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大城市的辩论

辩题:

“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念更为可取

PK

“宁要小城镇一间房”的观念更为可取

辩题解析:“蜗居”、“蚁族”成为最近两年的流行词汇,“蜗居”“蚁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重视,在最近的全国“两会”上,部分代表提出,作为解决“蚁族”问题的一种方式,“蚁族”应该回到二、三线城市去。而有些“蚁族”却坚信: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镇一间房。

正方:“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念更为可取

正方观点:支持。愿意留在大城市为一张床而奋斗,说明我们有理想有目标,年轻人的梦想是不容抹杀的。

反方:“宁要小城镇一间房”的观念更为可取

反方观点:支持。即使蜗居在大城镇,干着一些无法发挥自己价值的工作,也不愿回去二、三线城市的人,基本上都是虚荣心在作祟,是考虑问题不理智的表现。

中国青年报:可还是有人说“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间房”啊?

翟振武:这就跟当年上海人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一样。你看看,浦东现在的房价多高?你挤都挤不进去。

前两年我们一个博士去了外地一所大学。他去之前,整个学校就20多个博士。学校为吸引人才,就出了个吸引博士的政策,只要是博士毕业到这里工作,一年补助5万元,连续补5年。那个学校就一下子去了100多个博士。现在博士多了,钱也不够了,学校就把补贴政策取消了,以后来的博士就没有补贴。那机会就给我们这学生赶上了。后面的人发现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了,才往这些地方转移的,但人一多,就不一定有那么好的机会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会发展得很好。一个城市到底有没有快速发展的前景,这也需要判断。

中国青年报:对于年轻人来说,最理性的选择是去哪儿?

翟振武:要去一个完全不发达的地区,风险也比较大,大城市竞争又太激烈。要我说,年轻人要想创业,就去一个经济比较活跃,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地方。你找到一个空白点,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很快就能把这个领域的产业做得很好。

中国青年报:能具体说说吗?

翟振武:中国发展指数中的教育指数也是一个重要参考。教育反映了人力资本的情况,可以看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和资源。我们排出了从2005 年到2008年的教育指数排名。北京、上海、天津始终是前三,这个不意外。接下来的,你可能就想不到了—是东北。辽宁始终在第四,吉林基本都是六七名。从这个角度,东北等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会很有“后劲”。因为城市的发展“后劲”主要靠人才储备、人口和人力资本状况,跟教育有密切联系。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产业怎么升级换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是高素质的人,而不是矿山、石油。

中国青年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信号,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这个信号是不是可以提醒很多年轻人?

翟振武:城市要是表现出明确的发展前景,年轻人还是会去的。当年深圳要发展起来时,很多人看到了这个趋势,就去了那里。后来还有大批的人去了海南。现在很多城市都发展得很好,像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还有较成熟的,像苏州、太仓,以及浙江很多地级、县级市,它们真的很需要人才。

现在我国城市间的交通正在变得极为便利。北京到天津才30分钟,武广高铁也开通了。对于城市来说,交通一方便,城市就能整体地联系起来。交通、物流、运输、信息都能互补,这很好,因为城市群的生产效益是很高的。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太不平衡了,一定要均衡发展大中小城市。中国未来的希望不是在田野上,而是在城市里。

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念更可取(几个破敌论点)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念更可取(立论)辩论—思想2010-04-21 16:06:05阅读198评论0字号:大中小大城市和小城镇只有在同一区域才有可比性大城市:工商业发达,以非农业为主的居住地,它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一般在50——100万左右小城镇:在同一区域就大城市而言,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教育等各方面都相对较落后的地方,他并不是农村,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10万人以下观念: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原因有三:第一:从文字背后的内涵来看,“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念”是指在一个发展空间发展机会多,但是竞争更加激烈,压力更大,对人才要求更高的环境中谋求自己的发展,但是虽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还是选择了他,坚持留下来了,所以这个观念本身就是志存高远,积极向上,勇于拼搏,敢于挑战的人生态度的体现;“宁要小城镇一间房的观念”是指在相对大城市而言发展空间较小,提升平台较少,信息比较落后,但是比较稳定,竞争也相对较小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是一种追求轻松自在,压力更小的生活态度的体现。当然我方不否认这种观念可取但相对来说“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念”更可取。第二:从观念对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念”体现的是我们不畏艰难困苦,敢于挑战,对希望的执著,毛主席曾经这样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中国共产党正是有这样一种不放弃丝毫希望,锐意进取的精神观念才打败了国民党八百万大军,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取得了

