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尔顿制及其基本理论

道尔顿制教学法,亦称道尔顿实验室计划,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女士于20世纪20年代所创建的教学法,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是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此法是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性。

道尔顿所依据的原则:

自由──实行道尔顿制的学校,教师依照学生的能力指定作业,而不强迫学生学习相同的功课。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而没有上课时间表的束缚。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各自学习适当的教材,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计划,自己支配学习的时间,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自己决定学习进度的快慢。

合作──在道尔顿制学校中,没有年级的限界,把各年级的学生打成一片,使他们彼此之间有交互合作的机会。

计划──在道尔顿制学校中,学生要拟订学习的计划,支配学习的时间。在每月开始时,每一学生接受各科的指定作业,然后他们就要支配学习的时间,务使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各科所指定的作业。

道尔顿制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布置作业室——订立公约——实行工作——考查学习的成绩。

主要是提倡:自由研究,自动自发,发展个性,合作精神,学习的效果是切实的。主要的问题是设备和参考书的缺乏;学生抄袭偷懒现象严重;学生的差别增大影响上课;工作难以指定。道尔顿制教学法在教学上的弊端恰恰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优势。

在自由与合作中健康成长——道尔顿计划的启示

美国道尔顿学校是由海伦·帕克赫斯特女士于1919年创办的一所12所一贯制私立学校。长期以来该学校在美国颇负盛名。道尔顿计划即"道尔顿教育计划",是由帕克赫斯特女士提出并实施、美国道尔顿学校一贯坚持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它 ...立足于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塑造,发展其创造才能。

道尔顿学校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自由和合作"。所谓"自由",是指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科目、选择合适的学习速度等。这种自由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组织、有纪律前提下的自由。所谓"合作",亦可称这为群体生活的互动,指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善于与人人共处的能力。

道尔顿学校的训练方法包括:实验室(laboratory)、研究课题或目标明确的功课任务(assignment)和教室(gouse)。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不同的是,在这里,学生被分成小组,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孩子们可以一起讨论学校中或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上。这种方式与在"实验室"解决问题的小组协作方式一道实施,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弥补计划中强调个人主义的不足。

海伦帕克赫特强烈反对刻板、专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好主张,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和承担较为长期的"学习任务",主要体现为每个科目一个月遥学习任务。当学生了解一个月采完成什么任务后,他们将会很快学会安排他们的时间,并根据个人兴趣进行学习。学生不再需要听铃声、按课表上课,可以随他们的兴趣进行某门课程的学习,可以随时进入他们最感兴趣的实验室,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一个实验室就是某学科的博物馆,从教科书、教辅材料到教辅工具等,应有尽有。主持实验室的教师必须是专家型教师--他(她)必须具备该门学科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基础,并能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辅导。学校采用学分制,学生以适合自己的速度来取得某一门功课的学分。

在某种程度上,道尔顿计划是建立在动机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孩子天生的好奇的和好学的,当他们天生的好奇心被激发的时候正是他们学习的最好的时机,而学生的兴趣不可能被时钟牵着走。当学生在学习吸引他的科目的时候,必须让他自由、持续学习,因为此时他头脑敏锐、思维活跃,更有能力征服学习过程中的难题。

在道尔顿计划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在学校里追求自己的爱好,但到月底,学生应该完成老师布置的每门学科的学习任务,并用卡片标出完成任务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进步情况。此外,帕克赫斯特在学科领域还保留了传统的规则和课程的权威性。她认为,应当把学习中的问题直接放在学生面前,并指出必须达到的标准,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达到的标准,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解决问题,只要他们觉着合适。学生对结果的责任心不仅会发展他们潜在的智力,还会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和个性。

同时,该计划还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通过学习安排时间与其他学生在实验室环境中相互合作,孩子们学会了自我约束。此外,学校还复制真实的生活体验,任务的重点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孩子开始面对青年和成年的各种问题之前,在童年时代就必须加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当教育被设计为给予他这样的自由和责任,并允许他独立地处理这些问题时,他才能学会解决问题。经验恰恰主是这种东西--没有它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

在帕克赫斯特看来,经验对于孩子成长的价值怎么估计也不过分。较之其他方式,经验不仅能够测试个体的道德和智力结构,而且能塑造和锤炼孩子的思想,使他的判断力增强且更为敏锐。现时,当个人和他人发生联系时,要教给他最重要的课程--自律。

道尔顿计划的亮点在于它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它不仅能使资质优秀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也能使资质平常的学生得到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自信,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充满创造为的人。我国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然而,时至今日,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然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对于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道尔顿计划可否称得上另一种思路与方法。 [收起部分]

道尔顿教育计划的启示

* 道尔顿学校声名昭著的奥秘在于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训练方法。

* 道尔顿的学校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自由和合作。

* 所谓自由:是指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相对自由的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科目,选择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速度。但这种自由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前提下的自由。

* 所谓合作,亦可称之为群体生活的互动,指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善于与他人共处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合作,也包括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助手和朋友,这种合作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均得以提升和发展。

