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它在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学习和研究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可以引导学生形式发现的力量。” (一)运用动机原则,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的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在这一基本概念中的“引起”、“维持”和“导向”是三个至关重要的词语。“引起”在句中的含义是:动机是人类行为的直接原因,行为是动机驱动的;“维持”是维护保持的意思,带有排他性,是说动机能够使得他引起的行为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而使得行为有一种持续性;“导向”是引导、指向的意思,是说动机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特定的目标和方向前进。因此,这三个关键词的含义正好揭示了动机的三大机能:即“引起”揭示了动机的“始发机能”,“导向”揭示了动机的“导向机能”;而“维持”则揭示了动机的“选择”和“强化”机能。

人的各种活动,是由不同的动机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的。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的构建其知识体系。我们所说的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目的的一种内部动力,他制约着学生学习教材的积极性,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长效性。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外来动机(诸如奖励、分数、名次等等),作用比较短暂;只有内在动机才会起长效作用,比如,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是学生具有的共同特征,也是激励学生自我探索,获取科学知识的心理因素。

不是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学习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

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所谓枯燥无味的讲授,超越接收能力的内容,以及陈旧呆板的工作,必将抑制学生的求知欲望,窒息其探索意愿,加重学生的负担。

(二)强调结构原则,注重新旧知识以及学科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纲举而目张”,当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易于理解、领会知识整体,使个别事实与知识结构发生联系,对已学的基础知识实现普遍迁移;缩小“基础”知识与高级知识之间的差距,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讲授中,应该抓住重点,着重把基本概念、定律中的关键字眼讲透,并配合练习加以巩固。对于不同难度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通过语言、模型等各种途径,深入浅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难点的突破,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问,仔细分析“难”之所在,抓住学生模棱两可的地方重点突破,通过适当的简化和类比,加深理解,直到弄通为止。对于那些较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既可以过一把教师瘾,鼓舞他们学习的信心,又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布鲁纳的教学原则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的方向,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我们必须联系教材及学生实际,自觉的利用和有效的处理,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教学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观,即侧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外部行为。通常是以是否记忆了书本知识和是否会做题目等作为衡量的标准,但不明确这些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从心理特征上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能力及心理指导,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能破除教学中“自我中心”,有利于促使师生双方“自我发展”,使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强调教学目标的行为化的影响下,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倾向,侧重于考察评估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而对学习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这种教育方式对终身人格产生影响的研究关注不足。受其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应用中,也存在着只注意采用行为目标的具体描述(如传统的教学环节)和系统分析方法(如演绎、归纳法等)的现象。而忽略了在教学设计中心理形成内部机制和心理调节的应用问题。实践表明,教学设计中对心理认知规律的尊重,能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改善学生认知结构,并提高认知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外部行为能力的加强,而且使教学设计的实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学习动机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知道,人类的行动,常被各种复杂的动机所引起,饥和渴,爱和恨,名和利都可以引起个体的活动。人的行为的动机,一部分是生而具有的,一部分是由学习得来的。动机产生于需要,学习动机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需要,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需要。从社会上说,不进行教育和学习,不继承和发展前人积累的经验、知识、技能,物质和精神活动就要停滞不前,人类社会就不能延续和发展。从个体来说,不学习就不能维持基本生活,更不要说发展和提高了。所以从根本上讲,学习动机是社会和个体的这种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或愿望,它对学习起推动的作用。学习上的自觉性,

就是指学生对社会和教育者的要求及其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使其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后所产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又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教师教学效果的高低都有着密切关联。研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都将有所裨益。动机(Motivation)一直被认为是外语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也普遍认为,学习动机越高,学得就越快,学得就越好。例如,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英语知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外部诱因是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因素。例如,学生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受到师长的赞扬、同学的羡慕,因而使其受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直接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培养也就是要把社会和教育向他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少有学习需要到自觉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把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也就是把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发动起来的过程。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采取有效的组织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丰富的英语知识与良好的英语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激发学生 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带有求知欲望的火花,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毅力,最终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结合英语学科本身具有的内在兴趣,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入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千百计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从生命内部去点燃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总之,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就一定能够找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多年来,我们学校的英语高考成绩总是名列全市前茅,为全国重点外语院校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这些成绩的取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不仅仅是提高了英语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英语的意识,使之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的需要。