胜利,所以国家更加需要“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念”。()第三:从这个观念对自身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大城市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很大。“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念”会使个人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对自身的要求更高,更好的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他要成功,就必须要敢于挑战,吃苦耐劳,莎士比亚曾经在马厩里养过马,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才使他最后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大师,李嘉诚也正是有这样一种精神才从一个餐厅服务员成为今天的亿万富翁。所谓态度觉得一切,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当我们开始运用积极的心态并把自己看成成功时,我们就踏上成功之路了”所以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念”背后的内涵还是他对国家和个人的发展促进来看,都比“宁要小城镇一间房的观念”更可取

时下就业成为人们热切讨论的话题,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坚持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的就业观。这种就业观成为诸多多媒体口诛笔伐的重灾区,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很多专家也对这种就业观提出了种种质疑,指出了它的种种弊端。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现象的确存在。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宁愿留在大城市作为漂族,也不愿到小地方去发展,更别说到农村了。在这群人中不乏好高骛远者,不乏随波逐流者,但我认为也不乏高瞻远瞩者。很多就业专家提出了治疗就业难的良方:大学生要务实, 放下清高的臭架子,到基层中去,到农村中去,扎根基层,扎根农村,那里有他们发展的广阔空间和舞台,可以成为他们建功立业的起点。我觉得专家和媒体有一面倒的倾向。大学生到基层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不足。

一 、大学生未必是农村必不可少的人才。农村急需要大量适用人才促进农村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人才新农村的建设寸步难行。农村急需大量有用之才, 这里人才的含义很广泛,不仅仅限于大学生,还包括大量的乡土人才。乡土人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能够因地制宜,找到可行的对策。而大学生虽有激情有抱负,敢闯敢干,但存在实际能力缺乏不足和不够了解情况的弊端。大学生与乡土人才相比,大学生未必适合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未必会有合适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就算大学生是农村所急需的人才,在中国现有的状况下,也很难保证大学生有合适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因为越落后的地方,越小的地方,人的观念越落后,在用人上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的不良现象,人与人的背景复杂,裙带关系严重。这些人已经形成一种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愿轻而易举的把自己的位置让出。而让大学生干初中生都能干活,甚至连小学生都能干的活,这样大学生下基层岂不变成了花架子,好看不中用。这样的空间和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的有限发展空间。这岂不是对人才的高消费、对知识的不尊重、对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

当然,大学生在基层,有它的好处。因为农村没有城市那么大的竞争压力,农村的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房价相对低廉。相对而言城市人才济济,竞争压力巨大,房价高举不下,消费奇高,对于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适应不了激烈的竞争,很可能被大城市所淘汰,沦为城市中的农村人,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但是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幸存下来,前途不可限量。可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成几何级数增长。但是在大城市起步艰难,在陌生的城市中,要想赢得一席之地,谈何容易。在城市可以说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它有大发展空间的可能性,也有失败的可能性。如果能做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度过起步的阵痛期,过后就会是光明的康庄大道,这是以大学生有能力为前提的。

在城市有它的好处也有她的弊端,在农村亦然。因此,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是片面的。对于那些能吃苦耐劳,愿意接受挑战,有能力的大学生适合在城市发展。对于那些追求安逸舒适生活的大学生比较适合到农村去建功立业。因此,留在大城市还是到基层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关键在于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对城市有一个全面的估计,找准自己的定位,到底在城市谋生还是到农村发展,要冷静的思考,不要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最好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只用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宁要城市一张床 四辩该怎么总结

