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级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经典四篇[马缨花]

现代文阅读练习

马缨花

季羡林

(08年高考全国Ⅱ卷)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到现在,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许多新东西,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回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朗日之下。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回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而且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

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答: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答:

3.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答:

4.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答:

彩色的荒漠

雷抒雁

(09全国I卷)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

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

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

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

艰难地进行命运的搏弈。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一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

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

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

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

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

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

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

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

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

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

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

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

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着的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

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臶,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

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

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

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

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

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

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

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有删节)

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

3.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

分)

答:

瓷器的意味

池莉

(09重庆)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使会臵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

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

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

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

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

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

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

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

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

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

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

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

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

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

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

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

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

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

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

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

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

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

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

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

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

鬼神的了。

1.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

意?(4分)

答:

2.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

答:

3.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答:

4.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之中,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体的”。结合全文,请分

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

答:

司马祠

于和谷

(09北京)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

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

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

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

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

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

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

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

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

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

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

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

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碑文。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

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

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

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

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

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

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墓,墓壁上嵌有砖雕八卦卦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

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

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

的问号。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2.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3.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

(6分)

答:

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

答:

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3分)

答:

现代文阅读练习参考答案

马缨花【答案】

1. ①作者独自住在一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每点2分)

2.(1)(2分)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处。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2分)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3. 答案: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每点3分)

4. 答案:(8分)(1)(4分)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4分)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每点2分)

彩色的荒漠【答案】

1.(4分)第一问: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好象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3.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1)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与沙漠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2)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3)通过对天然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4)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瓷器的意味【答案】

1.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2. (1)从陶器到瓷器 (2)从实用到艺术 (3)从粗陋到精致

3. (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4. (1)分析: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 (2)评价(略)

司马祠【答案】

1.(4分) B E

【解析】A项有效信息在第(2)段:“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据此,该项强加因果。C项据第(5)段“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可知,作者倒认为司马迁长眠于此乃“最佳”,故而此项无中生有。D项:本文是按行踪来写的,谈不上“扑朔迷离”。

2.(2分)①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 ②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 ③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3.(6分)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4.①(3分)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②(3分)【思路分析】考生不妨这样思考:“读”的几个对象都与司马祠有关,而司马迁彪炳史册的不正是他伟大的人格和作品吗?第一问便迎刃而解了。

第二问要求考生扣紧原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答,可结合考生积累的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知识来回答。


相关文章

  • 20**年高三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 2013--2014年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李万兰 2014年07月 ] 2013--2014学年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李万兰 高三是学生高中学习的冲刺阶段,对每一位任课教师来说,高三教学工作意味着紧张.忙碌.劳累,同时也意味着充实.收获和提高.从接受高三教学的那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于 ...

  • 高三暑期计划
  •  近50天的假期将给同学们带来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段时间是每位即将步入高三毕业班的学子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假期“未雨绸缪”,高三才能“大显身手”。下面我就语文学科假期复习谈几点个人的想法,供参考。   多理多思,夯实基础。“多理”即多整理,多梳理。利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归类整理 ...

  •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 敢问路在何方 路就在脚下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北师大三附中语文组 沈瑛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从懵懂到清晰,从手足无措到大胆实践,一步步走进新课程,努力领会课改精髓,积极探索和实践,在语文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优异的高考成绩充分证明了我的努力,也加 ...

  •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高三语文复习是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主要目的是查漏补缺,巩固积累,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语文素养.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范文一: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新的奋斗,新的希望.为了科学有效地搞好语文复 ...

  • 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4篇
  • 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一: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1966字) 一.复习指导思想 1.重点突出.要回归考纲,进一步明确必考点.可考点.不考点,要进一步研究"考试样题"中的隐含信息,做到大胆预测.以"考纲"为引领回归课本,回扣基础,查找并消除知识盲点.通过模拟训练进 ...

  • 高三学生寒假计划
  • 一、放松身心 健康的身体是紧张复习的基础,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高效复习的保证。考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复习,深感身心疲惫。好不容易熬到了一个假期,确实该好好地休息一下,使心灵得到放松,精神得到调整。尽管高三学生大多都感到时间总是不够用,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但人毕竟不是机器,即是机器也要定期进行保养,只有这 ...

  • 20**年高考语文备成都七中"一诊"模拟试卷
  • 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110)成都七中"一诊"模拟试卷 高考模拟 2014-01-08 1904 成都七中2010-2014学年高2014级"一诊"模拟语文试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宿仇/ ...

  • 20**年语文科高考质量分析报告_3
  • 省高三语文南靖会议材料 一.4个学校高考经验介绍要点: 1. 不争不抢,不紧不慢,科学安排复习进度 各校的做法大同小异,都是根据去年考纲的内容,分块复习,逐步推进,讲练结合,注重讲评:增加课堂容量,守住课堂这块语文最后阵地,打好"阵地战"和"歼灭战".在第一学 ...

  •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一)练习
  •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一)练习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