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夸父追日]故事有感

( 旋转的太阳系2011-05-28 13:19:48)

我过去写过一些科普、科幻故事,但没有一个故事让我像写《夸父追日》那样天天都在增加新的灵感,故事又有新的进展。而且,我本来要写的是一个神话故事,但越写越实,好象穿越了时光隧道,看到了我们华夏南方曾经发生的一段无比辉煌、富有天地人和谐文化气息的农耕时代开端的历史。我相信端州、珠江流域这一带,又会成为世界上最瞩目的地方,珠江河哺育的人类文明是那么令人震撼。。。

我写故事的合作者齐步云先生,在审读稿件时,曾这样问我,燕子会不会排成一个人字和一字那样飞呢?他的意思说,怀疑那样的真实性。哎呀,故事连这点超现实主义的想象都没有?燕子排队飞的现象当然也是有的。可他几乎把我的故事“科幻”“神话”的形式当成历史来要求了。因为它看起来太真实了!

这也似乎可以提示着,我们的民族曾经有一段多么神奇的历史,多么辉煌的过去哦!真是太给力了!

这也是我第一次与其他作者合作编写故事。因为,在过去的近一年里,齐步云先生时常跟他的朋友们在各种场合提到端州的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天然的天文坐标、华南一带的古地名与太阳文化、夸父追日的活动,还提到夸父为什么追日,是追日影等,甚至,我也参加过他组织的去端州的一些考察活动,这些都给了我许多启发,在我的脑子里早已经是一个故事提纲了,在他的观点的启发下,我也形成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认识。他和国家天文台的朋友们发起的《夸父追日》活动更使我产生了要改写《夸父追日》的灵感和动力。

写着这个故事,让我仿佛知道中国传统文化起源的逻辑是什么了,那是来自于自然的,来自人对自然的最真实的认识。这令更加崇拜太阳,热爱自然,敬重我们祖先,热爱我们的祖国传统、以及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河流。

我们写的故事给很多朋友看过,受到了他们的许多鼓励,也收集到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要继续努力,写成中篇、长篇,因为有太多东西想写进去了!

让我们用《夸父追日》的故事来祝福我们的祖国吧!(陆玲)

(2011年5月28日稿。下文中染蓝色部分的字是今天补充的)

导读:《夸父追日》新编是以《山海经》中记载的同名典故和有关民间传说为线索,以中华民族先祖在珠江流域创立农耕文明社会之初的一段历史为背景,结合自然、人文(文字、地名和民俗、宗教)等现象进行初步的逻辑演绎的,这个故事仍在不断地演绎和完善之中,欢迎读者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希望这个故事可以引起人们对那段被淡忘的历史的兴趣和思考,不断地向前寻找“珠江文明”的根、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根。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作者

《夸父追日》故事新编 [上]

陆玲   步 云

引子:故事发生在世界的东方,北半球。

相传,从前“夸父”出生在一个巨人族,他们是天神的子孙,住在遥远的北方。该部族的成年男子,身材魁梧,他们总是以双手握着两条黄蛇,来表明自己对太阳的热爱,勇敢又智慧。的确,从外表看,他们勇敢而强悍;内心里,智慧而善良。夸父是族长的儿子,其原名叫“夸”,大家都叫他“夸儿”,他们尊称族长为“父”,父擅长观星象,察风云,看地理,报真太阳时,几乎无所不晓。夸尊称其父为“父亲”。

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风沙弥漫,千里冰封,万物萧条。有一天,族人聚在一起烤火取暖,年少的夸儿问父:“父亲,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太阳停一停,使这里变得温暖呢?”父眉一展,笑道:“太阳日行八万里,谁能追上它呢?夸儿,你能么?”夸儿说:“长大以后,我就能追上太阳了。”众人乐。

年复一年,夸儿长成了青年。在一个秋风萧瑟,冬天将临的日子,夸儿仰望着天空,又见一群群燕子往南飞,它们一边呼唤,一边飞翔。父在观圭表,[ 注1.1:圭表是我国古人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而最早的圭表是利用土堆插上棍子做的,圭字便用两个土字构成。] 凝神盘算着入冬的时刻。夸儿问父:“父亲,为什么燕子冬天会飞走,春天会飞回来。而我们却不会呢?”父,眉一皱、无语。

对呀,我们为什么不能像燕子那样,到温暖的地方去生活,而要呆在这个冬天酷寒难熬,常常闹旱灾的地方?父即与族人商定,近日派夸儿带上十八勇士,去南方为巨人族寻找较温暖宜人、土地肥沃,雨水丰沛的新家园。

