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张爱玲的隐情

潇湘蓝

《半生缘》的调子是压抑的,很多芜杂的笼统的消极的东西裹挟在里面,需要听一些狂野奔放的音乐来冲淡它。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半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历这么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这段话如今看来,可能就是张爱玲的中年了悟。

《半生缘》是在《十八春》的基础上改写的。《十八春》写于1950年,张爱玲三十岁。对于天才少女来说算是中年了。她以过来人的眼光说着年青里的三年五载,那些生老病死的一切哀乐,但只是经历,她并没有让时光过去。

《十八春》的名称由来源于京剧《红鬃烈马》。里面有王宝钏困守寒窑十八载的青春年华。十八春,一个春字无限恨意。张爱玲说她好比搁在寒窑冰箱里的一尾鱼,整个人都被冻住了,在那些个姹紫嫣红的岁月里,一个痴情女子凄寒地走完了她的一生一世。

张爱玲以一片冰心入世,经历了和胡兰成、桑弧的两段情事,又有着1950年的新气象,她在应邀《亦报》撰写这部长篇连载时,情绪是各种矛盾的。

张爱玲虽是天才,但并非无本之源。各种感觉必有出处。

联想到张爱玲和桑弧之间晦涩不明的感情,曼桢和世钧之间那种朦胧和含蓄的各种往来,就一下子疏朗了。

乍见曼桢,世钧“仿佛有点踌躇不前的样子”,这并非触动心事的微妙后退,只是他“刚离开学校不久,见到女人总有点拘束,觉得不便多看。”这是一种不惯与女人周旋的小户男生的做派,似乎和世钧出生于皮货行公子的环境有点相悖。按说到了他父亲那种第二代大商行老板的家庭氛围里,女人,各种女人,以及生意场上的应酬往来,世钧从小到大见到的女人实在是不少的。妻妾之间、太太之间,各种情态样式,他也应该是熟稔的。即便是青春期,至少,见到女孩子就下意识的躲,是不合理的。

只有成长环境比较单调或苦于读书的一类学子,才是这样的。

世上有各种恋情,有一种一开始就瑟缩一下,随后渐渐展开,因为开头的完全处女感,让后来的很多事情变得格外留念。

这样细看不大通的地方有很多,尤其是。曼桢和世钧的恋情总有种极不舒服的,似有若无的不畅之感。

世钧冒雨寻回手套那一段,原本煽情得很迷人了。可是“他本来的意思不过是因为抱歉,都是因为他要拍照,不然人家也不会失落东西。”世钧拍照是因为母亲的要求,往这层意思上起,这一次的三人游兴,实在算个误会。世钧不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如果有意为之,内心也必定坦然,若是不便直言,也不会搪塞成几乎无情。这段话有点突兀,单撇开来看,为了一个旧手套冒雨走上那么远的路,仅仅为了免于内心的抱歉,绝非大家公子所为。倒是一无所有的闯荡着可能有的小心和竭力。

如果看做情意,世钧也只有在这一次显得果断而痴情,令人感动。其他就是曼桢突然的失踪和音信全无,他也没有更激赏的行为。

有一种感情,回味的时候,真的过了好多年,痛和伤被时间抚平不少,情和意也变得扑朔迷离,模糊和清晰彼此矛盾着,都可以自圆其说,都是淡淡的,过去了的。虽然,当年那样哭过、恨过。

有的时候写的是有情,看上却更像无情。

世钧后来和翠芝的恋情,就是这样的。

新婚之夜,世钧笑道“你今天一定累了吧?”翠芝道“我还好。”便是当今试婚无数的男女,也不曾如此淡定。

世钧道“我倒想再坐一会,看看书,你先睡吧”,翠芝道“好。”

这是民国40年代,一对正常婚龄的年轻男女,碳烧着的时候,外面成了灰,里面还是红的。这两人不知哪里来的法力,彼此相斥得心如死水。要有多深的隔阂,多隐晦的缄默,才能表面上相安无事。

“世钧拿着一本画报在那看。心里想她也许当着人就解衣上床有许多不便。”立起来把灯关了,另外开了一盏台灯看书。房间里立刻暗了下来。

两个面对面的青春男女,良辰美景正当时,花好月圆悄无言。红烛高照,两个孤独而死寂的灵魂。生的灿烂,死的幻灭。

太揪心了。

这是一种明白,经历了岁月流逝,蓦然发现,这里面根本是无情。见过无情,不知无情是这样,见过无意,不知无意如此。

世钧的家教和谨小慎微,郁郁寡欢、踟蹰不前,患得患失,无情无义,都有桑弧的影子。


相关文章

  • 透过[半生缘]看张爱玲(语文)大一上
  • 透过<半生缘>论张爱玲 --张爱玲的创作主题和技巧 看过<半生缘>,好多人感慨一句:"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是啊,一部半生缘,摧毁了多少渴望美好结局的心,"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这句话用来形容故事里的主人公似乎再恰当不过了,初见便 ...

  • 张爱玲读书笔记
  •  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象是千载难逢的巧合。   他们在沉 ...

  •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
  •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 读张爱玲小说是很容易中毒的,让人不知不觉地从字里行间染上她的气息,清冷的,而又骄傲的. 曾看过一张她的照片,摄于旧上海时期,黑白的.她穿着深色的旗袍斜斜地抬着头,直直地挺着身体,眼神望向远方,绝然地.不屑地和深藏眼底的寂寞.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 ...

  • 张爱玲名句
  • 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 ...

  • [中国茶]世纪老人冰心与民国才女张爱玲的"任性"品茶观
  • 世纪老人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长乐一个具有爱国情怀和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 民国才女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是当代最高产的女作家之一,创作了<牛>.< ...

  • 张爱玲读后感
  • 《郁金香》张爱玲著 载于《上海文学》2005年第十期 尘封58年的张爱玲佚文《郁金香》近日出土。初读之下感觉故事比较平淡,不及《倾城之恋》的华丽苍凉,也不及《金锁记》的撼人心魄。但语言还是十足的张爱玲味,比如这样的描写:“一枝花的黑影斜贯一轮明月。一明,一暗;一明,一暗”。还有结尾处宝初“站在窗户跟 ...

  • [张爱玲]的读书笔记
  • 范文一 平时不怎么关注文学作品的我因为老师留作业的原因读了一些张爱玲的作品,起初对张爱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影视作品和戏剧作品,当拿到张爱玲作品集开始阅读时,每每觉得她的作品却有独特之处,这么一个身世离奇的女人写的作品读起来完全能够折射出作者的人生经历. 据我了解张爱玲在二十岁时便以一系列的小说震动文坛 ...

  • 半生缘读后感900字
  • 看完张爱玲的<半生缘>,又名<十八春>,主要是主人公认识了十八年的故事.沈世均.顾曼桢两个普通人从逐渐的好感.彼此心中有对方.生死之约到阴差阳错分开.互相挂念.最后为了各自的家庭而成为好友的故事.期间张豫瑾.顾曼璐.祝鸿才.许淑惠.石翠芝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是偶尔清醒偶尔迷茫 ...

  • 她是一个孤傲的女子--[我从海上来]有感
  • 因为慈悲,所以懂得. --张爱玲 张爱玲是一个孤傲的女子. 孤傲的女子注定在感情的道路上来回打转,甚至无疾而终,在张的作品中,很少有甜美的爱情.在我的记忆中,她的作品就惟有一篇<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