* 道尔顿计划正是立足于激发学生身上的自立和主动精神,便于学生个性的塑造,便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 实验室(laboratory)

* 研究课题(目标明确的功课任务)(assignment)

* 教室(house)

实验室替代传统的教室,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和承担较为长期的任务,主要体现为每个学科一个月的学习任务。当一个学生了解一个月要完成的任务时,他将很快学会安排他们的上课,他们可以随他们的兴趣进行某门课程的学习,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进入他们感兴趣的实验室,在老师的帮助下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

一个实验室就是一门学科的博物馆,从每个年级的教材、教辅材料到教辅工具等应有尽有,主持实验室的教师必须是专家型教师。。

* 他们必须具备该门学科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基础,并能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提供教学辅导。学校采用学分制来标示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任何时间、以适合自己的速度来取得某一门功课的学分。

* 在某种程度上,道尔顿教育计划是建立在动机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的和好学的,当他们天生的好奇心被激发的时候就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时候。

* 兴趣也不能也不可能被时钟牵着走。从学术或者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学生在学习任何吸引他的科目时,必须让他自由的继续他的学习而不被打断,因为当他感兴趣时,他就会头脑敏锐、思维更加活跃,更有能力征服在他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任何困难。

* 道尔顿教育计划把学习中的问题直接放在学生面前,并指出必须达到的标准,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解决问题,只要他们觉得合适,学生对结果的责任心不仅会发展他们潜在的智力,还会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和个性。

* 除了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增加其活力和兴趣提供基础,道尔顿计划还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通过学习安排时间和其他学生在实验室环境中的相互合作,孩子们将会学会自我约束。

* 最为重要的是学校还试图复制真实的生活体验,任务的重点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指导下的死记硬背。

* 让孩子获得经验和体验,这对于孩子简直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他也能够测试个体的道德和智力结构,它塑造和锤炼孩子的思想,使他的判断力增强且更为敏锐,同时,当他和其他人发生联系时,教给他最最重要的课程——自律。

* 群体意识产生于这种社会经验,只有把这种经验引进到我们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恢复学校生活曾经失去的热忱、追求和兴趣,他的最终目标便是“让学校变得象游戏一样吸引人,让教育象游戏一样寓教于乐,最终是为了造就无谓的人类,使他们拥有最宽广而敏感的理解力,这是我们的理想。

道尔顿教育是一种成效卓著的教学组织方式或教学体制,体现了个别化教学的精神实质。道尔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最初是由美国道尔顿学校的创始人海伦·帕克赫斯特女士在创办道尔顿学校的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

美国道尔顿学校创办于1919年,是由海伦.帕克赫斯特女士创办的一所12年一贯制私立学校。如今,位于美国纽约的道尔顿学校是美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是美国当前最负盛名的学校,也是一所颇具国际影响的学校。美国的道尔顿学校创造了连续20多年来其毕业生全部被哈佛、耶鲁等名校录取的奇迹,其毕业生具备高度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意志力等优秀素质,深受美国父母的赞许和美国社会的欢迎。美国权威杂志《时代》周刊盛赞道尔顿学校为“哈佛熔炉”,美国权威主流媒体《今日美国》称其为“天才教育的殿堂”。

美国的道尔顿学校曾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典型。但它所遵循的原则又不同于后来受到较多批评的进步教育运动的极端原则——即所谓“儿童中心论”原则。“儿童中心论”对传统教育一味摈弃,否认学生有被正确引导的可能及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主张对学生放任自流。道尔顿学校对传统教育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又有所保留。因而,道尔顿计划除了充分体现当时的新教育思潮以外,还是一种具体的“较稳健的、较少冒险性的”教学改革方案。

道尔顿教育计划百年与“杜郎口经验”

迪卡米洛的《傻狗温迪克》,温柔甜蜜又带点儿忧伤的滋味仿佛故事中叫“里德莫斯.洛丹”的糖果。故事里,格洛丽亚替欧宝选了一棵树,让她种在院子里,当欧宝问格洛丽亚那是棵什么树的时候,格洛丽亚回答:“它是一棵等待结果的树,意思是说你必须等它长大后,才知道它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棵等待结果的树。

由此联想到,教育的价值需要在受教育者之后的生活中被反复检验,当受教育者多年后回顾并梳理自己的受教育经历,他们的故事是对曾经的教育最好的诠释——所有的一厢情愿都会被个体经验重新检视效果,我们得以接近教育的真相。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怀恩师》中再现了20世纪初期欧洲一所小学的教学状况[1],虽然德鲁克先生以其犹太人的智慧表达了更为复杂的他对教育的理解,但最令我感到惊喜的却是埃尔莎小姐与苏菲小姐的教学方式。现实的教学中许多耳熟能详的美好描述几乎都与之相关: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兴趣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材施教,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与信赖,形成性评价……随你分析好了,我只觉得每一个细微处都是那么值得人反复回味。这是近一百年前的教育,近一百年前的教学,今天看来依旧饱含温度和生机。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也是“奇怪”的,在德鲁克的眼里,那时多数教师仍“相当平庸”,他们“无聊透顶”,课堂“枯燥乏味”。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任何时代都是这样,少数与多数。还可以这样理解:教育中存有大量恒常的元素,一些基本的原则一直就存在着。

