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湖心亭看雪_课堂实录_安杨华

专本版主持●佩兰E-mail:[email protected]

《湖心亭看雪》之所以令人心怡就是写感觉

的摹状词的精确选择和巧妙使用,特别是对西

“空”、“一”、“阔”———境界的呈现,湖雪景———

可谓超绝,很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效仿。

“大雪三日”,这个“三”作为苍天走雪时间

实在是有些长,雪下得实在是有点儿多。但这是

西湖奇丽雪景产生的条件。与“三”相对,西湖上

人、鸟、树、山、堤、船等其他景物相应变得“少”

了“,小”了“,单”了。

“上下一白”,其他都不见了,色彩“少”了。

“一”既是数词,一片白色,但这个“一”又使人感

到是“大雪”使世界为“一”色,在这里有一种使

动的感觉“,一”有动感。

“痕”联合使用,但长堤本身就像是“一”字,它又

在作者眼中化为物的划痕留在西湖的雪景中。

所以,“一”既有数的概念,又有形的描写,写出

了长堤在雪景中的轻、微之态。“堤”异化为一个

条状的物“痕”,如“一”字轻轻地卧或者说划在

西湖的雪岸上。这个“痕”既有形的意味又有量

的意味,同时也是物,三意相兼。

“湖心亭一点”,“点”者本是“小黑也”,但此“余舟一芥”,“芥”在这里指“小草梗”、“小草叶”。“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就是说把一杯水倾注在地上的小洼洼之中,那么一枚小草叶便可以做小舟了。但现下作者感觉在西湖空阔的雪域之中,自己的小舟如一枚草叶,那么西湖这个大“杯子”之阔不就显现出来了吗?“芥”,相当于“根”,也是“草梗”,物、形、量三兼。“舟中人两三粒”,这个“粒”既是量词,又是形容词。从量词角度讲,舟中人有两三“个”,或者两三“位”。从形容词的角度讲,两三“粒”,亦是人缩小为“米粒”了。因为“舟”为“芥”,当然舟中人必然微如米“粒”了。“粒”字的选择,又将“数”与“形”统一在一起,同时,舟中人又成了西湖雪景之奇妙。解读《湖心亭看雪》,我们必须从文中关于雪、堤、亭、舟、人这种精致的异化感觉中看它带给读者的美感,从雪、堤、亭、舟、人富有差异的感觉表述中去体会此文中物的“数”与“形”相统一所具有的妙趣,从而提高自已的解读能力,提高自己的感觉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是读语文之本旨所在。

作者善于感觉,读者也必须善于感觉。不善

于感觉,作家写不出好作品;不善于感觉,读者

体会不出好作品的好。中学语文课文解读,要从

有感觉的好作品中教会学生去感觉。“长堤一痕”,这个“一”本来也是数词,与“两三”个“粒”。物、量、形三者的统一又表现了zhuanti时应是“白”点,亭的顶上皆是雪也。“湖心亭”化作“小白点”,点缀在西湖万顷碧波之中,可见西湖雪域之“阔”与“远”。“亭”作“点”状,亦是一种异化的感觉。“点”,也是形、量、物三意相兼。

实践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天津市实验中学一、入课序语

师:杭州美景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西湖更是

杭州秀丽风景的一张名片,这里曾留下历代文

人墨客的足迹!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

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

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苏东坡在一个雨天来游西湖,看到的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

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

雨》)……而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

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安杨华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今天咱们有幸认识一位能真正领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给大家提示一下,教材中的注释要注意三个地方:《陶庵梦忆》,忆,表明这是一(1)课文选自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迹可窥知一二。“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2)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

本版主持●佩兰E-mail:[email protected]专故国之思。往湖心亭看雪。“”是”为何意?

