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国近代化历程

第二编 感悟中国近代化历程

单元六 晚清的近代化转身

【考情报告】

考情分析:

由于近代史所占分值比重较大,故本单元为重点复习内容之一。近五年涉及本单元的广东高考试题有以下特点。从考试内容看,政治、经济、文化都是考查的重点,且侧重综合考查。从史学理念看,偏重用现代化史观分析晚清的转型特征。从命题技巧看,侧重对晚清宏观特征的考查,不拘泥于细微具体的知识。从材料来源看,近代史材料丰富,年年都出现新颖别致的材料,尤其侧重从社会史角度选择材料入题设问。从对历史事件以及人物的评价看,近几年在高考试题中体现了许多新观点,新角度,新看法。如对义和团运动的新评价,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新看法等等,体现了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和多样化的观点。

备考策略:

1.教师应以现代化史观教学,帮助学生利用现代化史观的方法理论分析近代历史事件。要大胆从过去的革命史观和一味强调阶级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2.备考时应从大处着眼,注意晚清近代化转型宏观线索的梳理和晚清转型的世界性,将中国近代史放到世界史的视野下进行复习整合。

3.试题命制要注意材料的广泛性,扩大史料收集的范围,强调社会史角度入题。

4.教师要扩大视野,了解近代史研究的一些新观点、新视角,在课堂教学中介绍给学生。

【单元特征】

晚清时期(1840-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在短短半个多世纪里中西之间、新旧之间矛盾交织,在经历了剧烈的阵痛之后维系了几千年的社会结构轰然倒塌,中国实现了一次并不华美的近代化转身。

正因为晚清的矛盾是如此之复杂,因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民族主义者看来,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抗争史;在自由主义者看来,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思想启蒙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近代史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现代化学者认为,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西方的冲击下逐步实现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自由化的历史;文明史观学者认为,在遭到强大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农业文明及其上层结构、意识形态发生剧变,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文明冲突论者认为是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明和东方儒教文明冲突斗争的过程;全球史观学者认为是中国从孤立走向世界,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总体来看,各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局限性。如现代化史观强调的是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历史的共性,而民族史观强调的是中国近代史的特殊性。

晚清时期表现了社会转型期许多二元性的特点。它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和

突出的新与旧、中与西、进步与保守、现代性和传统性等因素的混杂并存与对立.并且对立双方在不断

地消长或反复着。

1.政治领域: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动融入世界。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古老的政治体

制不可避免地发生动摇,而这种动摇最早是从民族危机开始的。西方的侵略引发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的

探索。农民阶层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尽管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没有实质影响,但它们是民

族危机和反侵略的真实写照。士大夫阶层在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仍反应迟缓,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结束才真正认识到中西文明的代差,掀起了洋务运动,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后产生的

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民主的要求,发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开启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因此,近代中国人的两个政治追求就表现为“民族独立”与“民主自

由”。

2.经济领域:19世纪40年代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和工厂制度带来了超强的生产能力,

英国急于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古老富庶的东方古国就这样被西方工业国家用武力打开了大门,纳入到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里。在轰鸣的机器声中,洋货充斥中国,千年不变的小农经济终于发生了松动。农民、

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在痛苦的呻吟声中,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这种变动体现在: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

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通商口岸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生产,近代工业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并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人口流动加快等。

3.思想领域: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中国古老文化第一次面临“千

古未有之变局”。 在中与西、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现代与传统混杂并存,矛盾对立中,双方不断地消

长或反复着,表现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在救亡图存的主题下艰难的开启了近代化的征程。

林则徐率先开眼看世界,洋务派践行“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派力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

山提出三民主义,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理想与追求。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二元结构,始终存在着东学

与西学,进步与保守,传统与现代的斗争;从主题看,救亡图存贯彻始终;从空间上看是一个西学东渐

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影响范围看,受影响的主要是传统的士阶层(知识分子)。

晚清时期是思想启蒙,民主、独立、自由、平等意识觉醒的肇始。

【单元精讲】

●政治文明:

一、列强侵略——传统政治体制没落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抢占海外市场;②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国家富庶;③清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④导火线:虎门销烟。

(2)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

(3)影响:①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③传统政治体制面临危机,人文社会及经济结构裂变;④中

国历史进入近代史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西方列强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

(2)结果: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3)影响: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现代化(洋务运动)启动。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向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极力开拓领土及市场;②导火线:朝鲜

东学党起义。

(2)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①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民族危机加深;②刺激各阶层救亡运动的兴起;③揭开

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③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宣告洋务运动失败;⑤促使中国政治现代

化启动(戊戌变法)。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起因: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朴素爱国,文化冲突,盲目排外)。

(2)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加深中国人民的苦难,推动清王朝的政治现代化改革(清末新政)。

