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问题

均田制问题

均田制一直是隋唐史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经长时期广泛的探讨争论,并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分歧的意见。

首先,均田制的施行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这种土地制度在隋唐时期是实施了的。陈寅恪说隋、唐“俱有均田之制”①。谷霁光说:“唐代继北魏、北齐、北周和隋代之后施行均田制度。”②韩国磐说隋唐皇朝不仅颁布过均田令,如《唐律疏议》就有详细的记述,而且都作过具体的均田工作,地方官也能对豪强占田作一定限制,敦煌吐鲁番文书关于户口和受田、退田的记载更可证明均田制推行过。胡寄窗说:“隋帝国的均田制以北齐的制度为基础”,“唐帝国接受了隋代的均田思想,在建国后第七年(武德七年即公元六二四年)又颁布均田法令。”④③胡如雷说:“唐太宗利用隋末农民战争打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成果,更有效地推行均田制。”翁俊雄经过一番稽考后指出隋王朝不仅颁布过新均田令,而且内容上还比较丰富⑥。另外,⑤

贺昌群、吴枫、王仲荦等也持同样的观点①。但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如邓广铭就认为唐初没有施行均田制,均田制只是“纸上空文”。他说像唐人杜佑《通典》这样重要的典制之作竟未记载武德七年均田令;应为均田制施行重点的潼关以东、黄河南北地区,直到贞观六年还荒凉不堪,关东地区也没有实施均田迹象;敦煌残卷所载各户之田也与均田制原则相违背。所以,唐初宣布的所谓均田令,只是把全国民户私有土地更换一下名称罢了②。又如傅筑夫认为隋朝只是承认一下北齐的均田令,并没有颁布新令,也没有认真推行。而唐朝的均田制度仅为有名无实的空文,对豪强兼并土地未起什么阻止作用,只可看作土地占有形式的一种变化③。还有一种略区别于此的看法,认为即使在推行均田制的时期和地区,大土地所有制仍占极大比重,所以,均田制从未照规定执行过。其次,关于均田制实施程度和推行范围的问题。虽然众多的史学家主张隋唐施行均田制,但对其实施程度的高低和推行范围的大小却颇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均田法实行的程度,关东地区最高,关中地区最低,长江流域居中”⑤。有的认为唐初在一定限度内,以高低不等的程度在不同地区施行均田制⑥。有的认为隋朝的均田制在“长江以南地方未必正式实施”。有的认为唐朝推行均田制的范围主要在畿内②。有的认为唐初推行均田制的重点在于宽乡占田,奖励垦荒,故在人口稀少而田地宽广的地方实施的程度就高。有的认为唐初不仅在关中地区推行均田制,就是在关中③①④

以外也有相当广泛的推行,只是“江南地区似没有实行”。有的认为均田制在唐朝的“关中、河东、陇右诸道”大力推行了,而在江南地区“不过徒有其名”,至于“岭南诸州”,则“没有推行过均田制”⑤。有的认为“唐朝实行均田制的时间最长、地域最广”⑥。有的认为唐朝的均田制并不拘限关中、河西、河东、河南和淮南等地域内,而且将它推广到山南、江南和剑南等道⑦。 ④