、“创造性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性设计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启动思维,集中心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什么叫圆?②什么是圆的直径?③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④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等。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折圆、画直径、量直径与半径等实践操作,探讨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掌握知识。整个认知过程都是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始终以积极心态去探究和发现。同时获得问题解决的愉悦体验。这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要创造性地发现并提出问题,必须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途径,必须经过分析、判断、推理等创造过程;要得到最后的正确答案,还必须经过综合、归纳、概括等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反过来,学生的分析、观察、操作能力提高了。提出的问题就更加深刻,更富有新意;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后续学习就会更富有创新。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该模式是采用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特别重视创设合作情境,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动手、讲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学会倾听、接受别人的思想表达,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境界。这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有利于进行个体化教学。新“创造性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各层次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问题。在发现数学问题中,学生可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不同程度、不同表达水平的学生分别回答、讨论、反馈。让各类学生都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讨论时创造机会让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先发言,利用他们掌握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讨论。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归纳知识时,发挥水平较高学生能创造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

5.促进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本模式的最后环节是多元化的学习评价。这是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和创新的动机,使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并迅速转化为能力。如课堂教学中,每一步骤都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课堂练习采用学生自我校对、互相校对的评价办法;课堂结束前,可让学生自己小结,谈谈各自的收获和感受。学生根据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6.促进教师课堂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新模式对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课堂上的“权威人士”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的宽松课堂环境。其次,教师必须具有深入领会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的能力。再者,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文化素养,便于自己组织参与学生创造性提出各类问题的探索研究。最后,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和教学机智,并善于创设各种课堂情境,以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因此。新“创造性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思想、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十名现象”真实的显现了我国教育的弊端,经济要全球化,教育同样也要国际化。因此我们的成长教育应该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世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除学科成绩外,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也一样重要,对待教育改革我们不能看形式、在系统内部折腾。

一般说来,“第十名”具有较好的智商,同时又不是死读书,在学习的空暇能够发展成功智力,所以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有幸的是,成功智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平时可以尝试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提升自己对事件的判断力;尝试从事一些从未做过的行业,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这一概念明确了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使用的;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需要的;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是由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技能构成。

学习策略一般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认知策略是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考虑的,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它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的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它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它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社会利用策略。

要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是关键。中小学生学习方法不胜枚举,这里仅提供部分较为常用的方法供教师参照。我们根据学生掌握知识一般过程来介绍在不同的阶段可以使用的学习策略。人们掌握知识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获得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和应用知识阶段。下面就根据这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二)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解决问题是由处理问题时所涉及的种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构成。既涉及思维或认知的成分,也涉及情感或动机成分,还涉及行为或行动的成分。例如,学生上课听讲是认知成分;听讲的认真程度是情感成分;把学习内容记下来是行为成分。其中,情感成分是动力系统,它不仅对认知成分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而且也制约着行为成分能否得以实施。

与问题类型相对应,问题解决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作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典型例证。

在学习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重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

为了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我决定做到: 1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理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采取多媒体手段,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及时的点拨和指导;3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4根据教学内容多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5多创设任务型教学,为学生开口讲英语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备课时注意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出科学的设计,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时时为自己充电,与新课程同步发展决不能落后于时代,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学习策略和知识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学习策略的英语教学首先应考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该教哪些策略,策略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据研究策略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使用最普遍的策略;②、使用最有效的策略;③、使用容易学的策略。

最后,明确教学策略的教学要素

总之,学习策略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它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摸索、研究,而且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去积极引导、渗透。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策略的运用方法并将迁移到其它学科中去,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处于不败之地。

品德不良学生是指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这种学生在学校中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是,对这种不良品德的矫正,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学校的德育也有重大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把它当作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教育实践证明,品德不良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采取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征的有效措施,讲究教育艺术。这些措施大致有:

1.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

品德不良的学生,由于经常受到批评、挖苦和嘲笑,他们一般都比较敏感,存有戒心和疑虑。常把老师的善良愿望误认为是对他们的吹毛求疵,把学校的教育看成是对他的“镇压”。把学校和老师对他们施行的教育看成是“整”他们。这种心理的障碍不消除,教育工作就很难收到成效。要消除这种不正常的疑惧和对立情绪,教育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诚恳地帮助教育他们。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师和学校是爱护他们的,对老师产生信赖的情感,扭转师生之间不正常的关系,互相信任,才能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所以,老师的威信和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是纠正不良品德的重要心理因素。