(3)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生5:代词,这。

的浙江绍兴。而他客居的地方是?———杭州。这师:这一天“更定”,大家看注释,“更定”指说明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正是寒气倍增之时,

二、解读文本“拥毳衣炉火”一句,是要说明什么?是要强调暖1.时间、地点。和吗?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1段。“崇祯五年十二生6: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彻骨。

月,余住西湖。”交代了什么?3.释“独”。

生:时间、地点。师: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师:虽然看雪的时间是明朝“崇祯五年十二作者于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种行为月”,但是写这篇文章是在明朝灭亡之后,清朝能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已经建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写文章用明朝的生1:一,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二,有孤年号纪年是忌讳的,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那作独、落寞之感慨,“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者为什么还这样写呢?能不能改用清的前身后正巧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三,其所以金的年号纪年“天聪五年十二月”或者用干支纪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年“壬申年十二月”呢?这种孤寂的情怀中,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生:应该是表明作者在明朝灭亡后仍不忘师:大家再思考,第1段最后说“舟中人二故国,不能融于新建的大清王朝的痛苦和孤独三粒”,第2段最后说“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可吧。见船上至少有两个人,那作者为什么说“独往湖

师:说得很好,理解很到位。心亭看雪”呢?

2.读“三”。生2:舟中真正看雪的人是张岱自己,舟子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三是划船的,稍带着陪“相公”,自己没有赏雪的兴日”与后文写雪景有什么关系?致。所以是张岱“独”去赏雪。

生1:为后文写雪景作了铺垫。生3:表现了作者的清高与孤傲,表现了作师:对,只有交代了“大雪”而且下了“三日”者的孤独不被人理解。

这样一个充分条件,再写后文的雪景才显得自师:是呀,的确是他一个人前往湖心亭看雪然可信,才会出现“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景象。的,舟子只是撑船而已,对他的行为并不理解。“绝”是什么意思?文章末尾舟子用了一个字评价张岱,这个字就

生2:穷尽、消失。是———

师:对,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生:“痴”。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句话传达出一种什么意境?师:“痴”是什么意思?

生3:寂静、空寂。生4:傻、愚笨、呆、不可理喻。

师:空寂。很好,写出了大雪后一片空寂,人师:由此可见张岱此时是多么孤独。

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的情景。一个4.看雪。

“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的角度刻画出了大师:能让人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的雪过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一片空寂。这不禁夜晚去湖心亭看雪,足见湖心亭雪景的魅力无让我们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限。那么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呢?找一位同学来朗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读第1段第3行“雾凇沆砀———”一直到段末。翁,独钓寒江雪。”(生读。)

师“:湖中人鸟声俱绝”是通过听觉写景,那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么《江雪》呢?白。”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

生4:从视觉的角度写景。与水,浑然一体,“上下一白”。“一”的词性是什师: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么?对,数词,是“一片”,还是“全”、“都”,还有一效果。“是日更定,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种使动感觉,是大雪使色彩绚丽的西湖成为一zhuanti

专什么修辞?本版主持●佩兰E-mail:[email protected]个统一的世界。正如古代一首打油诗所描述的,“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张的修辞,突出了想象中居高俯瞰的视点上所看到的雪中景物之小,与浑然一体的浩渺天地构成鲜明的对比。师:这是一种特殊的夸张形式,“痕”不仅是量词,而且还是形容词,像一道“痕”,而且也是

如“点”,同时也是“点”,量、形、物三兼;“芥”,是

量词,相当于“根”或“棵”,而且船小如草梗,也

是“草梗”,量、形、物三兼;“粒”,不仅是关于人

数的量词,相当于“个”,而且人形亦如粒,也是

“粒”,量、形、物三兼。这种“小”,反衬出西湖的

扩大,天地的扩大。长长的堤岸如同苍茫大地上

的一道划痕,湖心亭如同万顷碧波中的一个小

白点,小舟如同一棵小草梗,舟中人如同两三粒

米粒。这样“,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

旷辽阔的境界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

粒”的渺小相对照,把一个小小的“我”置于一个

浩渺无际的天地之间,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渺

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感叹,他

那种孤寂情怀也就从这几个量词中显现出来

了。;点”,不仅是量词,且形亦生1:比喻,比如把小舟及舟中之人比作“痕”,量、形、物三兼“芥,就是小草和米粒。师:把小舟比作芥是有一个典故的,庄子在《逍遥游》里有这样的句子“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意思是说:在堂屋的低洼处倒一杯水,就只能拿芥草作它的小舟了。师:数量词是喻体,数量词前的那个名词是本体“,数量词+名词”构成一个绝妙的比喻。这种写法在文学作品里面屡见不鲜,如:“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范仲淹小舟如一片树叶漂浮在滔滔巨浪中,一会儿被抛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抛进浪谷。一个“叶”字,就将风浪险恶、小舟颠沛流离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者对渔者的同情也就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了。

