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史

中国证券史

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至今,仅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几乎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2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是辉煌的改革成果。当前无论是市场的组织结构,还是交易清算系统的效率,甚至包括市场的规模,同不少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差距。然而,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转轨”的市场,从“姓社、姓资”的长期争论,到邓小平的“坚决试,不行可以关”的英明决策;从股份制改革的争论,到开放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并直到目前基本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市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成长历程,经历了多变的政策选择。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简史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的重新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10多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78年——1987年)

1978年12月,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新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

1981年7月,我国改变传统“既无外债、有无内债”的计划经济思想,重启国债发行,向社会筹集资金。1982年和1984年,企业债和金融债开始出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7年底,我国已发行的各类公债(包括国库券) 和企业债券达1200亿元左右。此外,在上海、沈阳、深圳等地还有部分股份制试点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一定量的股票。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森时,向来宾赠送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一张面额为人民币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成为我国股票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2.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1988年——1998年)

这一阶段有二个明显的标志:一个是二级市场(即流通市场) 正式产生;另一个是证券市场的专业中介机构——证券公司相继问世。

1987年9月,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1988年4月21日,国家正式批准1985年、l986年国库券上市交易,随后各类企业债务和部分企业股票相继上市。为适应国库券转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中国人民银行下拨资金,在各省组建了33家证券公司,同时,财政系统也成立了一批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成立,促使并保证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初步形成,它们不仅成为证券市场的中间机构,促使证券发行市场规范化运作,而且成为“市场制造者”,促使证券交易普及和繁荣。

1990年,国家允许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建立证券交易所。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正式营业。同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成为新中国期货交易的实质性发端。1992年10月,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标准化期货合约——特级铝期货标准合同,实现了由远期合同向期货交易的过渡。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区域性试点推向全国,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

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1997年11月,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确定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

1998年4月,国务院证券委撤销,中国证监会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制。

伴随着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证券经营机构也得到快速发展。到1998年底,全国有证券公司90家,证券营业部2412家。

至此,我国证券业在经过近10年的萌芽期后,证券交易市场的建立和证券公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证券业和证券市场作为一个完整的行业结构和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并纳入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整体轨道。

3.进一步规范和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

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启用法律法规手段规范管理股票市场。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国务院确定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同时其职能得到了加强。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现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续到2001年。然而,太过火爆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发生就是当时股市混乱的缩影。

以1999年7月《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步入了以“规范与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经过几年的法制建设,中国证券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主体的系统的证券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从2001年开始,市场步入持续四年的调整阶段:股票指数大幅下挫;新股发行和上市公司再融资难度加大、周期变长;证券公司遇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到2005年全行业连续四年总体亏损。2001年6月14日,上证综合指数创历史最高达2245.44点,2005年6月6日,上证综合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998.23点。 2006年,在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机构投资者迅速壮大、法律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上,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中小板市场的推出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出现,是中国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2007年末,沪、深市场总市值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

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试点正式推出,而股指期货也于4月16日推出了。

中国资本市场持续了20年的单边市场已然成为历史,这对于中国的股市发展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 中国股票市场发育、发展运行中的政策调控

众所周知,政策是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回报和波动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都会对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所反应;另一方面,在股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任何政府都会出台干预市场的政策。

根据上证A 股指数的历年波动情况,可以把政策调控对中国股市波动影响情况分为五个阶段:

1、1990年4月-1993年6月:宏观经济政策从松导向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1990年4月实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利率下调,1990年8月、1991年4月又连续两次下调利率。中国经济开始恢复,货币供应量加大,资本市场呈现了持续上升的牛市行情。1992年春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政策进入相对宽松的阶段。投资和出口扩张,拉动宏观经济持续向好,货币供应充足,1992年经济增长率达14.2%。

上述这些宏观背景造就和延续了股市的牛市行情。股市在此期间迎来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涨,上证指数从1991年1月至1993年的2月,升幅高达1110%。此后,由于经济再次过热,出现严重的通胀,1993年中期中央政府再次推出紧缩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从松的这段时期里,上证指数只在1992年6月至1992年10月间冲高回落,出现第一次大跌后,继续上扬,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2、1993年6月-1996年4月:宏观经济政策从紧环境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1993年6月至1996年4月是处于三年治理整顿时期,这段时期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中心是严控通胀,投资、消费全面紧缩,财政、货币政策都“适度从紧”,经济增长率持续回落。1995年的GDP 增长率由11.8%回落到10.2%,通胀率则由21.7%回落到14.8%;1996年GDP 增长为9.8%,通胀率下降到6.1%。GDP 从1993-1996年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

