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说课稿1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

美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

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

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

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

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

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创新性的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

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

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法与学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算分四步来实施:(一)激趣导入、(二)

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

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指导

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二)初读感知

在初读感知这部分,我打算这样去实施:

首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响亮,句句流畅。在此过程中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

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

步了

在此结束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指名单个读,

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

价。

[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

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2、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1、围绕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找好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如果发现不一样,要向同学请教,为什么找

这句?理由是什么?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

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

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迎”、“挤”,点拨“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很多很

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

太阳的香气息。”

这一句教学,首先引导理解“座无隙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快乐的活动去找感

觉,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激励他们读好“闪着汗珠、喷发着太阳的香气

息。”感受儿童的勃勃生机。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

匆匆地往前跑。”

这一句话的教学,可以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他的感受,谈一谈该怎样朗读这段

话。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

多处行呢?”

1、继续读刚才这句话

自由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太阳的香气

息。”等等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板书:儿童充满朝气

2、读好这句后,进行过渡:文中有一句话把儿童和花作比较,能不能找出来?

出示“只要管理得好

看着也快乐。”

自由读,找找看,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欢畅活泼、看起来

很快乐)

课文哪儿写出了灿烂的春光?

出示“走进玉澜堂

喷花的飞泉„„”

自由读,思考这里的海棠树与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喷

花的飞泉)指导学生读好。

[朗读、思考,再交流,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

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春光,冰心奶奶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引导朗读“春光,

释放出来了!”

指导读出赞叹之情,提示“饱满、蕴藏、尽情、释放”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评价,朗读。

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的基础上提问“现在你知道了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了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儿童多处春光灿烂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七小节,看看能不能找出第三个原因。可以提示学生在第

七小节里出现了几个“笑”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笑?让学生领悟,冰心她特别喜爱儿童。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儿童

(四)拓展延伸

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深层次的回顾:因为儿童多处

春光灿烂,因为儿童充满朝气,更因为冰心奶奶充满了爱心,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1引导学生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

什么?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

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

2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建议学生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

品来阅读。

六、说板书

儿童充满朝气 儿童多处春光灿烂 喜爱儿童

《早》是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是吴伯萧先生访问三味书屋后写的一篇散

文,主要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赞扬了鲁迅先

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文章形散神聚,写放灵活。不光记录访问的所见所闻,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把对

书屋的工笔描写与对梅花的写意描写结合,把现实的静态描写和对历史的动态描写相结合,

把借物喻人和直抒胸臆相结合, 使得今天的三味书屋依旧充满文化气息,依旧折射出伟人

的不朽精神,这些,最是值得引导学生仔细的读悟品。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认为学生对腊梅的“早”和对与鲁迅的“早”的沟通,

对学生来讲有些抽象,借物喻人所包涵的深刻道理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

要把握一定的“度”,并且加以引导和突破。

鉴于以上对教学对象和教材的分析、认识,本课设置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其中,目标1中“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目标1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目标3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分两课时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生

字新词理解的检查和指点。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条理和

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采用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老师的“导”和学生的“读”的

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1-5)自然段进行“读悟品”,理

解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进而指点学生沟通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二者的联系,感受鲁迅先生

时时早、事事早的伟大品格,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领悟“时时早,事事早”,做

“东风第一枝”的人生道理,从而突破文本的教学难点。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梅花“早”开——鲁迅刻“早”——时时早,事事早——东

风第一 枝

二、精读感悟

1、首先让学生总览全文,循着作者目光,去追寻鲁迅幼学足迹,以课题切入:作

者瞻仰三味书屋,接触到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又由此想到了什么?

2、读悟花香。

抓住第二自然段中花香一句引导学生感受:是因为作者的内心是沉浸在对鲁迅先

生、三味书屋的崇敬之情中,才会由花香联想到书香、读书声,这是作者的内心世界的表现。

3、学习“三味书屋”的陈设描写。

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严密的方位叙述,同时学习作者在叙事时,适时地加

入自己的联想,以充实所叙之物的方法;抓住联想的内容, 印证上一环节“作者是怀着追

寻鲁迅先生幼学足迹的心情”这一说法。也可由第二自然段相关环节直入此处的联想的解读。

4、读悟蜡梅“早”。

围绕对梅的“早”的感悟,设计先让学生自由读文,求得整体把握后,再划出文中

反映梅花特点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体会蜡梅的品质——早,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训练一下

