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蚌埠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中共蚌埠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蚌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和用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升级提速、加快崛起,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结合蚌埠实际,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一、全面推动升级提速,开创加速崛起、富民强市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突出成就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益更多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抢抓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自然灾害,经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

过五年努力,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形象大幅提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蚌埠改革发展新篇章。面向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2)“十二五”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一轮治淮工程拉开序幕,省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加快皖北地区振兴步伐、突出蚌埠皖北中心城市的地位,我市得到的政策支持将更加有力;我市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势头日趋强劲,我们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和区域竞争的压力日益凸显,面临加快发展和全面转型的双重压力,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有效投入、增强创新能力、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更好更快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升级提速促崛起为总要求,坚持实施工业强市、城乡统筹、创新发展、开放带动、民生优先战略,大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巩固提升皖北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明显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这一指导思想,核心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全面转型中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富民强市。基本要求是:

——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相互促进。发展是硬道理,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仍是蚌埠最大的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升级提速促崛起不动摇。适应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要求,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把握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平衡点,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我市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蕴含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必须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着力打造皖北中心城市,促进城市与产业同步扩张、互动发展,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坚持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好速度和质量效益、内需和外需、投资和消费、城市和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形成良性互动局面。深刻把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选准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关键领域、关键区域、关键产业和关键工作寻求重点突破,推进加速崛起。

——坚持富民与强市同步推进。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努力激发全市人民的创业、创造、创新精神,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调节收入分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使全市人民共建美好蚌埠,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按照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原则,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环境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到2015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二三产业比重、工业化率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需求结构更加合理,投资消费逐步协调。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园区经济进一步壮大,中心城区对全市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镇村经济逐步活跃,城镇化率稳步提升,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城乡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显著提高。

二、大力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紧紧围绕“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做强大工业”的目标,以扩大开放为主渠道,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以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需求结构更加合理,投资消费逐步协调。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园区经济进一步壮大,中心城区对全市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镇村经济逐步活跃,城镇化率稳步提升,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城乡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显著提高。

二、大力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紧紧围绕“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做强大工业”的目标,以扩大开放为主渠道,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以

开发园区为平台,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引领、园区工业支撑、骨干企业带动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5)着力推进产业升级。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按照高端引领、低碳环保、集群集聚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新型化,形成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把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集中力量加以推进,务求取得更大突破。改造提升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以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低碳化为导向,坚持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并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努力把传统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调控,高起点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各类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加快向园区集中,以集中促进集约,以集群带动规模扩张,以特色强化产业竞争力。

(6)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带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进一步完善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全面落实鼓励创新的各项政策,调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加强产品质量、品牌、标准建设,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强势企业。

(7)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秀企业集中、向行业骨干企业集聚。高度重视企业制度创新,实施股份制改造,通过吸收新的资本、技术、管理等改善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增强企业活力。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强与央企的合资合作,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增强核心企业的辐射效应,争取涌现一批百亿企业,努力打造千亿产业。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三、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在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

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托产业化龙头联农户、建基地、活流通、拓市场,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销售,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形成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沼气、垃圾处理站、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进农村公共交通服务。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群体救助等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10)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成农村土地和农民住宅确权登记发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的农业人口转移转化。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构建有利于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用于农业农村

的机制。推行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

四、大力提高服务业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扩大服务业总体规模,拓宽服务业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业技术层次,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全面提升服务业的总量、质量和素质。

(1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培育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引进第三方物流,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全力打造皖北物流中心。建设和培育区域性批发市场。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保险业,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快研发、孵化科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建设数字蚌埠。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中介服务、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

(12)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升级商贸流通业,培育壮大淮河路等5大商圈。积极拓展便民服务业,重点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

动结合起来,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大城市

坚持以规划为依据、制度创新为动力、功能培育为基础、加强管理为保证,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形成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13)调整完善城镇结构。进一步明确城市空间的功能定位,优化和拓展市区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积极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周边县城和中心镇为卫星城镇的大蚌埠都市区。按照建设中小城市的目标,搞好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大县域项目、用地、金融、人才、技术等扶持力度,全面激活县域发展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抓好县域产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建设。认真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农村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商品集散的中心,把中心村建设成为城镇化居民点,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加快少数民族乡村发展。