在此宏观政策环境中,股指继续呈下降趋势。1993 年下半年开始了长达3年的治理整顿宏观调控,在恶性通胀环境下,市场利率高达20%以上。直至1996年初,宏观经济形势才开始缓慢恢复。股市于1996年1月见底后,开始走出低谷。

3、1996年4月-2004年4月:宏观经济政策由紧向松转变条件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从紧的政策使通胀率滑落到安全水平,但经济增长率不断下滑,这促使宏观政策由紧向松转变。1996年4月至2004年4月是宏观经济政策从松阶段。

1996年5月,央行第二次下调利率,于是大批资金向股市回流,形成了1996年4月-1997年5月的大涨行情,上证指数又重新回到1500 点。由于当时股市投机现象比较严重,当时为了抑制投机氛围,国务院决定从1997年5月10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从原来的3‰调整到5‰,股指由此一路下滑,在40个交易日内跌去将近400点,跌幅达27%左右。1997年5月以来,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

的影响,在同年10月,央行第三次下调利率。1998年央行继续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将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由13%降至8%。1998年3月、7 月、12月央行共计3次降低利率,加大信贷资金投入。1998年下半年启用以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主的财政政策。这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增长率多年保持在“7上8下”的水平。1999 年在货币政策上进一步加大了扩大内需的力度,扩大基础货币投入,增加金融机构贷款,两次下调利率,开征利息税,并于11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由8%下调至6%。2000 年央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拉动内需,启动国民经济。上述宏观政策环境,造就了1999年5月至2001年6月长达两年的牛市行情(即“5•19”行情)。2003年底2004年初,中国经济出现了投资过快、局部过热、通胀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宏观政策又开始由松向紧转变。

总的来说,在这段宏观政策由紧向松转变的时期里,上证指数曾上涨到2245.43点(2001年6月)。虽然中国股市政策在由规范发展向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转变,股指的上行受到了抑制,但这段时期股指的总体运行趋势仍然是上升的。

4、2004年4月-2007年10月:宏观经济政策加强改善前提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从2003年第二季度到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已处于由局部过热向总体过热的边缘,特别是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随即,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如央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上调存贷款利率、处置“铁本事件”、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日、全而清理整顿开发区、治理整顿上地市场等等。2004年10月央行决定第三次加息,股指继续下探。2004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为2005年经济政策定下基调: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至此长达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正式淡出。

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加速了股指的赶底运行。6月6日,上证指数终于探底998.23点后企稳横盘。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确立后,人民币开始不断升值。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中国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的现实出发,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更加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手段。2006年4月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由于此次加息是针对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矛盾而做出的及时调控,有助于经济运行的稳定。由此也拉开了股市随后的主升行情的序幕,伴随着成交量的巨幅放大,股市日益活跃,股市终于走出长达4年的漫漫熊市行情。随着2007年的开始,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加快(2006年升幅为3.35%,2007年升幅达6.9%),股市的牛市行情愈加火爆。同时,2007年中国基金业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辉煌,呈爆炸式增长,基金开户数超过1亿。伴随着投资者开户数不断增长、居民储蓄大搬家、新股申购资金屡创新高,股指不断被推高,呈单边上扬格局。至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史无前例的上涨至6124.04点的历史最高点,相对于2005年6月998.23点的底部,最大涨幅达513%。“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也首次写进了中共十七大报告。

5、2007年11月-2008年12月: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背景下的股市波动状态