宁要大城市一张床,这是一种观念,而非真的是要大城市里一张普普通通的床。正方立场首先说明大城市里竞争的激烈环境,要求人们要有一种敢于拼搏,敢于进取,敢于在激烈环境下奋斗的精神,宁要小城镇一间房,说明的是贪图一种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不敢直面竞争,甚至是一种逃避行为。这个辩题是一种观念来的,即使我们不能在大城市中获得很好的发展,然而,我们只要拥有这种精神,即使在小城镇中,也能获得很好的发展。

我可以帮助你,你先设置我最佳答案后,我百度Hii 教你。

2时下就业成为人们热切讨论的话题,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坚持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的就业观。这种就业观成为诸多多媒体口诛笔伐的重灾区,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很多专家也对这种就业观提出了种种质疑,指出了它的种种弊端。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现象的确存在。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宁愿留在大城市作为漂族,也不愿到小地方去发展,更别说到农村了。在这群人中不乏好高骛远者,不乏随波逐流者,但我认为也不乏高瞻远瞩者。很多就业专家提出了治疗就业难的良方:大学生要务实, 放下清高的臭架子,到基层中去,到农村中去,扎根基层,扎根农村,那里有他们发展的广阔空间和舞台,可以成为他们建功立业的起点。我觉得专家和媒体有一面倒的倾向。大学生到基层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不足。

一 、大学生未必是农村必不可少的人才。农村急需要大量适用人才促进农村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人才新农村的建设寸步难行。农村急需大量有用之才, 这里人才的含义很广泛,不仅仅限于大学生,还包括大量的乡土人才。乡土人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

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能够因地制宜,找到可行的对策。而大学生虽有激情有抱负,敢闯敢干,但存在实际能力缺乏不足和不够了解情况的弊端。大学生与乡土人才相比,大学生未必适合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未必会有合适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就算大学生是农村所急需的人才,在中国现有的状况下,也很难保证大学生有合适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因为越落后的地方,越小的地方,人的观念越落后,在用人上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的不良现象,人与人的背景复杂,裙带关系严重。这些人已经形成一种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愿轻而易举的把自己的位置让出。而让大学生干初中生都能干活,甚至连小学生都能干的活,这样大学生下基层岂不变成了花架子,好看不中用。这样的空间和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的有限发展空间。这岂不是对人才的高消费、对知识的不尊重、对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

当然,大学生在基层,有它的好处。因为农村没有城市那么大的竞争压力,农村的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房价相对低廉。相对而言城市人才济济,竞争压力巨大,房价高举不下,消费奇高,对于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适应不了激烈的竞争,很可能被大城市所淘汰,沦为城市中的农村人,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但是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幸存下来,前途不可限量。可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成几何级数增长。但是在大城市起步艰难,在陌生的城市中,要想赢得一席之地,谈何容易。在城市可以说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它有大发展空间的可能性,也有失败的可能性。如果能做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度过起步的阵痛期,过后就会是光明的康庄大道,这是以大学生有能力为前提的。

在城市有它的好处也有她的弊端,在农村亦然。因此,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是片面的。对于那些能吃苦耐劳,愿意接受挑战,有能力的大学生适合在城市发展。对于那些追求安逸舒适生活的大学生比较适合到农村去建功立业。因此,留在大城市还是到基层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关键在于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对城市有一个全面的估计,找准自己的定位,到底在城市谋生还是到农村发展,要冷静的思考,不要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最好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只用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

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一线城市寄托了无数年轻人的梦想。众多人之所以通过考大学或者考研来到这些城市,为的就是使自己的青春在这里能够绽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能在大城市立足,尤其对于出身底层的年轻人,绝对意味着成功。很多人踌躇满志,要为理想燃尽青春,“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成为奋斗的宣言。