再如:5.湖心亭遇客。

师:作者将渺小的自己置于一个极其广大

的背景之下,通过大与小的对比,表现自己的孤

独、寂寞。那么如果这时遇到和自己一样深夜来

看雪的人,会怎样呢?下面来学习第2段,大家

齐声朗读“到亭上———”

(生读。)

师“: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这是对方的惊呼“,拉余同饮”是对方惊喜的表

现。“拉”这个词用得恰当吗?毕竟是初次见面

呀!改成“请”如何?

生1:恰恰表现了对方遇到知音的喜极忘

形,瞬间就没有了陌生感,变得亲近起来,“同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如果用“请”就

太客套了。

师:既然对方那么热情,作者为什么还“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为什么要用“强饮”?能不能

改成“畅饮”?有何不同?

生2:不能。“强饮”说明作者原本不能喝

酒,却尽力喝,而且一喝就是“三大白”,足见其

诚意,也有点“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意思,是偶遇

知己内心喜悦的一种表现。如果改成“畅饮”,就体现不出不能为而为之的诚意。—《虞美人·枕上》——毛泽东zhuanti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巧借名词“钩”为量词,形象地表现出“残月”形状,使句子传神地产生“残月如钩”的修辞效果。再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济南的冬天》——老舍形象地写出了矮松顶上的白雪形如妇女的发髻的饰物,进而使人联想到“日本看护妇”外在的秀美与内在的温柔,并暗指这是“小”雪,作者的深情赞美寓于其中。类似的短语,同学们还能说说吗?先说短语,再用一句话解释这个短语。生2:一峰骆驼,骆驼的脊背像一座高大的山峰;一眼井,使人联想到水井就是大地的明眸。师:课文的这几句除了运用了比喻之外,还用了什么修辞?“痕”、“点”、“芥”、“粒”等量生3:夸张,用词来分别描绘“长堤”、“亭”、“舟”、“人”等,是夸

本版主持●佩兰E-mail:[email protected]专师:好,认为作者见到了湖心亭中的两个饮大,审美价值越高;形象越接近事物原型,变异酒者有了知己之喜悦,有一定道理。还有没有不性越小,感染力越弱。比如“,他瘦得只剩下皮包同意见?骨头了”就是一个接近事物原型的表述,其审美

生3:老师,我认为作者遇到亭中的饮酒人价值远远不及“她瘦得像芦柴棒”这样变异夸张并不高兴,“强饮三大白而别”该翻译为勉强喝的表述。感觉的异化可用于写景,比如作者把长了三杯酒就告辞离开了。作者根本就没有欢欣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人,异化为“一痕”、“一之意,或许还有些懊恼,因为自己本来想一个人点”、“一芥”、“两三粒”,也可用于状物、写人、叙静静欣赏雪后美景,却被这几个人坏了兴致。事、抒情,甚至可用于议论。

师:这种看法有点意思。有没有支持他的观请仿照《湖心亭看雪》的异化描写方式写点的?作:

生4:老师,我支持他的观点,如果作者遇题目一:雪中即景

到饮酒人感到很高兴的话,那么为何只饮了三题目二:花坛、蛋糕、蜡烛……(任选,或其杯就离开呢?那该是喝到尽兴才对啊。何况前面他。)

还有一句是“拉余同饮”,可看出作者并不欣然,为了帮助同学们思考,下面再提供两则例只是碍于情面,勉强饮三大杯而别。再有问其姓文,供参考:

氏,只答是金陵人。该是问其姓氏,答曰某某,问例文一:蝴蝶

其籍贯,答曰金陵。作者笔墨如此节俭,已隐含这一张对折的情书小笺,正寻找花儿的投敷衍之意。若无此二人,作者应该会在湖心亭待递处。

得更久吧?———儒勒·列那尔《胡萝卜须》

师:能够从文本中找到依据来支撑自己的例文二:喜鹊

观点,很难得。对此处的解读历来有这样两种不那样子总是显得挺别扭,为了要一直闲聊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孤独中的张岱遇到知己到夜晚,她从一清早就穿着晚礼服。老穿着那件获得短暂的喜悦;另一种认为张岱在湖心亭遇燕尾服,真叫人吃不消,这真是我们的最有法国到了别的赏雪人,扰了雅兴,只得应付一下匆匆气派的禽类。

而归。两种解读都是很有道理的。———儒勒·列那尔《胡萝卜须》

文章末句“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该如何理解?附:学生作文及评析

生5:按字面意思就是那位舟子见到亭上学生作文1:

金陵人后,感到他们比作者对西湖雪景更痴迷。祝你生日快乐———雪中即景(刘婧赟)

师:我倒以为还是“相公”更痴。理由之一:教学楼前那一米来高圆形的大花坛里,各作者用“喃喃”二字形容,有点鄙笑舟子之心态,种花草本来早已经枯萎了,平坦的花坛如同上明明白白记下他的话,是不以为然也。似乎是说面蓬松着厚厚的奶油的生日蛋糕。

你舟子不懂我也。理由之二:数年后以笔追忆当“叮铃铃……”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欢年看雪之情景,历历在目,足见人之痴也。想来叫着冲出教室,校园里一下子沸腾起来。虎头虎西湖看雪者多矣,然将西湖雪景记之于文者有脑的男生在操场上打起雪仗,雪弹纷飞,杀声震几人呢?文章如画者更有几人呢?那“一痕”、“一天。热闹温馨的氛围中,几个穿着红色防寒服的点”、“一芥”及“两三粒”之形容,真可谓“‘如’而女孩子,站在花坛上摆出各自满意的Pose,等待‘不是’,‘不是’而‘如’”,很有辩证法,完全是人着旁边拿手机的男生按下快门。她们是蛋糕上之情溶于物之所得也,清雅之中透着几丝孤愁一支支点燃了的红蜡烛。不!这是几粒按在奶油和悲凄。上的红樱桃。哈!照片的题目就叫“祝你生日快

三、写作指导乐”吧!

课文中所用的比喻和夸张,其实就是一种学生作文2:

感觉的异化,即通过想象用不同的事物来写相电视塔(江小枫)

同的方面。而且在一定限度内,形象的变异度越电视塔:“1”枚超大的等待发射的火箭。zhuanti

专本版主持●佩兰E-mail:[email protected]学生作文3:

雪中即景(张佳禾)

雪在飘,雪在飘,雪在飘,从昨天中午一

直下到今天放学。从教室窗户鸟瞰全校,学府广场尽收眼底。一群上身裹着臃肿的黑色防寒服,下身穿着白色校服裤子的学生,艰难地行进在没过脚面的雪地上,他们左摇右摆、小心翼翼地滑向校门,简直就是南极冰原上群体出动的企鹅。

学生作文4:

燕子(林祥津)

燕子带着剪刀般的尾巴去了南方,我们

在这里,等她回来剪开寒冬的幕布。

评析:

这四篇小作文,其实是小速写。

习作1的《祝你生日快乐》,从“花坛”到

“蛋糕”,再想象三五个女孩在花坛上摆Pose,完成“蜡烛”的想象,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写出来。但“几粒按在奶油上的红樱桃”,则是一般孩子想象不出的。这样的想象紧扣《湖心亭看雪》中“两三粒”的描写,很有新意。

“哈!照片的题目就叫‘祝你生日快乐’【教学档案】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教者在备课的时候,面对相关解读文本有一定的理论准备,而依据这一定的理论,对相关文本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解读文章。教学《湖心亭看雪》,“异化”就是应知的前识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解读文章,而不仅仅是读别人的理解。这样,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设计如何把自己的理解付诸教学实践,与学生共同解读。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备课工作。于是,我们清楚地知道如何更贴近文本《湖心亭看雪》———写出富有文化意味的“入课序语”:从“晴湖”到“雨湖”到“月湖”到“雪湖”。倘若无意于这几种湖色的比较,就直接讲课好了,切忌搞那些虚浮、矫情的所谓“导入”。我们要让“入课序语”真正成为解读的一部分。于是,我们设计了“时间、地点”、“读‘三’”、“释‘独’”、“看雪”、“湖心亭遇客”五个小标题,它们不仅使文本解读秩序井然,且有明显的提示意义。比如“大雪三日”,这个“三”要品读。比如“独往”看雪,这个“独”要解释,因为它与“舟中人两三粒”有明显的矛盾。

