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情感

如何准确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六法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独具特色、卓尔不的品质和浑然天成、匠心独运的形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目光,也傲视着各领风骚、才人辈出的世界文坛。

意境优美使她令人神往,含蓄隽永使她魅力倍增;然而,含蓄和费解似乎是孪生兄弟,意境和想象从来就难以割舍。

怎样扫清文字障碍,品味她的深邃底蕴?如何身临其境感受她的博大精深?本文试图以六点十八个字解答以上问题。

一、审标题

古今的文字距离让现代人难懂古典诗歌,面对这个难以读懂的美人,

我们怎样体察她的内心呢?首先我们可以洞察她的眼睛——标题——来走进她的心灵。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标题便是文章的眼睛,因为标题不仅能吸引读者,而且能揭示内容,揭示主题。

但人们往往急于抓住这个美人的心而忽略她明眸的表白。成人教幼儿,往往以床前明月光作开头,忽略了标题静夜思;同学们分析,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诗句的理解上,冷落标题是常见的情况。为什么不仔细分析标题呢?事实上,古诗的标题对诗章的内容往往有统摄作用,标题吐露着诗文的心声。搞清标题的含义,也就初步了解了诗文的内容。当然,像《诗经》那种将首句作标题的情况除外。

审标题的审,意思是仔细看,这要求读者不仅要重视标题,而且要全面分析标题,并加入适当的推理想象。

现代汉语语法根据单句的结构,将单句划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我们不妨将古典诗歌的标题分为有动词的和没有动词的两大类,没有动词的标题仅占一少部分。试以当今普遍认可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版)为例,没有动词的标题占全书总数的22%。尽管这一数据是对唐诗局部的分析,但它是对古典诗歌精华的统计,所以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

没有动词的标题往往是名词性的,这些标题很直接地表明吟诵的对象:或是人物,如《渔翁》(柳宗元)、《蜀相》(杜甫);或是时间,如《月夜》(杜甫)、《春晓》(孟浩然);或是地点,如《乌衣巷》(刘禹锡)、《石头城》(刘禹锡);或是自然景物,《霜月》(李商隐)、《江雪》(柳宗元)。诗歌是宣泄感情的载体,不论诗人以何为题,他都会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所以这种无动词标题之所示既是诗人描写的对象,又是诗人感情的寄托。欣赏者在明确标题含义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思考:面对这些吟诵对象,会抒发怎样的情怀?相对而言,这类标题的数量较少,理解也较容易。

绝大多数标题是带有动词的,这类标题中,有的只有一个动词,如《登高》(杜甫)、《闺怨》(王昌龄);有的有多个动词,如《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李白)、《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多个动词,有的陈述同一个主语,有的陈述不同的主语。这个问题将在找动词中详细阐明。

除辨清标题有无动词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对标题的斟酌应贯穿在对诗篇的整体把握中,即在理解具体诗句时也应把标题的因素考虑在内。

试以孟郊《登科后》为例来看审标题对理解诗歌主旨的作用。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标题登科后已明确告知本诗所写内容为历尽寒窗之苦、终夺科举之冠以后的情形。不看诗句,单看标题,读者便可想象到那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无比喜悦之情。那么诗句中龌龊、放荡两个关键词的含义应有别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昔日龌龊应是登科前的困窘;今朝放荡应是登科后的得意。龌龊、放荡也就不

再是贬义词。有标题的提示,全诗洋溢着的金榜题名后的那种得意、欣喜之情便不难把握。 相反,如果不审标题,对主旨的理解便要大打折扣,甚至曲解。试看: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日斜时分海燕向西飞去,遥望京城禁门外的王侯府,重楼闲闭,无人居住,只有花儿在寂寞的东风里落尽。这是一首不太难懂的写景诗。但看过了标题,会发现它的主旨不那么简单。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有一位异乡人因想在长安居住却不得而暂游于陇一带,于是有感赋诗一首。弄清了标题的含义,便可领悟那西飞的海燕正是在长安找不到栖身之地的寒士,他在百鸟归巢的傍晚只能望着长安城那些长期无人居住的高楼深院而茕茕远飞。这首既表达卜居不遂、薄游陇之客黯然神伤之情,又反映唐王室衰败没落现实的托讽诗,只有在弄清标题的前提下才能准确理解其主旨。 总之,审标题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观念。欣赏者对标题重视起来,事情就好办得多。

二、找动词

这是扫清古诗文字障碍的关键,也是欣赏古诗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理解标题,更适于理解诗句。

为什么要找动词呢?