在欧美20世纪初的教育典籍中找到不少似曾相识的词汇与表达。基尔帕特里克(又译克伯屈)在《设计教学法》中提出的新教学法既强调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强调教师应善于利用强制,使学生战胜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其意志力——对“儿童中心论”已经有了比较理性的思考。他提出的正学习(一种作业的直接学习,即获取某种知识和技能)、副学习(与完成作业相附属的思想与观点)和附学习(学习时所树立的理想和养成的态度)的概念,怎么看起来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某种关联?阅读帕克赫斯特女士介绍道尔顿实验室计划起源部分时,我有无数“就是这样的!”感叹,而她的做法:“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自根据拟定的学习计划,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速度和时间进行学习,用以适应其能力、兴趣和需要,从而发展其个性”与同时代的蒙台梭利方法、文纳特卡制又有许多共通。你不觉得在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的教学实践中,这些元素也存在着么?同时,他们的实践与现时大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等不断翻新的所谓的创新实践有着本质的相似。我甚至臆断,帕克赫斯特女士在乡村学校的经历极大地影响了她创造性提出道尔顿制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怎么会联想到复式教学?请原谅我的胡思乱想。在百年之前的先行者们身上,我无一例外地发现了杜威的影响力,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是对教与学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能动性和责任心进行了一次大胆的重新分配——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洋思经验”到“杜郎口经验”,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到“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其实,也不过是将教与学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能动性和责任心进行了一次重新分配。“每节课几乎都是讨论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任务——小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这样一个过程。”[2]这样的课堂上,“模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所付出的诸多努力,包括对最初的混乱与茫然的承担。老实说,看到他们的经验介绍,眼前一亮是有的,但我并不震惊,因为我知道,唤醒被教育者的能动性和责任心,远不止这一种做法。令我感佩的是在多数中有这样的少数涌现,感佩打破现状的胆识,感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坚忍获得了由这个时代界定的“成功”。

相较而言,这样的报道才真正让我感到震惊:“聊城市已经决定全市学校学习杜郎口模式,如果校长抵制,‘不换思想就换人’。”[3]这样的描述让我感到沉重:学校采取了强制手段推行新模式,“我们提出了一谈二警三停课的措施,老师一次上课不达标,要找他谈话,挖缺点,指方向,找措施。接下来是警告,再不行就停课。”“学校甚至采取了‘株连制’,发现一名教师违规教学,班主任、年级主任、学科组都要受考核减分的处罚。”[4]一定要这样吗?我由此想到帕克赫斯特女士的话:“对于那些我们立志要教育的人来说,从一开始,教育中的自由原则就证明了其自身的合理性。”[5]我想追问“为什么”?谁能给我一个令人满意回答?

在长沙一所知名小学观摩的全部时间,我都盘桓在学校的风雨球场,吸引我的是学校的特色,四到六年级同学的“日记小列车”,它显然也是学校最以为骄傲的亮点。从介绍中知道,它源自一位教师的个人创意——班上每五名同学为一组,围绕同一个话题,开展日记漂流的活动。每个孩子一周只写一次日记,但是他(她)的日记除了教师批阅还可以在小组中流传。这个创意很快被发掘,然后在集体的智慧下得到不断完善,并在四到六年级的所有班级中逐步推广,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其中。看到学校统一印制的精美日记本,看到一本本日记上不同孩子围绕某个公共话题的讨论,看到“护航”的家长和老师的笔谈,我非常感动和喜欢,我知道坚持做一件事有多么不容易,何况他们还做得那么好。可是,在夸赞和转述这个案例的时候,我却要附上这样一段感言:这个创意最值得称许的要素是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澄清了为交流而写作的写作目的,打造了一个教师、家长、学生交流的平台。相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定有许多其他的方法。是否允许我有这样的担心,部分孩子、家长和老师可能不认可、不愿意参与这件“好事情”,他们有其他的特长和兴趣,但又“不得不”因为看起来好极了的举措兴起的“推广”而被动参与其中。没有了兴趣,就有了强迫,就变成一种伤害。试想一下:这么好的创意如果不只在一个学校推广,而是在一个区域,乃至全国“推广”,会是怎样的状况呢?我没有什么坏心眼。

我希望自己对所谓的“新理念”保持警惕,静心读书,对某些狂躁症和幻想症报以理解的一笑,躬耕于田畴,解决些具体的问题。我知道,所谓的“新做法”不过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对现有问题某种程度的解决,解决问题的同时必然又生出不少新问题,周而复始。喜欢帕克赫斯特女士所说:“我一直谨防着这种诱惑,即,把我的计划变成适合任何地方任何学校的陈词老套的不可变通的东西。”[6]这是一位教育家的自知,她因此伟大。

