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其辅导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放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家庭富起来了,我们的孩子也随着富起来了,他们手里多了一些高科技的产品,电脑里有许多好玩的电脑游戏,同时受一些学习无用论等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存在厌学现象,如何改变不利的环境,帮助孩子们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呢?本文从加强家校联系,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教师以身作则、指导课余生活等几个方面作一番论述。   关键词:经济;市场;家庭;游戏;厌学;论述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1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家长未雨绸缪,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除了在学校学习外,报各种补习班,为了有所特长,还报各种特长班,孩子成天奔波于学校和补习班之间,很少有自己玩乐的时间;在学校,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质量,拼命的压榨学生的娱乐之间,满脸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深切期望,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上课提不起精神,做作业马虎应付,整天提心吊胆,这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消除孩子的厌学现象,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1.厌学症产生的原因分析   1.1家庭教育的问题   1.1.1过度苛刻,期望偏高——"光宗耀祖"。很多家长主要关注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过分重视"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父母未得或未能实现的都想在孩子身上得到满足,所以经常赶鸭似的催促孩子学习,甚至给孩子制定好一天的时间,使孩子没有自由时间活动,不得不放弃一些业余爱好,大大减少了创造和探索的机会。这种典型的"教育狂"式的教育方式以家长因某些原因而存有遗憾,期望通过孩子予以"补偿心理"的家庭居多。   1.1.2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流露和再现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有厌学症的学生,大多其父母不爱学习。   1.1.3读书无用论的滋生蔓延。许多不明事理的人和一些目光短浅的人也认为读书无用。另外,"打工热"的兴起也使一些人认为"与其花钱读书,不如打工赚钱"。有些打工者确实赚了点钱,使一些人更加确信这一点,所以这种"去打工"的思想在许多人的头脑里占据了相当的地位,而且这种思想逐渐影响到了学生,使学生也开始不想读书了。   1.1.4遗传因素。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的联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7%,异孪双生子为33.3%。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间接导致了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1.2学校教育的失误   1.2.1重视优等生的培养,忽视劣等生的教育。这些劣等生放任自流,无人管教,还经常受到嘲讽和歧视,他们对学习没兴趣,而到社会上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1.2.2教与育不得法。一些家长以及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论,读书发财论",导致孩子对各种不良思想、不良习俗影响的侵蚀缺乏抵御能力,致使部分学生在校或走上社会后,成为社会消极因素的俘虏,最终走向违法犯罪。   1.2.3学校管理秩序混乱也是引发刑事案件的原因之一。   2.厌学症的辅导策略   2.1加强家校联系,减轻学生负担。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联手共管,使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娱乐时间,重视孩子的意见,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减轻孩子的负担,提高他们习的效率,教师要少布置一些重复的无用作业,给他们留一些时间,自己安排做喜欢的有益事情。   2.2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谠已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体现。要经常观察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姓比作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亿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   2.3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教师作为孩子们的模仿对象,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给孩子做好榜样。   2.4指导孩子的课余生活。利用节假日全家共同外出游玩,不仅使人轻松愉快,还能锻炼身体,扩大视野,培养多方面的情趣,接受生活活泼的直观教育。共同外出游玩,既丰富了孩子的业余生活,也加深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间的感情,使孩子感到是生活在和睦、民主、幸福、快乐的家庭里。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收拾房间、洗衣服、简单的缝补等,家长不要事事包办代替。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成为会学习、会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   [1]《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友谊出版社,阿代尔·法波主编   [2]《学习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车文博主编   [3]《这样教育孩子最有效》,中国致公出版社,张克什著


相关文章

  • 初中学生数学"厌学"情况分析及对策
  • 初中学生数学"厌学"情况分析及对策 文海 汪小莲 一.问题的提出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大中城市有近70%的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即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厌倦数学学习的心理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数学老师也都在抱怨由于"厌学"而后进的学生太多,以致拖了班级的后腿. ...

  •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1.家长的期望过高 毫无疑问,社会竞争日益增强必然会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呈低龄化, 同时对学生各种特长的期望也很高,俗话说: "十个手指伸出来都有长短",何况我们的孩 子.由于心理上素质,学习 ...

  • 浅析初中学生厌学数学的原因及对策
  • [摘要]进入初中后,不少同学会发现自己学习能力很难提高,还有的同学会因课程的增多,信息量的增大而产生不适应,严重的甚至出现厌学数学现象.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 ...

  • 中职学生上课睡觉的根源分析及其对策
  • 第28卷第1期2007年2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Heng yang N o rmal U niv ersit y N o. 1V o l. 28F eb. 2007 中职学生上课睡觉的根源分析及其对策 周益斌 (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 上海 200060) 摘 ...

  • [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 <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及克服策略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家长的关注,学生在智育教育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和农村留守儿童的频增,使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呈上升态势.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农村学生的厌学率保守的统计数据是 ...

  • 浅谈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 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一.厌学心理给初中生带来的主要问题 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在行动上表现为讨厌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地或根本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授课,上课听讲不注意.走神.睡觉甚至捣乱,对学校.教师心怀不满,过分依赖辅导.作业不能独立完成,靠抄袭作业度日,甚至不交作业,学习没有动力,他们来学校读书, ...

  • 课题研究阶段汇报总结材料
  • 课题研究阶段汇报总结材料 临沂湖南崖小学初淑珠 在研究中提高促学生快乐学习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小学生厌学情绪的预防”。这个课题是基于社会和我校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这就是说厌学心理普遍存在。事实上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或 ...

  • 中职学生厌学情绪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_林翠霞
  • 教育天地 jiaoyutiandi MODERN EDUCATION 2012年第 13-14期 教育与教学 中职学生厌学情绪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林翠霞 摘 要:当前,中职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它严重影响到学校.班级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入分析中职生厌学问题的成因,采取科学有效措施 ...

  • 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查报告.
  • 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查报告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者的素质.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随之而来的一些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挖掘"问题少年"的行为表现,分析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疏导,是做好"问题少年&q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