首先,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观照人类自身、观照自然的特点。这种观照体现在对自身和自然呈现状态、发展变化的体验上。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所以动词是最能表现人类对自身和自然进行体验的词。

其次,古诗句的章法虽有别于古散文,但也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在于,一般情况下,不省略谓语,而动词是充当谓语的主力军。所以在古诗中一般不省略动词。因此,抓住最有表现力又极少被省略的动词无疑是清除文字理解障碍的关键。

古诗句中动词——准确地说是陈述性词语——情况比较复杂。大致有如下四种情况:

(1)每句只有一个动词;

(2)每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

(3)每句虽没有动词(有的也有),但形容词同样具有陈述性;

(4)每句都没有动词。

读者应分清情况,区别对待。不论哪种情况,都应首先将动词逐一找出(包括具有陈述作用的形容词),然后找到它们的陈述对象,再弄清动词支配对象,最后综合分析,整体把握。

在这一过程中,一句诗中有多个动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多个动词可能陈述相同的主语,也可能陈述不同的主语;也可能其中一部分具有陈述作用,另一部分起修饰作用。对于陈述相同主语的,要注意几个动词的连续性;对于陈述不同主语的,要找出它们的主语分别是什么,尤其是要找出被省略的主语,并发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语法角度看,一句诗中的动词未必都在同一个层面上,抓住第一层面是关键,起修饰作用的动词当另行对待。下面我们通过实例说明这种方法:

例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这是每句只有一个动词的。照、流,它们的施动者分别是明月、清泉,而松间、石上则既可看成是修饰语,也可看成是受动者。这样便初步可知这是描写夜晚山间景色的对偶句,也可以感受到诗句动静结合的佳妙。

例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这也是每句只有一个动词,但和例1又不同。听、卖,它们的施动者既不是小楼、一夜,更不是明朝、深巷。是谁呢?是被省略的人,是人在小楼中听了一夜,是人明朝在深巷叫卖。听春雨的人和深巷叫卖的人也不是同一个人,应该是听春雨的人想象着明朝在深巷会有人卖杏花。如果不把省略的主语补充出来,就会产生疑问,难道会是小楼聆听,深巷叫卖吗? 例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王维)

这是每句有两个以上动词的——喧、归、浣,动、下、渔。谁喧?竹林?不是,是人在竹林中喧闹。谁归?浣女。什么动?莲,莲花、莲叶。什么下?渔舟顺流而下。浣、渔虽然也是动词,但不是诗句的主干动词,它们分别修饰女、舟,它们和喧、归、动、下不是一个层面上的。

例4: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过华清宫》杜牧)

这也是一句中有多个动词的,和例3不同的是这两句关系不是并列,而是承接。回望到的不仅有锦绣般的华美宫殿,还有山顶许多的门一个接一个地打开。不仅要弄清这些动词的施动者是否相同——往往是不相同的情况多,还要弄清这些不同的动作、不同的施动者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例5: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李白)

这是形容词同样具有陈述性的诗句。第一句中除了表示比喻的如以外,没有陈述性的动词,但形容词满同样具有类似动词的陈述性。一个满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昔日越王宫中美女如云的歌舞升平景象。满的妙处不次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而且这满字又同下一句只今唯有鹧鸪飞的唯有形成内容上的强烈反差。可见,形容词也同样具有陈述作用,在情味上甚至超过动词。这表明找动词时,带有陈述作用的形容词同样不可忽视。

例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杜甫)

这是动词、形容词共掌朝政的例子,动词啸哀、飞回陈述了猿、鸟的状态,形容词急、高、清、白陈述了风、天、渚、沙的状态。综合分析,我们眼前便展现了一幅登高所见的精美图画。

综合以上,不难看出,找动词在理解诗句时的作用可谓纲举目张。这同样适用于理解标题,这里无须赘述了。

例7: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例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这两例都是没有动词的名句,这种情况比较少,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在后文的想小人中,我们将论及此题。

三、理句式

如果说找动词能帮助读者快速扫清理解文字上的障碍,那么理句式则能帮助读者解决句式难通的问题。

在动词的使用上古诗和古文有相同之处,但在句式问题上古诗和古文有很大差别。古文的特殊句式有自己的使用规律,古诗却没有,这是中国古诗的特点决定的。为了符合押韵、对仗、节奏、平仄等要求,诗人有时要打破正常的语言顺序,新顺序并不遵循古汉语特殊句式的规律,这就产生了令读者费解的变式句。它是理解诗歌的又一障碍,必须把它整理成正常的句式,才能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例9:变式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白居易)

