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城记]读后感

西南大学

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巴黎城记读后感

年级 2013

学号 [**************]

姓名 李林涛

专业 地理科学

老师 刘苏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日

众所周知,巴黎是一个现代化的时尚之都。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独具韵味的城市格局,另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渴望一睹他的芳容。巴黎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横跨塞纳河两岸。在自中世纪以来的发展中,一直保留过去的印记,街道的布局历史悠久,也保留了统一的风格。巴黎是国际活动的重要场所,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在这里召开。今天的巴黎,不仅是西欧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一座旅游胜地,每天吸引无数来自各大洲的宾客与游人。巴黎香水驰誉全球,有“梦幻工业”之称,被法国人视为国宝。

今天的巴黎是世界之都,无论从文化,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来看,都是世界首屈一指。但是,早在19世纪之前,巴黎的面貌远不是今天所见的这个样子,恰恰相反,当时的巴黎被称为臭都,还时常爆发疾病 ,让我们看一段视频来感受一下。十八世纪的欧洲人是不怎么洗澡的,他们认为身上的油污可以把毛孔堵住,防止疾病侵染。

很难与今天的浪漫之都巴黎联系起来,但事实就是这样。这就是巴黎改造前的模样。十九世纪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巴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一个臭气熏天,死气沉沉的旧城变成了当今的时代标志城市?大卫哈维的这本《巴黎城记》,就带领我们,一点一点揭开历史的迷雾,为我们展现巴黎创造性破坏的全过程。 本书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表述: 巴黎 1830-1848 第二部分:物质化:巴黎 1848-1870 第三部分:尾声

第一部分有两章,第一章 现代性的神话-巴尔扎克的巴黎,大卫哈维通过巴尔扎克的笔来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初,旧巴黎的风貌。这是巴黎城记中写道的关于巴尔扎克的描述。作者为什么要从巴尔扎克笔下的小说来展开对巴黎改造的探讨呢,那是因为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将历史的巴黎生动而全面的展示在我们面前。

“带着薄纱帽,穿着起皱的拖鞋缓慢走着。衰老的肥胖脸庞中耸立着如鹦鹉嘴般的鼻子,小手胖的挤出涡纹,身体如教堂老鼠一般臃肿,身上则穿着撑得不成形的衣服,整个人的模样与房间摆设刚好搭配起来,四壁散发出悲惨的气息,被压抑与遏止的希望终究成了绝望。伏盖夫人早已习惯窒闷的房间,一点也不觉得难受。他的脸就像秋天第一道冰霜一样新鲜,眼角尽是皱纹,表情可以一下子从芭蕾舞这般的一贯笑容便成债主办的晚娘面孔。简单地说,她整个人提供理解出租公寓的线索,正如出租公寓暗示他这种人的存在”这是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一段,从文字中我们感受到,文中老妇人的形象扑面而来,老态龙钟,尖酸刻薄,糜烂的生活,最后一句意思是从她身上能得知公寓的环境,而从公寓环境也能得知她的生活状态。光是这么一小段文字,就能让我们感受到巴黎某一阶层的生活状况。由此可见,巴尔扎克文字的魅力。

总的来说,在第一章“现代性的神话:巴尔扎克的巴黎”中,作者认为巴尔扎克最大的成就在于他细致地解开并表述了随时随地充满了资产阶级社会子宫中的社会力量。巴黎及其外省的城乡关系体现在巴尔扎克笔下的无数角色从外省的生活方式转变成首都的生活方式。外省与首都充满了对立。外省与乡村生活的闲散与巴黎日常生活的匆忙形成强烈的对比。巴黎在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下,呈现出现代性都市中所特有的“麻木不仁”:“你总能在巴黎社会中受到欢迎,然而如果你不在那儿,也不会有人想念你。”在巴黎,资本的流通主导了一切。比如对房地产与地租的投机也重塑了重塑。空间模式与道德秩序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也得以体现,“只要有人逾越空间模式,也就是在错误的时间进入错误的空间,就会死亡。错置的角色妨碍生态和谐,污染道德秩序,因此必须付出代价。”因此大卫·哈维总结道:“控制与生产空间的能力是一种权利,通过这种权利,即使是社会地位最低的人也能颠覆空间模式与道德秩序。”巴尔扎

克笔下的角色甚至会随着场景的不同而改变性格。环境与人格相互映照,即“巴黎的生态学与巴黎居民的人格乃是彼此的镜像。”巴尔扎克那种预见未来的洞察力以及表述能力,势必要比当时的文人雅士更能在读者的情感上留下深刻的印记。人间喜剧透露各种与城市相关的事物,如果没有人间喜剧,城市地理可能因此就被埋没。

