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作家自己的故事

  作家纪录片用影像书写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文学成就,成为观察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独特窗口。本文把作家纪录片中呈现出的作家人生和作品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和观照,分析作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学史价值,从而引领受众深入地认识作家及其写作的全貌,达到对作家的人生经历、行为方式、精神品格和艺术境界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作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作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作家讲述推动叙事发展。作家纪录片用作家讲述进行叙事,让作家以“我在场”的优势,赢取受众的信任和青睐。中央电视台推出的17集纪录片《一个作家和一座城市》,以北京的刘心武、上海的孙甘露等十位作家为主述人,作家自身的语言构成了本片的主要部分,用来推动叙事的发展,用作家的思考与感触来揭示城市的文化内涵。首映式上,天津作家冯骥才评价说:“通过作家来解读城市的灵魂,通过城市来解读作家,这个想法非常棒”。冯骥才认为,这部片子是影像化了的另类文本的作家传记。柯岩在儿童文学、长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及影视等领域都成就斐然。中央电视台拍摄的2集纪录片《柯岩·理想的力量》采用作家叙事的方式,由作家柯岩讲述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一首长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让无数受众感动落泪,一部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引发全国思考。在这两部广为传播的作品背后,作家柯岩有着怎样的情感和历程?柯岩的娓娓道来,精彩生动的叙述,纪录片《柯岩·理想的力量》就在作家的讲述中渐次展开,并利用讲述过程中的悬念、转折、过渡,让枯燥的历史讲述变为生动的故事讲述,引人入胜,完成了纪录片的谋篇布局。

  二、以地理影像贯穿叙事历程。作家纪录片以地理影像形成一种叙事的推力,去发现和发掘作家作品的价值。纪录片《永远的台北人——白先勇》开头以传统中国戏曲唱腔作为背景,搭配白先勇美国住家庭院里姹紫嫣红的花朵影像,设定影片古典的基调。纪录片由一段段不同地理景像组成,从白先勇出生的中国桂林到幼时居住过的南京、上海以至台北和纽约,勾勒出作家一生漂泊的形迹。这些不同地点的地理影像,成为纪录片《永远的台北人——白先勇》中对作家人生历程的诠释。又如由路遥文学联谊会组织发起,由北京善基电影制作工作室负责拍摄的8集纪录片《路遥》,历史地真实地记录了陕西作家路遥诞生、求学、经历文革、上延安大学、创作《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以及他的家庭生活,直到1992年11月17日早晨8时20分离世。这部纪录片的摄制组深入路遥的出生地清涧,成长地延川、延安,上大学的地方延安大学和他后来工作的地方陕西省作家协会,体验生活的铜川陈家山煤矿、鸭口煤矿等地方,从乡村到城市,从地头到矿井,以地理影像实景再现了路遥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等阶段重要的故事片段,讲述了这位出身寒苦、命运多舛的作家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三、以作家作品构建叙事中心。作家纪录片通过作品进入到作家的内心世界,以作家作品构建叙事中心。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经典意义。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陈忠实·寻找白鹿原》介绍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的创作过程。为了写作这部小说,陈忠实开始了一次寻找,寻找地理、历史、心灵的白鹿原。小说《白鹿原》是纪录片《陈忠实·寻找白鹿原》的叙事中心,纪录片把《白鹿原》的创作,定位于作家对自我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求,不从俗,非功利。在创作过程中,陈忠实把自己的生命、故乡的山水、人物和历史融为一体。他的写作不仅是“我”的写作,更是故乡的生命整体在讲话。他的艺术追求,融入了他面对民族生存苦难时所发出的思考与寻求,痛苦与彷徨,无奈与悲愤,绝望与渴望。又如由陕西终南文化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和西部电影集团联合创作的大型纪录片《柳青与创业史》,采取纪实、叙事为主,以文学巨著《创业史》为叙事灵魂,为受众展示柳青和他的作品以及时代的故事。《创业史》的史诗性、艺术性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柳青与创业史》由柳青的子女、亲属,与柳青有交往的老干部、同事和《创业史》中的人物原型及其后人,共同讲述柳青创作《创业史》的方方面面,让柳青及其《创业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得到彰显。