2000年10月,美国道尔顿学校的理查德.布卢姆索校长应北大附中赵钰琳校长之邀,参加了由北大附中主办的“世界著名中学校长论坛”,他的主题报告中最引起我关注的部分是关于原有计划的改变,他解释这种发展虽然看似一种退化,似乎推翻了帕克赫斯特的原则,但实际上激活道尔顿教育计划的原则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到,多年来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希望学校与真实世界更为接近。我感到,“变通”中积累的大量应对实践问题的“经验”与那些恒常不变的原则一样,具有非凡的价值。计划的实施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如何改进?改进之后的效果如何?循环往复不止,就是一个实验计划的生机。

道尔顿教育计划历经百年,被实践不断丰富的同时并未改变其基本原则,纽约道尔顿学校作为目前美国最负盛名的学校,以它的“经验”告诉我们,找到正确的教育原则并坚持下来,然后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具体的做法,以应对真实世界的需求是一条被验证过的道路。我更看重的是,一项教育实验计划曾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以及参与这项实验的诸方在起点处的“自觉”、“自愿”。

祝福杜郎口,八年不易,但愿长久。期待多年以后,洋思和杜郎口的孩子们以他们的人生故事来重估当下他们所受教育的价值,但愿他们呈给我们的也是一个又一个德鲁克心目中的“神话般的人物”。也很好奇,他们会以怎样的口吻讲述当年学校曾售卖门票给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讲述每天教室里都坐满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观摩者。洋思和杜郎口的同行们依然觉得“很累啊!”吗?学校成功了,孩子们“成功”了,但愿你们也收获了幸福康宁。你们也是重要的,每一个。

前言

这本书讲述的是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它描述了1982至1990年间,我在大巴林顿华德福学校和我所带班级的共同成长历程,其间充满各种各样的重大事件、精彩瞬间、竞争、转变、挫折和成就。虽然本书以这个班级的经历为蓝本,但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在书中我改变了他们的名字。(不过我猜有的学生会乐于破解我给他们的化名。)

本书只是我和这些孩子共度的八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小小样本。在如此庞杂的素材中去粗取精并不容易,幸好我在华德福学校从教和儿时在华德福学校学习的经历,帮我分清了哪些是值得分享的。

我希望,读者们——无论是父母、未来的父母、教师,还是管理人员,在分享这部讲述我个人经历的书时,都能有所触动,从而能重新审视现存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并去探索教育孩子的其他方式。从任何意义上说,本书都只是一本入门书,若想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阅读其他关于华德福教育的书籍。

本书的叙述既不可能涵盖所有华德福课程,也无法囊括华德福教育之儿童发展阶段论的方方面面。其中个别案例还忽略了学科教学,或者只是简要提及学科。收入本书的事件和经验,都是为了阐明华德福教育的某个特定方面,也为爱思考的读者留下了想像和思索的空间。

本书旨在引发人们重新认识自我和职业。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我确定了本书的选材和叙述风格。我希望本书能点明华德福教育的精髓,即它对现在的孩子,以及有幸能和孩子一同成长的教师具有异乎寻常的治疗能力。

“何等尊贵青叶嫩叶” ——读“小豆豆”系列和《夏山学校》

连续18个月雄踞中国图书排行榜、畅销逾100万册的《窗边的小豆豆》,近来又相继推出姐妹篇《小时候正在想的事》《不可思议国的小豆豆》,“小豆豆”系列颇为引人关注。中国孩子大都希望有个真实的“巴学园”可以去上学。

巴学园大门是两棵树,学校在车厢里,上课就像旅行在路上,学生可站可坐,也可以去外面玩。午餐必须有海的味道,山的味道:紫菜、海带、鱼虾是海的味道,青菜、萝卜、竹笋算山的味道。校长在前查看学生的饭盒,校长夫人提着菜盆,负责补缺添菜……这样的学校改变了问题儿童小豆豆,培养出了最懂孩子心理的黑柳彻子。

巴学园真的曾经存在。小林校长秉承着英国二十世纪伟大教育家尼尔的教育理念创办了这所学校。之前,尼尔已经在英国创办了夏山学校。这两所学校的故事都在书中,“小豆豆”系列已广为人知,而英国教育家尼尔先生写的《夏山学校》则知者寥寥。

1924年,尼尔先生在英国拉姆雷齐镇建立了夏山学校,《夏山学校》写的就是他创办、管理夏山学校的过程和体验。

“何等尊贵,青叶嫩叶”,读《夏山学校》,我脑中跳出了这样的诗句,这是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春日“青叶嫩叶”的诗句不鲜见,但是,很少人会用“何等尊贵”这样的词汇来表现。两个遥远的诗句相连,就会唤起我们一种宇宙性或禅意的感情。

