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马哲2

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2013级矿山安全管理专科 韦利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追求社会平等、安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愿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孔子的“和而不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在西方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观”;柏拉图的“公正即和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提出了未来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揭示,世界万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矛盾就是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与过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 和谐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状态。

这种状态表现为不同事物之间(包括构成事物的不同要素之间),彼此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相互要求和相互依存达到了一致。因此,和谐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关系,即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和谐只不过是事物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统一”占据着矛盾的主导地位,是事物变化的主流趋势,从而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和协调状态。

2、 和谐作为矛盾关系,它具有相对性。

这不仅在于和谐是相对于不和谐而言的事物发展状态,还在于判断事物和谐的标准、事物和谐的程度都是相对的。和谐的相对性来自于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方式,而任何具体事物的时空都是有限的、相对的。这必然使得作为具体事物变化、发展的一种状态的和谐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

3、和谐作为矛盾关系,它具有层次性。

自然界、物质结构、社会生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着不同的层次之分。和谐作为事物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的一种状态,它必然有层次性。和谐的层次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层次的事物之间和同一层次的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在内容上的不同,也表现在同一事物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和谐的内容、标准、程度也不相同。

4、 和谐作为矛盾关系,它具有动态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其内外部矛盾的作用下,都处在变化之中,世界是一个变化着的过程。和谐作为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矛盾运动状态,它必然具有动态性。和谐的动态性首先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一个从不和谐到和谐的动态过程。其次,事物的和谐本身也是一个从低程度向高程度推进的动态过程。唯物辩证法揭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谐作为事物变化、发展

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也必然遵循从量变到质变这一普遍规律,从低程度的和谐到高程度和谐逐渐地推进而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事物的和谐在范围和内容上,也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地发展着的动态过程。

5、和谐作为矛盾关系,它具有必然性。

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都是由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构成;事物都处在直接或间接联系之中,最根本和最普遍的联系是矛盾联系;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构成事物,矛盾构成现象,矛盾构成世界。矛盾的运动形成事物的过程,矛盾的发展状态就是事物的状态,矛盾是产生“一切”的最终根源。因此,和谐作为矛盾关系,作为矛盾运动的产物和状态,它是无条件的,具有必然性。

二、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首先:和谐社会的相对性,首先在于它是相对于没有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性矛盾的社会而言,或者说是就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性矛盾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状态而言。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一矛盾的本性决定了社会充满矛盾,矛盾构成社会,人们不能期盼没有矛盾、消除矛盾。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在总体上也就只是一种促使矛盾转化的过程。而且,仅能如此。因此,和谐社会在其最高层次上,至多只能是相对于没有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性矛盾而言,它具有相对性。其次,和谐社会仅仅是指社会矛盾没有尖锐化的社会状态。社会矛盾分为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性矛盾和根本利益一致的非对抗性矛盾。在由各阶级、各阶层构成的国家内部,即使没有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性矛盾,也会存在大量的非对抗性矛盾。我国今天普遍存在着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政府和百姓之间、工农之间、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就是非对抗性矛盾。而且,非对抗性矛盾本身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其程度、甚至性质也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前述的我国现阶段的非对抗性矛盾虽然它们都是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在性质上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从而不是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性矛盾。但这些矛盾在一些地方不时表现出向尖锐化方向转化的苗头,有的甚至正处在激化的过程中,并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呈现出严重的不和谐状态。这也正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主要的现实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也就是和谐社会的相对性。和谐社会的相对性也表现在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之间的不相互适应而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三大文明”是相互要求、相互促进,从而(应该)协调一致地发展的。但事实上,由于政治文明的上层建筑性质,由于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常常使得“三大文明”的发展之间不是相互适应而一致的,从而社会呈现出“三大文明”发展之间的不和谐。和谐社会正是相对于这种不和谐而言从而具有相对性。和谐社会的相对性还表现在它是相对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而言。一个国家(尤其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战略的原因、由于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原因、由于历史以及自然条件的原因,常常不同区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而是不协调的。而区域发展长期严重不平衡、不协调必然导致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相对于这样的联系,和谐社会具有相对性。

其次: 和谐社会的层次性首先表现在不同等级的社会形态有着不同(性质、内容、程度)的和谐;也可以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这三大层次之间的协调发展;表现在政府、社会组织、家庭、个人之间的协调发展,表现在个人与群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同层面上的协调发展;表现在个

人的体质、文化知识、能力、思想品质、精神追求等不同层次之间的协调发展;还可以表现在人和自然层次上的和谐发展。

再次:和谐社会的动态性是指和谐社会是一种运动着的社会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永无止境的运动过程。和谐社会作为这个过程中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一种状态从而必然具有动态性。

最后: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来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层次上的基本适合的过程。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于经济基础的规律。“一定要”是必然,“适合”是基本方面的基本适合。而这种“基本适合”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状态就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来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具有必然性。正是和谐社会具有必然性从根本上构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根据。

总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和谐社会。胡锦涛认为,它在基本特征上“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参考文献:

1、李砚忠.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综述[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 2007-1

2、马兵,步德胜.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6-4

3、陈瑶瑶,李明元.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综述[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 2006-2.

4、贾建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解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 , 2006-3.

5、陈青松. 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J]. 探索 , 2005-6


相关文章

  •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 3.2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运用事实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历史观,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能力目标: 能够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 第一章 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第一章 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二)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第二节 马哲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一) 马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 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 马哲的基本特征 一. ...

  • 马哲复习资料自考试卷,自考试题,自考答案,
  • 马哲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哲学的基本含义(教材P6)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教材P6)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3.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教材P8-9) 1. 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3. ...

  •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知识梳理] 1. 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1)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 ...

  • 哲学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考点1 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任务. (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提示]两句话各有侧重: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介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学说创立 F 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产生年代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的必然产 ...

  • [马哲]学霸笔记,第一部分
  • 马克思课堂笔记 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要求:总体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要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 和创新,发展的阶段和成果,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行动的指南,我们 ...

  • 20**年考研政治马哲必背哲学原理
  • 2016考研政治马哲必背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论 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原理内容:(1)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3)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方法论:一切从实 ...

  •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 哲学与生活第一单元 一.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 哲学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起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工作和生活. 二. 哲学的含义 1. 含义: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⑵.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⑶.哲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