2007年11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向全球蔓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外部需求显著减少、中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等,中国政府高层密切观察国际国内形势,审慎而灵活地实施了一系列果断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2008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下半年宏观调控任务定位为“一保一控”(保增长和控通胀)。9月美国金融危机全面恶化,并迅速波及到全球实体经济,中国经济也同样受到波及出现了快速的下滑。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并出台10项强有力的扩大内需之举。自2018年7月份以来,央行连续4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2月国务院研究确定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首条措施即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等。总言之,2008年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手段,除了频次快、范围广之外,力度也是历史空前的。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致使世界各大重要市场股指“跌跌”不休,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的股票市场同样也很难独善其身。股指的不断下跌成为2008年中国股市的主要特征。由于现实经济的问题而引发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运行产生了影响,使股市从反方向偏离了真实价值,进而造成了2008年里的非理性下跌。再者,中国股市自身的问题,如再融资、大小非解禁等问题同样在考验着市场的承受力。所有这些因素,促使股指的下跌已经开始超出了理性的范畴。恐慌下跌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许多股票的价格甚至跌破发行价,股指一再下破前期低点。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创出本轮下跌的历史新低点1664.93点。虽然随后,随着11月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上证指数出现了1周300多点的上涨,并曾在12月反弹到2100点以上。但到2008年12月底,上证指数仅收于1820.81点。

由2007年底的5261.56点跌至2008年底的1820.81点,上证指数全年下跌了65.39%,创同年世界跌幅之最和中国证券市场历史跌幅之最,那时A 股平均市盈率降至约15.19倍,为历年末市盈率水平最低值。

三、 结束语

中国的证券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也带来的很大的成长。在以后的发展中,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的竞争必然会越来越激烈,因此,中国证券市场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要定位于发展成熟的证券市场,发展自我、规范自我,保护投资者权益,给投资者安全感和信心,建立公开、透明、健康的证券市场,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以保证证券市场有序、高效、稳健的运作,同时不断的在产品、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永远保持证券市场的青春活力。


相关文章

  • 中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分析
  • 2010年第4期总第78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No.4,2010SerialNo.78 中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分析 马琳琳 (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参与者,对一国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证券公 ...

  •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
  • 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试行) (2008年5月31日 证监会令[2008]25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证监会令第1 ...

  • ciia排行榜
  • 2011 年 3 月 3 日 星 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格平台 -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 - 详细信息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考试光荣 第一批( 资格证书的人员( 第一批(2006 年 3 月)取得 CIIA 资格证书的人员(3 人)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 ...

  • 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的制度分析
  • 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的制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证券市场效率,一直是证券市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金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金融经济理论中,关于证券市场效率问题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应首推E.F.Fama在1970年提出的"有效率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 ...

  • 统一账户平台拟在"十一"期间"通车"
  • 此举将为中国资本市场打造统一标准的"高速公路",加速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 新"国九条"提出"完善集中统一的登记结算制度".如今,这一资本市场发展的"高速公路"--统一账户平台拟在今年"十一"期间&q ...

  •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对中国证券监管的影响
  • 摘要: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国家的公司跨境发行证券和上市流通.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具有单向性,只允许本国企业到境外上市筹资,不允许外国公司来中国上市.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要求进一步开放中国的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对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和外国企业直接进入中国A股市场两个方面产生了深 ...

  • 证券类网站
  • 新浪财经 搜狐证券 和讯财经 中国证券报 雅虎中国财经 上海热线--财经频道 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 股票知识 财经资讯 金融界 东方财富网 中国证券网 同花顺金融服务网 中国易富证券网 牛网 理想在线 神光咨讯网 股市学院 证券之星 搜狐财经 中金在线 中国财经信息网 腾讯财经 牛股网 中信建设证券网 ...

  • 第四章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投资顾问服务
  • 201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2015证券交易 第四章 证券经纪业务 知识点:证券投资顾问服务 ● 定义: 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是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指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接受客户委托,按照约定,向客户提供涉及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建议服务,辅助客户作出投资决策,并直接或者间 ...

  • 论中国证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论文 题 目: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O一二 年 十二 月 论中国证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的.不成熟的市场,随着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将逐步发展成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较为成熟的 ...

  • 中国金融企业税收负担的现状分析
  • [摘要] 现阶段中国对于金融企业税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定性研究上,定量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本文以中国19942013年间上市的12家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来研究中国证券企业税收负担情况,研究发现中国上市证券企业税收负担自2008年以来有加重的趋势,且实证检验发现上市证券企业税收负担的加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