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青铜器的特点和成就

2015-12-30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富于生活气息,注重实用而别出心裁,华贵绚丽又不失大雅。此时的纹饰已从过去奔放的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并向图案化方向发展,神秘色彩大为淡化。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特点和成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时代特点

一.列国器物大量出现

西周属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占大多数,诸侯国的为数甚少。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东周王城,开始了春秋战国这个激烈动荡和深刻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列国蜂起、诸侯争霸,新兴势力不断出现,文化由于创新与个性变得纷繁多彩。在青铜器上则表现为王室、王臣的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这和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

二.地域风格的形成

从器型风格上看,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

[1] 三晋青铜器。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列国的强盛和自身文化特点的形成,三晋青铜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山西侯马上马村、浑源李峪、闻喜上郭村、长治分水岭、万荣庙前村、太原金胜村、长子、潞河等地,河南辉县固围、赵固、林县、陕县、新乡,新郑、洛阳等地,河北的邯郸百家庄、邢台东董村、南大汪等地,都以出土青铜器而闻名。这些青铜器在继承西周以来晋之传统器形基础上,增加了方座豆、盖豆、敦、各类鸟兽形尊等崭新的器类,将传统的食器系列鼎簋鬲舟盘,变为鼎豆壶盘 组合为主,与同时期的南方楚器,西方秦器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2] 秦国青铜器。战国时期秦国青铜器继承了西周传统,并具有自身的风格。迄今发现最早的秦国青铜器是陕西宝鸡西高泉村 1号墓出土的一组器物。其中壶、豆 2件,为西周遗物;三角锋的戈,则是春秋前期的标准型式。陕西户县宋村及甘肃灵台景家庄墓葬所出青铜器在形制上已有明显特点,鼎腹极浅,蹄足粗壮,开创了东周秦鼎的独特型式,簋口微敛,两耳小而无珥,是秦簋的通制。纹饰以窃曲纹、鳞带纹为主。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随葬品多仿铜陶器,铜器出土不多。战国晚期秦墓,如凤翔高庄野狐沟1 号墓等,出现了鍪、蒜头壶等富有特色的典型秦器,并延续到秦代。

[3] 楚国青铜器。楚国青铜器从西周晚期开始,显露出楚文化特有的风采,到春秋早期,楚国青铜器已经摆脱周式铜器传统的束缚,新的楚式铜器开始出现,楚国特有的束腰平底的升鼎,小口带盖的罐形康鼎,折沿束颈的繁鼎,是在青铜重器正鼎系列中首先显示出标新立异的楚国风格。在装饰上,楚器的繁缛夸张使青铜器在厚重中充满了灵性。失蜡法的出现,更是将青铜器由神秘的祭器变成为玲珑剔透的艺术品。在铭文上,楚人用波折流丽,富于变化“鸟虫书”、整齐有致的韵文,传达出楚人谴词造句和书写中唯美的思维习性。

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在东周时期长期的列国兼并争霸中,诸小国纷纷为强国吞并,只留下这些小国墓葬所出风格各异的青铜器,述说出一代国君的繁华旧事。

三.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

这一时期,各地青铜器的风格特色愈见明显的同时,也存在这交流和融合的现象。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四.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

战国时列国在政治上的分裂导致各国的青铜工艺独具特色;冶铁技术的提高和铁工具在铜器制造业中的使用,为铜器作坊内部更细密的分工和发明新技术提供了有理条件。

战国青铜器的工艺特点和成就

[1]铸造:失蜡法工艺逐渐开始流行,在春秋时期发轫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整体铸造工艺技术趋于简单粗陋,但金属细工却有新的进步,特别是鎏金技术的方面,使金属工艺发射出异彩。浇铸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除继续使用浑铸法外,广泛采用分铸技术,将铜器的耳、足、环等附件先铸好后,嵌在主体范中,再浇铸铜液,让器身和附件熔铸在一起。一般工具和兵器仍然是合范铸造,一范多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器类:蒸煮器有鼎、鬲、等;盛食器有簋、豆、敦等;酒器有卣、壶、尊等;水器有盆、鉴、盘等。此外还有工具、兵器、车马器以及日常生活用具、衣服装饰品和货币等。礼器相对减少。铜镜和带钩就是比种类型的代表。特别是带钩种类繁多,形饰雅致,深受当时人们的欢迎,战国时期广为流行。

