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原因与得失

2001年9月第25卷第5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 September 2001V ol. 25N o. 5

印度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原因与得失

胡 凤

(滁州师范专科学校, 安徽滁州 239012)

摘 要:印度独立后十分重视通过高等教育来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出现了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 但是高等教育大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不少失误, 这对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印度高等教育; 大发展; 原因; 得失

中图分类号:G 649. 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1) 05-0110-4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其现代高等教育虽然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1857年就已建立, 但印度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在独立以后的50年代开始,6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末放慢。发展速度之快, 规模之大, 在发展中国家是少见的, 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发展中的得失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充分的借鉴。本文拟对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原因及其得失作一探讨。

年度到1970-71年度, 学生数平均增长率高达13.

4%, 呈高速增长态势, 而同期高等教育较为普及的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为4. 7%, 日本为5.

5%, 最高的瑞典为8. 5%。

由此可见, 印度高等教育进入到空前大发展时期, 不仅在发展中国家是突出的, 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独立后印度高等教育得到如此巨大的发展有其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刻原因。

1.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

1947年8月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者近200年的

统治, 百废待兴, 教育事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受到印度政府的充分重视, 优先发展。中央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法规, 为印度各个五年计划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各个层次的人才。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殖民统治时期重视高等教育, 轻视基础教育思想的影响, 印度独立后始终把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使其超常规发展。我们从其高等学校数、学生数可看出印度高教发展迅猛的情况。印度高校数量从1950-51年度到1984-85年度平均每年增加120余所高校, 每月约增加10所高校, 且持续达35年之久, 尤其是

1960-61年度到1970-71年度这10年中高校数量

印度独立后面临着艰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任务, 尤其是1956年起实行尼赫鲁的工业发展战略———发展国营重工业和基础工业, 迫切需要大量的适应工业发展的科技人才, 注重了对科技人员的培养和使用, 特别是1958年国家《科学政策决议》六大目标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就有两条, 即“:保证在国内培养一批足够数量的具有最高质量的科学家, 并把他们的工作视为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鼓励和执行各种培训科技人员的计划, 使其规模能够满足我国在科学、教育、工农业和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这极大地促进了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在高教经费的投入、高校设立的审批等方面都得到政策倾斜。

2. 教育思想、政策上的影响

翻了一番; 高校学生数从1950-51年度到1984-85年度平均增长率为9. 2%, 增长最快的是1955-56

收稿日期:2001-06-10

印度高等教育大发展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的较

作者简介:胡 凤(1964-) , 男, 安徽省来安县人, 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

111

大影响, 特别是美国教育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舒尔茨指出“在印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分别是受过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及文盲的3.

②2倍、5. 2倍和11. 9倍。”这种收入上的巨大差距激

得印度在独立后的几十年中工业迅速发展, 许多重工业、基础工业、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 如:印度的设备自给率从独立初不到10%上升到近90%, 不仅国内市场上的绝大部分消费品可自行制造, 而且还可制造飞机、导业生产到1966年就比1955年增加了一倍, 到70年代末已跃为世界第10工业国, 到90年代末印度总

体经济实力已名列世界第七。

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渴望。政府为适应这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也放宽了对邦发展高等教育的限制, 如:1956年通过的《大学拨款委员会法》取消了建立大学要中央政府认可的条款, 这极大地增强各邦办高教的自主权。

3. 人口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人造卫星、原子能发电等高新技术设备, 印度工种强烈需求就加大对高教的投入, 使其加速发展。弹、

3. 国家科技实力得到空前加强

由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印度每年约有20万名理工毕业生, 它拥有近6000所高校, 近2000所科研机构, 约350万人的科技队伍, 有6名印度人获得诺

贝尔奖, 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

人口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时面临的重要难题, 印度独立后人口迅速增长, 从1961年起, 每隔