在夏山学校,学生们就像“青叶嫩叶”,何等尊贵。夏山学校旨在“让学校来适应孩子”。尼尔的一句名言是:“夏山学校宁可培养一位快快乐乐的清道夫,也不愿造就一位神经兮兮的首相。”非常惊世骇俗。我们周围,家长听到一定会反对:“噢,不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训如此,以至于今天发展到极致。每一个中国的家长都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个沉重的求学过程。

在夏山,任何学习都非常强调游戏的重要性,尤其是创造性、趣味性、启发性,丰富想象力的游戏,上课则完全自由,学生可以选择上还是不上,有的学生可以经年不上。但它是一所学校,上课是必然的主体内容,语文、自然科学、数学、历史、地理、工艺等课均有老师负责;在夏山,上课必须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而确定的,所以,一旦确定,学生就必须负有上课的责任,三次旷课将取消他的课程。既然享有自由和民主权利,那就必须承担责任,必须自律。

在夏山,惩罚也是不可缺失的。学校规定,学生每天早晨八点半前必须起床。每天早晨会有两个自愿监督、催床的学生,若有赖床者,根据全校师生共同定出的校规惩罚,即在学校任何需要排队的活动中,只能排在最后。夏山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但是,那必须在不干涉到别人的自由这个前提下。所以,看似自由无序的校园,其实人人都要遵循一个大的原则。

在夏山,也还有“个别谈话”,实际是十分个性化的改造教育。夏山的老师必须和学生一样常年住校,对学生的引导、修正更加个性化,更见效。在尼尔先生的夏山,真正做到了“生命是一个过程。重在追求幸福,寻找乐趣”,“教育是一个手段,旨在帮助人生的预备工作。”因为他的信念是:“使种子萌芽,需要阳光、空气、水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因素;让生命喜悦,需要自由、信心、爱。”

目前在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日本等特别都“重视教育”、强调“升学主义”、“精英主义”、“智育至上”、“择业为上”的教育模式,从一进学校开始,学生就为将来的职业、地位做着无休止的努力,竞争激烈。其共同点,就是对学生期望过高、刻意塑造,甚至剥夺了人与生俱来应该享有追求快乐游戏的权利,磨平人最具魅力的个性。与此相比,夏山学校更像一个教育的“桃花源”,是一所富于人性化的快乐学校,每当夜幕降临大地时,孩子们仍在校园的树丛中捉迷藏;在大树下谈天说故事;在操场上打网球,踢足球;在校舍内打桌球,玩计算机;在草坪上翻滚或凝望着黛蓝的天幕白云朵朵。

自从1960年《夏山学校》一书问世以来,全世界掀起了“夏山热”,各地也纷纷举办类似的学校。如日本的小直和小拓兄弟俩,因为母亲板元良江坚持认为她的孩子是优秀的,只是极度不适应日本教育体制,义无反顾地去了夏山。母亲说:“这大自然、这棵大树会养育孩子们……我宁可相信,有时语言或数字以外的东西可以养育人。”她认为,“没有恐惧的学习是夏山孩子最幸福的成长过程。”毕业后,小直专攻美术,小拓专攻音乐,兄弟俩都能自食其力。

今天,社会的价值导向已经成功地左右着大众,父母们很少关心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绝不是单纯的学习的成功。教育工作者也被这个价值取向制约着。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当下,能否让我们的孩子有发展其个性潜能的机会?难,还是要做!能否让“不善读书”的孩子从人生之始就摆脱失败感,而让善于读书的孩子还能有多样性的发展?我曾读到一份《2000年英国夏山学校访台座谈会资料》,其中有夏山毕业生诸项能力的评鉴:1、沟通能力;2、数字应用能力;3、资料处理能力;4、合群;5、自省能力;6、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趣的是,夏山毕业生认为学校积极地培养学生1、4、5、6的能力,关于2和3却不见得比别的学校学生差。

当下以未来职业为目标的教育,甚至提前到了学龄前孩童,即“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婴幼儿父母就开始花大钱上学前班,刚进校门就要背起几公斤重的书包,除了每天上课,做不完的作业,休息天还得进修外语、奥数,还要学钢琴、绘画、围棋等才艺……孩子们的快乐和独特潜能谁来关注?父母们爱“青叶嫩叶”般的孩子,却忘记或无法顾及到“何等尊贵”这几个字。“尊贵”不同于“珍贵”,必须建立在尊重、平等的意义上的。这是我们和夏山理念上的相异。

《夏山学校》与《窗边的小豆豆》写的都是关于自由教育的理念,但前者为教育家教育理念实践结晶的记录,后者为名演员的童年趣事,它们的命运就大相径庭。特别是在浮躁的世风之下,人们好轻松阅读,《窗边的小豆豆》成了畅销书,而《夏山学校》尽管有译介,却淹没在汹涌的书海之中。而在美国,有六百多所院校将《夏山学校》作为必读书。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和家长真应该拥有一点“夏山精神”,这样,我们才可以为我们深爱的“青叶嫩叶”带去幸福,因为童年转瞬即逝,是“何等尊贵”啊。