起程那天清早,勇士们每人双手都握着两条黄蛇,与部落人逐一告别后,就随着一群燕子飞去的方向出发了。燕子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向着南方展翅高飞,不一会儿,它们就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这样一来,白天,夸儿和勇士们只能依靠地平线与太阳升起的方向构成的天经轨道来辨认走向,夜晚,就顺着北斗星所指的反向走。

多天之后,拄着拐杖的夸儿发现,越向温暖的南方走,在同一个时辰,太阳照在拐杖的光影越短。于是,他就用拐杖的影子作为指向温暖之地的坐标。每走一段路,把它垂立,仔细观察太阳的投影,辨析时间和方向。为方便操作这两根竹棍,众人按照夸儿的要求,把黄蛇全部放生归山了。他们握着两根竹棍,快步前进,去追逐太阳的光影。

夸儿把这两段可作为观日“坐标”的竹棍叫做“筷子”,众勇士问他:为什么把棍子叫做“筷子”?他解释:“筷子”意为“快指”——用它观测阳光投影的长短,方向,寻找我们需要知道的时间、方位,可很快指明前进的方向。它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把一个“竹”字置于“快”字的上面,写成“筷子”哦。此说一出,众人均表赞同。使用筷子之后,他们前进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夸儿的筷子观日方法,在远古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先进技术。它弥补了固定某地的圭表观测装置不能够携带,不便动态观测的局限性;还克服了传统上,人们在野外观测,需用肉眼直接观看太阳,容易发生眼睛烧灼受伤、观测时间较长、误差较大等弊端。

夸儿和勇士们爬山涉水、披荆斩棘、历尽艰辛,从秋天走过冬天,再到夏天,终于来到一个阳光明媚、温暖宜人、山清水秀的地方。

哦?大家感到奇怪,直立筷子后,太阳的投影竟然不见了,太阳依然在天上!夸儿笑着,轻轻地提起筷子,大家一看,有个小小的圆影!夸儿向众人解释:太阳正垂照筷子上头呢。可接下来,我们该往哪个方向走呢?有人问夸儿,他竟一时没了头绪,只好先安顿一行人住下,再好好盘算。

翌日,正午,有人发现,把筷子垂直,阳光侧影再现。“走,还是不走呢?”众人迷惑了,他们正要问夸儿,夸儿却不见了,大家心照:他准是又去追太阳了!便立即分成东南、西南和正南三路去找他。原来,夸儿更早发现影子重现的现象,拿着筷子向东南方追踪太阳直射点去了……他追了好些日子,追到大海边。只见悬崖下,海浪滔滔,无法固定筷子,夸儿不禁望海长叹!愣愣地坐在那里,看着筷子的光影一天比一天长。突然,晴天一声霹雳、天转阴暗,风雨袭来。这时,同伴们发现了夸儿,众人劝慰道:别着急,先避雨休息,再打算。太阳还会出来的。

略安神,心稍宽,他恍然大悟:既然,越冷的地方太阳在筷子上的投影越长。那么,太阳垂照之地岂不是最温暖的地方?!哦,“我终于追上太阳了!”“我们找到温暖的家园了!”夸儿喜极而泣,众人拥跪、叩首,谢天谢地!顷刻,天地感应,日出雨停,太阳射出了一束金光,西边架起了一弯彩虹,一轮光环笼罩在夸儿的身上。这令他感觉到无比幸福、快乐!

夸儿为铭记这个阳光照亮心扉,令其灵感顿生的地方称为“揭阳”;把他达成追日梦想,洒下英雄之泪的山头,称为“汕头”。

他们沿西北向返回,途中发现一丛石山。山中均有洞,夸儿进入其中一个洞,通常山洞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该洞却很亮堂,他抬头仰望,只见一束阳光,从山顶天窗垂照下来,夸儿伸出双臂环抱着光柱,沐浴在柔和温馨的阳光中。水雾弥漫着半圆形的洞口,外边挂着弯弯的彩虹,好像一张笑脸!这时,其他族人来到洞口,别后重逢,大家相互问候,笑逐颜开。

夸儿把这山洞称为“出米洞”。夸儿解释道:“出”从形表义为:特别多的山,“出”也有圭表之意;“米”字义为洞内洞外都有光。兼有山洞的光热条件好,可出产更多粮食的意思。[ 注1.2:“出”或有另一层意思,当太阳月亮升到山顶,古人往往把山峰作为观测日月时空状态的圭表,“出米洞”是肇庆“七星岩”之中的一个山洞,古时“七星岩”一带被称为“十口塘”和“定山”。] 作为天神的后代,遇到阳光照耀的山洞,一行人深感幸运,纷纷说,人以食为天,“出米洞”,顶好的!随即住下。