10年人口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人口总数也从

独立后1951年的3. 6亿人增加到1981年的6. 85亿

人, 尤其是70年代以后每年净增达1000多万人。

印度还具有比较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 正在形成科技成果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处于世界前列, 尤其是在计算机研制和软件开发方面居于领先水平, 如:印度研制的每秒钟10亿次的计算机, 由于价格和性能均优于各国的同类产品,90年代中期开始向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出口; 软件业发展迅速,2000年出口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30%, 约为63亿美元, 举世闻名的H OT M AI L (免费电

由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往往可以得到一份较好的工作, 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因此, 人们都渴望接受一定的高等教育, 而巨大的人口基数对现有高等教育造成巨大的压力, 这迫使政府扩大规模, 加快发展, 以满足民众需求。

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给印度的社会、子邮件系统) 就是印度科技人员始创, 以4亿美元价格卖给微软公司的, 比尔・盖茨在考察印度后惊呼经济、教育、科技等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

1. 迅速地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

⑥“印度将会在21世纪成为软件超级大国”。

印度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大发展, 不仅在数量上从不到1000所高校, 急骤增加到70年代末的

4000余所,80年代末的5000余所, 而且高校入学人

印度高等教育在大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许多失误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结构严重不合理

数空前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同时在大发展期间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院模式建立的5所加尔各答大学、班加罗尔印度科学学院等高校, 经过发展已成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媲美的重点高校, 为印度现代化建设和科技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 极大地推动了国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印度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 独立后社会需要的是大量具有基本教育水平的发展初等教育。世界银行曾对22个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进行估算和比较得出:初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大大高于中等和高等教育。但印度却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上。

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各个五年计划中的经费所占比例为:“一五”期间为6∶1(比较符合国情实际) “, 二五”期间“、三五”期间两者为2∶1, 到“四五”至“六五”期间连2∶1都达不到; ⑦从50年-70年印度初等学校在校生数增加了近2. 1倍, 中等学校增加了近3倍, 而高等学校却增加了5. 5倍。

印度理工学院以及中央直属的德里大学、孟买大学、熟练劳动者和适量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急需大力

独立前在殖民统治下工业发展十分落后, 独立后新政府实行新的工业经济政策, 即加速工业化、扩大国营企业和小型工业、发展落后地区工业等, 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生产第一线所需的建设者。尤其是工科院校、科技大学等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 从而使

112

因此, 有时在一个邦内会出现高等教育比较发达, 而初等教育很落后的奇怪现象, 如:北方邦是典型的教育落后邦, 但在1977-78年度共有大学19所

(其中4所为国家著名大学) , 占当时全国大学数的16%。但它的初等教育普及率比全国的平均数还要

许多大学教师终年在外兼课, 有的甚至身兼多职, 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3. 失业现象严重

高等教育大发展对社会的就业要求也越来越高, 由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离, 学生毕业即失业。1950年在职业介绍所登记的失业者为33万人,1960年增至为160万人,1970年猛升至400万人, 出现了受教育者大量失业, 受教育程度越高失业率越高的所谓“过量教育”现象。据C. R. 巴罗尔统计分析1985约有57万科技人才失业, 其中75%为理科毕业生。现在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几万名研究生中许多人找不到工作, 能获得永久性工

ϖλ 作的只有55%左右。

低, 有数以百万的儿童未能进入学校接受初等教育。经济发展无法消化吸收过量的大学生, 以致于许多正如英国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指出的“战后印度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离开初等教育的坚实基础去

⑧大量发展高等教育, 这是一种‘蘑菇云’的状况”。

在高等教育内部也存在专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现象, 在高教大发展的50-60年代, 学校的人文、社科等专业占到80%, 而工、农、医科等其它专业仅占

⑨15%左右, 比例失调。

2.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随着高教的迅速扩充, 大学生数剧增, 而许多学校并不都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 致使学生学业成绩下降, 质量降低。通过对文学士、商硕士、理学士