在自由与合作中健康成长

——谈谈美国道尔顿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美国道尔顿学校创办于1919年,是由海伦.帕克赫斯特女士创办的一所12年一贯制私立学校。长期以来,道尔顿学校是美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是美国当前最负盛名的学校,也是一所颇具国际影响的学校。它创造了连续20多年其毕业生全部被哈佛、耶鲁等名校录取的奇迹,其毕业生具备高度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意志力等优秀素质,深受美国父母的赞许和美国社会的欢迎。美国权威杂志《时代》周刊盛赞道尔顿学校为“哈佛熔炉”,美国权威主流媒体《今日美国》称其为“天才教育的殿堂”。

道尔顿学校曾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典型。但它所遵循的原则又不同于后来受到较多批评的进步教育运动的极端原则——即所谓“儿童中心论”原则。“儿童中心论”对传统教育一味摈弃,否认学生有被正确引导的可能及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主张对学生放任自流。道尔顿学校对传统教育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又有所保留。因而,道尔顿计划除了充分体现当时的新教育思潮以外,还是一种具体的“较稳健的、较少冒险性的”教学改革方案。

道尔顿学校声名卓著的奥秘在于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训练方法。道尔顿学校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自由与合作。所谓自由,是指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相对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科目、选择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速度等;所谓合作,亦可称之为群体生活的互动,指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善于与他人共处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合作,也包括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助手和朋友,这种合作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均得以提升和发展。道尔顿计划正是立足于激发学生身上的自立和主动精神,便于学生个性的塑造,便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道尔顿学校的训练方法包括三根独具特色的支柱:实验室(laboratory)、研究课题或叫目标明确的功课任务(assignment)和教室(house)。后者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概念有所不同,是指学生分成小组的系统,在这里,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孩子们可以一起讨论学校中或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是一种方式,与在实验室解决问题的小组协作方式一道,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公民概念,以弥补计划中强调个人主义的不足。

道尔顿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及创始人海伦.帕克赫斯特著有《道尔顿教育计划》一书(被公认为一本教育学名著,此书的中译本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全面阐述了道尔顿学校所遵循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也是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总结与概括。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道尔顿学校的历任教员都将此书奉为经典,人手一册地拥有此书。

与其他许多改革者一样,海伦.帕克赫斯特强烈反对刻板、专制、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这种旧教育模式是从19世纪传承下来的。她的计划中最惊人的革新是用她之所称 “实验室”代替传统的教室。在她提出的系统中,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接受和承担较为长期的学习任务,主要体现为每个科目一个月的学习任务。她认为,当学生了解一个月要完成什么任务后,他们将会很快学会安排他们的时间,根据他们的个人兴趣进行学习。学生不再需要听铃声按课表上课,他们可以随他们的兴趣进行某门课程的学习,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进入他们最感兴趣的实验室,在老师的帮助下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一个实验室就是一门学科的博物馆,从每个年级的教材、教辅材料到教辅工具等应有尽有。主持实验室的教师必须是专家型教师,他(她)必须具备该门学科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基础,并能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提供教学辅导。学校采用学分制来标示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任何时间、以适合自己的速度来取得某一门功课的学分。

在某种程度上,道尔顿计划是建立在动机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帕克赫斯特认为,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的和好学的,当他们天生的好奇心被激发的时候就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时候。她认为他们的兴趣不能也不可能被时钟牵着走。她写道:“从学术或者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学生在学习任何吸引他的科目的时候,必须让他自由地继续他的学习而不被打断,因为当他感兴趣时,他就会头脑敏锐、思维更加活跃,更有能力征服在他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任何难题。在新方式下,不会有铃声在指定的时间勉强将其拉开,根据教学的要求,强加给他另一门课程和另一个教师。”(原著19页)

在道尔顿计划之下,学生可以自由地在学校里追求他们自己的爱好,但到月底,学生应该完成老师布置的每门学科的学习任务,并用卡片标出完成任务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进步情况。此外,帕克赫斯特在学科领域还保留了传统的规则,并保留了课程的权威性,她写道:“在道尔顿实验室计划中,我们把学习中的问题直接放在学生面前,并指出必须达到的标准。此后,我们允许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解决问题,只要他觉着合适。学生对结果的责任心不仅会发展他潜在的智力,还会发展他的判断能力和个性。” (原著22页)

这样,除了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增加其活力和兴趣提供基础,道尔顿计划还欲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通过学习安排时间和与其他学生在实验室环境中相互合作,孩子们将学会自我约束。此外,学校环境还将试图复制真实的生活体验,任务的重点将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指导下的死记硬背。她这样写道:“在孩子开始面对青年和成年的各种问题之前,在童年时代就必须加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当教育被设计为给予他这样的自由和责任,并允许他为了自己而独立地处理这些问题,他才能达到这一步。经验恰恰就是这种东西。没有它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没有个性,任何年龄的问题都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孩子受到我们教育体制规章制度的桎梏和阻碍,将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经验。他既学不会控制自己的困难也学不会控制与自己同伴的接触中产生的困难。” (原著6页)