随后,夸儿把出米洞这一带称为“端”。[ 注1.3:“端”的原义是高端的端点,指太阳日上中天,升到最高端的地方阳光垂照地球的端点。它是古端州,现肇庆的古地名。]并派两组勇士,先后还乡,分批率领仍在北方家乡的父亲和族人们南迁。

族人陆续南来,尽管远离故乡,却一到如故。每逢夏季,都有这么一天:阳光垂照出米洞。看到太阳每年都准时回归,把光明和温暖送进洞中,他们因受到祖先天神的特别眷顾,而感到无限欣慰、幸福。

细心的夸儿还发现:太阳垂照出米洞的这天,白昼时间是一年中最长的。他便把这一天称为“夏至”,又称“端午”。[ 注1.4:“夏”造字从结构原义,太阳光照地球,白天时间偏长。白和百都含有白天和太阳的原义,夕是指夕阳。] 而后,通过反复的观测、计算,夸儿把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那一天找到,称为“冬至”。[ 注1.5:“冬至”又称“交子”。]在夏至和冬至日,白天,族人们总是围着阳光,夜晚,围着用储备的太阳火种燃起篝火,载歌载舞,以表达对太阳的热爱、崇拜和感激之情。

冬去春来,四季无雪,到处郁郁葱葱。巨人族的新移民们,在南方男耕女织,安居立业,过上了温暖、祥和的生活。和夸儿一同南来的18勇士,个个都成为观测阳光星象的高手,辅助夸儿追日、观星的得力助手,他们把出米洞作为观测活动的大本营,进行真太阳时、天气观测、太阳运动周期与气候、物候生长周期相关性研讨之所,他们的工作受到族人的认同、称颂。

许多年过去了,夸儿已壮年。父逝去之后,他被族人推举为族长,大家尊称他为“夸父”。[根据同名典故改/创编,本故事纯属虚构。作者陆玲步云2011年5月28日于广州,稿]

《夸父追日》故事新编[中]

陆玲   步 云

经历了多年的观测实践,经验丰富,已精通利用太阳光影观测天象、了解其与气候和物候关系的夸父,为方便携带观测阳光的工具筷子,把原来两根又粗又长的竹棍削成短小精致的筷子,并刻上几条横线,叫“刻度”。这是为方便携带、更精准地量化观测数据的设计。

为了让新改良的观测技术和工具更有效地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服务,夸父打算,把筷子观日技术广泛推广。他给族人每人都发了一双筷子,把自己的观测经验悉心传授给他们。这些技术经验,对于当时没有可携带时钟、指南针,又从事野外狩猎,耕种的人来说尤其实用,重要,是生存的必备法宝。众人感到筷子观测技术妙不可言,对筷子爱不释手。

后来,经大量的观测,数据分析,夸父发现,每年夏季太阳在天空出现时间最长的那一天,除了午时垂照形成的第一个“端”点外,太阳会继续在高空平衡运动,在与之对应的地面形成无数个端点。他把这些端点的连线叫“夏至日长线”。[ 注2.1“夏至日长线”,该词中“日长线”和“惊蛰”等时历节气用字,在甲骨文中已有记载,现被称为“北回归线”。] 他还根据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周期运动关系,发明了“时历”,[ 注2.2 有关研究认为时历是现代中国农历的前身,时历以阳历为主,后来,阳历和阴历结合成为中国农历。] 在确定以太阳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正午午时垂照地球北半球“端”点的那一天为夏至日,对应日照时间最短的那一天为冬至日的基础上,夸父依此对半分割出“秋分”和“春分”、然后再类推分割下去,从而发明了“二十四节气”。

在往后的实践中,夸父继续潜心研究物候与节气、气候的对应关系,换言之,也就是“植物、动物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发明。它们不仅使巨人族在农耕时代、在太阳能利用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使族人更有效地把握农时,让水稻等作物获得较佳的光热生长条件,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季节性气候灾害,如洪水、寒露风等。夸父创立的时历理论,观日技术和农时技术的应用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由于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农时,他们使北回归线沿线地区的稻谷每年两熟,如果农田肥力足够,冬季还可加种一季薯类等作物,收成越来越好。