朗读。

5、读悟“早”的来历,沟通4、5自然段的联系。

抓住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抓住重点句“从那以

后„„”展开朗读感悟,深化认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沟通蜡梅的“早”和鲁迅的“早”两者的联系,从蜡梅“早”

放——书桌刻“早”——时时早,事事早——的确要早,感受文章借物喻人的用意,进一步

解读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6、读悟末节。

主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东风第一枝”,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一个“早”

字引申开去,劝诫学生珍惜时间。

三、拓展延伸。

1、向学生推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感受《三味书屋》浓浓的书香气息,

引领学生追寻鲁迅幼学足迹。

2、布置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如:《少年闰土》等。

3、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四、课外练笔。 要求: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自己熟悉的场所。 板书设计: 早 梅花“早”放 书桌“早”字 时时早 事事早 做东风第一枝 的确要早

《梦圆飞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梦圆飞天》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课文按事

情发展顺序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州”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

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主题是“科技之光”,《梦圆飞天》就是围绕这一主题来安排的。“神州”

五号是2003年发射的,在时间上比较接近学生,在选材方面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奥

妙。

(二)、本篇课文我用三课时来完成,针对这篇课文较有感情的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生字

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4点:

1、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精读感悟。

2、 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女同学轮

流朗读课文,师生朗读课文,学生体会“神州”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喜悦与自豪的思想感情。

3、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4、 品德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设重难点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熟,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四)、教具准备:拷有图片和视频录象的U盘、《歌唱祖国》的光盘,重点句子的纸张。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

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感情较丰富的课文,只有让学生多读才

能悟其真情。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群体合作”的教学方法。以师生、生生及组际之间

的多边活动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立体化、多层次

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开发性教学的优点,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主体

的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共同探讨,合作解决,互相激励以及信息共享的目标。

三、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因为学生是个体,是充满情感,充满灵性的人。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地思考,畅所欲言,为他们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

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升华,展开想象的翅膀,如

临其境,如见其人,缩短与本文的距离,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真切感,并能激发学生探索宇

宙奥妙的兴趣和崇尚科学的态度。

四、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一)、看录象,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重点读,以读促解,理解课文。

(三)、看录象,激发想象,加深理解。

(四)、课堂演,丰富课堂,加深体会。

(五)、感情读,大胆质疑,谈谈收获。

(六)、创情境,课外延伸,资源共享。

下面我就逐项来说。

(一)、看录象,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看录象是学生最爱的

事儿,开始让学生看送行场面录象片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缩短了,使学生乐学、爱学。通过观看录象片段,学生的兴趣盎然,更好地进入角色,进入

文本的学习。

(二)、重点读,以读促解,理解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

默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1、师简述: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知道课文描写了送行、发射和问候的场面,下面

我们就一一来感受激动人心的场面。

2、 录象片段再次把大家带到送行、发射和问候的现场。

这里分为五个环节来进行,上课的时候灵活来安排,可以根据课后第三道思考练习

题: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

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比较节省时间,学生找出来哪里我们就一块学习哪里。

我这样做的意图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比如下面这些比

较重要的地方和重点句子:

(1) 感受人们为“神州”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

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配乐《歌唱祖国》朗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师生

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2)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来体会杨

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3) 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

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 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

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紧张气氛。

在这里,我先范读,然后让学生反复演练“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

一、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还可以点名读,分角色读。

在此,还播发发射录象片段,激发学生想象力。抓住“烈焰升腾”、“大漠震颤”

等关键词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朗读时我注意让学生展开想象,读

出气势来。

(5) 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如果说前面读来让人紧张的话,那么朗读第三部分则是比较轻松和让人向往的。因

为读好杨利伟的话是学习这部分的关键。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

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教这部分时我让学生朗读时要努力作

到语调激扬、声音响亮、充满自豪。第二处则是杨利伟与家人通话时兴奋地对儿子描绘自己

眼中的太空,眼中的地球。我让学生朗读时既要表达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的兴奋之情,又要

表达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以上几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师生读、生生读、组际读、分角色读、

抢读、个别读。学生读得较好的给予鼓励,给予信心,学生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真棒!”

