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种质资源创新的技术途径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8,36(1) :188-189                    责任编辑 庆 责任校对 马君叶

辣椒种质资源创新的技术途径

张菊平, 张兴志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 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 介绍辣椒种质资源创新的常用技术和复合技术。关键词 辣椒; 资源创新; 技术中图分类号 S64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 01-00188-02

  辣椒是重要的蔬菜作物, 选育各具特色的辣椒品种是辣椒产业化的要求。由于它原产于南美洲, 我国资源相对贫乏, 辣椒育种面临着育种材料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基因库日益贫乏, 而有利重组体的数量受到遗传资源狭窄的限制, 使育种工作进展缓慢, 甚至停滞不前。种质资源不足已成为选育突破性辣椒品种的瓶颈, 因此, 种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1]。

1 1. 1 花药培养1. 3 空间诱变 空间诱变即“航天育种”, 就是在距离地球20万~400万km 处理, , 特别是其中的, 因而微(对卫星搭载后育成的甜椒87-2品种与对照进行RAPD 分子检测, 从42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4个在扩增物上有差异, 表明太空甜椒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7]。1987年卫星搭载处理甜椒种子, 于1992年获得4心室的太空椒, 门椒质量达250g ,1993年经过精心栽培, 最大果质量可达500

g , 1998年在江苏省沛县种植培育出600g 的大果后代, 其VC

段, 2~4年。因为单倍体植株不存在显隐性的问题, 一旦发生突变, 即可以表达, 有利于性状的选择。王立浩等(2003) 研究指出硝酸银、抗坏血酸均可以通过降低组织褐化程度提高胚状体的发生率, 而活性炭的加入可以降低愈伤组织的发生率, 从而使得花药培养从胚状体的途径发生[2]。王烨等(2004) 研究表明, 低温和无碳源处理对提高小孢子存活率的作用明显[3]。多年来, 北京市海淀区组织培养研究室致力于花药培养研究, 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分离纯化了多份优良育种材料, 育成4个新品种。

1. 2 人工诱变 人工诱变包括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物理

含量提高20%, 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左右, 和地面对照相比, 增产30%~120%[8-9]。

1. 4 离子注入诱变 注入离子具有高传能线密度(LET ) 尖

锐的电离峰(Bragg 峰) 及低氧增比, 并可精确控制入射深度和部位, 经加速后的离子具有一定的静止质量, 注入生物体后可以使质量、能量和电荷共同作用于生物体, 不同的质量数、电荷数和能量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因此, 离子注入生物体后, 能、电的联合作用比其他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内容更为丰富和复杂。离子注入诱变育种一般要比自然变异率高1000倍以上, 且变异谱宽, 变异速度快, 技术稳定可靠, 简便易行[10]。辣椒经离子束处理的所有品种果实的果径都大于果长, 果型变短, 肉质变厚[11]。

1. 5 胚培养 辣椒的常规育种多利用杂种优势育种, 即选

诱变剂主要有γ射线、中子和激光等, 其中以γ射线利用最多, 由于其穿透力较强, 可以激活原子内层的电子, 使其离子化可以与其他的原子或者分子相结合, 造成原子结合方式的转变。化学诱变效率大约是自发突变的100~1000倍。化学诱变剂主要包括E MS (甲基磺酸乙酯) 、DMS (硫酸二甲酯) 、

EI (乙烯亚胺) 、NEH (亚硝基乙基脲) 、秋水仙素[4]、NaN 3(叠氮

化钠) 、H NO 2(亚硝酸) 等。E MS 是目前使用最广和效果最好的化学诱变剂, 其诱导的突变大多是点突变。化学诱变的材料主要是种子、花粉等。不同理化诱变因素复合处理是提高

γ突变频率、扩大变异谱的有效方法。琚淑明等(2003) 用60C o 2射线与H NO 2复合处理辣椒干种子, 获得早熟突变体、矮秆突γ射线。赵会芳等(2005) 用C o 2