夸父把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时历的“历”字,重新改为藏有两个“禾”字的“曆”字,以及有三个“禾”和只有一个“禾”字的“历”字,研究发明了分别适合以端偏南和偏北地区太阳光热条件差异明显的“时历”。夸父的这一系列新发明,奠定了现代“中国农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先进的天文生态科技支持下,在连年粮食丰产,丰衣足食的基础上,巨人部落人口繁衍加快,愈加繁荣昌盛。夸父发明时历,也使邻近其它部落的人们深受其惠,在端附近的一些部落人,纷纷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为“穗”“惠”“和”“平”等,[ 注2.3“穗”“惠”“和”“平”分别是广州(穗城)、惠州、太和镇和太平镇的古地名。] 记载着这些地区稻谷飘香,各族受惠,天下太平的盛世。这在古代自然形成的原始族群关系中,是非常少有的。此外,以“管”“竹”字[ 注2.4“管”“竹”分别是东莞市和古竹镇的古地名。] 命名的地方也很多,显示着亚热带独特的植物竹子、竹管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端以外的,以“佛”字[ 注2.5“佛”是佛山市的古地名。佛字,左右结构,由单人旁加“筷子与蛇”的象形符号构成。其原义指“手握筷子和蛇的人,夸父”。在此,“蛇”与“龙”、“太阳”同义。] 命名的地方也不少,这表达着人们对夸父的热情赞颂和怀念之情。

这一时期,各族睦邻友好,人们纷纷远道而来,到巨人族居住地端和出米洞学习取经。夸父他们经常应邀到各地回访、观测,调查、把时历技术向各族推广。大家都非常崇拜、拥戴夸父,每逢夏至节日一到,各族长都会来到出米洞,一起庆贺太阳的回归,一起倾听夸父传授如何把握农时,夺取粮食丰收的新技术,互相交流时历应用的经验。

在一个夏至日的族长聚会中,一个时期以来,已经摆脱了族群纷争之扰,深深受惠于民族互助、团结友好的众族长们,联名要求成立“部落联社”,并一致推选德高望重的夸父为联社的“父王”。[ 注2.6“父王”与“父皇”“父黄”含义相同,原义为最能把握太阳运动规律的人。] 夸父接受了重托,即提议:把夏至日,日上中天时太阳的光辉能同时照耀到的辽阔土地称为“中国”,[ 注2.7“中”原义为日上中天的中,“国”字原义指自然区域,以日上中天形成的第一个“端”为中心,太阳照耀到的地方。] 把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多部族聚居组成的,以端为中心的联社称为“华夏”。大家均表赞同。为此,还举行了华夏各族人民参加的空前盛大的拜天地仪式。

为时历的完善,多年以来,夸父不辞劳苦,终年奔走在北回归线穿越地区的山山水水之间。华夏大地到处都在传播着他发明的筷子观日技术,指示节气与农时安排的时历,颂扬他的许多传奇事迹。

在一个秋日下午,跟以往一样外出观测天象的夸父,再也没有回到出米洞来,这一天刚好是秋分节日。随后,端一带的人们奔走相告:夸父成佛了![ 注2.8 “佛”,从造字结构,其原义指“手握筷子和黄蛇的人,夸父。] 他们带着神秘的语气诉说着:在那个秋分的傍晚,在西边的天际上,如何亲眼看见夸父上天堂的:一轮七彩光环绕着朱红的太阳,太阳的中间显现着夸父高大的身影,他追逐着太阳,渐渐地越来越小、隐身而去。太阳徐徐下沉,很快就消失在地平线上。就在那一刻,天色顿变,飞霞漫天!一群又一群燕子,从北向南遮天蔽日地飞来,飞到出米洞上空,久久地盘旋,低声地鸣唱,天黑也未散去。

夸父族的儿孙们又发现:夸父没有走远,就在出米洞旁,他成仙了![ 注2.9 “仙”,从造字结构,原义指化作石山的人,夸父] 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原来,出米洞旁有一块平地,地上有一小土堆,比较安静、四边没遮挡,夸父常常在该土堆设置圭表,结合筷子进行太阳、月亮的观测。秋分翌日,黎明的阳光照耀在那土堆上,它竟变成一座形貌如同夸父的石山。他们说,那就是躺在大地、仰望星空的“巨人夸父”!夸父太累了,正沉睡着,这是他的长眠之地。他们还把这座山称为“伏羲”。[ 注2.10“伏羲”原称“父曦”,这也是夸父“成仙”后的称谓。意为夸父和太阳在一起,情义相融,永不分离。] 那时,所有人都坚信:夸父仍跟太阳在一起,跟出米洞在一起,跟所有的人在一起,他奔走在华夏大地的山山水水之间,追日,观日!

