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课本第76页例2、例3。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同时能运用这一概念去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释(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学生摆的现状又是什么呢?一个正方形由四根小棒组成,就是一个四,两个正方形由八根小棒组成,就是2个4,由此类推„„

整堂课唐老师重视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培养和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倍的认识,设计的练习也在巩固学生对倍的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设计了摆一摆,画一画,找出图上实物的倍数关系,用倍的知识说话等环节,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她把握住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一特点,选取的教学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喜爱的活动。学生这样学习的兴趣也是浓厚的。采用了直观的摆一摆、画一画等实际操作,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

认识之后深化对倍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让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自我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但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像今天的课《倍的认识》,学生已经找到了规律,都是用乘法计算,也许走出这堂课,很多学生又会感到无从下手。另外,吴老师的板书设计也独具特色。整洁美观、布局合理的板书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帮助他们有条理地表达、理清了“倍”的概念。

对《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我们的思考是如何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让学生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老师再黑板上摆了一个用四根小棒组成的四边形,其实就是一倍量,让学生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但是教师在摆三个四时为什么把它拆了呢?多好的一倍量呀!这是基础呀,就像房子的地基。

二、教师的肢体语言的呈现。教师可以一直指着那个一倍量,指导学生说是像这样的一个4,二个4,三个4,不断强化学生对倍的认识,是在一个4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中第一行有2个圆圈,要求第二行画三角的个数是圆圈的3倍,把第一行的2个圆圈圈起来,表示一倍量,像这样的两个两个的画,画三次这样的三角,学生自然会一目了然,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思考,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三、如何面对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在预设与生成之间灵动,呈现课堂的真实本色。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在无形的动态教学中生成。抓住知识的灵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我们想一堂好课不仅要有好的设计,更需要教师具有在课堂中处理课堂即时生成的能力。好的教学设计,还要教师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教学生成的能力,才会呈现一堂好课。

《倍的认识》评课稿

喀什市第十二小学

潘秀丽


相关文章

  •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 第二章的知识点(共23个) 1.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答:生活的.实践的观点.(列宁) 单选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单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A) A.实践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 ...

  • 马克思第二章简答题论述题
  • 第二章简答题 1.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 ...

  • 简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简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年级:大一 专业:应法 姓名:刘彩虹 学号:2011111298 人类从迷信的幻想到付诸实践,经历了千年之遥.人们在认识中将现象的本质运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活动之中.这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这些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良,又指导于实践.正是由于认识与实践 ...

  • 4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人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也就是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来的? 这是认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认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的 ...

  • 论违法性认识与犯罪故意
  • [1**********] 07法学1班 宫凡 论违法性认识与犯罪故意 古老的不知法律不免责原则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了刑法,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曾普遍的奉行这一原则.随着犯罪种类的激增和刑法的完善,违法性认识这一概念在应运而生的同时更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得到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本文在总结德日及我国刑法理论中固有 ...

  •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题库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 ...

  • 一实践活动的主体客体中介
  • 一 实践活动的主体 客体 中介 1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3 二者的区别: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客体又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为主题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存在. 4 中介是指各种形 ...

  • 认识论原理
  •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首先,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 ...

  • 浅谈理论历史学的历史价值认识问题
  •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理论历史学 的历史价值认识问题 学生姓名 _ 刘 志 坚 专 业 历 史 学 年 级 1009 学习中心 安 溪 电 视 大 学 学 号 [1**********]7 联系电话 _____ [1**********]______ 指导 ...

  • 实践观点是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 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1)实践活动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