常式句去来江口守空船,月明绕船江水寒。

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不梳理成正常语序也不太影响理解。下面这几例则不同。 例10: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例1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故国神游,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例12: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许浑) 海燕西飞白日斜,遥望天门五侯家。

这是句中词序颠倒的类型,这几个句子如果不梳理成正常句式,那么便难以准确把握动词的施动者,从而产生将受动者变成施动者、主客关系颠倒的后果,给正确理解诗文造成障

碍。

例1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例1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携来百侣曾游。

例15: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送魏万之京》李颀)

昨夜微霜初渡河,朝闻游子唱离歌。

这是句序颠倒的类型,如果不还原,则更难理解,甚至曲解。

怎样判断以上这些非正常语序呢?根据逻辑关系,上下文。主张抗金的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怀古伤今,他赞扬在这里建功立业的孙权,他不可能称自己是英雄,而应该赞扬孙权是英雄;苏轼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是有争议的,一方认为是周瑜笑我,另一方认为是苏轼笑自己,笔者赞同后一种说法;天门指禁城,五侯家自然在禁城,前文,应是西飞的海燕遥望天门;烽火扬州路发生在四十三年前,它们应是犹记的对象;携来百侣曾游的曾表明这一句是下文忆往昔的内容之一;朝和昨的时间顺序应很好理解。

变式句在古诗中存有一定比例,所以理句式成为扫清理解障碍的一种必需。读者应当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当句子难通时,要试着梳理句式,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

四、看背景

研究历史,有知人论世一说,理解古诗,何尝不是这样。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实,去掉这个合字也未尝不可,因为这是文学创作的规律。像任何诗作都有其社会基础一样,任何诗作也都有其个体的心理基础。了解诗作的社会基础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广,了解诗作的心理基础可以使我们看得更深。

如果了解王维亦官亦隐的一生,便不难理解《山居秋暝》中的禅宗思想。

如果了解唐玄宗对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误国情,以及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生灵涂炭,就不难理解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极尽讽刺味道。

如果了解李白、杜甫,那么对《越中览古》的盛衰无常,对《登高》的老病孤愁的理解也不会停留在字面上。

这就对欣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扫清字句的障碍,而且要填补背景的空白。 试看温庭筠的《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这首诗在用词、句式方面没有什么难点,标题也简洁明了。然而如果不了解三国,尤其是三国后期,诸葛亮亲自率军伐魏,驻军五丈原,对峙百日病逝军中的背景,要理解这首诗是很难的。而对于一个文学水平不是很高却熟知三国故事的人来讲,理解它就比较容易。因为屯关右、夜半妖星、卧龙、得鹿、象床宝帐、谯周等形象鲜明的词语已在述说着那段令人遗憾叹息的历史。

背景知识不是朝夕习得的,平时的积累是根本。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在理解古诗时同样有理。

总之,了解相关的背景越多,对诗作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越准确。

五、想小人

这里的小人绝不是君子的反义词,读作小人儿比较恰当,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

想小人儿是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的文字信息在头脑中换成图像信息的过程。这个图像的焦点是人,这个人可以是诗人本人,可以是我化的诗人,也可以是任意的人。朱光潜先生在谈到文学的境界时说:文艺的难事在造境,凡是人物性格事变原委等等都要借境界才能显出。境界就是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独立自足的世界,它的真实性就在它的融贯整一,它的完善。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问题是诗人已将造境的难事做成,并且做得很好,读者怎样

才能充分体验到这个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独立自足的世界呢?——依靠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文学欣赏。和绘画用线条、明暗、色彩等直观的方式不同,文学是以词句来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是直接的。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它是联想和想象的出发点。枯藤、老树、昏鸦,每个词语都是一个意象,一句诗便是有机组合的一组意象。这要求读者有个再造的过程,而再造的工具便是联想和想象。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一是提取语言载体直接宣示的信息,也就是根据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事物的表象,并运用再造想象造成新的形象。一是要根据文字的暗示,生成潜在信息,并以此构成意趣高妙的新的艺术境界。(赵景波《诗美与潜信息》)这便需要欣赏者将潜在的信息化为具体的物象,调动联想和想象,补足诗词留下的空白,形成美丽的流动画面,因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诗中有画。再者,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只要是根据诗句进行的联想、想象、推理是合理的,都是无可厚非的。