γ射线照射与NaN 3复合处理的最优组合是0255品种用60C o 2变体和叶绿体缺失突变体

γ射线30(1×10) G y 后再用1mm ol/L NaN 3浸种2h 或用C o 2照射50(1×10) G y 后再用1mm ol/L NaN 3浸种2h ; 0257品种γ射线照射30(1×用60C o 210) G y 后再用1mm ol/L NaN 3浸种4γ射线照射50(1×h , 或用C o 210) G y 后再用1mm ol/L NaN 3浸γ射线照射30(1×种4h ;0238品种用60C o 210) G y 后再用1

60

γ射线与NaN 3复合处理后对M 1mm ol/L NaN 3浸种0h 。C o 2代根长、侧根数、茎长的影响最大[6]。

作者简介 张菊平(1968-) , 女, 河南汝阳人, 副教授, 从事蔬菜遗传育

种及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06212217

60

60

[5]

60

用两个杂交配合力高、杂种优势表现明显和性状互补性强的纯系品种或自交系进行人工授粉制造杂交种子。然而, 子代杂种胚往往会存在早期败育问题。采用胚培养可克服胚的败育, 缩短选育时间, 提高常规杂种优势育种的效率[12]。

M aria L 等对未成熟和成熟的合子胚进行诱导, 通过体细胞胚

胎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 建立和完善了合子胚早期鉴别的方法和离体培养技术。国内只有徐矿红等进行了辣椒成熟胚培养的研究, 利用组织培养手段, 选用1/2MS 固体培养基, 对辣椒成熟胚进行培养, 使其萌发成苗, 然后移栽于大田, 便可以采收到在遗传上无异于亲代的种子。这一技术对于辣椒种质资源的搜集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13]。

1. 6 原生质体培养 原生质体是进行遗传操作和遗传转化

较理想的受体, 其培养可克服远缘杂交中存在的生殖障碍, 实现物种间的体细胞杂交, 从而产生远缘杂交后代。何晓明等(1996) 利用子叶原生质体为试材, 比较了液体浅层培养、琼脂糖珠培养及琼脂糖固体平板培养3种培养方法后, 发现液体浅层培养原生质体形成愈伤组织的效果最好, 为进一步开

36卷1期               张菊平等 辣椒种质资源创新的技术途径189

展辣椒的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提供了有效的试验体系[14]。

2 辣椒种质资源创新的复合技术

2. 1 理化诱变与组织培养相结合 植物组织器官(包括花

2. 5 r 融合 r 融合可以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现象, 是一

种使存在生殖隔离的物种形成杂交的技术, 即通过来自一个物种的核与来自另一个物种的细胞质不对称融合形成胞质杂种, 这里的细胞质供体可以通过诱变而来, 其最大特点是能够转移个别基因或极少的一段染色体物质, 产生的后代是比较稳定可育的。能够改良物种的某个或某几个不良性状, 也可克服原生质体融合产生杂种存在的缺点, 这种技术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参考文献

[1]张宝玺, 王立浩, 毛胜利, 等. [J].中国蔬菜,

2005(10/11) :4-7.

[2]王立浩, , 郭家珍, 等. [J,31([3], 等. [J].

4) :4-6.

[J].北方园艺,1993(1) :16-17.

γ射线与H N O 2复合处理对辣椒椒代的, . 60C o 2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5) :47-50.

[6]赵会芳. 辣椒诱变及其诱变机理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7]刘敏, 张赞, 薛淮, 等. 卫星搭载的甜椒87-2过氧化物同工酶检测及

R AP D 分子检测初报[J].核农学报,1999,13(5) :291-29.

[8]虞秋成, 黄宝才, 严建民. 作物空间诱变育种的现状及展望[J].江苏农

业科学,2001(4) :3-6.

[9]李金国. 蔬菜航天诱变育种[J].中国蔬菜,1999(1) :4-5.

[10]郝爱平, 詹亚光, 尚洁. 诱变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研究新进展[J].生物

技术通报,2004(6) :30-34. [11]吐尔逊・伊不拉音, 李茜, 武宝山. 离子束诱变蔬菜、药材等种子M 1生

物效应[J].种子,2001(5) :3-4.

