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技术创新必须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贡献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要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开发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障碍。因此,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支持鼓励企业尽快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企业;主体地位;技术创新      1 技术创新必须坚持企业主体地位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是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进行技术创新,必须把企业作为主体。这是由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以及国民经济主体的内在属性所决定了的。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利益分配的主体,成为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主体。      2 我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      2.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   一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乏不断创新的动力和压力,许多企业科研机构不健全、科研活动少,我国仅有39.8%的大中型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只有56.9%的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二是企业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能力差.我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0.03,而日韩等国高达1:3(即消化吸收二次创新的投入相当于引进投入的3倍)。三是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而国外大企业科研开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10%。第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比较差。比如,我国机械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是10.5年.开发周期是18个月;而美国同类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是3年,产品开发周仅仅3个月。      2.2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   企业之间、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严重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企业之间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和配套体系,长期以来倾向于同政府之间的、纵向的、传统的、封闭的联系.忽视跨企业、跨产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倾向于企业的单向突进。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活动,科研院所和高校无法参与,反之,科研院所和高校承担的国家科研任务,企业也没有渠道参与。同时,企业很少参与和支持高校院系、专业学科的设置、改革,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验室的积极性远不如跨国公司,以致知识、技术信息很难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共享,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无法共享社会关系网络所带来的创新聚合效应。      2.3 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①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②缺乏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③中介机构数量多.规模小,运作不规范。因此,中介服务体系优化整合社会资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而且.我国技术创新的融资环境较差,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民间风险投资不足,以致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困难,技术创新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缺乏充足的创新资金。      2.4 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府职能发挥不足   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划缺乏统筹协调。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方忽视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过分强调行政区划的作用,没有把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有机结合;地方政府片面强调本地区的比较优势,造成许多地方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雷同。而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的雷同致使企业之间不能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技术的关联度低,结果不仅弱化了技术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加剧了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创新乏力,根本无法形成具有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地方产业集群。此外,我国许多地方在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政府支持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也都不完善,不利于高效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      2.5 尚未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文化   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追求“以义为上”、“以礼为至”和“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人生价值观,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分别推崇“无为而治”和“禁欲主义”。这些理念从社会伦理道德角度看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与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神秘好奇、尊重人性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显示是相悖的。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一味追求以记忆背诵为主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而忽视对学生勤动脑、多动手、勇于实践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中缺乏创意。许多企业缺乏积极向上、团结进取、敬业爱岗、具有创新精神和有效激励制度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3 推动我国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对策建议      3.1 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二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国家科技计划要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参与。三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四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方向,深化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之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五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中小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3.2 探索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   改革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模式,消除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继续推进科研院所转制,引导科研单位实施科技产业化,引导科研院所向产业基地集聚,使优质科技资源与产业基地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机构摆脱原有单位文化氛围的束缚,从科研文化走向产业文化;依托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建立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实体或虚拟型的研发机构,促进科技要素聚集;加快大学科技园区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建设,使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鼓励企业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转制科研机构或大企业,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和行业工程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如在若干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

联盟等。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开展区域产学研结合的有关试点工作。      3.3 加快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二是现代企业组织制度,三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要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层面上抑制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引导更多的企业关注更加长远的技术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要积极探索工资管理制度和经营者分配制度改革,使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倾斜,向取得创造发明成果和技术革新成果的科技人员倾斜,推进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首先,要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其次,要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再次,抓好管理的关键环节。      3.4 积极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   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采取制定政策、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提供服务等多种措施,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60条配套政策及99条实施细则中,约有三分之二与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有关,其中有多项重要的突破点。比如,在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的税收政策方面,提出允许企业按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且使政策受益范围从工业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在金融政策方面,提出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务院批准的软贷款规模内,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用于项目的参股投资;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特别融资账户,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参股投资和项目投资提供资本金。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自主创新试制品或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政府进行首购。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方面,提出了限制盲目、重复引进,重点工程项目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由项目业主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工程项目审批和核准的重要内容。这些政策对激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落实《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是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及《规划纲要》的关键环节,也是未来较长时期内科技工作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科技部门要与有关部门一道,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出发,认真抓好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的落实工作。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落实政策的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实施过程的协调统一;二是建立中央和地方政策落实的联动机制,把国家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三是建立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机制,使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切实发挥作用,使广大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及科研人员充分享受到政策实惠;四是建立政策跟踪研究和不断完善的长效机制,使各项政策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的政策体系。      3.5 加强企业研发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   ①优化企业研发条件。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地,并通过科技计划等形式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要试验设备等都要面向企业开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②加快企业研发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关键。抓紧落实《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关于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的措施,着力营造企业培养和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引导和激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二是调整和充实人才培养方式,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造就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措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型试点企业应当大力推行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长效机制,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和事业吸引人才,聚集人才。


相关文章

  • 中国风险投资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论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型投资机制和投资方式,其发展不仅需要有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更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的支持.目前风险投资存在的只要问题是风险投资主体单一.资本来源渠道狭窄.政府对风险投资业的扶持力度不 ...

  •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提示]此题的论点在于,必须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讨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通过论述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得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 ...

  • 高职教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与对策
  • 李建求 一 要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缩短中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关键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步伐.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只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以近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作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高新技术 ...

  •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民营经济又有了新的要求,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以及金融体制改革都成为当下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发展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民营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首先,民营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 ...

  •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一.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1.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2.利率市场化: 农信社如何利用利率"杠杆"进行风险控制 3.利率市场化与货币市场发展 [提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中 ,还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 ,货币市场发展 ...

  • 科技进步与对策分析报告
  • 信管专业综合实践结课论文 项目名称:<科学进步与对策>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指导老师:张江朋 小组成员:韩晶 颜蓉 王悦 提交日期:2016.1.6 摘要 科技进步是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持续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 ...

  •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及对策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总82期) 2009(4)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及对策 张惠玲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4300 ...

  •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 浅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海外投资获得了显著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海外投资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地区分布不尽合理, 投资规模小, 经济效益偏低; 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 ...

  •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 论文题目: 派斯学院 课程论文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分析 学生姓名: 学 号: 2010301322 专业班级: 10工管3班 课程名称: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完成时间: 2013年6月10日 教师签字: 批改日期: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 班级: 10级工管3班 姓名: 学号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