  四、以时间顺序再现文学生涯。纪录片《戏剧大师——曹禺》这部15集大型作家传记片,用大量历史照片和曹禺生前的影音资料,以时间顺序第一次全面展现了曹禺的生平历程和戏剧人生,并独家剖析了他在创作低潮时不为人知的内心苦闷。吉林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邓友梅·两界之间》,围绕“京味小说”著名作家邓友梅曲折跌宕、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通过追踪纪录75岁高龄的邓友梅在天津、山东临沂寻访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具有生命意义的城市印记的过程,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对邓友梅的采访,讲述了邓友梅75年人生中曾经的“地狱”、历经的“逃亡”、开启的“新生”、创作的“源泉”、走过的“磨难”、岁月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悟”。 再如天津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孙犁》为了记录孙犁从河北农村到保定育德中学,从晋察冀边区到天津日报的辉煌人生和其间洋洋大作,摄制人员沿着孙犁的足迹走行了小半个中国,构成足以用时间顺序反映孙犁一生和文学成就的电视化画面。纪录片《孙犁》重新触摸作家那些已经尘封的历史细节,充分发掘孙犁的作品价值和人格魅力。

  五、以生长环境作为叙事线索。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作家纪录片《作家迟子建》介绍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迟子建。该片以迟子建从小所生长的环境——北极村作为叙事线索。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炼就了作家的淳朴、忍耐的气质,并由此介绍了迟子建的求学过程和写作生涯。再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沈从文》,该片是以沈从文家乡的那条江还有青砖瓦房作为叙事线索,展现他出生地的人文环境。沈从文一生中对故乡的这种回忆融入了他所有的作品,湘西的风土人情是他创作的源头,因此选择他家乡的这些风物作为叙事线索也是理所当然的。

  作家纪录片的文学史价值

  作家纪录片把作家置于广阔的文学史背景之下来考察,就会对作家和作品的整体面貌产生更为健全的视野,更为有效的阐释。


相关文章

  • [剧作练习]让-克洛德·卡里叶尔帕斯卡尔·博尼茨
  • 第一章 剧作实践 一位剧作者应该首先具有尽可能准确的蒙太奇观念.在许多剧本里,人们都在使用"剪辑写作法".剧本形成后,在文字本身中对蒙太奇的认识和对光.声音的认识一样,能够刺激想象力,能够找出一种用文字无法表达的方式,通过一个特写镜头.一种目光.一个细节来是一个场景变得有生气,使 ...

  • 优秀作家的三重身份
  • 摘 要:莫言的短篇小说<木匠和狗>以讲故事和听故事的结构方式,巧妙地完成了一个嵌套式寓言.小说印证了纳博科夫的论断,优秀作家应兼具三重身份:讲故事的人.教育家.魔法师.循此出发,无论是解读莫言本人,还是解读其相关作品,都极具启示意义. 关键词:<木匠和狗> 讲故事的人 教育家 ...

  • 如何完成中国故事的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 谢有顺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19日   24 版) 核心阅读 叙事早已广泛覆盖了人类的生活,并借助记忆塑造历史,也借助历史使一种生活流传,那些关于自己命运和他人命运的讲述,在时间中渐渐成了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段落,成了个体存在的一个参照 只有在故事中让人看到中国的文化,遇见 ...

  • 马尔克斯自传[活着为了讲述]出版 文集17部作品收官
  •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巨匠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文版自2011年首次正式授权出版,5年来累计销量超过450万册,随后出版的系列作品总共销量达到了800万册,在中国一度掀起了"拉美文学"的阅读热潮.现在,这套文集的第17本作品,作家唯一的自传& ...

  • 民间文学.
  • 民间文学 第一章 绪论 "民间文学概论"是高等学校中文系基础理论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认识民间文学的性质.特征,它在社会生活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基本知识,阅读国内外国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尽可能地掌握搜集.整理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

  • 中考备考必备:名著阅读
  • 中考备考必备:名著阅读 一.意大利·德·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1.作家.作品 <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九至十三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它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 ...

  • 转载 11本关于二战的小说
  • 11本关于二战的小说,假期里补课吧 钟娜 2015-02-06 08:55 来自 文化课 1940年9月26日,"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德国犹太裔哲学家本雅明在逃离纳粹统治途中,于法西边界自杀.本雅明的命运可看作当时欧洲乃至西方思想界命运的缩影.个体命运颠簸流离,政治阴影挥之不去 ...

  • 对话 | 张英VS唐颖:怀着紧迫感讲述故事
  • ←作家唐颖 张英→前<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图书总监,现任腾讯网文化中心总监 张英:谈谈你的小说观,如今在文体.结构形式等走到尽头,重返故事是唯一的选择吗?故事对小说重要吗?在生活中,写作占据着你的何种位置? 唐颖:相对于影视类,小说创作似乎宽松得多,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除了审查,影视创作者 ...

  •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名著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 名著阅读 (一)<爱的教育> 作者:意大利的亚米契斯 主人公:恩利科 主要内容: ①该书是为它采用讲述了事,记录了他一年内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 ②全书共100篇文章,由三部分组成:恩利科的日记.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老师讲的九则故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