2.提高道德认识,增强是非观念

品德不良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由于某些条件的强化,日益巩固,以致形成错误的意向,支配他们错误,甚至一错再错,也不感到内疚和后悔。其主要原因是缺乏道德认识,是非观念模糊。大量实践经验表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向他们提供正反面经验教训的生动事例或文艺作品,利用生动活泼的“对话”、“心理戏”、“角色游戏”、“主题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通过学习、诱导和讨论,使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好坏,从中得到借鉴,领悟到改正自己行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步向他们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要求和改正方法。一旦学生有了点滴进步,要及时肯定,帮助他们总结取得成绩的原因,引导他们向高层次发展。学生的进步在开始阶段,往往还只是基于个人的荣辱感。因此,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懂得进步绝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实现社会与时代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励自己去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

3.尊重并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是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情感。它可以使学生珍惜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自尊心人皆有之,品德不良的学生也有自尊心,甚至达到过敏的程度。自尊心的另一种形式是自卑感,品德不良的学生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这种自卑感恰恰是自尊心受到摧残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教师、家长及周围的人在教育教程中,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善于在这些学生身上发现缺点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并派能为全班服务的任务以表示信任,就会使他们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种,自觉地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仅有个人自尊心是不够的,它的片面发展也会使人产生只顾个人荣誉而不考虑集体利益或拒绝别人正确意见的状况。因此,教师与家长须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一方面竭力组建“目标共同,意志统一,积极向上”的教育集体,使这个集体的舆论总是代表集体的朝气蓬勃、日益向上的思想倾向,成为产生集体荣誉感的源泉。这样,品德不良的学生长期这样一个舆论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就会产生对正确舆论所支持的行为感到羡慕、敬佩并愿意模仿。对受到正确舆论指责的行为感到羞愧便产生自觉改正错误的思想与行动。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运用“角色心理教育法”,分析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在集体中设置角色位置,把每一个后进学生都安排在他能“闪光”的位置上,在实践中培养集体荣誉感。

4.抓住转化时机,及时加以引导

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这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一般的规律。所谓醒悟,就是犯有过错的学生意识到继续发展下去的危险性,在思想上开始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或念头。这时,教师和家长要掌握这种心理,及时给予鼓励并进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所谓转变,就是品德不良学生在行动上有了改邪归正的表现。教师要抓住从醒悟到转变这个关键时机,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对他们的微小进步要不断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促使其进步的愿望变为行动。反复是指品德不良学生转变后重犯道德错误的现象。品德不良学生在进步过程中不可能是直线上升,而是螺旋式的,积极因素战胜消极因素在心理上有一个矛盾转化过程。出现反复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这时,我们的教师和家长绝不能气馁或放弃教育,甚至对他们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以至使他们失去上进的信心和愿望。教师和家长应找出反复的原因,坚持不懈地耐心细致地说服诱导,当学生的行动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时,就进入了巩固期。持久的巩固达到了稳定,这就标志着不良品德已被矫正。因此,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按照转化规律,抓住转化时机,及时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5.分析个别差异,采取因材施教

学生的错误行为和不良品德,有性质,程度的不同,也有年龄、性别、个性差异等不同。因此要想顺利、有效地进行矫正工作,就必须考虑这些差异,采取灵活机智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一般说,年龄较小的学生发生某些不道德的行为,常常是由于不了解或不理解道德行为的准则,甚至是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对他们就应该细致地讲解行为准则,正面诱导,同时告诉他们应当怎样行动;对年龄较大的学生则可以采取更为严格的教育措施,但也必须区分初犯与屡犯、错误的性质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态度与性格,选择不

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对于初犯,而气质是抑郁质和粘液质的学生,一般是不公开地对他们进行个别教育;屡犯而气质是多血质和胆汁质又不接受教育的学生可以在做好个人、家庭等方面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当然一定要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总之,教师和家长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时,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做到区别对待,因事制宜。

