兰山区,就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路域经济进行考察.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既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