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上复习资料综合(修改)

八上社会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1. 自然环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

2. 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

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 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威,其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①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5000多年前)。

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农业的

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

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 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⑴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⑵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

世纪被外族所灭。

⑶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 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

性质(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4.

5. (影响:腓尼基字母文字后演变成

22个字母,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

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

1. 自然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土壤肥沃,河水丰沛,发展农业

的条件十分优越。

2. 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

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种姓制度是贵族统治的工具。④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4. 佛教:⑴时间:公元前6世纪 ⑵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⑶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

望 只有摆脱欲望 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

⑷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

⑸传播: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有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

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 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到中国?(西汉末年 公元元年前后)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 1046

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亡于公元前771年)→公元前

770

2. 夏朝: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⑵禹

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⑶最后一任国王:桀。(4)都城:二

里头。

3. 商朝:⑴青铜铸造业发达:青铜器种类多,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社

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⑵商出现的文字:甲骨文。(意义: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

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

4. 西周:⑴分封制:(具体内容:P12)。⑵礼乐制度:(目的+要求P12)

注:商和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宗法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等级制度,是周朝维护统治的工具)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五霸:⑴背景: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

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⑵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强起来。②后又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在

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③.齐桓公还和中原诸国组成联军,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 ④地理位

置优越,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⑵时间:公元前7世纪中期,举行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晋国——韩、赵、魏三个国家

1.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了解相对地理位置P14;

2.动了社会其它方面的变化;春秋晚期,新兴地主和个体农民形成,社会结构发展了深刻的变化。

3.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4.商鞅变法:

①背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秦国打出富国强兵(目的)的旗号,掀起

变法运动。②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③内容+影响:内容: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农耕;3.奖励军功;4.建立县制。

(影响:与其他各国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

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中国奠定基础。)

④性质:一次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⑤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启示):⑴.深得秦孝公的重用;⑵.符合历史潮流;⑶.改革

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⑷.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商鞅“南门立木”在今天的意义:南门立木使商鞅得以取信于民,增强了改革的信度,

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对于我们学生的启示:要做诚实的人,不说假话、谎话,说到做

到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令出必行,取信于民。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

“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背景):

⑴. 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

⑵.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

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具体学派与主张等:

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4.古代思想在现在的表现: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启发式教育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5.联系当时(战国)的社会形式,想一想,为什么法家会受到重视?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劳役,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利,严刑酷法等思想适应于当

时社会形式的需要,自然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

6.“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正确做法: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

来,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助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

可偏废

7

第三课 西方古典文明(希腊和意大利位于地中海的沿岸,西方文明正式在这里诞生的)

1、古希腊文明的开端是爱琴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历时800年,先后以克里

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进入城邦时代,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重要代

★2.城邦时代:①时间:公元前8世纪—6世纪②城邦特点:小国寡民③终结:公元

★4. 雅典民主制度表现:①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

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②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

政期间,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称为古代希腊

的黄金时代。③公民大会: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内政、外

交、和平与战争等重大问题;④雅典公民还享有各种优惠权利。⑤维护民主制度人,保护

公民利益的有力措施:陶片放逐法.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评价:积极方面:雅典的民主制度一方面使公民积极地参政,

议政,消极方面:另一方面,要单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

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

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帝国建立起来。(罗马是尚武民族)

1.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2.公元前73年

3.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4.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被人戏称为“罗

马人的小澡盆”。帝国最初的两百年,史称“罗马和平”时期。

5.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6.继续存在了约一千年。

★7.基督教:时间:公元1世纪;地点: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一带;创始人: “救

世主”耶稣;经典:《圣经》。

我国与罗马的贸易往来:我国在东汉时期,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东汉和罗马帝国的贸易

往来频繁,经丝绸之路将中国内地的铁器、铜器、漆器经过新疆地区西亚,辗转至罗马。罗马

和中国的交易品的种类包括矿物,动物,珠宝,玻璃,织物和香料等。

早期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是什么?(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

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

物培植和生长。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这些地区为什么可以孕育人类早期的文明呢?