于是,华夏人的族长联社会议决定:这一年的夏至日,[ 注2.11即正午、端午] 夸父的子孙、巨人族和各族部落人一起,为夸父举办隆重盛大的敬献礼。

在夏至日,华夏联社正式举行敬献礼时,会场安排在出米洞的周围,夸父盘起长发和蔼慈祥地端坐在光芒环射的太阳前面的水草编织画像,被挂在出米洞北面的一座大石山上;画像下面是一条宽宽的平台,旁边,有三个特别巨大的族人用来保留太阳圣火火种的炉子,炉膛里火焰正旺,青烟袅袅。太阳从东边升起,每个时辰,大钟被敲响报时。

人们纷纷模仿着夸父的形象,穿着土黄色、灰色、黑色、白色的衣裳,有的披着长发,有的盘着发髻,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当他们远远看到夸父的画像,就马上就地下跪叩拜,再一步一拜地前行,来到祭台的前面。人越来越多,人山人海,场面非常隆重壮观!

端午时大钟响过后,在主持大家叩拜天地和夸父之后,祭师向夸父献上了激情洋溢的颂词,接着在敬献礼中宣布了这样一个特殊的仪式:每个人用筷子夹着食物送到祭台献给夸父,向夸父敬酒,与夸父一起分享最美好的食物和信息,以表永远和夸父在一起,铭记他的功德,感谢他的恩情之意。众人按照指引,把好吃的食物放在碗、碟、菜蓝里,用双手端着,缓步依次走向祭台,毕恭毕敬地给夸父夹菜、敬酒、献礼,低声说着祈福的话;当年追随夸父南来的18勇士和许多男人向夸父敬酒时,都用大碗痛饮,他们纷纷饮到醉倒,躺在地上,那情形如同夸父过去躺在地上仰望星空、像伏羲山的夸父正长眠大地一般地安详!女人们边垂泪,饮泣,唱着夸父过去最喜爱的歌谣,追忆叨念着对夸父难以忘怀的往事,为他祈福。其他人合着歌谣的节奏把锅碗瓢盆用大力气敲响,把竹叶、竹笛吹响,把竹筒放进炉膛燃烧发出强烈的爆响声,[ 注2.12 人们把“放进炉膛燃烧发出爆响的竹筒”简称为“爆竹”。使用“爆竹”引起强烈响声,是为了向先人传递信息,祭拜他们。这一直是华夏人的礼俗。在粤语口语中,现在甚至把用纸和火药卷成的“纸炮”也叫“爆竹”,或“炮竹”。]让这些呼唤夸父、挽留夸父的乐声、声音能够传到很远,很高,使夸父听到,让他回到大家中间。不知谁带的头,人们还效仿着纷纷把筷子插到火炉里面,让它们燃烧,好送到天堂献给夸父。人们看到筷子燃烧发出竹木的清香弥漫着大地、随风轻扬、沿着夸父画像升到天上,感到一丝安慰![注2.13 人们把“筷子燃烧发出竹木的清香”简称为“烧香”。华夏人把烧香作为一种拜祭先人、让与先人互相通达信息,祈求幸福平安的礼仪。但为了青烟更多,香气更浓,持续的时间更长,后人们把被燃烧的筷子改为专门用香草、香木制作的“香条”,因为香条的香气有驱蚊等功能,人们还给它赋予了更多的寓意,比如驱邪等。]

敬献礼开了七天七夜,人们对夸父的爱戴、思念之情表达不尽,仍然不愿意散去。祭师被这个场景深深震撼了:族人醉倒的现场,夸父追到太阳,人们又去追思夸父。这些场景交叠在他的脑海里,他想,这敬献礼变成追到会了,干脆就称“追到会”吧。他很理解大家的感情,一边劝慰众人回家休息,恢复正常生活,生产,让夸父安心、放心;一边告诉大家回家后仍可继续追悼夸父,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过后,祭师和族长们商定,对夸父追悼会的仪式,将以这次夏至日的敬献礼仪式为基础作规范。他把追悼会人们唱的歌谣叫“挽歌”,意思是挽留夸父的歌;那些挽歌和着敲击乐节奏的歌声,叫“哀乐”,意思是表示爱戴夸父,向着天堂呼唤的音乐;他还把“追到会”的“到”字改为“悼”,表示深切怀念夸父,继承夸父的事业,继续和夸父一起追到太阳。把人们思念夸父的叨念之词,叫悼词。[注2.14 “追悼”与“追到”(夸父追到太阳);“醉倒”(与夸父敬酒醉倒)谐音,这与先人纪念夸父有着相关性。] 然后,还规范了祭台的摆设、守灵礼仪和时间,何时放竹炮等等。这些活动成为华夏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规范、升华社会道德境界的一种途径。

从此以后,华夏人向夸父敬酒时常都会敬到自己醉倒为止,他们把“醉倒”作为寄托对夸父思念的一种方式!“醉倒”后来演变成华夏人的一种民俗礼节,自己的醉倒是对某人感情极深、对某人非常思念的一种表示。