(农) 、法学士、教育硕士、文硕士、理学士、理学士(工) 八个学科1962年与1949年的学生及格人数比

除了找不到工作的实际失业外, 还存在许多大学毕业生虽然有工作但学非所用或从事低级工作的现象。许多已有高学历的人员去从事要求较低的工作, 博士做学士的工作, 硕士去做技术员的工作等, 这对教育资源比较紧张的印度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浪费。同时许多人才需求部门也过分地抬高用人标准, 本科生可以从事的工作偏要硕士、博士去做, 技术员可以从事的工作却要大学生去做, 这反过来又刺激学生去攻读高学历, 高学历人越多又造成高学历人员就业竞争越激烈。

4. 人才外流严重

较得出:大多数学科及格人数在显著下降(20%左) ,

⑩只有少部分学科及格人数略有增加。

质量下降的原因有:第一、由于基础教育十分薄弱, 加之高校招生数的过度扩大, 高校的生源质量不是很好(当然, 少数名牌高校生源情况是好的) , 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业成绩; 第二、许多高校仍然是原来的办学条件, 没有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及时加强来适应高校学生剧增的要求。还有不少仓促上马, 突击升格而建立的高校, 办学条件就更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0年出版的《统计年鉴》显示,80年代末期, 很多发达国家高校生均经费为数千美元, 而印度只有310美元(同期中国为

750美元) ; 第三、在高校中有相当数量的私立学院,

由于失业现象严重, 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无工可作, 致使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或者到国外找个好的工作。据世界银行统计,1969-1979年外流到美国的5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中有37. 5万人来自发展中国家, 其中50%来自亚洲, 亚洲中主要是印度、菲律宾等国。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人才外流现象更加严重, 以每年10万人以上的速度在递增。另据印度科学和工业委员会1985统计在国外定居的科技人员已达到2. 3万人, 其中许多学生都是印度著名大学的优秀人才, 如:印度理工学院1986年就有

λ

35%的毕业生去美国留学。

ω

如:孟买大学1977年就有附属私立学院98所, 大学本部很难对其下属的这么多学院进行质量控制, 这些私立学院虽然较少要或不要政府投资, 但他们更多地是重视招生规模, 尽可能多地吸纳学生入学, 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并不把质量放在首位, 用在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方面的投入较少, 经费主要用于人头费用支出, 或落入股东、集资者之手。许多附属学院规模小, 管理松, 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第四、高校数和大学生数的剧增使得高校课程总量迅速增加, 高校教师紧缺, 许多学院都过多依赖外聘教师上课,

印度人才外流的主要去向是美国, 根据调查在美国外来移民中印度移民约占3%, 且只有3%的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中有75%

的人是大学毕业(中国移民中大学毕业比例为

55%) 。由于受到较好的教育, 印度在美国的移民中

生活在贫穷线以下的比例比来自英国在美国移民中

113

的比例还要低。在美国实行专门适合特殊职业的

H BI (具有专门技能或具有较高学位的人员) 签证方

人才外流情况有增无减, 愈加严重, 因此在印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培养许多高级人才, 另一方面大批的优秀人才外流至发达国家, 这又违背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初衷。

面印度人占了总额的20%, 这在100多个国家申请人员中是很高的。另外在美国硅谷中38%为印度人。高额的薪金、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得印度

ξλ

注:

①④⑧⑩ωλ 赵中建《战后印度教育研究》:,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第143、41、145、154、152页。②M. L. G upta ,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Education :A Case for C orrespondence Education , The Education

Quarterly , July 1977,P. 10.

③李德昌《印度的人口问题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南亚研究季刊》, ,1987年第1期。⑤⑥ξλ 清 早《印度::亚洲的另一只醒狮》《南风窗》, ,2000年第6期。

⑦赵中建《略论初等教育:、扫盲教育和人口增长关系》《教育科学》, ,1991年第4期。⑨曾天山《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失误浅析》:《外国教育研究》, ,1990年第1期.