她认为,经验对于孩子的价值简直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较之其他方式,它也能够测试个体的道德和智力结构。它塑造和锤炼孩子的思想,使他的判断力增强且更为敏锐,同时,当个人和其他个人发生联系时,教给他最最重要的课程——自律。群体意识产生于这种社会经验。只有把这种经验引进我们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恢复学校生活曾经失去的热忱、追求和兴趣。她的最终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让学校变得象游戏一样吸引人,让教育象游戏一样寓教于乐,最终是为了造就无畏的人类,使他们拥有最宽广而敏锐的理解力,这是我们的理想。” (原著27页)

道尔顿学校的前任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校长在“道尔顿计划在21世纪中的角色”一文中所言,明天的学校将与20世纪20年代的学校截然不同,但奇怪的是,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与当年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希望我能够建议,一些20世纪初创造的基础概念和原则仍然是21世纪初学校的指导(2000年10月,北大附中举办了世界著名中学校长论坛,道尔顿学校前任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博士作了主题发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道尔顿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确能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论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缘由:

第一,道尔顿计划面世的背景与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极其相似!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经济、文化飞跃发展,教育亦有较大发展,但教育的滞后与弊端也有目共睹:刻板、专制、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使学生只能静坐听讲,呆读死背,造成了学生能力的低下与创造力的缺失。然而,国家要面对迅速工业化和人口都市化快速增长所引发的实际问题,人们普遍感到需要新型学校以新的教学方式满足新时代对公民素质和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必然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越来越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创新人才,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的教育仍然积弊重重,主要表现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改革势在必行。既然两国不同时代的教育改革具有极其相似的背景,那么,别国已经卓见成效的教育理念、方法及经验就必有可以借鉴之处。

第二,道尔顿计划所倡导的教育目标与我国素质教育倡导的目标几乎一致:强调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与生动活泼地发展。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然而,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目标是行为的方向或指南,既然目标近乎一致,那么行为方式就必然可以借鉴。

第三,道尔顿计划的亮点与素质教育的重点正巧吻合。道尔顿计划的亮点在于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正如作者所言:“我所贡献出来的,不过是发展教师和学生创造能力之教育的初步。”(原著173页)道尔顿学校不仅能使资质优秀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也能使资质平常的学生得到超水平发挥,甚至成为天才少儿。其秘密就在于他们注重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自信,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无可替代、充满创造力的人。

道尔顿计划在1913年时就由海伦伯克赫斯特提出了设想,并在1919年得以在纽约的一所道尔顿学校正式实践应用。自由,尊重每个独立个体的差异, 强调在合作中开展独立的学习, 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科目、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速度。同时通过分组等群体互动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

道尔顿制由学生小组、学习任务单和实验室构成。自1919年海伦·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学校开始这就成为了创新的道尔顿教育的基石,直至今日仍是道尔顿学校师生每日学校生活的中心。学生小组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的系统,它是每名学生的大本营,家长则主要通过学生小组指导教师与学校联络沟通。高中部的学生小组里由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学习任务单是一份文件摘要,罗列学生在一个学习单元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实验室用于一名或几名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课后的学习讨论,它已和传统的课堂一样成为学校每天课程的一部分。“实验室时间”为全体教师提供了个性化教学的机会,也使学生能够定期且方便地跟他们的老师接触。在高中甚至更早阶段,道尔顿的学生就已经学会了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寻求老师的帮助并且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道尔顿教育计划历经百年,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变化。2000年10月,美国道尔顿学校的理查德.布卢姆索校长应北大附中赵钰琳校长之邀,参加了由北大附中主办的“世界著名中学校长论坛”,他的报告中有一部分介绍了原有道尔顿计划的改变,他解释这种发展虽然看似一种退化,似乎推翻了帕克赫斯特的原则,但实际上激活道尔顿教育计划的原则“自由和合作”“自觉自愿”学习的原则,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到,多年来道尔顿学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希望学校与真实世界更为接近。这种在“变通”中积累的大量应对实践问题的“经验”与那些恒常不变的原则一样,具有非凡的价值。道尔顿计划在实施中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如何改进?改进之后的效果如何?循环往复不止,就是一个实验计划的生生不息的原因。

纽约道尔顿学校作为目前美国最负盛名的学校,以它的“经验”告诉我们,找到正确的教育原则并坚持下来,然后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具体的做法,以应对真实世界的需求是一条被验证过的道路。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一项教育实验计划曾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及变化,而参与这项实验的诸方还能不变“自由合作”、“自觉自愿”的初衷。