第三,关于均田制的性质问题。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较多,分歧也较大,其中主要的说法有四种:一是封建国有土地说。如李必忠认为封建国家把土地分给贵族、官吏和农民,他们只有占有权,所有权则属于封建国家,因此均田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一种土地制度⑧。又如韩国磐认为在均田制下,“不仅农民就是官吏对土地也没有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掌握在封建国家手中”⑨。再如杨际平认为“隋唐的均田制,无疑是一种国有的土地制度”①。二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说。如胡寄窗说:“即使在均田制大力推行的时候,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形式,仍然是当时最基本的土地所有制形式。”②又如田泽滨认为唐朝前期均田制,实际上是通过授田形式有秩序地肯定封建式的私有,确保地主对土地的“安定的垄断”。再如王仲荦认为“均田制是带有村社残余性质的一种”“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④。三是私有制和国有制并存而又以私有为主说。如胡如雷说:“在均田制实行的范围内,桑田和永业田基本上是私有土地,露田和口分田的国有性质超过了私有性质”,而土地私有制相对土地国有制来说,是居于支配地位的⑤。又如唐耕耦认为均田制实行时期既存在国有土地,又存在私有土地,但占支配地位的是地主土地私有制⑥。再如王永兴说:“唐代实行均田制时期(自武德初至大历末),全国土地大别两类:一为官田,即国家所有土地,亦可称之为国家土地所有制;二为私田,其一为地主的土地,亦可称之为大土地(因亩数多面积大)所有制,其二为自耕农民的小块土地,亦可称之为小土地所有制。……在土地所有制中,自耕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是主要的。”⑦四是国家所有制说。如金宝祥认为隋唐时期的均田制,乃是“以地主所有制为前提、小土地所有制为内容的国家所有制”①。 ③

第四,关于均田制破坏的问题。史学界对于把均田制破坏的时间定在唐朝中期,是没有分歧意见的,但对于破坏的原因却有不同理解。一般认为:一是因为封建国家掌握的官田荒地越来越少,二是因为私人田产的存在,三是因为土地自由买卖而使土地的兼并越来越厉害,于是均田制便无可挽回地废弛了。但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如有的认为只讲土地兼并而不讲也是国家佃农依附关系减轻的过程,没有将问题说透,应当以生产者人身依附关

系的变化为主要特征加以分析②。还有的认为官田荒地的减少,只能影响“授田”数量的多少,不会使均田法令根本弛坏,而私人田产的存在和土地的买卖也不是唐朝特有的历史现象。所以,“均田”法令弛坏的根本原因,是唐初的统治者没有制定出能适应于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土地政策。 ③


相关文章

  • 北魏均田制
  • 北魏均田制研究 戴轶群 1.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和原因 晋统一天下仅仅晏安十一年便再次陷入战乱之中,八王之乱.永嘉之祸,然后便是五胡乱华,"天下大乱,生民道尽,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1].不断的战争和屠杀使得生灵涂炭,中原萧条,百姓流离失所,真正又是& ...

  • 浅析北魏均田制
  • 哈尔滨师范大学 年 论 题 目 浅析北魏均田制 学 生 孟令瑶 指导教师 王 冰 年 级 2010级 专 业 历史学 学 别 历史系 学 院 社会与历史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年5月 学文 论 文 提 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分裂割据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朝代更替最频繁 ...

  • 唐代未行均田吗?
  • 作者:竺培升 [本文摘自]<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长沙)1995年01期第66-72页 在中国历史上,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一种非纯粹的土地国有制度.它始于北魏,历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以及隋朝,至唐代是否继续推行过这一制度呢?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

  •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 选修一教学设计: 编号1:3:1 总 主备人 张杰 备课组成员 郭元花 盛杰 张杰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本课时是本专题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均田制.迁都洛阳是本课的重点知识. 2.解析:孝 ...

  •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 第三单元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 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节引言简单介绍了以太子恂为首的鲜卑贵族守旧势力反 ...

  • _宋代_田制不立_不抑兼并_说_再商榷_兼答薛政超同志
  • 中国农史(AgriculturalHistoryofChina)2010.2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再商榷 ---兼答薛政超同志 杨际平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薛政超同志用以证明"说宋代'田制不立 ...

  • 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教案
  • 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预习引导 <创新方案>导学案填充 课程标准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 (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 ...

  • 北魏均田制下产权制度变迁分析
  • 北魏均田制下产权制度变迁分析 杨 勇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062) [内容提要]本文着眼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我国历史上的均田制进行了分析,认为作为国家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形式,均田制依靠国家的力量得以推行,为国家建立税收基础,实现国家租金收入的最大化.但是,在均田制实施的过程中,却 ...

  •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 (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