5.对列强侵略的评价

(1)西方角度:①实质上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②为西方资

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是西方工业文明及其现代政治文明、文化思想传播的过

程。

(2)世界角度:世界进一步由分散走向整体,扩大了世界市场。

(3)中国角度:一方面,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另一方面冲

击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促使传统社会结构逐步解体,中国进入近代社会。

二、政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的探索

(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②洪秀全创立拜

上帝会。

(2)太平天国的治国方案

传统的方案——《天朝田亩制度》:①主要内容——平均分配土地。②评价——是太平天国的建国

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③具有空想性。

现代化的方案——《资政新篇》:①洪仁玕提出改革的方案。②内容——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等;

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文化教育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等。③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

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现代化方案。

(3)结果:被中外联合镇压,《资政新篇》没有实行。

2.戊戌变法——政治现代化的启动

(1)历史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阶层要求变法图存。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具有共同的利益要求——发展工商业)。

③维新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

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内容包括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军事上编练新

军,发展海军;文化教育上兴办新式教育,设立报馆等。改革最终失败。

(3)历史意义:

①是一场极具鲜明爱国色彩的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具有进步意义,标志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始。

③是近代中国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社会风气,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辛亥革命——现代政治体制的初步建立

(1)背景: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决心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酝酿准备:

①组织: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创立。

②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成立湖北军政府。一个月内,全国十几个省响应起义,宣布独立,

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4)民主共和政体的创建:

①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

国纪元。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颁布,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责任内阁和三权分立的原则,

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自由权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5)评价:

积极:①政治上,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临时约法,推动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②经济上,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工业化进程。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民主共

和思潮的普及。

局限:①辛亥革命后创立了中华民国,但对底层社会结构及思想文化并没起到革命性的影响。②辛

亥革命推翻了一个旧体制,但却无力维护新体制,导致中国长期的军阀混战。

●经济成长:

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

1.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西方工业产品充斥中国。

(2)表现:①农业:在洋货的冲击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分离。②手工业:在强

大的机器大工业的冲击下手工业者纷纷破产。③城市:传统手工业市镇逐步衰落,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发

展起来。④商业: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一些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城市纷纷出现,买办商人(洋商代理)

出现。

(3)特征:①是在外力(西方工业文明)的作用下,传统经济结构才逐步解体的。②自然经济解

体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③具有地区不平衡性。

2.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主要内容:创办军用企业、民用企业、近代教育和建设近代海军。

(3)思想:中体西用

(4)评价:①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②刺激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洋务派为培养人

才兴办近代教育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为西方近代科学和社会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

件。④未实现富强,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原因:自然经济解体的加快;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主要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4)特点:①主要集中在沿海及通商口岸。②以轻工业为主。③资金及技术力量薄弱。④容易受

外国企业和本国旧势力的双重压迫。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②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提出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

危机;③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严峻的形势下允许开办工厂。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后)。

(3)影响:①促进中国工业化进程。②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阶级基础。

③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特点:新旧交织、中西交融、地区差异。

表现:铁路、水运、邮政、电报等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报刊、电影大众传媒的出现。西式建筑、

饮食、礼仪、服饰、语言等在通商口岸出现。

●思想文化:

一、时代特征——社会转型时期

1.政治上,主权沦丧,民族危机,君主专制动摇。

2.经济上,工业文明冲击,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3.文化上,西方文化思想传播。

二、思想历程

(一)观察西方——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1.背景:民族危机、统治危机、救亡图存。

2.概况:①林则徐:设译馆,译报刊、书籍,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②魏源:编写《海国

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影响:“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救亡图存成为思想主流。

(二)学习器物——中体西用思潮(19世纪50—90年代)

1.涵义: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自强求富。

2.阻力: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实践:洋务运动。

4.评价:①冲击保守观念,传播西学。②局限于器物层面。

(三)学习制度——立宪与共和

1.维新思潮(19世纪90年代)

(1)背景:①政治上,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②经济上,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力量壮大。③思想上,中法战争后,早期维新思想产生。④外部原因:西方政治思想的传播。

(2)核心思想:改良政治,君主立宪,伸张民权。

(3)概况:①康有为:改良政治、君主立宪、托古改制、传播西学。②梁启超:君主立宪、宣扬

民权、培养新民。③谭嗣同:批判君主专制,宣扬自由平等,冲决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④严复:

宣扬进化论,倡导变法维新,系统介绍西学。

(4)阻力:顽固势力及洋务派反对改良政治。

(5)影响:维新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2.民主共和思潮

(1)主张: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其含义是指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解决土地问题,发展资本主义。

(2)影响:民主共和思想逐渐取代维新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指导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制

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变迁产生深远影响。三民主义也是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愿望的集中体现。

【诱思探究】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重要一环,因此要考察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就

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从世界形势看,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殖民运动是当时世界的突出