通过角色体验,在读中感悟。指导学生品赏重点词句,促使学生“视文、发声、领悟、生情”。

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终有效地达成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

话。

(三)看录象,激发想象,加深理解。

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学完了课文的内容后,我和大家说:“咱们这么投入,这么有

感情地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想不想从头到尾地看‘神州’5号升天的情景呢?”学生这个

时候肯定是兴致勃勃地说“想”。于是,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完整地看“神州”5号升天

的情景。

(四)课堂演,丰富课堂,加深体会。

看完整段录象后,我趁热打铁,说:“看完‘神州’5号升天的热闹场面,大家想

不想演一下呢?”让学生课堂表演“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

场面。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即生活。在这个教学设计中,

让学生通过表演,切身体会到课堂就是生活,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人物,并能设身处地地体会

当时热闹的场面。

(五)感情读,大胆质疑,谈谈收获。

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进行小结收获,如让学生说说学到什么,有什

么收获,最后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之处。通过谈收获,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让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补救反馈,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六)创情境,课外延伸,资源共享。

师:“这篇课文我们感情读了,我们深情演了。那大家在课外时间都搜集哪些科技

方面的消息呢?说出来大家一块分享,好吗?”在这,我简单地把“神六”在费俊龙和聂海

胜两位宇航员合作下成功发射的情景讲给学生听,并且告诉学生我国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神

速,中国将于2007年4月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这样,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向往和

探索的欲望。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和搜集、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利

用网络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的探究成为有米之炊。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中心思想,使人一目了然。因此,我抓住文

章的重点,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5、 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介绍火星知识的文章,说明火星与地球有若干相同之处。文章在

总述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之后,重点介绍关于火星上水的 来源的两个推测,至于火

星上是否有存在生命,仍然是个“谜”。本文八个自然段,可分两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点明火星被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的缘由,推测火星和地球一样

有水和生命存在。这一段围绕着“孪生兄弟”展开来写的。

第二段(第二至八自然段):围绕水和生命具体介绍火星的情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可

分两部分。一部分围绕“水”来写:写了火星曾经有水,续写火星上水的来源,再写火星上

水不能留住的原因。另一部分围绕“生命”来写:先写从火星表面找到生命已属渺茫,继写

火星地表下可能有有水,相应地可以孕育出生命来。最后,对火星可能有生命正是科学家进

行探索的火星之谜。

(二)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3

点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能有感情的读课文,学生能自学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自学生字

的能力。

2、知识目标:理解火星的基础知识,初步认识设问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我们热爱科学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关火星的基础知识。2、领会本文用词准确严密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说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巧设作业,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2、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3、学习第1至5自然段,懂得“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及其水的来源。

教学重、难点:懂得火星和地球的相似之处及其水的来源。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意学生的参与,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力达到目标。

(一)、教法。

1、自读自悟法:先从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然后自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2、品词析句法:通过句式的推敲,透过相关词语,理解本文用词准确严密的特点,认识设问和比拟的修辞手法,领悟文章的内容。

3、以读代讲法:通过反复的朗读,熟读成诵,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八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二)、学法

运用读、疑、思、划、议、说等方法,以及同学互学、互议等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堂”为“学堂”。

三、说教学流程

(一)、揭题解题,激疑导入。

1、板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读课题)

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同一胎出生的兄弟)。

2、齐读课题,提问:

(1)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哪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课文,然后用笔划出有关的句子。(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其它自然段跟我们介绍了哪些问题?再读课文,同桌讨论。(学生只有熟读课文,才能与教师、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做到自主阅读。)

①火星上的水哪里来的?

②火星上原本有水,后来怎么就没了?

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还是一个谜。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交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A、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介绍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它们有哪些同样的地方?结合讲解破折号的作用。

B、科学家还根据这些同样的地方推测了什么?结合讲解“推测”。(根据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2、反馈交流(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桌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推测有没有科学根据?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知道是有科学根据的?

2、个别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全班同学读。

学习第3—5自然段

1、过渡话:从以上语句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那么,火星上的水哪里来的?接下来我们读一读第3—5自然段,然后用笔划出关键的语句。

2、读句子比较。

(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最初的水。

(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种了。

①去掉“也许”、“可能”两个词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严密性。

②简介“彗星”、“陨石”。

3、最初,火星和地球有没有水呢?当时的火星跟地球是怎样的?读语句回答(没有水、荒凉寂寞、常遭袭击)结合句子讲解“家常便饭”。

(四)、小结留疑

火星与地球,同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呢?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水还多,为什么没有留住呢?回去读课文,下节课我们完成这个问题。

(五)作业设计:

