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战略思想起源[西方战略思想史第五课]

作者|钮先钟,著名战略思想家、学者

来源|《西方战略思想史》

罗马(Rome)像希腊一样,其最早的来源已不可考,依照近似神话的传统说法,罗马的建国是在公元前753年,最初采取君主制,到公元前5世纪时始建立共和政体。当希腊已经击败波斯,进入其最伟大的时代时,罗马还是一个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小型城邦国家,正在为其生存而奋斗。但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希腊文明即已盛极而衰,罗马文明则蒸蒸日上,有如旭日东升。到公元前265年,罗马已是意大利的主人,并准备征服整个地中海世界。罗马之兴,古今学者有其各种不同的解释。当代英国史学大师汤因比(Arnold Toynbee)曾列举五点理由:(1)有利的地理情况;(2)善待其同盟国或承认其霸权的国家;(3)从宽给予罗马公民身份;(4)开放双重国籍;(5)在新征服地区建立殖民地。法国学者魏尔(Simone Weil)则另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罗马的成功是得力于恩威并用。罗马的统治好像有糖衣的苦药,有时其残酷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此种对恐怖手段的有计划使用使他国不敢反抗或叛变。魏尔甚至于把罗马与纳粹德国相提并论。 [ 注:汤因比和魏尔的意见均引自Raymond Aron,Peace and War(London,Weidenfield and Nicolson,1966),pp.118–119。 ] 中国历史中也不乏可供对比的事实,例如秦之统一、元之征服,都曾有计划地使用恐怖手段。 [ 注:可参看钮先钟,《中国战略思想史》第六章及第十二章。 ]

就军事观点而论,罗马的成功可以归之于两大来源:(1)由自由公民所组成的军队有强烈的爱国心,高度的士气,能够适应严格的纪律,和艰苦的战斗;(2)罗马所特有的军事组织,即所谓“兵团”(legion),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佳军事组织。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遂使罗马无敌于天下。

罗马兵团神勇善战,史有定评,关于其详细的编组和战术,也已有很多的分析,但严格说来,那些知识对于战略思想的研究只是一种背景而非主题,所以在此不拟细述,而只想说明若干要点。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即为此种组织曾经过长时间的演进,而且在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特点,尽管在大原则上仍一贯不变。依照传统说法,兵团的首创是在第二次桑尼特战争(Second Samnite War,公元前326–公元前304)时,若与希腊方阵比较,罗马兵团的最大优点就是保有高度的弹性。其基本单位名为”maniple',由120人组成,相当于现在的“连”,其原意为“把”(handful),非常巧合,中国古代也用“把”表示最低单位(排),排长称为“把总”。

这些基本单位(把或连)分成三线,彼此保持间隔,形成一种棋盘式的战斗序列,其优点为所有的兵力可以作弹性的调度,并能进退自如,把重点放在任何方向上。不过,又必须有素质极佳的部队始能运用此种战术体系,所以训练和纪律实为兵团制胜的基础。罗马并非人口众多的国家,但对于人力却能作充分有效地利用。其动员程度极高,约达自由人口的10%,男性成年人口的30%。此外,由于同盟政策的适当运用,罗马又能利用同盟国人力来组成辅助部队。所以,罗马遂常能以数量

较小的精兵击败人数众多的强敌。

罗马共和时代的大事即为“布匿克战争”(Punic War),也就是罗马与迦太基(Carthege)之间的战争。这个战争又可分为3次,全部长度达118年之久(公元前264–公元前146)。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Punicus”,意为无耻小人,实际上,迦太基是一个历史比罗马远较悠久的文明古国。约在公元前1100年,腓尼基人移殖到北非海岸上,并于公元前9世纪后期建立“迦太基”,其原意就是“新城”(Kart–hadasht or “New Town”)。迦太基是商业国家,也是海洋国家,当罗马统一意大利之后开始进一步向地中海发展时,首当其冲者即为迦太基,于是典型的陆海权争霸战遂随之而展开。