(武汉) ,1992年第2期。ϖλ 王伟龙《独立后印度高科研发展回顾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

ξλ 李长吉, 安双宏《印度研究生的失业情况及其对策》:《外国教育研究》, ,1998年第1期。

责任编辑:林一哲

〔上接第78页〕注:

①《圣经》中一人物, 为亚伯拉罕与夏甲之子。夏甲为亚伯拉罕之妻撒拉的使女, 后来夏甲与以实玛利被撒拉逐走, 住在旷野里。见《旧约・创世记》第16章第1-6节、第15-16节、第21章第9-14节。

(1991年版) 庇才教授主编的附录。②洛勃特・舒尔曼《德莱塞与美国资本主义动力学》, 载《嘉丽妹妹》

③60年代前有关对德莱塞的毁誉, 可参看龙文佩《德莱塞评论集》。另参见迈克尔・高尔德《我所知道的德莱塞》, 载《译文》1955年12月。

④德莱塞《关于我自己》, 转引自贝顿・拉斯科《西奥多・德莱塞》, 纽约,1925,38页。另参见列亨《德莱塞年表》, 载许汝祉译《嘉丽妹妹》的《附录》, 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

⑤列亨《德莱塞年表》, 载北岳版《嘉丽妹妹》的《附录》。

⑥E lliot , Em ory , C 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 tates ,New Y ork :C 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88.

476.

⑦Orlov , Paul A. An American T ragedy :Perils of the Self Seeking “Success ”, London :Ass 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 1988. 51.

⑧Lingeman , Richard Theodore :An American Journey , New Y ork :John Wilex &S ons , Inc , 1993. xv.

责任编辑:吴章胜

114


相关文章

  • [开辟新航路]教案
  •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 开辟新航路(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结果和影响:了解和掌握四次重要远航的经过,以及西方能够远航的可能性: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资本主义 ...

  • 世界文化史复习资料
  • 1.为什么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是人类所发明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字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了文字,人类可以更好地交流思想.总结生产经验.发展科学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文化艺术. 有了文字,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记录历史.积累文化 ...

  • 论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及其原因
  • 论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及其原因 摘要: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并在中国传播了十分长的一段时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佛教发源地--印度,佛教也经历了产生.兴盛.衰微.溃灭和复兴的复杂多变的历史过程.读史使人明理,纵观佛教兴衰,其中原因耐人寻味,佛教也在世界宗教发展史上写下了独特的篇章. 关键词:印度: ...

  • 环境社会学论文
  •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试题专用纸 世界作物传播与人口增长 高建臣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由于复杂的自然因素,旧大陆与美洲澳洲新大陆的生物群落大不一样.地理大发现开 启了全球大交流, 其中包括农作物大交流.1493 年9 月至1496年6月,哥伦布率西班牙船 队进行了第 ...

  • 2-1 新航路的开辟及影响
  • 2-1 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开拓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条件)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必要性) ①根本原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金银作为货币,需求大增. ②社会根源:整个社会狂热的追求金银,<马可·波罗行记>煽动欧洲人到东方寻金 ③商业危机:奥斯曼 ...

  • 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后强盛不再的探索
  • 题目: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后强盛不再的探索 摘要: 探索大国衰落的过去,是因为我们必须领悟大国崛起的奥妙.而如此深刻的教训,只有英国短暂.磅礴却跌宕的历史才能给予. 在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后,英国在维多利亚时期1达到了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同时也达到英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当时英国的经济占到了全球的70 ...

  • 教案: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 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白,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都是最有力的证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 ...

  •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辅导讲义(学案)
  • 2013届高三培优讲义-第3讲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 1."蒸汽时代":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②重大发明创造:③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④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2. ...

  • 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导学案
  • 历史必修二LS1010-0403-016 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导学案 主编人:胡子文 审稿人:胡子文 审核人:向秘海 审批人:熊中庭 姓名 小组 自评 互评 [学习目标] 能了解荷兰.英国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能了解荷兰资本主义发展及特点,认识荷兰作为"海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