1、把本课中你自认为难写的字、难理解的词写在作业本上。(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2、把课文读3遍,然后完成自学手册第三题。(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

四、说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来源

也许是陨石和彗星风暴送去

可能潜藏在矿物中

散失

地 火 吸引力小

生命(谜)

球 星

孪生兄弟: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甚至

五年级语文《海伦·凯勒》说课稿

《海伦·凯勒》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册教材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第三单元为“有志竟成”。

《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3.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小学生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和“永远留在世人心中”的“奋斗精神”不容易产生共鸣,因此,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时,我准备采取“情境教学法”、“提纲挈领,自主学习法”、“读写结合训练法”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情境教学法”能使课堂产生吸引学生的巨大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提纲挈领,自主学习法”,也是现代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课文第四小节中“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集中体现了

海伦的“不屈不挠”,课文语句凝练概括,要读出其中的蕴含,则需要创设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想象与读写的最佳氛围。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直接揭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接着,让学生简单交流他们了解的海伦·凯勒。每篇课文我都会让孩子课前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一方面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做好课前知识储备,为更好的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揭示课题后,先让学生充分自由读书,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海伦不畏艰辛,刻苦学习的事迹。为体会海伦的内心世界奠定基础。

在教学课文第一小节,感悟海伦不幸的命运时,我引导孩子回忆自己看到过的美好景色,听到过的美妙声音,以及当时的幸福感受,接着让孩子读课文。强烈的对比,会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给小海伦带来的巨大的痛苦和悲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孩子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最终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过渡句的设计引入课文下半部分的学习。

教学课文4、6、7节时,我采用“提纲挈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用一个词说说海伦成功的原因—“不屈不挠”。接着让孩子细细品读,在书上做批注,抓住课文中两段最能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句子,渗透领悟。分别是“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摸出了血”和“为使我的伙伴„„练习、练习、练习”,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通过想象等体验方法,让学生尝试走进海伦的世界,感悟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受到情感的熏陶,并随即进行朗读指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为了避免语文教学中条分缕析的情况出现,我将课文3、5、8纳为一体进行教学,我提示学生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学会了“算术”,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说话,这是课文主要告诉我们的,我让孩子默读课文3、5、8节,思考:你还发现了海伦的什么?通过我的点拨指导,学生交流发现海伦内心充满了爱。正是因为内心有爱,她才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她才会把世界想像得那么美好,她才会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残疾人身上。也是心存爱,使得海伦写出了那么多感动世界的文字。随即摘选部分出自《冲出黑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内容,与文章主题相关,以丰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最后,根据课文教学思路,我设立了如下的板书(见教学设计)。

8、海伦·凯勒

一、教学要求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三:教具:课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1、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

2、我们来看一看海伦﹒凯勒,(课件出示四幅海伦不同时期的照片)再请大家轻轻地满怀尊敬地念这个名字——

二、整体感知,走近人物

1、课前我们已读了课文,了解了小海伦的不幸,也走进了小海伦无声无色的世界。同学们还愿意读课文吗?

其实读书就是走进课文,与文中的人物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走进人物的内心,认识人物的品格。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你能对海伦有怎样的体会?

2、由同学们读书的神态看出海伦﹒凯勒深深地吸引住了大家。现在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海伦凯勒,你会一下子想到什么词?学生交流。

3、同学们,你们都对海伦有了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过,在你们的回答中,我注意到这个词,大家请看(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具有精神的概括,而且这个词本身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4、请大家读读这个词(两遍)怎么来理解这个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动内心

1、现在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一道道充满你智慧的波浪线。谁来说,你找到的第一处句子是什么?

2、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请齐读这段话。这段文字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读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

(2)你发现了什么词?(根据学生回答,相继红色强调:不分昼夜吮吸 拼命不停地 如饥似渴)请大家读读这些词,你会有什么发现?(这些词写出海伦的不屈不挠)

(3)你能读好这段话吗?请大家练习朗读,读出你的体会。指生读,评议(4)我建议,如果大家想着画面来读,一定能更好地读好这段话。(生齐读)你看到了什么画面?指生交流。

(5)就看到了这些画面吗?来,我们闭上眼睛,用我们的想象走进海伦的世界。

也许这是一个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你看到海伦已在做什么?她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吗?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但海伦呢?她在做什么呢?我们继续看,夜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还是在干什么,你看到了吗?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她仍在做着什么?连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血在一滴滴落在书上,海伦忍住疼痛,她还在„„同学们,你还看到了些什么?