当第一次布匿克战争(First Punic War,公元前264–公元前241)爆发时,迦太基的陆军虽不如罗马,但海军则居于优势,所以迦太基只要能确保地中海的制海权则也就居于不败之地。不过,居于劣势的罗马海军却能奋战不懈,在此阶段中曾经五次重建其舰队,并终于反败为胜。结果到公元前241年双方媾和时,罗马赢得了西西里岛,并掌握了西地中海的制海权。诚如费利尔所指出:罗马人和迦太基人在性格和气质上有极大的差异。迦太基人毫无理想,一心只想赚钱和享受,而罗马人则坚毅沉着,奋斗到底。 [ 注:Arther Ferril,“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an Empire”,in Grand Strategy in War and Peace,edited by Paul Kenned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p.76. ]

第二次布匿克战争(Second Punic War,公元前218–公元前 202)为三次中最重要的一次,也是最精彩的一次。不仅双方的胜负兴亡都决定在这次战争之中,而且双方的名将,汉尼拔(Hannibal)和希皮奥(Scipio Africanus)也可说是一时瑜亮,各有千秋。尤其是这次战争的记述是出于波里比亚(Polybius)之笔,并因此而使他获得伟大史学家的名誉和权威。 [ 注:Hans Delbrück,History of the Art of War,vol.1,p.311. 】

汉尼拔的生平大家知道的非常有限,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 249年,所以当他进军意大利时应该是刚满30岁,真可说是雄姿英发。他被列为西方四大名将中的第二位,也常被尊称为“战略之父”。事实上,他所面临的环境远比亚历山大困难,亚历山大所指挥的是百战精兵,而他所指挥的则为乌合之众,亚历山大所面临的敌人是乌合之众,而他所面对的则为罗马兵团。所以,其成就应更令人佩服,在西方战史中,败军之将而仍能获得后人景仰的就只有汉尼拔和拿破仑二人而已。

汉尼拔有其深远的战略观念,其行动往往出人意料,当其进入意大利后,三次会战使罗马损失超过十万人,并在威望上蒙受极大打击,尤其是坎尼之战(公元前216年)更是名垂千古。此时罗马之所以能幸免崩溃,其原因似可归之于下述五点:(1)罗马的同盟政策发挥团结效力,使其大多数同盟国不受汉尼拔的威胁利诱而背叛罗马;(2)在费宝(Quintus Fabius Maximus)领导之下,采取拖延战法,勉强渡过难关;(3)罗马人发挥无比的耐力,动员一切人力,包括未成年者和奴隶在内,以来迅速补充损失;(4)汉尼拔缺乏攻城装备且实力有限,未能一举攻陷罗马城;(5)罗马仍握有制海权使汉尼拔不能获得足够的增援和补给,以至于战力日益消耗,终成强弩之末。

在此又必须强调说明另一关键因素。罗马共和国的军事组织虽有其一切的优点,但又还是有一重要弱点,而也正是坎尼惨败的主因。罗马军团在战时并无固定的指挥官,由两位执政轮流值日,而执政出于民选,是否有军事才能更是大有疑问。诚如施利芬(von Schlieffen)所云,像汉尼拔这样的天才在历史上很罕见,但像法罗(Terentius Varro)那样的庸才则无世无之。因此,若非面对汉尼拔,则仅凭罗马兵团的卓越战斗力,虽由任何庸将指挥也一样能够获胜。不过,罗马又终于还是找到了一位能与汉尼拔抗衡的将才,那就是希皮奥。凭借着制海权,他把战争带入北非,终于在具有决定性的查玛会战(Battle of Zama,公元前202)中击败汉尼拔。这场会战结束了第二次布匿克战争,也决定了迦太基的最后命运。再过53年,罗马又发动第三次布匿克战争(Third Punic War,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并终于将迦太基夷为平地。从此罗马的称霸也就成为定局。