[12]缪武, 刘志敏. 辣椒离体培养研究进展[J].辣椒杂志,2005(2) :1-4. [13]徐矿红, 张子天, 田云. 辣椒成熟胚培养技术在种质资源搜集中的应

用[J].辽宁农业科学,2000(1) :28-29.

[14]何晓明, 王鸣, 王喜之, 等. 辣椒叶片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J].西北农

业大学学报,1996,24(1) :93-96.

药等) 在离体培养过程中本身的遗传性会发生改变, 可以应用于植物品种的改良、种质的创新。两者的结合具有以下优点:培养密度高, 极大地提高选择频率, 减少土地占用和人力消耗; 单细胞的培养突变几乎可以立刻表现出来, 其表现不受相邻细胞的干扰, 没有嵌合体现象; 利用适当的选择剂, 可以将突变细胞从混合细胞中有效地选择出来。

χ射线辐照以后, 剥取花药2. 2 花药的诱变处理 γ射线、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上, 诱导愈伤组织, 照射到诱导培养之前可以间隔2~3d , 以利于花药恢复生长提高其出愈能力。采用这种办法, 能够避免射线对培养基的不良反应, 但可能影响到培养的效果。养基上, 再进行照射, 齐度。

2. 3 , 象, 环境条件下, 可以直接照射生长于培养皿或者三角瓶中的愈伤组织, 避免污染。化学诱变可以采取直接向愈伤组织添加或者滴加诱变剂的方法。愈伤组织包括胚培养、幼胚培养、花药培养、子房培养等各种组织培养法得到的愈伤组织。

2. 4 愈伤组织导入外源DN A  采取向愈伤组织滴加一定

量的DNA 溶液的方法, 促使DNA 的导入。因为任何具有活跃的代谢活动和持续分裂的地方都具有增加外源DNA 导入频率的作用。

(上接第176页)

曲线以及面包烘烤品质评价等, 对小麦育种材料进行综合评价, 将会大大提高育种效率, 加快我国面包小麦品质育种进程。参考文献

[1]林作楫. 食品加工与小麦品质改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魏益民. 主要食品对小麦籽粒品质的要求分析(1) [J].西部粮油科技,

2002(6) :10-12.

[3]P O MER A NZ Y . Advances in cereal science and techn ology[M].S t Paul M innes 2

ta :U.S. A. A ACC ,1976:158-236.

[4]李冬梅, 田纪春, 翟红梅. 小麦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比较[J].山东农业

科学,2006(3) :83-84.

[5]王光瑞. 浅谈烘烤面包对小麦品质的要求[J].农作物杂志,1985(2) :4

-7.

[6]李宗智, 孙馥亭. 不同小麦品种品质特性及其相关性的初步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1990,23(6) :35-41.

[7]陈锋, 何中虎, 崔党群. 利用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测定小麦品质性状的

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3,23(3) :1-4. [8]W A NG C , K O V ACS M I P. S welling index o f g lutenin test. Ⅱ. application in

prediction o f d ough properties and end 2use quality[J].C ereal Chem ,2002,79:190-196.

[9]张晓科, 魏益民, 胡新中, 等. 谷蛋白溶涨指数在小麦早代品质选择中

的应用价值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6) :971-974.

[10]周艳华, 何中虎, 阎俊. 中国小麦硬度分布及遗传分析[J].中国农业科

学,2002,35(10) :1177-1185.

[11]郭世华, 何中虎, 马庆. 小麦籽粒硬度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

2005,25(2) :107-111.

[12]孙辉, 姚大年, 李宝云. 普通小麦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含量与烘焙品质

相关关系[J].中国粮油学报,1998,13(6) :13-16.

[13]高汝勇, 杨学举, 刘桂茹. 小麦子粒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的遗传模型

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1) :10-12.

[14]李保云, 宋建民, 尤明山, 等. 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综合标记辅助选择

[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12(3) :334-337.

[15]WIESER H ,K IEFFER R ,LE L LEY T. T he in fluence o f 1B/1R chrom os om e

translocation on g luten protein com position and techn olog ical properties o f bread wheat[J].S ci F ood Agric ,2000,80:1640-1647.