(6)请同学们睁开眼,看到了吗?

3、这段话帮助我们理解了“不屈不挠”,文中还有哪段话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

4、出示: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 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1)又有哪些词跳入你的眼帘?(根据学生回答,突出:夜以继日 反复 甚至 每天坚持)

(2)学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敏感,通过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句子。这段话该怎么读好呢?生练读后齐读。

(3)当假期到来时,海伦的功课也告一段落。她回到家中,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谁来读读这句话?(3-4生读)那个一岁半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小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发音,现在,她说出的每一个字,难道不都是震撼人心的吗?

1、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学会了“算术”、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说话。这也是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的。不过,这篇课文还告诉我们海伦凯勒的什么方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3、5、8几节,你能有什么发现?

2 、你又对海伦有什么认识?(对生命的喜悦、想象世界的美好、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残疾人等)通过这些,我们发现,海伦的内心充满了——(板书:爱)正因内心有爱,她才感到

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她才会将世界想象的那样美好,她才会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残疾人身上。也是爱,才给了海伦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力量。

3、 正是心中充满了“爱”,海伦才会写出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

我们来听一听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冲出黑暗》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拓展作业:

1、学了这篇文章,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深深地震撼和鼓舞了我们,请你们以“海伦,我想对你说„„”为中心,谈谈自己的心里话。

好书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学盲文

热爱生活 不屈不挠 走出黑暗 取得成功

学说话

《海伦 凯勒》教后反思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实践时,让学生亲身体验很重要,我认为,若在学习课文前,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和体验,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海伦学习盲文的不屈不挠,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出示后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巩固,通过这些词句体现了海伦的学习精神,学生感触很大。后一部分海伦练习说话时的坚持不懈也让学生受益,第二部分学习时采用放的形式比较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学课文4、6、7节时,我采用“提纲挈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用一个词说说海伦成功的原因—“不屈不挠”。接着让孩子细细品读,在书上做批注,抓住课文中两段最能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句子,渗透领悟。分别是“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摸出了血”和“为使我的伙伴„„练习、练习、练习”,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通过想象等体验方法,让学生尝试走进海伦的世界,感悟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受到情感的熏陶,并随即进行朗读指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为了避免语文教学中条分缕析的情况出现,我将课文3、5、8纳为一体进行教学,我提示学生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学会了“算术”,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说话,这是课文主要告诉我们的,我让孩子默读课文3、5、8节,思考:你还发现了海伦的什么?通过我的点拨指导,学生交流发现海伦内心充满了爱。正是因为内心有爱,她才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她才会把世界想像得那么美好,她才会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残疾人身上。

存在的问题:

1.海伦说的几个名言本应出示让学生读,拓展练习:学了这篇文章,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深深地震撼和鼓舞了我们,请你们以“海伦,我想对你说„„”为中心,谈谈自己的心里话。因为时间不够没进行。

2.时间划分不合理,前松后紧。

3 多学生不放心,语言不够精练。

4 朗读指导不到位。

二泉映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当中的第9课《二泉映月》。

一、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二泉映月》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但本课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引领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2ee2c0100cwq8.html) - 二泉映月说课稿_儒林翰墨_新浪博客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让学生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教师相机介绍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

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

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四、说话练习、拓展延伸

1、现在你就是那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来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句话说出来。

2、同桌练习说。

3、指名说,评议。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请同学们再次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升华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2、课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用本课所学的描写月夜的词语写一段话:(也可书写本课生字,作业体现自主性)

附板书设计:

月光似水 静影沉壁

二泉映月

委婉边绵 升腾跌宕

以上是我上课之前的一点思考,如有的不当,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郑和远航》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语文第十册的10课《郑和远航》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

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深度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电脑基础,如:会打字,会上网,会利用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于是我在课前建立了一个《郑和远航》的专题学习网站,收集了较为全面的资料,如:郑和的生平、海洋知识、远航历程以及首航的盛况、后人的纪念等等,通过筛选、组合,建立了这个专题学习网站,供孩子们浏览。为了增加网站的开放度,我在网站上做了许多超级链接,链接到许多正规的官方网站,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满足他们收集着整理信息的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运用网络查找、阅读郑和远航及其他航海家的资料。

2、运用网络技术,自查自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4、凭借文本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我国古代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

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豪情。

教学策略: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快、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将采用“复习质疑,确定主线,精读文本——教师引路;上网浏览,自主、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练习巩固,反思学习——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网上浏览法: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条件。