华夏部落联社隆重举行夸父敬献礼的仪式结束之后,人们回到自己部族,在宗祠、家里,延续着这个仪式,继续用筷子送饭夹菜,把最好吃的食物和美酒敬献到为夸父专设的祭台上。[ 注2.15 人们把“将好吃的食物敬献给夸父”的原义,简化为“送”。在粤语口语中,依然习惯地把“吃饭吃菜”叫“吃饭吃送”,夹菜叫“夹送”。] 每天,每周都要拜祭夸父。这种仪式制度简称“礼拜”。 [注2.16“礼拜”原义为“每周七天都拜祭夸父。”] 它逐步变成华夏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族人之间还逐步形成这样的问候语:“你吃饭了吗?”一方面表示对被问候者的关心,关怀,也婉转地提醒对方该做礼拜了。

华夏人还约定:以后,族人做喜事要穿和太阳、月亮相同色彩的衣服,用朱红色、金黄色表示敬仰、幸福、温暖;族人出生,要种植树木,特别是桂花树,让婴儿跟树木一起成长;结婚等大事,需要拜天地、拜父母等,以示感恩;为先人做敬献礼的时候,大家须穿跟黑夜、燕子相同颜色的衣服,用黑色、白色等表示神圣、庄重、追思等。老人们在将要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总是叮嘱后人,让其长眠在一个能眺望太阳的地方,在墓地做一个小土堆,在其前面竖立墓碑,或在其旁种植树木、或在其上面插上树枝、棍子等,模仿圭表的形态,寄寓着“伏羲含珠”的意境。有人归西了,还为他开追悼会,以寄托人们的哀思,互相安慰和鼓励,把民族团结起来。还鼓励在社区和村庄建祠堂、礼堂,让人每周至少可做一次集体礼拜。这些,还有其他许多民俗、礼规都包含着他们对太阳和生命,对夸父和圭表特别深刻的敬重之意。

[根据同名典故改/创编,本故事纯属虚构。作者陆玲步云2011年5月28日于广州,稿]

《夸父追日》故事新编[下]

陆 玲   步 云

走遍世界,不知道哪里还有如此奇妙而神圣的地方——每年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在太阳运动的轨迹与地球南北回归线的地平线“交趾”的黄昏,太阳会分秒不差地准时来到这里,深情地吻一吻“巨人夸父”的脸颊,再依依惜别而去!

春分和秋分,太阳使地球的南北半球平分春秋,环球同比凉热!这一“天地交融”、“天人合一”的神圣意景被人们传诵为“伏羲含珠”和“卧佛含珠”[ 注3.1 “伏羲含珠”又称“卧佛含珠”。“佛”字左右结构,由单人旁加“筷子与蛇”的象形符号构成。其原义指“手握筷子和黄蛇的人,夸父”。在此,“蛇”与“龙”、“太阳”同义。] 它不仅寄托着人们对夸父的无比爱戴和无尽的怀念,也昭示着“天下太平”“天下为公”的天地之道,天神旨意!“伏羲含珠”的圣景被发现以后,在出米洞及其门前瞻仰“巨人夸父”的地方,常年都是人气绵绵,香火袅袅。

为了纪念和感谢夸父在端州发现“春分”和“秋分”、“夏至”和“冬至”的地日定位观测坐标,划分出周年循环的二十四节气、发明中国“时历”等等给华夏大地人民带来福祉的丰功伟绩。古往今来,在夏至节日里,端州人乃至华夏人和巨人族的子孙一样,都会把夸父最喜欢吃的稻米等食物包裹成饭团,放在大锅里,用太阳圣火蒸煮一天一夜,让那水蒸气把食物的美味精华飘到伏羲山,升腾到天空去敬献给夸父。然后,人们围拢在一起,端起饭碗,拿起筷子吃饭团,听老人们诉说“夸父追日”的故事。先人们寓意深长地把这些饭团称为“粽子”,也叫“裹蒸”;[ 注3.2“粽”字的原义是祖宗赐予的大米,粽子谐音宗旨,含有要把夸父所揭示的农历节气变化规律要作为宗旨来遵循的意思;“裹蒸”是粽子的别称。原义为“把食物包裹、蒸煮”。] 冬至节日则吃“饺子”。[ 注3.3“饺子”的谐音是“交子”“交趾”;原义指“冬至正时,时交正子时”;“冬至子时,时交岁首”因此,古百粤民间流传着“冬至大过年”的习俗。]

