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4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由《小石潭记》中的佳句导入,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文学创作上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河东先生集》(刘禹锡编)、《柳河东集》(明人辑注)传世。三、研读课文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隐:躲避、隐藏。  栗(lì)觉而起( jiào)睡醒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把握总体。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 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小结: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 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4.四读课文,难点突击。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提示〗(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 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 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 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 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 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 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 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 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 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 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 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 具感染力。 5.五读课文,欣赏品味  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 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 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 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 行,漫漫而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穷。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 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 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 精神愉悦。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人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6.训练巩固,拓展迁移  (1)完成课后练习二,并背诵妙语佳句。  (2)词语古今用法比较,完成练习三。  (3)分析“为”、“穷”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4)试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写景时的不同之处。  (5)翻译句子  ①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②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7.课堂小结, 强化能力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教师再小结。  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今天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万物之中,领会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达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作者在游览之中得到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我们不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也要学习本文比照映衬写景的特点。8.释疑解惑积累文言虚词:更若役,复若赋……(柳宗元《捕蛇者说》)(代词,你的)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代词,你)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发语词)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连词,由于)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动词,趁)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连词,因而)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代词,哪里)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代词,怎么)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代词,哪里)岂非曹孟德之诗乎?(语气词,表反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介词,在)呼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语气词,表感叹)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耶,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语气词,表肯定)醉能同其乐甚,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欧阳修《醉翁亭记》)(语气词,表判断)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语气词,表感叹)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代词,代前面的美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耶,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助词,不译)何为其然也?(代词,它)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连词,如果)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介词,因)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介词,从)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介词,在)四、布置作业  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并加以体会。  2.背诵全文。3.拓展延伸作业: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放鹤亭记  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B.        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        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        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也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父辗转到夏口(现在湖北省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贞元九年(793),二十岁时中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不久,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王叔文集团执政仅146天即告失败,参与者均遭贬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在永州九年,他关心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提倡“古文”创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又被贬到柳州。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迫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四十七岁。柳宗元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多讽喻现实之作,也常常抒发遭受政治迫害、不为世用的抑郁苦闷。他的作品,刘禹锡编为《河东先生集》,明人辑注的《柳河东集》较通行,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 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 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 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译文 我自从为罪人,居住这个州,长久地恐惧。空闲时,就漫步而行,任意而游,每天和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完曲折的溪流,幽远的泉水和怪异的山石,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就分开草而坐,倾尽酒壶(喝酒)而醉。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就进入梦乡。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睡醒就起来,起来就回去。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都归我所有了,可却未尝知西山的奇怪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化寺西亭,望西山,才指点惊异它(的奇怪特别)。于是让手下的人过湘江,沿着染溪(走),砍伐杂树,焚烧野草,上到山顶才停止。抓扶而攀登,蹲坐而玩乐,那么凡是几个州的山川,都在坐席之下了。那高低的形势,幽深凹陷,像蚁堆蚁穴,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众,不和小土丘为伍。悠悠然与天地之气一道,而不知它的边际,洋洋啊与造物者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持杯满饮,颓然欲醉,不知太阳落山了。苍茫暮色,从远而近,到看不见什么还不想回来。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我从前没开始游,游从此开始。所以写文章来记(这次游览)。这年是元和四年。 三、《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其中“永州八记”尤为著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和后面的《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马时所作。 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匙。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帮助。 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是:(1)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乐,虽则是苦中作乐。