理想毕竟是理想。这个世界上实现理想的人毕竟是少数。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理想,追求和努力,这是年轻的标志。某种意义上讲,年轻人就应该意气风发,充满斗志。可是,有意气,有斗志并不能就拥有一切。一线城市的高房价、高物价、高污染引发着人们的经济危机、心理危机、情感危机、生存危机和人际危机。蜗居、集装箱、胶囊公寓这些刺眼的词汇都是活生生现实的写照,有多少人的梦想会因此而折戟。

白领的光鲜靓丽与收入令很多人羡慕。原本属于他们的幸福却被高房价等这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给掏空,沦为新式“奴隶”,且是众

“奴”加身。我们向往大城市是因为大城市能够给我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会。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大城市能够带给我们希望。即便困难只要有希望,就意味着可能拥有一切的可能。

事实上,一线城市是一个灭绝大多数人希望的地方。很多人老家或者二三线城市是个佼佼者,可是到了一线城市就是个连房子都买不起的“房奴”。前两天《中国青年报》有篇文章说,只要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有两套房子就能登上胡润富豪榜。去年,有网友发帖称,买一套北京北苑一带的二手房,至少一百万。他写道,“假如我是妓女,姿色一般,平均每次收获200块,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不得性病,不养小白脸,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房价不上涨),我得连续接5000次客人。假如每天接客两人(含法定节假日),那得连续奋战2500天,费时7年左右。”不幸的是,今年北京的房价又大涨,六环以内都过万

了。

逃离一线城市,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选项。当下,中国城市化正搞得的如火如荼,政府卖地也忙的不亦乐乎。而众多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白领正在悄然撤离大城市。可以想象,只要房价还这样高的离谱,暂时蜗居在大城市的年轻人选择离开的会越多。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留下的全是精英。按照地产大鳄任志强的理论,房子是钻石,不是一般人能买的,房子是进入城市的一个门槛。

这些观点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实。有房子是在一个城市长久生存下去的前提和保障。那些名牌学校毕业,有着相当潜质的年轻人(除了“富二代”和“官二代”)几年内是不可能买到房子的。他们的收入在一些人看来并不低,并且上涨的空间比较大。但是,若收入增长的速度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在大城市生存的希望会随之变成绝望。届时,一线城市剩下的都是些长期盘踞在城市的高房价的受益者和体制受益者。出身底层的人难以融入一线城市,严重阻遏了阶层的正常的流动,故而造成阶层僵化。这样会蚕食社会公义,拉大贫富差距,甚至衍生成阶层对立。

一个健康正常的城市,应该是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去除障碍。而不是,为了眼前利益,无视长远发展,把人才变相的赶出城市。众多年

轻人满怀憧憬的来到城市,可仅存的希望就这样被残忍的掐断,他们被迫选择了撤离。打击的不仅是他们的梦想与信心,还有城市隐藏在靓丽外表下的孱弱。

5往大城市扎,宁要上海一张床,不要广西

一套房

广西, 上海, 大城市

2001年冬,大四的我第一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应届毕业生双选会。在招聘会上,一个非常深刻印象是:只要是北京、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用人单位,不管其名气是多么微不足道,不管是在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是在东莞、苏州等二线城市,绝对受到应聘者热烈的追捧。有一家东莞的名不见经传的电子公司被围得水泄不通,而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兰州铝厂却门可罗雀。“宁在都市守仓库,也不愿意去西部”,可谓是人才市场上鲜明的写照。

近年来,大学生求职时扎堆大城市的趋势似乎愈演愈烈,整间宿舍、整个班级的同学倾巢出动进军深圳的现象我已屡见不鲜。我曾面试过的一个毕业生告诉我,他们虽然距离毕业离校还有几个月,但几乎整个班级的同学都来了深圳或者广州,如果毕业前还不能在这