6.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努力找出教育帮助他们的好办法。在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要考虑其现有的思想觉悟和品德水平。要把他们多年形成的强烈的低级欲望和坏习惯一下子全部控制住或一下子全部抹掉,即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而且应当允许出现反复。要善于发现他们言行和学习上的“闪光点”,及时在班集体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威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果提的要求过多、过高、或一出现反复就予以彻底否定,就会使教育对象威信扫地,失掉改正的勇气,或者产生抵触心理,走向教育的反面,致使教育失败。

7.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陶冶情操。

校园文化有多种形式,如组织学校歌舞团、合唱队、乐队、书法训练班、美术训练班、体操队,各种球类运动队,吸引有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参加。同时组织演出和比赛,组织学生观看。另外还可以组织普通话比赛、英语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歌曲和乐器演奏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有益的校园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矫正某些学生的不良品德和言行。

教师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劳动性质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心理品质,所谓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等。教师的工作方式是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思想感情、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影响学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根据心理学研究,教师的人格特征、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等特殊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效果有较高的正相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是其它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师是培养人才的灵魂工程师,教师必须在心理品质方面,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去教育、感染学生如何培养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个新世纪的教师,要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和社会需求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外,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外来“压力”的排解,直接制约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那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有何要求呢?

(一) 教师有要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爱事业、爱学科、爱学生。

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是教师的重要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而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教总是植根于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尽心竭力地教学生,才能科学地教学生。爱生爱才是新型师爱的集中体现,这种新型的师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真爱,不能假爱;要公正,不能偏爱;要宽严适度,不能溺爱;要情理交融,不能感情用事。教师对学生的爱,目的在于教学生会爱,学生不仅能享受爱,懂得爱、体验爱,而且能自爱爱人,升华为奉献爱,这种新型的师爱,不是母爱,胜似母爱,高于母爱,贵于母爱,是产生“亲师信道”教学效应的心理基础。

(二) 教师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美感是人们在欣赏自然景物、文学艺术和社会现实事物是所体验到的崇高、壮丽、优美等产生的情感,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表现出的审美情感,对学生美感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合格的教师应有强烈的美感,教师强烈的美感主要表现在:①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对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环境、美的仪容的自信和追求之情;②教师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浓厚的兴趣;③教师对引导学生鉴赏美、创造美持积极的态度;④教师既有对自己人格美的执着追求,又有对他人人格美的赞赏、钦佩之情。

(三) 教师要有浓厚的职业兴趣—求精、求广、求新。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浓厚兴趣。是积极地创造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

(四)教师要有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适时、适材、适用

教育的效果并非全完决定于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它还以学生的“心理背景”与“知识基础”为转换,教师的教育活动只是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活动必须因材施教,视“材”为“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必须考虑不同的“材”。

(五)教师要有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敢想、敢干、敢闯。

富有创造是现代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创造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传道、授业、解惑”对表现出来的敢想、敢干、敢闯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


相关文章

  • 教育学考试理论
  • 学习理论 1. 联结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学派.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 代表人物: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 观点: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主要主张客观主义.环境主义和强化. 2. 认知派学习理论 ...

  •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D
  •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D)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C.哈里斯D.泰勒 ...

  • 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 第一章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 14."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 直观原理3 教学的心理学化. 22 ...

  • 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业
  • 各认知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认知理论是与联结理论相对立的学习观点.按照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也依赖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知派学习理论发展至今,主要以格式塔的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为主. ...

  • 20**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人物.理论.著作总结
  •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原理 笫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1.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论(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2)生物起源论 法.利托而渃 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美.孟禄(其观点对生物起源论的批判) (4)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论:(批判生物起源与心理起源) 20世纪后的教育 ...

  • 1教师的智慧
  • 1 教师的智慧 教师的智慧 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追问几乎是一种徒劳,因为"一堂好课&qu ...

  • 大教育家理念
  • 孔子,(前551-前497)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学思想十分丰富.他善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反对把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主张在博学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学思并用.他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把" ...

  • 20**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1]1
  • 2010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A). A.自然形态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2.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B)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学教育 C.中等教 ...

  • 幼儿教育教学理论
  • 幼儿教育教学理论 一.自主 ★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有个性的生命体,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学习方式. ―― 保罗·朗格朗(法国教育家) ★ 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的自我发展.一个人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 ―― 卡普捷列夫(前苏联教育家) ★ 创造型儿童最显著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