第二章讲述的是: 梦想身体政治-革命政治学与乌托邦构想。身体政治的解释,即国王双体,国王一方面是人,另一方面是代表国家,其本质显而易见,是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是用来图愚弄劳动人民把戏。好比中国古代,皇帝就喜欢称自己是天子,而古代主要是以农业为主,靠天吃饭,所以天也就举足轻重的地位。皇帝自称天子,便使得臣民有一种敬畏感,时间长了,这种认同感成为习惯,顺从也就成了天性,而反抗就成了大逆不道。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历史上许多朝代,虽然极度腐败,摇摇欲坠,但依然有许多人誓死效忠,而反抗的人也被冠以逆贼之名。这里提到的巴黎的身体政治就是这样子,是变相的、隐蔽从精神层面来驯化劳动人民 。巴黎被作为有知觉的存在以及身体政治。同样,理想共和国的想象与理想城市的形象密不可分。比如对共和国身体政治的想象历经“国王双体”的国王形象到“自由引导人们”的自由女神形象,再到具有母性特征、养育人民的女性形象的过程。因此,在1840年,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女性主义者与改革者都认为城市是一种政治、社会与物质组织的形式——如同身体政治(body politic)——是未来好社会的基础。而革命政治学和乌托邦构想就分布代表着两种手段,一种是暴力革命一种是温和改进。但其共同目的都是重建秩序,将巴黎从混沌变得有序。

本书第二部分:物质化:巴黎 1848-1870。1848年2月,在卡普辛大道的外交部前军队对抗议的示威者开枪,杀死50多人。工人、学生、对政府不满的资产阶级、小地主都齐聚街头。 巴黎落入革命分子之手,5月正式召开制宪会议,宣布共和国成立。但是巴黎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群众开始上街抗议。“群众很饥饿,他们在没有希望,没有领袖,没有鼓舞的状况下战斗,他们只能躲在石块堆成的大型街垒后头愤怒地射击。”在这一恐怖的时期,路易·拿破仑被认为是重建秩序的唯一人选,在天主教徒和军方的支持下,路易·拿破仑于1851年发动政变,一年后又在公民投票中获得压倒性的多数的情况下宣布帝国成立。此后法国重拾波拿马主义,独裁与专制主义的统治宣告了共和主义与民主主义统治的失败。随后拿破仑三世令奥斯曼主刀巴黎建造,巴黎大改造从此开始。

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路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摧毁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城市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得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干道。奥斯曼在大道两旁种上了高大的树木,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世界城市规划的共同语言,几乎世界上每一个城市都有林荫大道。奥斯曼在其回忆录中说巴黎人去“逛大街”是他创造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杰明也说,巴黎发明了“闲逛人”。不仅如此,巴黎都市建设也创造了新的行为,市民可以在街道两旁的长椅上,看来往的马车和对面建筑门面或欣赏逛橱窗的时尚女郎。在今天看来,这些生活方式都很常见,但在奥斯曼之前却是从来没有的,奥斯曼改造巴黎的做法是先在旧区拆出一条马路,然后再在街道的两旁兴建新的建筑,就是现巴黎所谓的“奥斯曼试建筑”——一种重复式建筑类型,一栋楼只有四到五层。一律用石头作为材料且规格都要符合其要求,遵守宽和高的比例。从而使街道旁的建筑都很和谐、美观。面朝街道的都是店面,如此,街道便成为奥斯曼所生产的和谐的都市空间,每条街的汇集处都是一个大

型圆环广场,圆环广场都设有地标纪念物,作为汇集至此的每条大街的端景。巴黎的空间经验,就是奥斯曼所开辟的圆环广场与道路组织起来的。

巴黎内部变化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另一方面是人民。当时的拿破仑三世是在动荡的时期,借拿破仑一世的名声上位。所以当时的政权极不稳定。以及共同体的丧失,使得第二帝国政府很快灭亡了。

奥斯曼是如何筹集资金用于巴黎改造呢?奥斯曼于1855年通过直接公开认购借了6000万,这在奥斯曼之前是从来没有过得。之后又于1860年试图再借

1.2亿,最后由佩雷二兄弟动产信贷帮助下募得。1865年,经过激烈辩论后,授权通过2.7亿借贷,又是通过动产信贷的帮助得以募得。可奥斯曼还需要6亿。怎么办呢?他就开始把脑筋动到公共工程基金上,这是一笔独立于市政预算之外的流动债务,用来平衡长期公共工程的收支。而建设成本一般来说由建筑商支付,计划完成后再由市政府分期支付给建筑商,分期年限可以延展到计划完成后八年。后来由于建筑商财政危机,他们要求政府支付欠款,奥斯曼的做法是以已经建好的地产为抵押,再次向动产信贷借款,到了1868年,奥斯曼又筹集了5亿法郎。奥斯曼就是这样筹集到了城市建造的基金。

