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礼赞_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 白杨礼赞

1.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指出文章的抒情线索。

2. 找出文中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4. 理解本文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个感性认识。

2. 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

赞美。

3. 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

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

盾在 1938 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

1

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

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

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

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

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

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

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

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 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字音:坦荡如砥(d@) 恹(yān)恹欲睡

虬(qiú)枝 秀颀(qí)

释义:视野 锤炼 主宰 参天 虬枝 伟岸 婆娑 秀颀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 旁逸斜出 纵横决荡

2.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

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 1 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 2~4 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 5~6 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 7~8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 9 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2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 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 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

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 自由朗读第 2~3 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

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 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 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

杨树的不平凡。

② 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

做反衬。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体现了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

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

种壮美之感。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

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 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3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

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生长的不平凡的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

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

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突然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

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

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 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 思考几个问题:

① 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②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③ 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 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② 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

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微

微地泛出淡青色”,则主要点明它旺盛的生命力。

4

第 5 段是教学重点,可要求学生列出如下描写提纲:

干,笔直 枝,靠拢

形象

叶,向上 白杨树 皮,光泽

倔强挺立

气质 力争上游 不折不挠

③ 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

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

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 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① 在第 7 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② 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③ 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① 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

“坚强不屈”“ 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

比的手法。

② 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

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③ 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做铺垫。后

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 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

5

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

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

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

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

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 学生自由朗读第 7 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4. 小结:第 8 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

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

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

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

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

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

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

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

白杨树上。

2. 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 1、4、6、8 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

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

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

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6

3. 准确、凝练、变化多姿是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如用“无边无垠”写

高原之“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之“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之“色”,

非常准确贴切。再如“扑入”的“扑”、“涌来”的“涌”、“微微泛出”的“泛”,

都是经过锤炼的词语。从句式看,也是活泼多姿,富于变化。如 4 个直接赞美白 杨树“不平凡”的句子,同中有异,将情感步步推向高潮。第 2 段描写高原景色 的句子,长短相间,交互运用,错落有致。第 7 段的 4 个反问句,形成排比,而 句子由短到长,内涵渐次丰富,境界也逐渐开阔,层层深入,酣畅淋漓。此外, 如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也使文章语言更为生动多姿。 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7


相关文章

  •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5
  •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 [教学过程 ] 一. ...

  •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1
  •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 ...

  •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 ...

  • 对茅盾[白杨礼赞]的修辞学分析
  • 内容摘要:对茅盾<白杨礼赞>的修辞学分析.摘 要:文章通过对<白杨礼赞>这篇作品修辞方式的分析,展现出修辞方式在一篇文章中的运用形式,从句式转换,语言锤炼,辞格运用三个方面方面,对文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对茅盾<白杨礼赞>的修辞学分析.摘 要:文章通过对< ...

  • 白杨礼赞说课稿[1]
  • <白杨礼赞>说课稿 文亚军 一. 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 ...

  • [白杨礼赞]同步练习题及答案解析3
  • <白杨礼赞>同步训练 基础知识: 一.选出加黑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答(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B.开垦(kěn) 倦怠(dài) 潜滋暗长(qián) 倔强挺立(juâ) 无边无垠(yíng) 虬枝(qiú) C.锤炼(chuí) 秀颀(qí) ...

  • 浅谈托物寓意文章的写法
  • [摘要]近年来,中考作文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都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这种命题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能够充分展示出考生的写作才能.因为各种原因绝大部分同学在写作时还是选择了记叙文这种文体,笔者从立意.联想.描写.铺叙.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来浅谈如何写好托物寓意的文章. [关键 ...

  • 八种修辞方法和十种写作手法法
  •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 ...

  • 白杨礼赞习题
  •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的所有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入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