2、成功激励法:在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后,引导其他学生评议、激励。

3、朗读指导法:学生任意选择课文的配音朗读,通过练习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合作学习法:利用对话窗口,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于电子课文的朗读,读通读顺课文,并且能准确的读准生字。借助于电子文本的超链接,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清除阅读障碍。

浏览网站的内容,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历险过程、友好往来,初步感受郑和远航的壮举和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我准备用“想不想看看郑和船队出发时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准备“怎样看”,梳理出本课的学习方法:研读文本、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丰富自己的认知。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借助媒体,精读起航

在这一部分里,首先让学生精读文本,从课文中找出能反映船队规模之大的语句和词语,细细品味,这是语文学科特点所规定的训练目标。

在学生交流时,相机播放有关视频,或点击相关图片,感受船队的宏伟壮观,体会郑和的威武豪迈。以形象生动的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学生来自文本的体验。

第三步让学生说说读了文章或观看视频图片后的感受,夸一夸船队,或赞一赞郑和,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的情感有了一个渲泄的渠道,营造充满自豪的情感氛围。

最后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收获和体验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规模之大、宏伟壮观、威武豪迈”的感悟。]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这部分学习引导分为两大步:第一步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第4节“友好交往”或第5节“战胜凶险”,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点击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这一环节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学,效率将会很低,因此,我得给他们提出自主探究的目标,这个目标出现在网站的自主学习导航里,分别是

A、友好交往部分重点自学讨论:

1、从哪些词句你能读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友好的?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画面(视频),展开丰富的想象,小组内说说,他们怎么交流、说些什么,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3、读到这儿,你对郑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B、战胜凶险部分重点自学研讨:

1、 用“ ”划出中心句。

2、你是怎么理解“凶险”的?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凶险? 网上又有那些故事让你难忘?

3、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 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想对郑和说些什么呢?

第二步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些问题,是通过什么渠道解决的。这一环节用一再现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特别是方法的呈现,教师及时点拨,形成共识。

第三步回归到课文的朗读,再次指导朗读这两部分,让情感的积淀更浓厚一些。

[这两部分的学习研讨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必须体现学生能动的主体性,要使得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因为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网页既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有拓展学生学习时空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正可以成为学生获取、建构的素材。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时,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得大量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

[综观这一部分的教学,既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于引导、启发、组织等细微末节,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使得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四、围绕主线、感受写法。

略读第二部分6、7小节

,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7次,为什么作者只详写了第一次,而略写其余六次远航?在表达方法上你学到了什么?对比第一次远航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详略得当的写法,引领学生在语文中走个来回,让体会“如何写”触及学生心灵。

[写法的指导,有一阶段成被我们的语文课堂忽略,当我认为,它仍然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之一。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例子就包括教材所具有的语文运用规律的基础性规范性的特点。一篇优秀的范文是学生学习的范例,让学生通过规范文体的研读,逐步构建自己的写作方法体系。]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总结课文内容从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与体会,感受郑和的伟大,感受祖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由衷地自豪。如时间有空余,则让学生全文感情朗读。

最后,出示作业:

(1)进入专题学习网站,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向别人介绍一下郑和。

(2)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整理后出一期以郑和或航海为主题的电子小报 。

(3)写一则200---500

字的读后感,相互交流。

[这样设计既有基本题,也有发展题的;有的是必须完成的,有的是选择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品尝“作业”时,就不会厌烦。通过练习,学生可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纵观这一节课的设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过程中完成的,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控。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司马迁发愤写》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选择、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和目的。

首先分析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的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它与前两课《海伦 凯勒》《郑和远航》共同对学生渗透“有志竟成”这个主题单元的精神熏陶,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图书推荐《上下五千年》做阅读铺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史书、关注历史的兴趣。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一方面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注重情感体验,增加学生阅读积累。)

教法学法:

教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学法:潜心会文、品味语言

(教法学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上一课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学过程依次为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体感知,借助词语复述课文。

出示词语: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了此残生轻于鸿毛、辉煌巨著史无前例 重于泰山。指生读词语,然后借助词语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

(设计依据:《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接下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这里分为四个环节)