以上这些描写,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情。但这并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转,说道“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面这些笔墨都是虚晃一枪,为的是衬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这一点来说,以上文字只是个引子,文章还才开始呢。写得曲折生姿。接着便正面写西山。作者先是采取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来写的,通过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觉得西山青异怪特。尔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视方法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将俯视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气势。因此,知道西山奇特,不能与一般的山同日而语,所以留连忘返。在西山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开始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种放任的情态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够,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说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原来先前的那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统统称不上什么游览,今天才尝到游的滋味。开始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本文是采取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作者范培松) 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自然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永州八记”。他在永州的记游之作,除了这八记以外,还有一篇《游黄溪记》。但是人们从来不曾把这一篇也包括在内,称之曰“永州九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永州八记”前四篇写于元和四年,后四篇写于元和七年,中间虽相隔两年有余,但这次搜奇寻幽却是一次有计划的、前后相互衔接的游览活动,从地域上看,又是集中在永州州治西南一隅的近郊,以西山为中心而进行的。而八记正是这次活动全过程的记实。八篇文章,以《始得西山宴游记》始,以《小石城山记》终,首尾呼应,脉络一贯,是一个整体,是一组文章。《游黄溪记》写于元和八年,时间虽与八记的后四篇相去不远,但因黄溪在零陵县东七十里,地域既相距颇远,活动也不相连属,所以这篇虽也是记永州山水的名作就单独成篇,而不在八记之列了。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饱含着自己的抑郁幽愤,而且他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作品中,他既兼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等各种艺术手段,而又调动它们都来为自己的抒怀写愤服务。同时一般地说,都写得比较深隐含蓄,这就使他的这类作品意味深厚隽永,耐人咀嚼玩味。 “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开头写道: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这几句简单的叙事,竟带有多么鲜明的感情和个性的色彩啊!其原因就在于他不仅写出了做什么,而且写出了是怎样做的。游,有各式各样的游法。他既不像谢灵运那样豪华纵恣,又没有王维的那种高人雅致,也不同于后来的欧阳修出守滁州时,偕同众位宾客游宴醉翁亭的那种从容不迫、优游自得的气象。他是以一个罪人的身份,怀着抑郁忧惧的心情乘间出游的。“施施而行”,步履是那样的舒迟缓慢;“漫漫而游”,意态又是那样的随随便便,不自检束,不像一位官员的样子。只二十来个字,就把“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的作者的出游的形象写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这几句话,不仅笼罩《始得西山宴游记》全篇,而且也照射以后各记,从而使得“永州八记”都笼罩在这种富有个性的气氛之下,染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把自己特有的情感色彩涂抹在叙述文字的上面,这是一种表现方法。 作者还常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痛苦之情,交织、渗透在精妙入微的景物描写当中,或者说,他是以饱和着感情的笔触,依据自己主观的真切感受来描绘景物,从而就创造出一种意与境浑的诗一般的境界来。读者在诵读、鉴赏的过程中,披文入情,沿波诗源,自然可以体察到他内心的痛苦,领略到他的幽伤隐愤。例如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间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西山的体势高峻和气象之宏阔雄远以后,接着写道: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这几句话,其实还是继续写西山之高峻的,不过是笔与情偕,带有更多的主观感受的成份、更为浓郁的情感色彩罢了。正因为西山“特立”“不与培为类”,也就是说它拔地倚天,耸立云表,横空出世,所以由山顶举目四望的作者,此刻仿佛觉得它与元气混而为一,广漠无边,横无际涯,而自己也仿佛消融在这渺远无限的大自然中,与之合为一体,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了。这种主宾俱化、物我两忘的境界,既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写,也是对西山所特有的景色的描摹。渗透于这种境界中的作者的情感,乍一看去,似乎是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但是,这实在只不过是暂时的解脱,偶尔的遗忘。“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如果我们把它和篇首这样的叙写联系起来一读,就不难发现在上述境界的深处或背后,仍是一片战惧惴栗气氛。“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于“高爽”处去寻求一时的“旷志”,这本身就原是被“幽郁”所迫、所折磨使然的啊!又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前边穷微尽妙地描写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以后写道: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个小石潭“如鸣环”的水声曾使他“心乐之”,潭中的游鱼也曾使他感到“似与游者相乐”。但是,正如他自己所曾诉说过的那样:“时到幽树好石,得一笑,已复不乐。”及至他坐下来观赏之后,潭上那原是赏心悦目的优美景色却一下子变了样儿:由于四面竹树环绕,中间空无人迹,环境是那样的幽静深邃,气氛是那样的寂寞冷清,以至使他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因而不得不匆匆离去。景色的变化是由于感情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了的感情,作者不是把它直接地吐露给读者,而是把它融合在景色的描绘当中,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这个意境把他悲怆哀怨的情感传达给读者。 最后,作者有时也采用议论的手段,来直接发抒他心中的愤慨。不过,他的议论都是带有深情、富于韵味的,而非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有时更出以比兴,采取曲说,显得委婉含蓄,而不是率直显露,直抒胸臆。如《钴潭西小丘记》末段说: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前边以小丘的胜景,不幸埋没南荒,无人见赏,隐喻自己“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的抱负成空,无辜被贬永州,见弃于时。后边,这个小丘终于碰上了自己,遇到了赏爱它的人,而自己却一贬不复,囚徒般的生活,忧危的处境,迄未改变。小丘有遭,而己独无遭,下边的贺小丘,正所以自吊也。这又是从小丘与自己的对比映照中委曲以致慨了。 林纾曾指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袁家渴记》下),所见极是。“漫记山水”,就是一般化地模山范水,各篇之间,大同小异,甚至刻板一律。柳宗元的游记中,所描绘刻画的对象也无非是高山小丘、曲溪清潭、幽泉怪石、绿树丛竹、奇花异卉等等,但这些作品却各具特色,有着相当突出而鲜明的个别性、特殊性,互不相复,没有雷同一响的一般化的毛病。因而读后,篇篇都能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一个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由于他对各篇所描写的对象,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绝不面面俱到,平均使用笔墨。这也就是林纾所说的“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这一点固然是重要的,但却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主人翁是选定了,然而你如果写不出它的仪态丰神、个性特征来,那也终于难免苍白空泛、流于一般化之失的。因而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他具有深切的感受,敏锐的眼光,精细的观察,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以极其简洁凝练的语言,以纯熟而多样的艺术手法,把他的感受和观察所得,鲜明生动、形神兼备地展现在他的笔下,使每一篇中的那个“主人翁”肖妙传神,生气飞动。惟其如此,他的游记才不是“漫记山水”,才篇篇各有特色,才都有最为警策的地方,都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 譬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所要着力描绘的只是西山“不与培为类”的高峻特立气象,因而对他们究竟是怎样寻道登山的这个时间相当长、活动相当多的过程,就只用这样几句短促而概括的语句,都给轻轻地带过去了:“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至于一路上的山光水色、见闻感受等等,更是只字未提,一概舍弃了。下边即集中笔墨来描绘西山了: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要写西山的高峻特立,但他的笔却一点也未曾触及西山本身,而是全从对面着墨,极写在西山顶上踞高临下、极相望远时所见到的宏阔雄远景象。这样,虽不写西山之高峻特立,而其高峻特立亦已然可见。借此形彼,一举两得,其构想已十分巧妙。他对远望所见景象的描写,又用笔极有层次,造语十分精工。开始四句,先总写一笔:原来是分属几个州的地方,此刻却一下子都展现在自己“箕踞而遨”的那张坐席的下面了。可见所见极其广阔。所见愈广阔,则西山愈显得高峻,这是不言自喻的。以下则逐层分写在这极为广阔的视野里所看到的具体景象。“其高下之势”三句,从形体的大小上着眼,那些高高下下,或者是隆起的山峰,或者低下的溪谷,而此刻看去,却“若垤若穴”,像是小小的蚁封或孔穴。“尺寸千里”三句,则从距离的远近上着笔。原来是千里之遥的地方,现在却紧缩在尺寸之间,因而那千里当中纷繁众多的景物,现在都丛聚、密集在作者的眼底,一个也无法从他的视线下逃离和隐藏起来。“萦青缭白”三句,更由近而远,写视线尽处的景象。青,指青葱的山色;白,指白色的水光。四面望去,都是这样的山色水光,所以说“萦”,说“缭”。其外就是天地际合、视线的尽头了。句句都不曾直接写西山的高峻,然而句句却都突出地显示了它的高峻,所以下边接着总结一笔,说“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有力。再加上下文的抒情写意都是依据这一景色特征而展开的,所以全篇作品给读者的感受就是集中、突出而具有特殊性的。 记山水而又不是“漫记山水”,能以巧夺化工、穷微入妙的笔触,描绘出一处处山水景物的特色,引人入胜,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上的又一突出的成就,它同样是值得我们今天吸取、借鉴的。 (节选自《柳宗元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作者高海夫)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相关文章