诚如李维(Livy)所云:“大国不可能长久维持和平,若无外患则必有内忧。” [ 注:引自J,F.C.Fuller,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vol.1,p.122。 ] 到公元前最后一个世纪,罗马遂一再发生内战,从权力争夺中终于脱颖而出者即为恺撒(C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公元前44),但也只是稳定一时,执政不到十年即遇刺身死,于是又再度发生夺权斗争,到公元前27年,其侄孙屋大维(Octavian)终于夺得政权,上尊号为“奥古斯都”(Augustus),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公元前27–公元前14)。(“Augustus”的意义为“至高无上”,即中国所谓“至尊”。)

罗马帝国建立之后,大致说来可谓国威远振,四海升平,这一段时间长达300年(70–378),史称“罗马和平”(Pax Romana)。事实上,这又只是一种表面化的夸大形容,在此阶段内仍然是内忧外患相继而来,到公元117年,罗马帝国即已盛极而衰。

君士坦丁(Constantine,306–337)是一位拥有“大帝”(the Great)尊称的罗马皇帝,在历史上有其特殊地位。他在313年颁发《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使基督教合法化,而其本人也受洗成为教徒。他在330年建立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来作为帝国的陪都,这也就是东罗马的起点。但他也是第一位大规模引进日耳曼部队的罗马皇帝,并播下罗马沦亡的种子。若用中国历史作一对比,则他与唐玄宗非常类似。唐玄宗大用胡兵胡将,即所谓“(左弓右广)骑”,把府兵制破坏无余,而君士坦丁也是一样,到后来罗马野战军有一半以上都是由“野蛮人”所组成,由重步兵所组成的罗马兵团遂已变成历史陈迹。 [ 注:可参看钮先钟,《中国战略思想史》,pp.378–379。 ]

君士坦丁的功业对于罗马帝国而言,很像病人垂危之前的回光返照,此后,这位病人的情况也就日益恶化,只有等待死神的降临。罗马帝国不仅已外强中干,而更是千疮百孔,于是异族从各方面流入这个真空,到公元476年,遂终于宣告死亡。


相关文章

  • 浅析西方文化的起源和特征
  • 浅析西方文化的起源和特征 白 戈 内容摘要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代的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个体激进性 和开放吸收性.我们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的起源和特征, 对我们发展自身的文化会提供有益的借 鉴. 关键词 西方文化; 起源; 基本特征 西方文化, 起源于古代的希腊文化和罗 马文化.西方文 ...

  •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整理脱水版目录
  •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 西方古典文明的圣地 1. 古希腊文明的极高地位--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与欧洲文明的摇篮p2 2. 古希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p2-p4 3. 希腊的古典文化价值体现 (二) 古希腊思想与文明的内核 p4-p7 (三) 古希腊的城市生活形态 1. 城邦.公 ...

  •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2
  • 1.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学课标要求: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3.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一观点, ...

  • 高中历史选择题
  • 历史九 1.1925年秋,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除尽力发展销售合作社外,目前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支持一切富有生命力的生产合作社(农业公社.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生产协 作社.合作工厂等等)和那些应该提高更高阶段的国营农场."联共(布)的这一决定( ) A.成为斯大林模式 ...

  • 本科生世界史阅读书目
  • 1.<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宋蜀华.陈克进 主编 (这个图书馆有,但是旧版) 2.<中国民族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罗贤佑 著 3.<民族社会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高永久 著(咱们民族学研究院院长) 4. ...

  •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超全面.完整版)
  •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完整全面版) 第一单元 第一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人类的起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人类文明的起源,距今约五六千年.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女娲造人说(东方).上帝造人说(西方)(亚当和夏娃)P3 ★人类,是由古猿(森林古猿.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进化过程. ...

  • 新课标_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
  •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五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 ...

  • 读书笔记-西方法律思想史
  • 读书笔记-西方法律思想史 一.摘要:由古春德主编的西方法律思想史首先介绍了西方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然后介绍了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意义,接着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的法律思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西方法律思想发展的整体方向,掌握西方法律 ...

  •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
  •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上) 第一节:西方城市的起源分析 1)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 2)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 一.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 柴尔德根据西亚.埃及和古代欧洲的考古学资料,提出了社会发展史上存在一次"城市革命&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