原因:因为这些地域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气候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

物生长。

2.辨识早期文明的异同:P28 表格

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1、中世纪:指从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世纪,即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

2、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①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最强)

②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仪式,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

③843年查理三孙子在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并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④日耳曼人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并建立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3、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制

度特点是: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关系。(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句话

意思是说: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说明西欧封建社会

虽然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制约关系。)

4、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和影响:“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基督教会在西欧的统治的表现:政治上,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教皇国产生,逐渐凌驾于各

国之上;经济上,控制大量封建地产,经营庄园,还要求收取“什一税”;思想上,教会垄断

教育和文化,控制思想。

5、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

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6、基督教的演变:由贫苦民众的宗教逐渐演变成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成为中古西欧占

统治地位的思想。 政治原因:随着罗马帝国加强对内压迫、对外侵略,阶级、民族矛盾日

益激化,罗马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便于控制被压迫人民和被征服民族,开始对基督教采用

控制、利用政策,加以扶植。后来,在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教会与各国君主建立起合作关系,

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并且垄断文化教育。

7、11世纪,巴黎和伦敦不仅成为政治中心,也是商旅云集的经济和贸易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繁荣,佛罗伦萨则以手工业享誉欧洲。

8、城市中的手工业者按照行业组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叫行会。城市中,市民阶级逐渐形

成,其中的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1、伊斯兰教:610、穆罕默德、麦加、经典为《古兰经》、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

2.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巴格达就是阿拉伯帝国的都城。

3.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之间有何关系?

伊斯兰教的创立以一神教代替了多神教,适应了走向统一的需要,为阿拉伯半岛统一奠定

思想基础。 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成就:①翻译了许多古希腊、罗马、印度的著作,传播到世界各地。②在数学、天文学、

化学、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如:吸收印度0--9十个数字的

计数法,并加以改造,传播到欧洲(阿拉伯数字);花拉子密的代数学著作;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和伊本·西那的《医典》等。③创造了伊斯兰建筑风格(清真寺:麦加清真寺是第一大圣寺)。④文学、诗歌方面的成就,如《一千零一夜》(又叫《天方夜谭》)等。

特点:先进性(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和包容性(吸收、消化了帝国范围内东西方不同

文化)。

作用:阿拉伯人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传播者,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

流的使者,搭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阿拉伯文化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

1、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2、大化改新

(1)背景: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具体见P40页理解即可。

(2)大化改新的过程: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政变,一举铲除苏我氏势力,强化了中央

政权。随后,孝德天皇继位,建年号为“大化”。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

史称“大化改新”。

(3)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①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②经济上,土地收归

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

家公民;③法律上,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4)大化改新重要意义:(1)积极方面:改革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

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大化改新后,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2)消极方面:大化改新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并形成了武士阶层,

对后世影响极大。

3、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具有善于学习、坚忍服从等特点。

4.大化改新向中国学习:P42页资料。

探究二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三大宗教相同点:①都是由于当时战乱造成人民的痛苦、在大众需要精神寄托时产生的;②

教义中都含有一神论、要甘于忍受痛苦、宗教仪式等内容;③对社会影响都极大,都与政治有

紧密相连,发展到后都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2、把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宗教是一种文化,各种与宗教有关的寺庙、

雕刻、石窟造像、碑、塔、墙、壁 画等都属于宗教文化景观。

★3、佛教建筑叫寺庙(类似皇宫建筑表现地位),基督教建筑叫教堂(高耸入云显示上帝

的高高在上的威严),伊斯兰教建筑叫清真寺(穹顶建筑是为了召唤信徒)。

4.不同地域的宗教景观往往深深烙上本土文化的印记;

即便现一地域的同一宗教的宗教建筑,也会烙上时代的印记;

宗教景观之间的差异,与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有关。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1、秦灭六国的过程:时间:公元前221年。领导者:秦王嬴政,定都:咸阳,建立起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灭六国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中国(即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或条件)?

