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记的缺补问题

2008年9月 第5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Sep.2008No.5

关于《史记》的缺补问题

张新科

---------------------------------------------------------------------------------------

摘要:《史记》的缺补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较大。这一疑案总的看有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史记》的亡缺问题,二是《史记》的补窜问题。关于《史记》的亡缺,古今以来的学者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七种;《史记》的补窜问题较为复杂,所谓“补”,是指对《史记》缺亡的部分进行补写,附骥《史记》而行;“续”是指对《史记》以后的事件进行续写;“窜”是指其他文字窜入《史记》文本之中。补窜问题涉及到《史记》中的许多篇目,古今学者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辨。解决《史记》的缺补问题,对于搞清《史记》文本的本来面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史记》;亡缺;补窜

中图分类号:K2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8)05-0009-04

---------------------------------------------------------------------------------------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最后说自己发愤著书:“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在《报任少卿书》中也明言:“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可见司马迁生前已经完成了《史记》一书,且为130篇。后来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也采纳了司马迁的这些话,但又说“十篇缺,有录无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太史公百三十篇”,班固本注云:“十篇有录无书。”但没有明确指出是哪十篇。《后汉书·班彪传》亦云:“司马迁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此后,关于《史记》的缺补问题引起无数争论。《史记》的缺补,是与《史记》断限问题紧密相联的。由于《史记》断限(尤其是下限)的许多争议,也造成了缺补问题的许多疑点。

《史记》缺补疑案总的看有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史记》的亡缺问题;二是《史记》的补窜问题。

关于《史记》的亡缺,古今以来的学者有多种

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亡《景帝本纪》、《武帝本纪》。东汉卫宏提出此说:“司马迁作《景帝本记》,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

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此说提出后,魏

王肃、晋葛洪,相沿其说。古今以来的学者,梁玉

绳、范文澜、余嘉锡等皆予以驳斥,由于此说缺乏证据,故信从者少。

2.十篇全亡说。班固提出“十篇缺”,魏人张晏提出十篇亡书的具体篇目,即《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

策列传》、《傅靳列传》。裴骃《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皆赞成此说。今人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以丰富的资料进行详密的考辨,证明张晏之说不误,几乎成为定论。赵生群则以这十篇的“太史公曰”以及版本、体例、内容等作为判断亡书的标准,详细论证十篇亡佚,认为今本十篇①《太史公自序·集解》引《汉旧仪》。

②王肃说见《三国志》本传,葛洪说见《西京杂记》卷六。 ③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七、范文澜《正史考略·史记》等;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见《余嘉锡论学杂著》(上),中华书局1963年。

④《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骃《集解》引。

第一,亡缺问题。

收稿日期:2005-03-10

作者简介:张新科(1959-),陕西眉县人,文学博士,陕西

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

・9・

乃后人所为。从目前研究来看,这一说法影响较大,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3.十篇草创未成。唐代刘知几提出此说,他在《史通·古今正史篇》云:“至宣帝时,迁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而十篇未成,有录而已。”其自注云:“张晏《汉书注》云十篇迁殁后亡失,此说非也。”《四库全书总目》卷45《史记提要》基本赞同刘知几的看法。但此说也有疑点:杨恽“宣布”《史记》时,未说“十篇未成”;此说虽以《日者》、《龟策》等传“太史公曰”与“褚少孙曰”并存为例证,但不能解释《史记》的全部情况,也没有足够的证据驳倒张晏之说。因此,此说受到余

嘉锡等人的反驳。

4.十篇佚而复出、仅亡《武纪》。南宋吕祖谦《大事记解题》卷10提出此说,一是依据卫宏之说(见前),认为“景纪所以复出者,武帝特能毁其副在京师者耳。藏之名山,固自有它本也。武纪终不见者,岂非指切尤其,民间亦畏祸而不敢藏乎?”二是依古文尚书的复出为例,认为《史记》亦有可能佚而复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1:“汉书所谓十篇有录无书者,今惟武纪灼然全亡,《三王世家》、《日者》、《龟策》传为未成之笔,但可云阙不可云亡。其余皆不见所亡何文。”此说的问题在于,一是立论的依据不牢靠,如前所说,卫宏的说法本身就有疑点,而将观点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显然不能说服人;二是以古文尚书的复出与《史记》十篇佚而复出相类比,本身就不科学,因为两者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可比性;三是没有足够的证据驳倒张晏之说。