(14)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大环线、大出口工程,建成高速外环、城

市中环,提升改造内环,形成城市“三环”快速通道。实施城市南环铁路线、水蚌线外迁工程,争取规划建设淮海铁路。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蚌埠水运振兴工程,大力整治淮河航道,发展高等级水运口岸,打造黄金水运通道。适时启动蚌埠民航机场工程建设。加强市政公用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建成城南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好热源厂,逐步解决群众集中供暖问题。统筹各类工程管线建设,加快老旧管网改造。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加强教育、卫生、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

(15)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充分考虑城乡产业发展潜力、资源禀赋、区域人口增长等因素,科学界定城镇规模、特色、历史传承和发展定位,形成覆盖全域、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严肃规划法制,增强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围绕建成区140平方公里、满足140万人口生活居住的目标,本着城建为民、适度超前的原则,促进土地、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产业、居住、服务统筹兼顾,基础设施、环境设施、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运行高效、服务完善、监管有力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

六、大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事业和经济协调发展。

(16)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巩固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推进均衡发展,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扩大普通高中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民办教育,建立覆盖全社会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多元化教育投入机制,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7)全面加强医疗卫生和人口工作。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增加公共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城镇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重大疾病防控,抓好重点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遏制出生性别比偏高趋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七、大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防治污染与生态建设一起抓,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8)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污染防治。积极推进绿色增长,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产业,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和能源消耗,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的企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清洁生产。大力开发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加快建设生态园区,努力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高度重视水安全,健全水资源管理和配置机制。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完成“十二五”新的约束性指标。注重源头控制,制定并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各类标准,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强化节能、节地、节

约资源导向,严把项目审核关。提高环境监测监控水平,增强环境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19)保护自然生态。加快生态市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生态县区、生态村镇活动,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从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入手,更加重视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市境中小河流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快市区淮河段和入淮沟河两岸的景观整治,确保城乡环境有明显改善,使蚌埠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更美。

八、大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组织、服务组织和政策制度体系,深入推进平安蚌埠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0)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要求,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的转变。坚持重心下移,把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坚持培育扶持和监督管理并重,大力促进各类社会组织有序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尽快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完善网络综合防控体系,不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21)推进平安蚌埠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畅通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等信访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治安打防管控机制,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企业安全监督检查,严防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全市人民安居乐业,共享和谐。

九、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增进百姓福祉是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始终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坚持富民至上、民生优先,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2)促进充分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特别要围绕解决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困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大力实施就业岗位开发、创业促就业倍增计划,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创业。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23)增加居民收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规范津补贴改革,落实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和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24)健全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建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标准与价格指数联动机制。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建立城乡一体的优抚安置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公共租赁房建设,加快城中村、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廉租房制度。

十、大力提高文化强市建设水平,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25)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弘扬蚌埠城市精神,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26)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玉器古玩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广告传媒业,发展壮大文化娱乐、出版印刷、艺术品业。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视保护、开

发和利用各类文物和花鼓灯、泗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文化发展和传播方式,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提高舆论引导力和先进文化传播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经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蚌埠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十一、大力提高改革开放水平,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改革是促进蚌埠崛起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的气魄、更务实的举措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扩大开放,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27)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重点在土地管理、投融资体制、科技教育体制、人事分配制度、产业发展等方面率先突破,切实走出一条具有蚌埠特色的改革创新、加速崛起之路。健全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社会保障基金四大预算体系,完善预算编制和管理制度,扩大绩效评价试点范围。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健全投融资和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平等市场地位,推进全民创业向纵深发展。