里找到工作,再考虑去中小城市就业。

虽然媒体时常报道大学生去落后地区、艰苦地区就业的比例又上升了几个百分点,但是,这与其说是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证明,不如说是大学扩招过快的必然结果。当大学毕业生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大中城市对人才的消化能力,势必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无法在理想的地域实现就业而选择去小城市甚至边远山区。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心态跟大学生就业

观念的转变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

中国人才热线发布的2006年首份大学生求职调查显示,近七成大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工作。此次调查数据来源于在全国收集的5000份问卷,结果显示,23%的学生将深圳作为就

业首选城市;其次是上海,占20%;选择在北京和广州就业的受访者各有13%。

《南方周末》曾刊发过一个名为“毕业了,我们的工作在哪里”的专题,文中也重点谈到了大学生就业时“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就业中心一位负

责人介绍,去年73%的毕业生都是留在北京工作,就业去向太集中于北京了,“像我们学校的学生,要是到其他地方,即使是省会城市都是很好找工作的,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去。”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王立平也介绍,8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学校很多涉及林业技术的专业在基层林场用得上”,可去基层林场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去了也养不住”。

大学生如此密集地扎堆于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我觉得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大城市的基础设施、经济水平、创业环境都要优越一些,薪酬水平也往往高于中小城市。人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在一好一坏之中进行选择时,固然会优先考虑前者。这是再合乎情理不过的事情,就像是某人在两个条件大致相当的女孩子当中选择更为漂亮的那个做女朋友一样,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一些所谓的专家因为大学生不愿意去艰苦地区就业而惊呼当代大学生好逸恶劳、没有吃苦意识,这显然是一项莫须有的罪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之间贫富差距的日益悬殊,才是大学生优先考虑在大城市就业的根本原因。济南市人事局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由于经费紧张,一般乡镇正式工作人员的工资第一年每月200元,第二年、第三年每月300元,第四年600元~800元。在高等教育成本“跨越式增长”的同时,一个接受这种薪资标准的大学生需要多

少年才能挣回自己念大学的学费?

二、主观方面,不少大学生在潜意识中存在一种对大城市的迷信心理,将大城市的优势过度放大,而对其缺点却认识不足。按照《南方周末》的说法,“在这些外地找工大学生的意识中,京沪穗深这样的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以往他们的师兄师姐们

以就业经验和日常信息,影响着他们产生一颗颗„都市心‟。”

在这种迷信心理的作用下,很多大学生觉得去中小城市发展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不仅在同学面前相形见绌,还会在家人面前无地自容。为了拯救自己最后的尊严,他们总会想方

设法在大城市里寻求立身之地。

三、虽然国家对大学生去西部或基层就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即使都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也并不能消除真正阻碍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主要障碍。对于大

学生坚定的“都市心”而言,这些政策无异于扬汤止沸。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规定:“对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学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这看上去确实是一条很有诱惑力的优惠政策,但是,对于偿还助学贷款的能力缺乏信心的大学生能有多少呢?大学生的助学贷款

一般不超过三四万元,而这不过是发达地区和艰苦地区两三年下来的收入差罢了。大学生

并不傻,这笔帐谁都算得清。

《意见》还规定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面向中西部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毕业后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要严格招生管理,严格执行定向招生协议,保证招生工作公平公正,保证这部分学生完成学业后到协议单位服务。”如果说前面关于助学贷款的政策是软性的“利诱”,这条规定则是硬性的“威逼”。对于那些有家庭背景、能够暗箱操作的学生来说,“定向”不过是早早地确定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可是,其余的定向生不过是为了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早早地放弃毕业后择业的无限可能。这种政策性的安排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可是,它是不是人性化的?能不能为人才提供

多元化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政府积极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去西部或基层就业,其必要性不言自明,其决心之大一目了然。但是,政府的动机不应该只是单纯地缓解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社会压力,而应该通过一些政策性、制度性的努力,尽可能让每一个大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导致大学生求职时扎堆大城市的根本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必定无所作为。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而基于自己的生涯设计来选择求职的地域,这比任何