1、首先教师联系词串出示问题:“嘱托”可以换成“嘱咐”吗,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仅仅因为父亲的嘱托吗?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在接受父亲的嘱托后,司马迁开始“专心致志”地写《史记》,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专心致志”?生再读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在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出“每天”和“忙着”这两个重点词。同时就这两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面的句型练习: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的对话,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3、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什么是“飞来横祸”?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师可相机补充“李陵事件”,同时强调司马迁所遭受刑罚的残酷和耻辱。)然后引领学生用直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做的。读文章、看插图体会司马迁此时的心情,感受他做出生死抉择的原因。(忍辱负重)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最后师配乐范读。

(语文教学把朗读放在首位,因为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学语文,不是把每篇课文都分析透,而是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4、就这样,带着屈辱,带着痛不欲生的悲伤,带着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司马迁最终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的辉煌巨著。生自由读最后一段,引导体会“13年、52万字”所表现的司马迁精神。

思考交流,司马迁留给我们的只有《史记》吗?回扣课题,深入解读“发愤”。师补充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让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使司马迁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高大起来。)

最后拓展延伸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与挫折当做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发愤”。课下同学们读读、背背五下《国学启蒙》第46页,《报任安书》中的片段。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践真正的大语文观。)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生 年少立志 血

与 和

死 忍辱负重 泪

的 的

抉 坚持不懈 结

择 晶

(板书是对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的提炼概括,借助板书,便于学生对文章形成整体认识。)

《14、秦兵马俑》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兵马俑》,下面我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 教材解读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兵马俑精巧的构造、宏伟的气势,以此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以上我对文本的分析与解读,结合本学段的课程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如易错的“戈”“擎”等;掌握多音字“乘”。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气势,感受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3、学会文章所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化以及古代人民的智慧,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的教学我将分两个课时来进行。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围绕两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世界八大奇迹是什么吗”。

学生积极回答自己所了解的世界八大奇迹,同时我会相机出示课件简介世界八大奇迹,让学生对世界八大奇迹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在图片文字的基础之上,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导入新课《秦兵马俑》,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主要分以下三个版块来进行:

1、学习生字词: (1)、首先我会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在此过程中,相机正音。其中要注意的是:“拱、擎”是后鼻音;“吏”是边音;“拟”是鼻音。在字音方面还有一个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就是多音字“乘”“靡”“翘” 。

(2)、在学生正确掌握字音后,让学生翻开到书后生字,自由说说“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或容易写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之后我会加以总结强化,比如说:“戈”要和《梦圆飞天》那一课的“游弋”的“弋”区分开来(想象“戈”是一个斜挎着宝剑的士兵,帮助学生形象化记忆。);“擎”要注意上半部分紧凑,下半部分舒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因为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已经自读过课文,所以在课上我会请几位不同朗读水平的同学来做示范朗读。每位同学读完后,先是请其他同学从语音、语速、语调、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再点评或者范读。这样不仅能使下面的同学认真听别人朗读,而且在评价别人的同时

也对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有一定帮助。

3、学习第一小节,感受兵马俑的世界地位:

应届生求职季宝典 开启你的职场征途 简历撰写 笔试真题 面试攻略 专业技能指导 公务员专区

(1)、第一小节很短,只有两句话。学生自读并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关键词是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以及自己的阅读积累说说“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这两个词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由此感受兵马俑的世界地位。

第二课时

接下来详细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复习巩固

语文学习注重积累,而积累往往需要一个不断巩固旧知识的过程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而,第二课时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学生听写上节课学的重点词语,如:军吏、战靴、铜戈、擎着······听写完之后,学生立即自己批改并订正,此时我会巡视,对于错得比较多的字词再加以提醒、强调。

(二)精读感悟

接下来进入精读课文阶段,此时我会让学生思考书后习题3“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答案。如不能顺利找出答案,我会提醒学生找关键句子,直至引导到“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关键句。学生从该句概括出书后习题3的答案,课文是从兵马俑规模宏大以及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 1、学习第二小节,感受规模宏大 (1)、解决了书后习题3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下面我先围绕第2小节,引导学生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学生自读第二小节,并讨论“从哪里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句子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A:“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抓住“19120平方米”“8000个”这些具体数字理解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通过“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学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此就完成了本课第三个教学目标:学会文章所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B:“站在高处鸟瞰······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并通过讨论“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等词语加深对兵马俑规模宏大这一特点的感悟。)