5.亡书为七篇。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卷7提出,《景纪》、《将相名臣表》、《律书》、《傅靳传》皆太史公手笔,张晏所说十篇只剩六篇,梁氏又加上《历书》,共七篇。梁氏主要从文字误写方面入手,认为古书中“十”与“七”书写容易混淆。梁氏此说,余嘉锡认为“其谬有七”,予以反③

驳。但作为一家之言,可备一说。

6.十篇未亡说。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认为:“《史记》有零星的补缀,却无整篇的散亡。①赵生群《太史公书研究·史记亡缺与续补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②《太史公书亡篇考》,《余嘉锡论学杂著》(上),中华书局1963年。

③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余嘉锡论学杂著》(上),中华书局1963年版。

《史记》每一篇中都不免有点假,但每一篇也都有

一部分真。”此说立足于十篇本身的考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认为《武帝纪》是司马迁自己重抄《封禅书》,以此加重对武帝迷信鬼神的讽刺,则使人难以信服。

7.亡四存六(亡一残三存六)。

张大可立足于《史记》本证,解剖《史记》总篇数、总字数、断限三者的联系,全面统计《史记》各种断限字数,以表的形式对各种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参照前人研究成就得出了新的结论。张晏所云《史记》十篇亡书,今本有目有书,明显可考残缺者,《武纪》截自《封禅书》,《礼书》、《乐书》除篇前序文“太史公曰”外,《礼书》系取荀子《礼论》及《议兵》篇补,《乐书》取《礼记·乐记》补,《律书》篇前亦存序文,后半截《律历书》补。此外各篇皆司马迁原书,非后世好事者所能补。例如《景纪》,尽管写得平淡,但并非《汉书》之旧,即使疑古过勇之崔适,也说《景纪》不亡。《日者》、《龟策》,皆为简而有法的议论之文,《三王世家》,《太史公自序》及“赞”文都有明确交代,不得云亡。《将相表》更是司马迁的奇特创造,以无字之序衬托倒书,表现无声的讽喻。《傅靳传》也是一篇寓有深意的传文,涉及现实,司马迁行文隐约而婉,遂至误认为芜陋而妄测为后人所补。因此,张晏所列十篇亡书目录,实为亡四存六,亦可云亡一

残三存六。张氏立论,综合前代各说的长处(尤其是李长之),立足于《史记》本身的内证资料,有较强的说服力。

对此问题,还有一些看法,如吴汝煜《关于史

记的著述目的、断限及其他》一文,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张晏所列亡佚的十篇,并未全亡。《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礼书》、《傅靳蒯成列传》在未获明确证据以前,仍应视为司马迁原作。《三王世家》中的‘太史公曰’亦应视为司马迁手笔。其余则大概是后人续补的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问题发表看法。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探讨仍在继续,可望有新的突破。

第二,《史记》的补窜问题。

④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第六章第一节《缺和补》,三联书店1984年版。

⑤张大可《史记研究·史记断限与残缺补窜考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⑥见吴汝煜《史记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

・10 ・

所谓“补”,是指对《史记》缺亡的部分进行补写,附骥《史记》而行;“续”是指对《史记》以后的事件进行续写;“窜”是指其他文字窜入《史记》文本之中。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与上述缺亡问题有密切关系。今本《史记》中有些篇章或者有些段落不是司马迁所撰写,明显有补窜痕迹,如《司马相如传赞》有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之语,《公孙弘传》中有平帝元始中诏赐弘子孙爵语,《贾谊传》中有贾嘉最好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语,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后人补窜。而对于《史记》缺篇的补写,裴骃在《太史公自序》末注文中引三国时张晏的话,说《史记》亡十篇,“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续,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认为褚少孙补了亡佚十篇中的四篇。张守节《龟策列传·正义》则认为褚少孙补十篇,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也认为褚少孙补十篇。但是,据《汉书·艺文志》、《论衡·须颂篇》、《后汉书·班彪传》注及《史通·古今正史篇》等,西汉后期补续《史记》的多达17家。张大可认为真正补续的只有褚少孙一人,其余均为续写西汉史,大都单独别行,与褚少孙续