急功近利的政策都要有效得多。

四、一些中小城市的用人单位虽然对毕业生允诺了相当好的待遇条件,但是,不少大学

生对此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

我原来两个同届的校友签约到湖南衡阳某矿务局,该单位对其工作环境、居住条件等方面都做了信誓旦旦的保证,可是,我这两个校友去了以后却惊呼上当,当初签约时所允诺

的各种条件都成为了空头支票。过了一段时间,两人只好辞职去了广州。

还有一些基层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时常去高校虚晃一枪。招聘计划固然是有的,可真正要招聘的人早就内定了,来高校参加双选会不过是走过场,让内定的关系户获得了光明正大的入职理由,就像是洗钱者把黑钱洗成白钱。我就曾有几个朋友成为了这种“潜规则”

的受害者。

路上行人口似碑。类似的事例在大学生当中一传播,对基层或西部地区用人单位的警惕情绪便渐渐蔓延开来。假作真时真亦假,即便一些求贤若渴的企业确实想筑巢引凤,往往

也会因为地域的标签而丧失其在人才市场上的号召力。

此外,子女教育问题、复杂的关系网、专业无用武之地等因素也让不少大学生对西部和

基层望而却步。

6宁要大城市一张床, 不要小县镇一间房

录入:admin 来源:Internet 时间:2009-11-30 【 字体:大 中 小 】 〖 双击滚屏 〗 学生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根据人事部2006年3月24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 比2005年增加75万人, 增幅达22%,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 比2006年增加82万, 这些数据表明2007年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面对这种形势, 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而且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传统的就业理念, 带着大众化教育的观念选择就业岗位, 如此方能走出目前的困局。笔者认为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调适自己的就业观念:1.不要害怕起点低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 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 自愿选择一份低起点的工作, 然后在工作中磨练自己的能力, 待时机成熟后再图突破。这种先就业后择业的做法改变了以前那种希望一步到位的思想, 是切实可行的。对于胸有才识、志存高远的青年来说, 起点低的工作给了他一个认识细节、培养全局观的机会, 只要工作出色, 干出了成绩, 总会得到人们的赏识, 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

要突破地区限制许多毕业生抱着“宁要大城市一张床, 不要小县镇一间房”观念, 认为下基层, 到贫困地区、村镇工作没前途, 其实未必。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产业结构的改变, 各地基层和僻远落后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正呈上升趋势, 在这些地方, 大学毕业生受重用的机会更大, 自我价值实现的机遇也会多一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玲博士认为: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 人生之路刚刚起步, 需要不断积累, 只要你有准确的判断力, 最初的阅历都可能成为将来事业成功的资本。”①3. 要突破专业对口的观念根据智联招聘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 八成白领就业专业不对口。这个现象给大学毕业生的启示是, 在择业时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 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合适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 大学生必须意识到在大学期间绝不能仅仅把学习局限在专业范围内, 而忽视了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学府, 更应该是提高能力的殿堂。一些招聘单位代表称, 在许多时候, 非专业素质比专业素质还重要。因此, 大学生需要改变“绝对分工”的就业观念, 摆脱专业对口的思维定势, 过于局限于本专业的学习, 往往会让“短板效应”阻碍了个人的发展。4. 要突破世俗, 敢于创业据统计, 国外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最高可达30%, 在我国, 这个比例尚不足1%, ②许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仍然是“敢想而不敢为”。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创业, 但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应敢于突破常规, 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说不定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从求职者转为岗位创造者。总之, 毕业生在就业时要正面严峻形势, 调整心态, 敢于挑战自我, 积极地走多渠道的就业之路。三、高校应继续加强就业指导我国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相继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十多年来, 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相关文章

  • "走近大学生"辩论赛策划书
  • 大学是一个充分展示我们才华的平台,在校园里莘莘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散发出青春的活力,展露出丰富的学识.为积极响应校团委加强学风建设,浓厚学习氛围,繁荣校园文化的号召,也为在各班选手中选出一支辩论团队,我们将以比赛的形式在城市管理学院内部进行淘汰选拔.值新学期开学之际,我部门特策划组织本 ...