地球绕着太阳,转了一圈又一圈,千万年来,华夏儿女,巨人族的子孙开枝散叶,遍及地球各地,他们传承弘扬夸父的事业,把夸父最早发现“立竿无影”命名为“端”的地方,建设成为中国古代北回归线下最繁荣美丽的“端社“;延续着华夏部落联社的历史,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命名为“夏”,把众多部落组成的民族称为“中华民族”;[ 注 3.4“中华”的 “中”原义为太阳日上中天所照耀的土地,“华”原义指人和万物在天地坐标之间演化、生化。] 把夏朝的北方都城命名为“阳”[注 3.5“阳”的原义为“太阳”“午阳”],使其与原南方都城“羊”和“五羊”的意思保持一致。[注 3.6“羊”和“五羊”原义为“太阳”和“午阳”] ,夏朝王位也采用华夏部落联社夸父首倡的“禅让制”,皇帝在部落联社中推举,任人不唯宗族、不唯血亲,而唯贤能。[注 3.7“禅”,原义为“向祖宗大力推荐非血统的帝位继承者”,“禅让制”是一种比较朴素民主和开明的继承制度。“佛”又被称为“禅”,“禅”为“佛”的一种高尚境界,佛山“禅”城古名与之有关。]

华夏人常常说,让我们仰望天空吧!星移斗转,端,以及中国大地在发生着沧海桑田般的巨变,而夸父发明的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自然坐标在天地之间:在每年的夏至日,太阳午时“日上中天,立竿无影”的自然规律永恒不变!

经历了黑暗,更追求光明;忍受过严寒,更向往温暖。人们深知万物生长靠太阳,靠太阳赋予地球的光和热。太阳的崇高、光明和温暖,让人深刻地感悟到其高尚、公平和博爱的精神。华夏儿女无比崇拜、向往和热爱太阳!他们虔诚地把太阳的名字铭刻在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地上:如:把在华夏的东方,太阳从其东面升起的群岛叫做“流球群岛”;[ 注3.8“球”原义指“球状的太阳”,“流球”义指太阳从海面上奔流而来。] 把从端州通向南海的河流叫做“珠江”;[ 注3.9“珠”原义指“明珠般的太阳”;“珠江”意表太阳的影像投射在江面,沿着“珠路”闪闪发光的景象。] 把在夏至日长线上,阳光正面射入地面的几个地方称为携带着“太阳元素”的“门”:“金门”、“夏门”和“龙门”等等;把太阳从东边抬头,到西边藏下所跨越的地区分别称为:“台”、“闽”、“粤”、“桂”、“滇”、“藏”。[ 注3.10“台”原义指太阳抬头,太阳抬升到阿里山、日月潭之顶的时空状态;“闽”原义为太阳天经至上午巳时午时段、蛇虫生物都出洞晒太阳;“粤”原义指日上中天、阳光正照的地方;“桂”原义为太阳“归西”,在中端以西的时空状态,可显示从西边投射树木或圭表的影像;“滇”原义为午时末段过后,太阳在西边天空颠倒转身。五百里滇池、洱海、西双、大理等地名也与之相关,太阳在午时末段转入未时;“藏”原义为太阳下沉藏身的地方。] 这些古代“日月定位仪”“天地经纬坐标”,这些如诗如画的地名文字,宛如一条飞越华夏大地的彩虹,呈现着两岸相连、天地同辉、高远灵动、和谐壮美的景象!

每当夏至日来临的时候,人们更加怀念夸父,白天,他们纷纷竖立“竹竿”、“筷子”,模仿体验着夸父观测太阳垂照的情形,晚上,模仿着燕子,围绕在出米洞和各地的篝火旁载歌载舞,彻夜不眠,追忆夸父奔走在中国大地,造福华夏人民的事迹。

最意味深长的是,华夏人把拿起饭碗,叫“端”起饭碗,其寓意为“端”与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认为谁做的事情是好事,谁是品德高尚的好人,总说“棒”,好好地“夸”赞一番,彼此鼓励向好,向善,“端”和“食物”,“棒”和“夸”字和好人好事联系在一起,和人们互相帮助、鼓励联系在一起,千万年来,代代相传,已成为中华民族东方巨人最优秀的精神文明基因!