特征。从文明形态来看,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具有保守性,而西方的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具有天

然的扩张性。从历史发展大势看,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是不可阻挡的,中国要么主动,要么被动融入世

界。从时间节点看,19世纪40年代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开拓世界市场,而中国人口多、资源

丰富,国家富庶,是理想的商品市场。从对外政策来看,英国奉行的是殖民扩张政策,而中国奉行的是

闭关锁国政策,两者必然产生矛盾。从外贸情况看,在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这明显违背

英国的初衷。英国在正常的通商要求被拒,而非法的鸦片走私被查的情况下诉诸于战争。正因如此,在

英国人看来鸦片战争是一场商业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侵略战争。

●晚清社会的新变化

(1)传统政治体制发生动摇。(2)宗族社会面临挑战。(3)新的社会阶层形成。(4)自然经济逐

步解体,机器生产逐步扩散。(5)传统市镇衰落,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发展。(6)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动

摇。(7)西学东渐。(8)社会生活西化。(9)人口流动加快。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民族危机加深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的结果。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制度,为中国民族工业的

发展开辟了道路。但辛亥革命并没能真正实现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的理想,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

社会结构,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

近代史起点:民族角度:1840年,经济角度:洋务运动,政治角度:维新变法

现代史起点:政体角度:辛亥革命,革命性质:五四运动,民族独立1949。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顽固派坚守的“夷夏”

的陈腐观念,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它促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开始向现代转变。

(2)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3)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

(4)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外交、军事和教育的近代化。

●民族工业的概念及其历史地位

1.概念:广义的“民族工业”指中国人创办的近代工业。狭义的“民族工业”指由民营资本创办的

近代工业。一般而言,民族工业即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2.地位:(1)从经济上看,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

展方向,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

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国共产党

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传统正统

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

义工业的特点使之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守旧势力和

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1.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的。它并没有停

留在思想层面,而是通过戊戌变法在政治上加以实践,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反映了中

国人民反帝反专制、追求民主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体现了刚刚得到初步发展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

求。

2.维新思想是深入学习西方的表现。它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潮所局限的物质科技层面,而将学习的内

容延伸至政治制度领域。维新思想家在政治上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在经济上要求发展

资本主义,鼓励工商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3.维新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维新

思想家开学会、办报刊、与顽固势力展开论战,宣扬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单元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

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强调的是历史评价应该 ( )

A.以中国经济水平为标准 B.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

C.以民族优越理论为依据 D.从内外两个方面去认识

2.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男无伦,妇

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俱发蓝。”下列哪项分析不符合史实( )

A.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B.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C.体现了思想的落后和保守性 D.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右图),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

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

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4.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

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

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

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 )

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5.“学生批(披)洋衣揖(作揖)孔孟”的现象最早出现于何时( )

A.清初 B.清末 C.民初 D.民末

6.1877年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当地(中国)商人往往将装满货物的商船挂‘洋头’卖狗肉式地

‘过继’给任何一位欧洲人,佯装货物是他们的”。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

A.欧洲人享有高于中国人的特权 B.中国产品缺乏信誉

C.欧洲抵制进口中国货物 D.欧洲企图向中国倾销商品

7.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

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

集中报道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8.右图是近代日本绘制的一幅所谓“日本国”地图,与其有关联的历史事件

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甲午中日战争

C.珍珠港事件 D.九·一八事变

9.右图为1877年《申报》刊出的一则广告。从这则广告中,你能得出的有效历史信息有( )

A.清朝末年,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光绪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已经产生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 D.虹口发昌铁厂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机器大工业 10.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11.“闻浙抚冯星帅,特电谕各属,以后属员谒见上司,但长揖,谈话自称官名。如县称知县,州称知州,不必谦称卑职。”这条新闻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中期 B.清朝末年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

12.下图是一份开销清单,开具这份清单的人可能是( )

杂支清单

购大鱼雷艇等项 7434.887787两 购驾驶学生应习各种洋书 726.148两

购后膛钢炮 965.839635两 北洋水师公费银 1576.6666两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13.据1887年《海关报告》,牛庄土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公斤)售价仅

白银57两。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

A.洋纱因价格优势更具竞争力 B.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D.刺激的了洋务运动的产生

14. “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主张可能出自于( )

A.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派 B.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派

C.戊戌变法后的保皇派 D.抗战时期的蒋介石

15.右图漫画创作于1909年,反映了当时的政局,请为其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 )

A.《袁世凯——白脸的跳梁小丑》 B.《五四时——黑白颠倒的世道》

C.《共产党——要把乾坤扭转来》 D.《清政府——内外的两种面孔》

16.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期间,洪秀全写了一件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御诏表达的

核心意思是:感谢洋兄弟灭清妖。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 B.洪秀全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