  • 6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 6.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 ...

  •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
  •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解文意.2.了解作者,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教学重点:读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绪和感情.教学难点:两段文字之间内在的联系及西山对作者心理上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性学习与探讨式学习相结合 ...

  •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出了观山者的三重境界,文章含意颇深,思绪绵远,感受独特:反复玩味,启示无穷. 一.看山是山.文章开始写作者为"缪人"后初次在永州游山的感受."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奇险 ...

  • 期末识记材料8-始得西山宴游记
  • 氾水高中15-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复习 识记材料8-<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梳理 整理人:李彬 责任人:王于 2015/12/23 一.文学及文体常识: 柳宗元:字,世称"",也称"".提倡"古文"创作.其散文以山水游记 ...

  •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归纳
  •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 , 人,世称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 >之首. 二.通假字 (1) 自余为僇人 通" ", . (2) 梦亦同趣 通"", . 三.古今异义 (1)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古义: ...

  • 大学语文课程作业及答案2
  • 大学语文作业2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张中丞传后叙>一文,在行文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 A .叙事与抒情并重 B .抒情与议论并重 C .叙事与议论并重 D .描写与议论并重 答案:C 第2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游西山后精神解脱.达到物我两忘境界的语句是 A .悠 ...

  •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

  • 初中古诗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词积累
  • 通假字表(1-2册) 通假字表(5-6册) 初中文言文活用的词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 4.萧关逢 ...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 今生今世的证据 女声朗读课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PPS客户端下载 iPhone iPad Android Mac ',1)"> 视频列表 [频道]高中语文必修五 137 11.73万 订阅9 61 相信未来 朗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播放:4939 时长:05:06 添加视频 62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