补附骥《史记》而行不同。赵生群则根据有关资料,认为真正补续《史记》的除褚少孙之外,还有冯商,《汉书·艺文志》对冯商所续《太史公》保留七篇,

当是补亡之作;删除四篇,应是续《史记》之文。这一观点,对于认识《史记》的补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也窜入了其他文字,失去原貌。至于《史记》中哪些属于窜入文字,古今以来的学者也有许多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崔适,他在《史记探源》中认为,《史记》属于今文学,由于刘歆的窜乱,乃杂有古文说。刘歆伪造《左传》,凡《史记》中出于《左传》的内容,皆为刘歆所窜入。而且,崔适列举八条理由证明《史记》断限止于“麟止”(元狩元年),所以,“麟止”(元狩元年)后的记载皆为窜入。他认为,《史记》中有29篇为后人所补和妄人所续,它们是:《文帝纪》、《武帝纪》、《年表》第五至第十(6篇)、八书(8篇)、《三王世家》、《张苍传》、《南越传》、《东越传》、《朝鲜传》、《西南夷传》、《循吏①张大可《史记研究·关于史记续补与亡篇散论二题》,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赵生群《太史公书研究·史记亡缺与续补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传》、《汲郑传》、《酷吏传》、《大宛传》、《佞幸传》、《日者传》、《龟策传》。崔适还认为《年

表》五至九为褚少孙所补,其余妄人所续。崔适的一些观点颇有偏激之处。朱东润《史记考索》附《史

记百三十篇伪窜考》一文,对“十篇亡佚”和崔适提出的29篇补续及其他说法涉及到的篇目共48篇进行辨析,有肯定前人者,也有反驳前人者,但有些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

据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总论》“史记附益条”,涉及《史记》补窜的篇目有34篇,它们是:

本纪2篇:《秦始皇本纪》、《今上本纪》。 表6篇:《三代世表》、《汉兴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书6篇:《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

世家7篇:《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齐悼惠王世家》、《曹相国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

列传13篇:《贾生列传》、《郦商列传》、《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田叔列传》、《李将军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平津侯主父偃列传》、《司马相如列传》、《酷吏列传》、

《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

这些篇目中,有些是褚少孙所补,有些则是后人补窜。今人张大可经过详细考释,认为窜补篇目除以上34篇外,还有《孔子世家》、《韩信卢绾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列传》,并将所有补窜篇目内容分为四类:褚少孙等续史篇目内容、好事者补亡篇目内容、读史者增窜篇目内容、司马迁附记太初以后事篇目内容。共有16篇涉及太初以后记事,凡22人,是司马迁对历史变迁“综其终始”的简略附记,总计1541字,这些人和事集中在两件

大事上,一为巫蛊案,一为李陵案。赵生群则认为,《史记》记事迄于太初,太初以后所记载的事件,

是后人补窜。

③崔适《史记探源》,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④朱东润《史记考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⑤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史记总论》“史记附益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⑥见张大可《史记研究》中《史记断限考略》和《史记残缺与补窜考辨》二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⑦赵生群《太史公书研究·史记太初以后记事特征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

补窜问题涉及到《史记》中的许多篇目。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确定《史记》的下限,而下限问题历来有多种说法,有麟止说、太初说、天汉说、迄武帝末说等,这就给补窜问题的解决带来困难。而且,亡缺问题也还有多种分歧意见,也给补窜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因此,要解决补窜问题,还需要下大功夫解决与此相关的许多问题,为彻底解决问题扫清道路。 总之,《史记》的亡缺补窜问题一直是《史记》学史上的一桩疑案,它与《史记》的断限等问题纠缠在一起,给研究者带来许多困难。但这些问题又是重大问题,如果能彻底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那么,对于搞清《史记》文本的本来面目、还其历史的原貌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说,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新的校点本《史记》就要问世了。

The Study on the Hiatus and Supplement of Shiji

ZHANG Xing-ke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710062)

Abstract: The hiatus and supplement of Shiji always have dispute in academic circles. There are two key questions of the doubtful case: the one is the hiatus of Shiji, and the other is the supplement of it. There were many statements with regard to the hiatus of Shiji over the past. The seven main viewpoints were as follows: The supplement of Shiji is very complicated, the supplement complemented the hiatus part of Shiji which is cling to it; the continuing part were written the events after Shiji; The other part were the wrong words taken in Shiji, The hiatus and supplement related many chapters of Shiji, and the scholars at all time had tests in many ways. There have importance to make clear the truth of Shiji after solving the hiatus and supplement problems of it. Key words: Shiji; the Hiatus; the Supplement