[3]器形:早期仍沿袭春秋晚期的一些特点,中晚期变化较大,器壁趋向于越来越薄。盖上有三牺、三环或三鸟钮的鼎很盛行,鼎足变底矮;豆作长柄深腹状,有盖,盖上有抓手,可仰置;簠足变高,口不外侈,上下常有子母卡口,器体变深;甗下部的鬲只有三短足,逐渐变成釜形;盉为圆腹,有螭梁;壶的种类很多,有圆、方、扁、瓠形和圆形带流的;戈多三至四穿,援狭长而上扬,有的内部也有刃;剑普遍发展成细长形的。

[4]纹饰:大量出现人事活动图案,还流行绳纹、贝纹、三角纹、勾连雷纹、花朵纹带等,蟠螭纹则趋于简化,变为成组或单体动物图案。动物纹也很发达。常见的有虎、牛、羊、鹿、鹰、雁、鱼、蛇、猪、狗、熊等。大部分是高浮雕或全器作成某一动物造型。其中虎、鹰、牛、鱼四种动物应用最广泛,常常放在器物最突出的部位。

[5]铭文:大量是刻铭,字体较小,笔画很细。由于钢材出现,为刻镂工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铭文内容一般较简单,多记载容量、重量等,这与当时商业经济的发展、度量衡器的进一步使用先观。器物上常有职官名和"物勒工名"的形式。 各国器物上的一些题名读研究坚定器物的国别和年代有重要的价值。

1、上海泓昶为您提供最新的艺术品资讯信息,分享和学习。

2、如何关注上海泓昶: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邮箱:[email protected];或搜索微信号[email protected]。也可以关注上海泓昶官方网站:http://ww.hczlzx.com/

3、如何分享文章: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

4、如何与我们互动:如有任何与艺术品收藏或拍卖相关的问题可以直接发送微信致“上海泓昶”,我们会尽快给予您专业的答复!


相关文章

  •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学习目标: 1.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把握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2.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3.理解劳动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 ...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区和生活情况. 2. 会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找到他们和现代人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难点: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三.设情激趣: 大家知 ...

  •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
  • 第 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总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

  •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2
  • 初中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 绿汁中学历史教研组 李树伟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 ...

  • 七上历史复习提纲1
  • 七年级历史上册重要提示 一.三个重点人物: 1.秦始皇的功与过,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秦始皇的过),大泽乡起义时间地点人物,建立的张楚农民政权,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从秦始皇统一到秦朝很快灭亡中得到的启示) 2.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3.孔子的生平简介,在思想和教育上的伟大贡献. 二.三次主要的改革 ...

  •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新川教版)
  •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朝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南北 ...

  • 春秋战国和西汉的阶段特征
  •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社会大变革 1.从历史进程上,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历史潮流) (1)军事上,春秋战国的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 (2)经济上,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 ...

  • 商周时代装饰纹样
  • 夏商两朝,青铜本身与王权做紧密地结合,摆脱以往制作工艺粗糙,以及式样少的印象,大量被贵族所采用,只要是礼乐器,兵器,杂器, 甚至是王权的象征,常见的纹路有饕餮纹(兽面纹),蝉纹.且青铜器制造成本高,留下来的少,通常分为饪食器.水器.酒器.兵器.乐器.工具.杂器等七大门类.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 ...

  • 5.1.1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上册
  • 第1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青铜的主要成分和最证明的青铜器 2.理解"青铜时代"的主要含义及其历史地位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对事实进行分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由展示司母戊大方鼎挂图,讲解其来历,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通过多媒体展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