虽然巴黎城市变得美好,而人民生活却没有得到改善。上层阶级只占总人口百分之五,但却占有百分之七十五点八的财富。下层阶级占总人口四分之三,却只拥有百分之零点六的财富。阶级结构中的财富分配极为悬殊。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检视这个阶级结构。马克思说过的“城镇与乡村的古老对立,以及资本对地产的对立”就来源于这个结构之中。而奥斯曼的改造巴黎的方式更加剧了阶级矛盾。他让社会上所有阶级对已逝的过去产生深刻的乡愁。摄影师纳达尔坦诚身处于自己的国家之中,却感觉自己像个外人。纳达尔悲伤地说“他们摧毁了一切事物,甚至连记忆都不放过。

反思一下巴黎大改造的过程。奥斯曼改造后的巴黎,生活品质大幅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改善、传染病绝迹、交通较以前顺畅、新建筑较旧建筑更美观、更实用。然而另一方面,大规模拆迁使得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流离失所。旧城区的消失切断了人们对历史的连结。

统观第二部分,大卫哈维试图整体的从巴黎的外观、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运作和互动中去理解巴黎的转变过程,即巴黎的历史-地理变迁。主题以螺旋的形式向前推进,从空间关系开始,行经分配(信贷、租金、租税),生产和劳动市场、再生产(劳动力、阶级与共同体关系)以及意识形态,让空间处于运动状态,使其成为拥有真实生命的城市历史地理学。空间关系的物质性及其社会影响无疑是整个分析的核心,空间之后的三个主题——金融资本、土地利益和国家——彼此连接,构成社会生产可分配成利息、租金和租税的理论。分配之后需要检视生产和劳动过程。“技术、组织和位置的转变与不断变迁中的空间关系以及信贷、租金成本和国家政策密不可分。”从而导出对“巴黎是如何通过消费结构和景观结构来再生产阶级关系并对阶级关系进行社会控制”的思索。最终尝试重构意识形态与意识状态,理解所谓的“都市历史地理学的地缘政治”。

巴黎城记堪称世纪之作。其中图片、文字资料极为丰富。大卫哈维用其独特的空间批判视角揭开巴黎改造的外因和内质。本书在地理学的研究上独辟蹊径,值得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范文一: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 ...

  •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范文
  •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着名作家雨果写的.雨果在搜索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的角落里发现墙上有几个大写的手写的希腊字母--"'an'arkh",因受雨水的侵蚀,字已经黑黝黝的,完全陷入石头里.这几个字母形状奇特,呈现峨特字体的特征,仿佛是为了体现这些字出自中世余某个 ...

  • [巴黎圣母院]英语读后感
  • <巴黎圣母院>英语读后感 < Notre Dame cathedral> is one known far and wide romantic faction strength which Victor Hugo writes . I take advantage of th ...

  • 名著读后感之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 ...

  • 巴黎爱情面面观--读后感
  • ~-2-24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大作家雨果写于1831年的一本爱情小说,虽然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482年,但书中男女主人翁的爱情观,很可能依然写的是十八世纪法国社会的爱情观。就像金大侠写武打小说的爱情故事一样,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书中男女主人翁的爱情观其实是当代的。书中男女主人翁的爱情观是否依然 ...

  • 茶花女读后感500字
  • 暑假在家重温了几本经典文学作品,读了《泰戈尔诗集》、《老人与海》、还有《唐诗宋词三百首》、也翻了翻中国四大名著,当然也读了《茶花女》,重温经典与初次阅览的出发点和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初次阅览是在不知道书本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读到的每个句子都是新的,重温就不一样了,书本内容已在心里形成了一个整体印 ...

  • 高老头读后感范文
  •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的确,看到这句话我立刻就能想到我那把我随时放在心尖上的爸爸。他会尽一切努力满足我的愿望,不管是否合理,只要他能实现的,他都会答应。单纯,伟大,就是我这么久以来所信奉的父爱。   但在读完《高老头》后我疑惑了,《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主人公高 ...

  • 高老头读后感2000字
  •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的基本主题在此得到体现,其艺术风格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创造的"人物再现法"-让一个人物不仅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而且在以后的作品中连续不断地出现,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阶段 ...

  • 名家名作读后感大全
  • 小说 其他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小妇人>读后感 <南城旧事>读后感 <茶花女>读后感 <长江三日>读后感 <呼啸山庄>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