(责任编辑:刘兵)

(上接第25页)

描写的是元宵箫鼓,充满节日气氛。其他节庆,也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宋翁元龙《水龙吟》词题有吹箫击鼓娱乐相助方式,古人随笔亦有记载,如为:雪霁登吴山,见沧阁,闻城中箫鼓声。可见,清昭槤《啸亭续录•端午龙舟》:“乾隆初,上于端吹箫击鼓是古代作品尤其是词中描写比较多的一种午日,命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皆画船箫鼓,飞鸿娱情方式,“箫鼓”一词构成比较固定的搭配。据鷁首,络绎于鲸波怒浪之间。”非节日场合也有箫律,阙字处应用平声,而“箫”为平声,正与律合。鼓之声,如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乘综上所述,阙处应补“箫”字。

Four Examples of the Supplement for the Complete Ci in the Song Dynasty

WANG Xiang-hua

(Literature &. Journalism School,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ese Dept.,

Sun-Yetsi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m as examples from Complete Ci in the Song Dynasty, such as his face was well that because he Qingjing meal, want to do drinker, his age was seventy, all villages were blowing and beating. We will try to supplement for complete Ci in the Song Dynasty Key words: Complete Ci in the Song Dynasty; supplement

(责任编辑:石磊)

・12 ・


相关文章

  • _史记_性质略说
  • 黄山学院学报 第15卷第1期2013年2月 黄山学院学报 2013年 Vo1.15,NO.1Feb.2013 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史记>性质略说 潘定武 (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摘要:目下<史记>多被看作一部史学 ...

  • 如何读史记
  • 讲讲我读史记的经历吧,当然也是受到我爸指点的: 开始先读列传(以及部分人物的世家),史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小说来读的,就是列传部分,比较容易上手,而且很难放下的.这部分我读的最多,花的时间也最长. 有了列传故事的基础,下面就可以以人物为线索,铺开来了解人物所在的时代了,这方面是要做些功课的,而且 ...

  • [观念中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语文阅读答案
  • 观念中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①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在对阿房宫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工作后提出:阿房宫没有被火烧,而且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这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②两千多年来,阿房宫已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特殊载体,即阿房宫被后人视为既 ...

  • 白璧微瑕--史记中的错误[张仪列传][苏秦列传]
  • (2013-10-11 15:18:47)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史 司马迁毕竟是汉朝人,对于战国时期的很多事情,他大量参考了如春秋.战国策等前人史书和民间传闻来写,因此有一些错误也是难免,<苏秦列传>.<张仪列传>因为受到<战国策>错误的影响,算是<史记 ...

  • 浅谈秦国的战争后勤策略
  • 浅谈战国时秦国的后勤经济战略 刘国强 (贵州财经学院西南经济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4)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石破天惊的一件大事.有关统一的 原因,以往的史学前辈都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过认真的分 析和研究,故略而不赘.笔者认为,秦国能统一中国,除了一系列的 政治.军事方面的原因之外, ...

  • 论主父偃的功与过
  • 摘 要:主父偃是中国汉朝汉武帝时期的重臣,他出身与贫寒人家,一直郁郁不得志,后来因为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符合汉武帝的统治需要,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一路飞黄腾达.但是后来因为贪腐等诸多问题遭到了灭族的惩罚.但是其所提出的"推恩令"的想法�τ诤何涞酃�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 ...

  • _左传_君子曰_与_史记_太史公曰_比异
  • Journal of Radi o &T V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s ) No . 1, 2009(Su m No . 148)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总第148期) <左传>&q ...

  • 王立群的BLOG - 王立群 - 新浪BLOG
  • 博客首页┆播客┆圈子┆美图┆专栏┆搜索┆帮助 王立群的BLOG 提示:最多24个字符(包括24)或12个汉字 http://blog.sina.com.cn/wlq> 复制  > 收藏本页 加为好友 博客首页 个人首页┆管理博客┆我的文章┆我的相册┆我的圈子┆我的播客┆我的好友┆给我留言 ...

  • 秦朝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
  • [提要]秦朝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而<汉书>记载的秦朝的政治体制与其实际运行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差距. 秦朝的乡部制是郡县制的基础.同样,秦朝在农村地区的治理模式也是一个自然历史选择.虽然秦朝在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管控,但乡村基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