读明月松间照,便要在脑中生成一个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画面。这个画面不是孤立的,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时空背景,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笑貌音容。浣女的模样、服饰、笑声可随欣赏者的意愿去填补。

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除了要联想到急如星火的快马,还要想到回眸一笑百媚生,能让君王不早朝的杨贵妃,甚至想到望烽火方一笑,毁掉西周朝的褒姒。 读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要跨越时空地想到昔盛今衰的历史感伤。

想小人儿和找动词应是同步进行的,在找到动词,扫清文字障碍时就应把文字换成画面,整首诗下来便是一组流动的画面。

六、品感情

头脑中的这一组画面不是凝固不动的连环画册,而是鲜活有情的影视镜头。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须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朱光潜)诗歌的特质更在于抒情,而这种情起于沉静中所回味得来的情绪(华兹华斯)。所以诗歌中的情是蕴含在关键词里、包藏在蒙太奇中的滋味。滋味需要品尝,感情更要仔细辨别。

怎样品感情呢?

首先,不论唐诗宋词,大体上讲都有先景后情或先事后情的倾向,尽管景和情、事和情不是截然分开的,但侧重点还是明显的。这一事实已告知读者感情该如何去品。

其次,诗中情多有隐蔽的特点,除少数直抒胸臆的句子,诗中的感情往往渗透在修饰语中,揣摩修饰语便可探知诗人的情感倾向,以《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新雨的新字显示着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空山的空更是道出了诗人向往远离尘嚣生活的心声。为什么呢?因为山本不空——有浣女晚归,有渔舟流动,说这是空山,只因诗人内心思空。而末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更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他不仅自己居于山中,还要劝王孙留在这里。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诗人有如此不同常人的情怀?看背景我们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再次,对于通体写景的诗,读者要把自己置身于景中,甚至是景中一景。通体写景难,情寓景中则更难,而刘禹锡的《石头城》却是这样的典范。如何品味这景中的情呢?不妨把你置身于景中,仿佛你是画中一景,你要把自己拟物,体会物之情。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你就是潮水,寂寞地拍打着江山依旧的空城。说是空城,是真的空吗?不是,是你(潮水)感觉它空,是和它作为六朝古都相比显得空。优秀的古诗词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要用心感受每个字的情味。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读到这里,你的身份不再是潮水,而是月,而且是旧时月,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曾饱览秦淮河边六个朝代的不夜胜


相关文章

  •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主备教师:王登伟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2.解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是高考诗词鉴赏题中的常见内容,其核心是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来把握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并通过鉴赏相关的诗词作品来探究巩固.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鉴赏 ...

  • 语文的诗歌赏析的解题方法是什么?
  • 语文的诗歌赏析的解题方法是什么? 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6-11-9 1350 提问者: 504006206 - 一级其他回答 共 3 条 一.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 ...

  •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 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 ...

  • 第二章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第二节现代诗歌鉴赏
  • [第二章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 ·第二节现代诗歌鉴赏 一、考纲要求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二、知识结构 1.现代诗歌的范畴、类别。 2.现代诗歌的鉴赏要点。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 ...

  • 诗歌的答题技巧
  •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汪振学整理评价主旨类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羁旅生活.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言近旨遥.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蕴藉.富有哲理.一语道破意境类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柔美思想感情类 ...

  •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 篇一: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中 华少年>的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具体描述了祖国山川的壮 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 衷的自豪之情,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在教学中,我着重 分析课 ...

  • 20**年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2018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测案) (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说明 :每题10分,共100分.) 1.(2016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后面题目.(10分) 秋波媚 ①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 ...

  • 诗歌鉴赏答题套路及口诀
  • 诗歌鉴赏答题套路及口诀 读诗步骤 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词句 5.看题干 诗歌常识 诗歌的格律常识(体裁) 对仗:律诗首联尾联可不对仗,但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平仄:律诗平仄的规则从排序的角度可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三.五字平仄可不管,二.四 ...

  • 中考诗词赏析考点
  • 1.划分节奏 节奏划分方法有两种:一种按音节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的话,一般五言诗每句可以划分为三个节奏,七言诗每句可以划分为四个节奏。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而按意义划分则有所不同,同样以这两句为例,则可划分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 ...

  • 朗诵兴趣小组教案(成品)
  • 实验中学朗诵兴趣小组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声调美,特别是诗歌作品的音韵美.节奏美. 2.学习朗诵的技巧,提高朗诵的水平.做到仪态大方,吐字清晰,语音标准,声音洪亮. 3.认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密切接触语言,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提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