给学生以自由,是不是让学生迷失于这种自由之中呢?道尔顿学校所倡导的自由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组织、有纪律前提下的自由。道尔顿计划是建立在动机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孩子是天生的好奇和好学的,当他们天生的好奇心被激发的时候正是他们学习的最好的时机,而学生的兴趣不可能被时钟牵着走。当学生在学习吸引他的科目时,必须让他自由、持续学习,因为此时他头脑敏锐、思维活跃,更有能力征服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同时学校里良性竞争的氛围激励着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下面的几个数字可以很好地说明道尔顿学校的教学成果:100%的毕业生都被美国最有名的大学录取。从2004年到2008年,35%的道尔顿学校毕业生选择上常春藤盟校+斯坦福大学等九所高等学府。每年65%的毕业生注册于全美排前25名的大学。

当前,世界各地许多学校都在使用以道尔顿计划为基础的各种教学方法。早在1920年代,道尔顿计划就曾在中国风靡一时。当时国民政府在全国教育联合会第9次会议中,决议了新制中学及师范宜试行道尔顿制。1921年上海出版的《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都曾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道尔顿实验计划。

1922年10月,中国第一个道尔顿制实验班设立在上海的中国公学(现已更名为上海吴淞中学)。鉴于道尔顿制教育方式的创新性,中国许多地区,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教育家纷纷开始在其所在地区研究和运用道尔顿制。道尔顿制热潮很快在中国教育界形成。根据历史统计,在1925年中国实验使用道尔顿教育计划的中小学有57所。也有有学者统计,从1922年至1930年,全国实施道尔顿制的学校有上百所,地区遍及江苏、北京、上海、河南等8省市。其中,北京艺文中学实施道尔顿制的时间最长,从1925年开始,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南京东南大学附中的道尔顿制实验,因实验组织的科研性和实验结果的说服力而影响最大。

1925年,道尔顿计划创始人海伦?伯克赫斯特女士,应中华教育改进社的邀请来我国访问,针对道尔顿计划讲演50余场。她用大量的时间与政府官员、学者、教育改革家、教师和管理人员会面,先后走访了全国7个省的9个城市和1个县,行程约3600公里。她的来访使道尔顿计划在那段时间成为最受关注的进步主义教育实践。在当时中国主要学者和教育家的支持下,道尔顿计划在中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永恒的一笔。

回望百年来道尔顿计划的发展与沿革,对比今天中国教育之现状——讲台上眉飞色舞唱独角戏老师与讲台下被动填鸭的学生,点灯备课与题海苦战的场景——让人不禁感慨现有中国教育模式确实存在着违背学生天性和教育发展规律的事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现在公立学校里,老师们主导着讲台,各种所谓的新教材教法,都是在教给老师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把相同的教学内容用尽可能生动地方式填给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积极性被限制压抑。当学生们一旦离开学校这个特定环境,很多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而因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难于面对现实社会。

在如此现实之下,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改革经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适应中国现有教育体制的新兴教育模式。有关杜郎口中学教学经验的总结体会请见下文。


相关文章

  • 教育学考试理论
  • 学习理论 1. 联结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学派.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 代表人物: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 观点: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主要主张客观主义.环境主义和强化. 2. 认知派学习理论 ...

  • 约翰道尔顿
  • 约翰·道尔顿(英语:John Dalton,1766年 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原子理论的提出者.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附带一提的是道尔顿患有色盲症.这种病的症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最终发表了一篇关于色盲的论 ...

  •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考点--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其中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2.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 ...

  • 道尔顿之歌
  • 道尔顿之歌 十八世纪的进程, 风生水起. 革命毕竟是走向光明, 弥补了偏激造成的遗恨. 牛顿的运动定律, 催生了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世界的最强音, 是伦敦上空的机器声. 欧洲这块热土, 英吉利最为人杰地灵. 法兰西错杀了拉瓦锡, 英格兰又诞生了道尔顿. 历史总是这样幸运, 近代化学又有了新的奠基人. ...

  • 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发展及其问题
  • 第29卷N第o29No. -chi昙南师范大学学报'撼社会科学舯loV1.勰慧篡2 l期 lSouthwestChiⅡaNormalUniversityJoum.of (Hurrmniti.andSocial Scienc.Edition)J8mtzuu5 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发展及其问题 沈小碚 ( ...

  • 外国教育史考试样题及参考答案
  • 外国教育史考试样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自由教育 2.自然人 3.<教育片论>(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 4.公学 5.莫雷尔法 6.道尔顿制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要论述马丁·路德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2.简要评述 ...

  • 20**年徐州铜山区教师编制考试真题
  • 2013年徐州铜山区教师编制考试真题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属于赫尔巴特著作的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人的教育> D.<教育漫话> 2.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 ) A.教育 ...

  • [教育学]
  • 一.常规知识 1.统一性.多端性是就德育过程的心理要素而言. 2.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是主体自觉性原则内涵. 3.给教育学提出研究课题的是社会因素. 4.教育的职能是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 5.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是教育目的. 6.主张按学科体系分科教学的叫学科课程论. 7.作为办学基本纲领和依据的 ...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填空题及答案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填空题及答案1 1.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比较典型的是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3.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亦称<钦定学堂章程&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