[16]刘建军, 何中虎,PE N A R J , 等. 1B L/1RS 易位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J].作物学报,2004,30(2) :149-153.

[17]刘艳玲, 田纪春, 陈洪. 小麦面筋强度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5(1) :74-78. [18]P AY NE P I ,C ORFIE LD K G,B LACK M A N J A. Identification o f a high 2m olec 2

ular 2weight subunits o f g lutenin and bread 2m aking quality in wheats o f related pedigree[J].T heor A ppl G enet ,1979,55:153-159.

[19]赵和, 卢少源, 李宗智. 普通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及

与其他性状的关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16(1) :8-12.

[20]栗站稳, 兰坠, 户少源. 早代筛选小麦H M W 麦谷蛋白优质亚基的S DS

-P AG E 方法[J].北京农业科学,1995(6) :17-20.

[21]李学军, 曹丽华, 王辉. 半籽粒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S DS -P AG E 分析方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9) :209-212. [22]D ’O VI DI O R ,P ORCE D D U E ,LAFI A N DR A D. PCR analysis o f genes encoding

allelic variants o f high 2m olecular 2weight g lutenin subunits at the G lu 2D1locus [J].T heor A ppl G enet ,1994,88:175-180.

[23]S MITH R L ,S CH WE DER M E ,BAR NET T R D. Identification o f g lutenin alle 2

les in wheat and triticale using PCR generated D N A m arkers[J].C rop S ci , 1994,34:1373-1378.


相关文章

  •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技自主创新行动计划
  • 关键词:规划计划 浏览次数:1044 发布时间:2006-07-28 www.hnai.gov.cn 湖南省乡镇企业局 www.hnai.gov.cn    2006年07月28日    湖南省乡镇企业信息网 未来五年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建设国家农业 ...

  • aiyqfxj植_物组织培养在农业中的应用-毕业论文
  •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中的应用 乐山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2003级生物技术 石红明 [摘 要]:通过有关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文献综述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上离体无性 ...

  • 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等入选
  • 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项目 等入选"十二五"农村领域科技 计划预备项目库公示名单 1.企业成长组(66项) 序号 项目编号 参赛项目名称 公司名称 北京中博农畜牧科技有限公司 蟒蛇规模化人工养殖及综合海南东盛弘蟒业科技股有限 利用 公司 福建省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 乌龙茶自动 ...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 ● 研究性课题(2014----2015) ● 南春中学高三(2)班 组长:杨坤贤 指导老师:卢英钦 组员:陆创伟.陈庆祥.魏斯狄 陈逵.陈勤莹.陈银涛 蔡承楷 一.课题提出 近年来,组培苗工厂化生产已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生产手段,在园艺植物的生产领域蓬勃发展.组 ...

  • 西瓜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 -1- (学术版) JOURNAL OF CHANGJIANG VEGETABLES 2009(10):1-4 DOI:10.3865/j.issn.1001-3547.2009.10.001 西瓜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韩金星1,2,3 周林1,2,3 黄金艳2,3 覃斯华2 洪日新2 何毅2 李文信 ...

  •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
  • 专稿 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 肖培根 1* , 陈士林, 张本刚, 魏建和, 4 1 1 111 周庆年, 缪剑华, 3 3 2 陈伟平, 张昭, 杨世林, 李学兰 (1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193; 2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 广 ...

  •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个人先进材料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叫**,生于**年**月,中共党员,中专文化程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干部,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支持下,在专家教授的指导帮助下,我扎根于**县**村辣椒育种、良繁、生产基地,紧扣我市 ...

  • 科技人员要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五) --创新与管理
  • 一.不公平竞争阻碍技术升级 种业技术进步涉及到多个因素.落后的育种理念.试验技术和研发管理,加上中国特色的双重利益集团干扰,长期拖累玉米种业技术进步. 利益集团是正常现象,但双重利益集团就不正常,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色产物.其负面效应是加剧不公平竞争,扰乱育种方向.技术路线和种质创新, ...

  •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
  • 58 2008年第1期宁夏农林科技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 刘月梅1,白小安2 (1.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延安市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716000) 摘要: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良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单倍体和多倍体培养.离子束技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