C.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严重 D.洪秀全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

17.张謇说:

“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

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18.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应诏统筹全局折》 D.《海国图志》

19.“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流行一时的思想观点,它主要阐述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器物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B.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 “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20.1871年美国《纽约时报》描写广州“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A.广州是当时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 B.广州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已经瓦解

C.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 D.西方文化取代传统文化成为主流

21.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22.近代以来,许多人士投资近代企业。从下表中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

1840到1894年间投资民族企业的人数比例表

A.部分官僚、地主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B.民族资本来源多样化

C.部分投资者来自国外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23.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介绍人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自主性增强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西式婚俗广泛传播

24.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对梁启超 “开民智”的理解有误的是( )

A.举办新式学堂 B.创办新式报刊 C.鼓吹民主共和 D.传播西方思想

25. 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的( )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二、非选择题:

26.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摘于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语录

材料二 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而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刀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商战》上,《盛世危言》卷3

材料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的创新分别是什么?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2)材料表达了中国早期维新派什么强烈的愿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简要回答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27.阅读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地理上,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具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利地位。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他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

——马汉[美]《海权论》1890年出版

请回答:

(1)请提炼出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并在世界范围内用至少三个史实加以论证。

(2)根据材料二,马汉对“外部海上国家”的建议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3)试推测马汉所谓“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主要指什么?西方国家由此得到的益处又有哪些?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

◎单元六

1.B 2.D 3.D 4.D 5.B 6.A 7.D 8.B 9.B 10.B 11.B 12.B 13.A 14.A 15.D 16.A

17.A 18.B 19.C 20.C 21.D 22.D 23.B 24.C 25.C

26.(1)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和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英国: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成功;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思想;美国:美国民主制度;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2)愿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方式: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主动对外开放,逐步加入了世界市场。影响:近代被迫开放后,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但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灾难深重。改革开放后,与其他国家平等互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3)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

27.(1)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或加强海洋控制。论证:西、葡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成为当时的海上霸主;17世界荷兰掌握了海上霸权;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并成为世界殖民霸主。(2)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理由:长江具有特殊战略地位,通过控制长江可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3)中国:西方势力的深入,会引起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变化,促进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的发展。西方:西方各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急需寻找海外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控制中国满足了其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要求。(4)重视海洋权益的维护,保护海上贸易通道,重视海防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11


相关文章

  • 初三历史中考经典 材料题
  • 初三历史中考经典材料题 1. 首都北京见证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展示了现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2. 从古到今,桥梁与人们和活动紧密相依,有些桥梁不仅体现了建筑艺术之美,而且承载了国家和民族或辉煌灿烂或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 [民族自豪] (1)依据资料卡结合所学知识,写出 ...

  • 参加七一晚会感悟
  • 6月20日晚上,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参加了分行在中山党校隆重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会上,全体党员一起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以及工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且会议还为在座的各位党员奉上了精彩的舞蹈民乐歌唱表演.让每一位党员同志都能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巨大喜悦 ...

  • 爱国歌曲班班唱主题团日活动总结
  • 在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和谐校园建设,提高青年学生爱国意识与爱国之情,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引导广大学生牢记历史,不忘使命,感恩祖国。校团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爱国歌曲班班唱”主题团日活动。 法学院团总支积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制定计划,广泛动员,深入开展,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主题团 ...

  •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概述 一.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是第一.二单元的逻辑延伸.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知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特性,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体会熔铸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 ...

  • 关于祖国六十年变迁的感悟doc
  • 关于祖国六十年变迁的感悟 通过国庆期间的首都博物馆之旅,以及从电视上看到的有关祖国六十年的相关节目,我对祖国六十年的光辉足迹,有了更细致.更具体以及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祖国迎来了她60岁的生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沧桑与落后苦难 ...

  • 20**年张家界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16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 .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2.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底蕴.隋朝时开通的贯通南 ...

  •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 浅谈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姓名:何春葵 学号:1000705211 班级:10小教2班 (一)诸子时代.先秦最突出的美学思想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由于伦理美学思想本身的不足, 因此产生了与之对立或相补充的其他学说, 并构成了以儒家为中心而向外辐 ...

  • 鸦片战争说课稿
  • 说课稿 <中英鸦片战争> 卫辉市实验中学 赵 峰 <鸦片战争> 一.教学定位:<鸦片战争>的教学定位是:掌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认识中英鸦片战争是一次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依据 ...

  • 中国梦教育梦读后感
  • 走好每一步实现心中梦 --读<中国梦教育梦>有感 杨跃 一本书.一段思绪,一支笔.一个梦想.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百年来的期盼,数代人的夙愿,都在当今华夏每个人的中国梦里. 读北大学者所著的<中国梦 教育梦>,感悟万千.教育是中国真正的命根子,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百年来中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