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的梦魇与现实阅读答案

“世界末日”的梦魇与现实

张田勘

所谓的“世界末日”——地球会彻底毁灭,这并非完全源于玛雅预言,而是综合了古代和现代多种文化和宗教传说而产生的。墨西哥碑铭专家欧布莱孔•克莱林曾表示,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有10000多条,其中只有一条谈到2012年,而且这段文字的真实含义是:人们将经历187.2万个日子来到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神将从天而降。就连现代玛雅人、危地马拉的玛雅长老皮克顿也表示,他们所说的2012年,指的是人类在精神与意识方面的觉醒及转变,从而进入新的文明。

尽管科学家、文化学者和玛雅人都否认“世界末日”之说,但有电影《2012》的推波助澜,加上最近世界上发生的种种巨大的自然灾难,这一切都不时地让人们对“世界末日”的到来产生一种迫近感。

  以去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为例,震级为里氏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其场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末日的景象。作为最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犹如世界末日的来临。历史上,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地震有感范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这是迄今人类有历史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人类经受的灾难不止是地震,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大海啸等等灾害都触目惊心。而重大疾病的迅速传播和流行同样是人类面临的巨大灾难。

  “世界末日”其实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人类在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巨大自然灾害时,尤其如此。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每次都夺走了数千万乃至上亿人的生命。其中,第二次鼠疫的大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而有些研究人员从“世界末日”的预言引申出了比较靠谱的种种巨大灾难的诱因:气候变暖、机器人进攻、核战争和核灾难、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行星撞击地球等等。

  为了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这个种子库在距离北极点约1000公里斯瓦尔巴群岛的一处山洞中,可储存45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样本。该种子库也堪称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储存库,其安全性堪比美国国家黄金储藏库,甚至可以抵御地震和核武器。

  建造“末日种子库”,只不过是人类因应气候变化可能造成大灾难的一种“备份”做法。真正防范“世界末日”的做法应当是,减少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削减和销毁核武器、严格保证核能的和平利用、研究防范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科学预警和预防措施等。

  以核武器和核事故为例,早在多年前,科学家就计算出,美、俄等国家研制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三四次。即便是没有核战争,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处于巨大的毁灭性危机中,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就是先例。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目前全球有450个核电站,而人们对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尚无法妥善处理,这些核电站和它们的乏燃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因素。如果不能保证核电站的安全,人类就可能处于巨大灾难甚至“世界末日”的威胁之中。

所以,“世界末日”并非只是个“传说”,但锁紧“世界末日”大门的钥匙最终还是掌握在人类自身的手中。                    (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1期  有改动)

6.下列各项中,“世界末日”的内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墨西哥碑铭专家曾表示,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有10000多条,其中只有一条谈到2012年。

B.“世界末日”其实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人类在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巨大自然灾害时,尤其如此。

C.其中,第二次鼠疫的大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D.为了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

7.下列各项中,属于“让人们对‘世界末日’的到来产生一种迫近感”原因的一项是

A.去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震级为里氏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其场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末日的景象。

B.历史上,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地震有感范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

C.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每次都夺走了数千万乃至上亿人的生命。其中一次鼠疫的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

D.目前全球有450个核电站,而人们对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尚无法妥善处理,这些核电站和它们的乏燃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因素。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但古今的玛雅人确实都说过“2012年”将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或者神将从天而降,或者人类在精神与意识方面觉醒、转变,从而进入新的文明。

B.尽管科学家、文化学者和玛雅人都否认“世界末日”之说,但因为电影《2012》的宣传、种种巨大的自然灾难的发生、重大疾病的迅速传播和流行等,仍让人觉得“世界末日”犹存。

C.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可储存45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样本,这虽不能阻止却能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

D.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处于巨大的毁灭性危机中,因为无论是核电站发生事故,还是核电站产生的至今无法妥善处理的那些乏燃料,都将成为巨大的危险因素。

阅读答案:

6.A(A项,“世界末日”是指地球会彻底毁灭;B项、C项、D项中的“世界末日”这是指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多是人类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巨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日)

7.A(根据原文,“让人们对‘世界末日’的到来产生一种迫近感”的是“最近世界上发生的种种自然灾难”,应是A项;B项、C项,非最近发生;D项,是未来的事)

8.C(C项,“能避免……”是肯定性的判断,而原文是可然性的判断)


相关文章

  • 20**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 2011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计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A.自怨自艾 翌日 对弈 相得益彰 B. 方兴未艾 狭隘 云霭 爱不释手 C.一蹴而就 蹙眉 急促 一触即发 D.同仇敌忾 ...

  • 空荡荡的汉江阅读答案
  • 阅读<空荡荡的汉江>,完成问题. ⑴空荡荡的汉江依然美丽. ⑵两岸的油菜花笑得很精神.还有那么多野桃花也开得很风雅.春风刚刚露出欢颜,就被善于自我表现的蜜蜂吻了一下.吻过之后又是何等景致?惟有江水珍藏着两岸的风采,渲染着两岸的风姿. ⑶江水依然流呀流,岸上的人们依然行呀行.我却觉得汉江很 ...

  •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学案
  •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整体把握 1.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探讨一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并学习借鉴文章的结构方法. 点读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 ...

  • 高三语文火中生莲阅读答案李舫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
  • 高三语文火中生莲阅读答案李舫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 梦想者 [美国]阿尔弗莱德·科波 两个火箭分开半英里耸立着,而梦想者开始了他可怕的梦魇--在沙漠里黄铜色的天空下,这两个耸立的火箭看起来又高又亮.丹比穿着他笨重的压力装,站在那里看着它们.他的心在歌唱:"这 ...

  • 从[小团圆]看张爱玲的时空体验
  • 摘要:张爱玲一生最剧烈的创伤记忆有二:战争体验和家族记忆,它们也是影响其美学风格和历史意识的主要因素.在<小团圆>这部整理人生废墟的小说里,张爱玲更将其形式化为封锁回旋的结构,借助独特的叙事结构小说表达出了作家与记忆.家族.历史之间万转千回的勾连. 关键词:创伤记忆;时空体验;历史意识 ...

  • 老家的梦花树阅读答案
  • 老家的梦花树 老家有几株梦花树,矮小而敦实. 童稚时,我对藏在竹林里的几株丑陋的小树有几分神秘感,以为是什么神树,不敢轻易去触碰它们.偶有一次问母亲,她微笑着说,如果大清早起来,在没人的时候,悄悄去把它的树枝打个结,当晚做的梦,若是好梦就可以实现,是噩梦就可以化解.后来我长大了,也才知道梦花树又名结 ...

  • 世界末日僵尸会藏身何处 统计力学有答案
  • 受第一次僵尸世纪大战口述历史名著<World War Z>的启发,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使用统计力学建模僵尸瘟疫如何蔓延,确定灾难发生后的最佳长期生存战略.模型分析了僵尸在一个有3亿人口的地方(也就是美国)如何传播. 康奈尔研究生Alex Alemi说, 僵尸爆发通常会假设它会同时影响 ...

  • 感人的关心话语
  • 篇一:很感人的句子 这次我离开你,是 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我是一个身负两种极端性格的人 感性之时 没有理 性 理性之时 没有人性 这一点 将永远不会改变 因为这些 我已碰壁无数 要么墙破 要么我 死 绝不回头 当我最想说些什 ...

  •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读后感
  •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读后感 我很早就拿到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读完,最近时间比较充裕就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感觉看完后感慨颇深. 这本书是一本描写乌克兰切尔诺贝利事件的纪实类文学,它用一种写实的笔触详细的描写了核泄漏事故爆发后乌克兰及周边民众的故事.作者通过详实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