  • 地理"活动"分类设计举例
  • 地理"活动"分类设计举例 河北邢台学院地理系 陈计兵 中学地理教材所设"活动"栏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融知识性.实践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为一体,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作用很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或直接加以利用,或进行创新 ...

  • 小组辩论赛(1)
  • 小组辩论赛 一.活动时间 2016年6月4日晚7点 二.活动地点 主教教室(待定) 三.活动形式 为增强社团骨干之间的联系,加强社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与"社团联一家"相呼应,所以从场外社团(社团骨干中没参加培训班的成员)中挑选6名成员组成第16组,采取马原辩论赛制,抽签进行一对一 ...

  • 1辩论赛经典辩题+策划书
  • 大学生辩论赛策划书 --口才协会. 阿Q 幽默协会 一.活动目的:本届辩论赛主要为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开拓思想,体现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培养发掘辩论人才,本着"公平竞争,力争第一"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视听,演讲和其他能力,团队的组织和团结协作 ...

  • 欧洲大学发展历史
  •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原因 大学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五个条件:一是有常备的教师:二是有常设的机构:三是有对高深学问(课程)的研究:四是有考试的组织实施:五是能够进行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授予. 西欧中世纪早期,由于北欧的入侵,各地战乱频繁,社会生活动荡,世俗文化遭遇摧残.公元11世纪开始,西欧社会在经 ...

  • 20**年1月MBA联考逻辑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16年1月MBA 联考逻辑真题及答案解析 26. 企业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就要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这样才能激发自主创新的活力.一个企业只有搭建服务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平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对接的平台以及聚集创新人才的平台,才能催生重大科技成果 (A )如果企业没有搭建聚集创新人才的平台, ...

  • 教师演讲稿:用心弦奏响青春的乐章
  • 用心弦奏响青春的乐章   如果人生是一首诗,那么青春是它最华丽的篇章;如果人生是一部交响曲,那么青春是它的主旋律;如果人生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青春是它海深浪急的狂想。当人们赞叹“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时候,我却把青春献给了绿叶一般朴素、绿叶一般谦虚地专心地垂着凉荫的教育事业。我的教育青春,正用自己心灵之 ...

  • 优秀团日活动方案
  • 活动背景: 201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重要的里程碑,无以伦比的08奥运会就在首都北京举行;对东莞来说,2012年,是东莞成立地级市的第20年,意义深远。为了在全院掀起“科学发展”热潮,全面活跃校内基层团组织,促进基层团组织焕发新的活力,积极引导莞工青年学生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起点上进一步解 ...

  • 辩论:汽车的利与弊
  • 要是提问的话,你可以想办法将反方带到你们正方来.比如问他:怎样来的单位或者学校?他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是什么?等问题. 希望对你有帮助.追问再多点- -回答也许反方会举一大堆汽车对人类有害的实例,要是这样的话,你可以反问他一个问题:知不知道世界上有人因为吃饭噎死? 既然吃饭都可能噎死,就说明吃饭对人都 ...

  • 辩论-应不应该施舍乞丐(反)
  • 不施舍乞丐,并不是让大家都收回爱心,缺少人文关怀,而是因为施舍乞丐,其实是会带来许多的社会诟病的.我们知道,乞丐分三类人,一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乞丐:二是本身存在惰性,依靠乞丐的职业发家致富型的:三是犯罪诈骗团伙,他们常用的手段就是绑架儿童并使其致残,令孩童出外乞讨.先看第二.三两类乞丐.施舍他们的危害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