2、学习4~10小节,感受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课文4—10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是精读课文的重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1)指导学习将军俑。

a、学生轻声读该段,划出描写将军俑身材、穿着、动作、神态的词语。 b、反馈。 c、从将军俑的动作和神态作者进行了怎样的想象?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体会将军俑的 个性。

d、齐读感悟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将军形象。 e、最后我小结学习这段的

方法,为下步的“放”做好准备。

(2)“教是为了不教”。第5—9自然段与第4自然段结构相似,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划词语、找想象、朗读感悟的学法感悟其它兵马俑的鲜明个性。学生经过默读、讨论、交流后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我再适时点拨、修正,最后让他们抓相关词语朗读,感悟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和马俑的鲜明个性。

(3)、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感受了众多兵马俑的类型之后,接下来就是学习第10小节,兵马俑的神态各异。

a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分别描写了兵马俑的哪些神态呢?请在下面加上小圆圈。学生默读,画词语。

b反馈。

c课件展示兵马俑各种神态,更真切地体会兵马俑的精美,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激发民族自豪感。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

d结合图片,学生发挥想象,用“有的„„好像„„”练习说话。(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自由发挥。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f指导朗读。

3、学习第11小节

这一段,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展示课件,着重理解“绝无仅有”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作业设计

从书后习题2中选择其中的几个成语(最少4个)写成连贯的一段话,增强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五、 板书设计

14、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相关文章

  • 20**年-20**年度五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 指导思想1以著名特级教师韩军的“语文要举三反一”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减少“深、细、透”的讲读方式,要求学生做到积累为本,读书为本;数量在先,让学生大量读书识文,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目的。加强美读吟诵的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文美。2以韩军的“学生要学文言文”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为思想,指导学生学习《 ...

  • 语文特级教师虞大明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精彩视频集
  • 语文特级教师虞大明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精彩视频集 语文特级教师虞大明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精彩视频集平原寻梦客 语文特级教师虞大明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精彩视频集 编辑:平原寻梦客 虞大明简介 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现任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1995年5月,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

  • 人教版语文五下期中试卷(答案)
  •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小学语文五年级期中试卷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狞笑 装卸 羞愧 安居乐业 二.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B ) 三.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 四.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 五.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1.(1) ...

  • 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 走在语文的路上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解说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语文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语文是一首诗,字里行间悸动的是独行的灵魂:语文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的是缤纷的世态:语文是一位纯洁的天使,她闪闪的光芒招引着我们与她同行„ ...

  • 苏教版语文五下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 5.<梦圆飞天>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在教学目标设计时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了纵向横向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情感出发,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从而使教学目标取得一定的弹性效果. 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精心设计了问题,从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朗读形式也多样化.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

  •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教学要求
  • 一.总体介绍 <课标>对进入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新的目标.教材编写者认为,理解这些目标,既要着眼于前两个学段的学生达到的水平,又要把它们看成一个需要经过两年努力才能实现的学习任务.教学五年级下册,教师仍然需要瞻前顾后,熟悉前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熟悉前九册教材,同时大略翻阅一 ...

  • 五下语文回顾·拓展三
  • 五下回顾·拓展三 1读拼音,写词语 Jia qin wu ru wei feng ai xiao (家 禽)(侮辱)(威风)(矮小) Chu xi qiu fan dao zei gan ju (出息)(囚犯)(盗贼)(柑橘) 2给多音字组词 Da(大人) dai(待会儿) nan(难过) 大 待 ...

  • 语文五下基础训练答案--第四单元自我检测
  • 第四单元自我检测 一.放肆 咆哮 拥戴 硝烟 祭奠 噩耗 呻吟 歌谣 二.zàn liǎn yǎn cāo lǒnɡ jiū 三.1.如果 就 2.即使 也 3.因为 所以 4.虽然 但是 四.1. ② 2. ① 3. ③ 4. ⑤ 5. ④ 五.1.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 ...

  • 五下第四组单元整组教学反思
  • 五下第四单元整组教学反思 丽岙二小 王和秋 在语文教学相关杂志上,已能看到这样的标题:单元整组教学,开启语文教学新时代.本人认为,所为一个新时代,往往是符合学生喜好的,是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教学应该是有巨大收益的.尤其是和以往的一课一课式的教学方式相比.但是,从本人和吴献安老师的捆绑式教学研究中,却 ...

  • 苏教版语文五下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 21.<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毛泽东的诗词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纵观历史人物,除三国中的曹操,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然后就是毛泽东了.毛泽东的诗词胸怀经纬,磅礴委婉,有指点江山,又有儿女情长. <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