于是,我们从“形”、“量”、“物”三个角度认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异化趣味,并且就“强饮三大白”以及“痴似相公”如何理解有意识地引导辩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理解。

于是,我们设计了具有严格写作要求的作文练习,而不是让学生自由地写作。作为教育的一

——它不能是“自由的”,否个环节———写作实践—

则教师的“教”便与学生的“学”脱节。学生“自由的写作”,它应该是“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掌握之后的学生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教”的过程中的行为。

于是,我们在后来的作文讲评过程中,重新品味“几粒红樱桃”的想象,重新品味《祝你生日

“形”与快乐》的点睛之笔,重新品味“1”枚火箭

“数”的相兼趣味,重新品味雪地上小心翼翼走路的学生如何从“鸭子”到“企鹅”的想象。

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情、趣、想象力、知识积淀、文章修改诸多素质方面的积累。如此讲语文,何愁学生不爱听语文课呢?

当然,前边所说“一定的”理论准备不是“特定的”,它是由教者、文本和学生的需要共同决定的。zhuanti吧!”结尾句是教师所加,并将它作为全文标题,原来的作文题目作为副标题。这样的修改处理,使文章更加风趣、活泼,真正做到了画龙点睛,一下子使全文活了起来。《电视塔》是句静物速写,那个习作2的“长堤“1”既有数的意味,也有形的意味,与一痕”的那个“一”字可谓“异曲同妙”。讲评时,可使学生再次品味这种“形”与“数”两者相兼的意趣。“1”不正是被固定在发射架上的火箭吗?习作3的《雪中即景》,原句是“广场如波光粼粼的池塘”,学生“像一只只鸭子”。根据学生这样的想象,教师启发他:人是直立行走的,而鸭子的“立姿”性不强烈,要顺着“立姿”的相似点上去想象,由此而想到“企鹅”,由“企鹅”再想到“池塘”,与之不协调而改为“南极冰原”。在讲评时,与学生互动讨论这样的修改,使学生加深了对“相似点”的理解。《燕子》,抓住了相似点,诗意习作4的盎然,且在浓浓的期盼情怀里,有一丝怅然。

很美。


相关文章

  •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反思
  •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反思 作者:陈建春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年第23期 摘要:<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作者张岱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达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文中他把湖心亭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浑茫.恍惚迷离 ...

  •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东良中学 苏英敏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去过杭州西湖? 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组西湖美景的图片,请欣赏.(出示幻灯片1-16)看完这组图片有什么感受? 生:美. 师:所以,人们夸赞苏州杭州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 ...

  • [转载]初中语文备课资料大全:八年级部分
  • (2014-06-24 16:22:01)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初中语文备课资料大全:八年级部分作者:平原寻梦客 初中语文备课资料大全:八年级部分(均为链接) 编辑:平原寻梦客 八上1课<新闻两则>之<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设计及相关资料 八上2课<芦花荡& ...

  • 王君湖心亭看雪
  •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教学前言] 三年前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过一个<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实录.三年后重新上这篇课文,结合本次大会"文学鉴赏"的主题,力图展示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 所谓"新& ...

  • 20**年-20**年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华富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主要标志,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社会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和学校教师的立足之本。因此,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培养 ...

  • 颐和园课堂实录
  •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形成自己的语言. 3.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 ...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作者:执教:余映潮 点评:徐 ...

  • 无私奉献语文教学通讯20**年第118
  •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18.25-36.Z1~Z3期目录 第1期 1 移植名师教案不一定上出好课/刘昌稳//1-62 2 让板书成为绚丽的艺术/景洪春/ ...

  •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湖心亭看雪>. 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册采用古诗文集中编排的方式,将古诗文主要集中在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