尾声:

——在华夏,在我们祖国北回归线穿越及其漂移地区这片洒满阳光的美丽土地上,现在仍保存着全球北回归线地区所罕见的广阔绿洲和原始森林,在广东佛山西樵山下,有一个古村,名叫“华夏”。那古老的田园,那甚称世界农业循环经济典范的“桑基鱼塘”,仍在唤起人们对远古“珠江文明”的辉煌历史无限遐想。千万年来,勇敢、智慧和勤劳的华夏儿女,遵循着中国农历所提示的太阳赋予地球的光热条件来安排耕作、养殖、生息,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活理想。他们拥有“放生”的民俗遗风,每个人都能熟练使用“筷子”,孩子们把生父尊为“父亲”!太阳、地球、月亮和星星是人们心中最神圣的图腾!中华民族的儿女都骄傲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其意是“太阳的子孙后代”。[注3.11“龙”的原义为“太阳”,圆盘形的太阳古称“盘龙”。古汉字“龍”字起源于太阳和月亮在海水流动的光影。正因蛇喜好晒太阳,以“之”字形运动时形似太阳光的水影,逐步被人们将其神圣化,演变为意念中的太阳在地球的化身,人们崇拜的图腾。]

现在“端州”肇庆市,“裹蒸”“端砚”早已名扬天下,人民安居乐业,成为了现代化的生态旅游城市。“出米洞”“伏羲”正被完好地保护着;在广东汕头市海边的一座小山上,不仅建起了北回归线标志塔,还修建了“夸父亭”;沿海民间仍流传着“夸父追日”追到大海边的故事,《山海经里》也记载着古代,北方大旱,“夸父追日”的一段传说。

在北回归线穿越的地区,不仅有许多古代各时期建起的天文地理标志塔,如梧州的允升、炳蔚古塔;龙门杨屋厦等古村,建的“天宫图”村;珠江流域传统村落的围屋,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开一个天窗(或装明瓦),让太阳把光明和温暖送到家里。几十年来,沿北回归线的各个省区建立了许多北回归线标志塔…… 这些标志着“珠江文明”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建筑物,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中国国旗如同太阳的红色和金黄色的星星图案,人民币的符号“¥”及其单位“圆”等字都携带着与太阳、观星有关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仍把“星星”的“米”字图案绣在他们自己敬仰的国旗上,如美国、英国等。把“筷子和蛇/龙/太阳”的象形符号,如美元“$”和英镑的符号“£”作为货币名称;美圆“Dollars”的读音,是粤语“到了”;英镑“pound”的读音,是粤语的“棒”。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在环太平洋沿岸的众多新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表现了与华南广东沿海地区岩画非常特有的又相似的图案,比如其人面头像有三条可能表示“通天、地、人”的线条等;甚至“印地安”“印度”的英语读音“Indian”“India”跟粤语“我”字的读音相似……从中,我们难道不可以大胆推想,在远古的历史上曾有一个来自华夏之“端”的珠江文明,一直在世界各地广泛地传播、发展,照亮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前程。

呵,多么值得庆幸,以夸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人类远古农耕时代所开创的伟大事业,仍然在华夏大地上发扬光大,我们古老而文明的祖国呵,穿越了多么漫长而曲折的时光隧道,如今正日新月异,宛如一轮红日又升起在世界东方!

[根据同名典故改/创编,本故事纯属虚构。作者陆玲步云2011年5月28日于广州,稿]

分享:


相关文章

  • 三年级人教版夸父追日
  • 32* 夸父追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夸父形象.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呈四大板块,介绍神话,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自悟,品读课文:拓展延伸,感悟神话. 一.介绍神话,导入新课 1 ...

  • 女娲补天 上交版
  •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单 位:马池口中心小学 姓 名:张 秀 明 授课时间: 2009. 6.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册第31.32课第二课时 马池口中心小学 张 ...

  • 读.山海经有感
  • 读<山海经>有感 前几年有一部神话小说在网上非常火,叫做<搜神记>,续集叫做<蛮荒记>,讲的是在传说中三皇五帝时代,天下的领袖神帝神农氏去世之后,名为拓拔野的少年被神帝委以重任,最终统一大荒,建立起华夏文明成为轩辕黄帝的故事.这部书通过作者丰富想象力和创作能力,把 ...

  •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1 鲧禹治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感情读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感情读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 ...

  • 七年级语文下册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 七年级语文下册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现状 从上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有勇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比较顺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提升,优秀率和及格率较高。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设计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设计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1.这是一首诗歌,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一种文学体裁, 试找出诗中最关键的两个意象并思考感悟它们分别暗指什么? 2.学完这首诗歌后,请结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简单说说诗歌的特点? 3.在生活中人们赋予许多事物象征意义,你 ...

  • 三年级下册重点总结
  • 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及训练重点总结(讨论稿) 第一单元 北方学校 刘霞 本单元阅读理解训练重点: 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本单元要求掌握的字词: 词语表中的词语,要求会读,会写,大致理解意思. 1.燕子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 ...

  • 短文两篇说课稿
  • <短文两篇>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1.<短 ...

  • 8.短文两篇说课稿
  • 巴金短文两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 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 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1. <短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