(28)加速推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发挥城市区位、交通、产业等综合优势,积极融入泛长三角分工合作体系,加速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区域产业转移承接高地,有效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继续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淮海经济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寻求与合肥、南京经济圈协作互补、融合发展。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增强集聚能力,形成区域龙头,带动区域发展。以淮河为纽带,产业合作为重点,强化与沿淮城市的合作。以高铁综合城市功能区为纽带,全方位加强与凤阳的合作与对接,逐步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29)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步伐。紧抓国内外产业发展梯度转移机遇,扩大招商规模,拓展引资领域,全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和效益。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500强大企业,拓展与央企、省属企业投资发展合作。围绕重点产业招商,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积极开展重点领域产业招商,加大向沿海企业密集区的推介力度。切实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招商、产业招商等多种方式。积极做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积极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合作,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努力提高我市经济外向度。积极引导有条件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建立健全“走

出去”服务和支撑体系,创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十二、大力提高投入和要素保障水平,在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有新突破

强化项目带动,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增强经济增长主动力。着力解决资金、土地、人力资源等发展要素制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0)持续扩大有效投入。以“3461”行动计划为统领,继续保持高投资率,大力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蚌埠发展规划、符合节能减排标准的项目,切实抓好对我市具有牵动作用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争取“十二五”末年投资超1000亿元。继续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更加注重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社会薄弱环节等重点领域的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谋划项目摆在突出位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研究、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和服务。

(31)强化发展要素支撑。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做大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整合资源,规范管理,扩大政府性投资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扩大民间投资,积极扩大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规模。优化土地配置,盘活存量土

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力度。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把培育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训实用人才、发掘劳动力资源等作为新阶段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以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平台,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开展城乡劳动力培训,提高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将丰富的劳动力人口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32)继续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摒弃阻碍加快发展的旧观念、旧思维、旧习惯、旧风尚,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在解决问题上。狠抓机关效能建设,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推进部门内部职能和业务流程整合优化,力促政务服务再提速。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完善“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加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征信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创业环境,大力营造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善待挫折、激励成功的良好氛围。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强化问责机制,真正把蚌埠打造成发展环境最佳的城市之一。

十三、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二五”规划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大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33)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围绕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统筹兼顾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坚持向沈浩同志学习,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加强法治蚌埠建设。做好统战、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和老干部工作,更好地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水平,加强人民武装警察力量建设,持续推进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

(34)切实推进政治生态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围绕科学发展选好干部、配强班子、聚集人才、建设队伍,树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为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坚持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经常性监督,加大查处腐败力度,用改革的办法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发有为,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

  • 分管经济述职述廉报告
  • 述 职 述 廉 报 告 中共五河县委常委.副县长 高健清 (2011年3月)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与联系分管的部门同志们一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履行工作职责,狠抓工作落实.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履职和廉政情况汇 ...

  • 蚌埠人民与渡江战役
  •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60年前,蚌埠市的人民全力以赴投入渡江战役支前工作之中,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1949年元旦,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向全党全军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明确提出"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战略 ...

  • 环保局局长的述职报告
  •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的高度重视下,在市人大的强有力监督下,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2年来,我认真履行局长职责,带领班子和全局同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一系列重要部 ...

  • 市委全会主持稿
  •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会,是在“xxx”收官、“十二五”开局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时机关键,议题重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听取和讨论2012年度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

  • 全会主持词
  •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会,是在"xxx"收官."十二五"开局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时机关键,议题重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听取和讨论xx年 - 度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市委 ...

  • 市水利局优秀公务员先进事迹
  • 赵西征,男,196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学士学位,工程师,国家注册水利造价工程师.河南省水利系统优秀专家.任许昌市水利局总工程师. 多年来,该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论 ...

  • 深刻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实质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 同志们: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党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了人民意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审时度势 ...

  • 在市人大机关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党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了人民意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审时度势 ...

  • 加强和改进组织部门宣传工作
  • 组织部门宣传工作是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做好组织部门宣传工作,提高组织部门宣传工作水平,既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组织部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组织工作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公信.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们按照"组织工作要宣传,宣传工作要组织"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