①人们渴望和平统一,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

难攻,③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资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④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为强国,军队

威武雄壮;⑤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

3.赢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德高过古代的三皇五帝,于是采用“皇帝”的称号。他自称

“始皇帝”。皇帝一词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4、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1)政治上:建立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①自称“始皇帝”,独揽全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等官职,对皇帝直接负责。③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作用: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套制度,但同时也导致

了君主专制)。为了有效管理国家,秦朝还颁布了大量律令。

2)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车轨。(作用: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文化往来,加强

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3)文化上:统一了文字(小篆)。(作用: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4)经济上:统一了货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和统一度量衡。(作用:有利于巩固秦朝统一,

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5)思想上:焚书坑儒。(作用:有利于秦朝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但也摧残了

文化和钳制了思想。)

6)军事(边疆治理或民族关系)上:①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②

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作用:有利于疆域的巩固和拓展)

★5、 对秦始皇的评价

答: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既是千

古一帝,同时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他功大于过。

(1)主要功绩:①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战乱状

态。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进步。②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③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修造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等,促进了秦朝政治经

济文化交通的发展,使秦的疆域空前辽阔。

(2)历史罪过:①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辉煌的中华文明,钳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②实行

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赋税,严重剥削百姓。③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

陵墓。

6.秦朝疆域: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

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秦始皇在位期间,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其陵墓是中国古代皇帝

陵墓中规模最大的,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他的儿子胡亥即

位,就是秦二世。

★2、秦朝灭亡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表现在滥用民力,沉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

繁重的赋税。②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的打击了

秦朝的残暴统治。秦末农民起义中,影响最大的是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公元前207年,秦

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4、大一统格局形成:汉帝国[西汉(公元前202年 — 公元8年)和东汉(25年 — 220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5.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客观上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穷;主观上,当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

取休息生息政策。

(2)措施:第一.汉高祖:1.让士兵复原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利于恢复发展农业

生产。2.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家,发还原有田宅,利于社会稳定。3.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

增加农业生产劳动力。4.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减轻赋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二.汉文帝:1.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把每年服徭役改成三

年一次);2.减轻刑罚,废除肉刑。

第三.汉景帝:1.进一步减轻赋税,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2.进一步减轻刑罚。

文景两朝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并且注意法纪,因此社会比较安定。历

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为西汉王朝的全盛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1.西汉到了汉武帝时,进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一统的局面。

★2汉武帝的历史作为(西汉的新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政治上:①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②加强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律校尉,

地方上设立刺史制度,加强皇帝权威,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思想上:③采取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经济:④实行食盐与铁器收归中央专营,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经营盐铁的生产和

销售,极大的增加了中央的收入。

军事和民族关系上:⑴武力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

⑵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以西地区。⑶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汉朝与西

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开通丝绸之路。

以上为 汉武帝 历史作为。 ⑷出现和亲与互市的局面,加强交流。

⑸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归属西汉版图——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政权统治。

⑹加强对南方的经营,管理南方越族地区,同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在滇池地区设立益

州郡,使云南地区隶属西汉中央管理。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政治大一统的需要,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2)措施:在长安设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在地方上设立官学,培养后备官僚。

(3)评价:⑴积极方面:它在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

权国家的巩固;⑵消极方面: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对学术发展不利,是

文化专制的表现。

(4)意义:西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汉武帝以后,汉朝开始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清明统治“光武中兴”。

5.东汉统治前后经历了近两百年,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统治日益黑暗。最后,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首领称为“单于”。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将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táo)、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2.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事件,史称:白登之围。之后西汉政府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汉朝的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

3.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朝转而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彻底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4.匈奴部落首领呼韩耶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王昭君自愿前往。 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昭君出塞后,双方恢复友好关系,北方近60年没有战乱,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所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5. “西域”,是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即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

6.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①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②概况:公元前138年,从长安往西,先后两次出使西域。③意义:西域的良种马、石榴、核桃及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7、丝绸之路:①开辟者:张骞;②路线:长安(起点)→河西走廊(新疆镜内)→西亚→欧洲(古罗马帝国,终点);③运送的物品:陶瓷、铁器、漆器、丝绸、茶叶等传到西方,西方人把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传入中国,唐代流行的马球戏就是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④意义:A.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B.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C.丝绸之路沟通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⑤丝路古镇:龟兹(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中心)、楼兰、敦煌、武威;⑥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P69页课堂笔记。

8、 加强对南方的经营,管理南方越族地区,同时派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汉武帝封滇王国王为“滇王”,赐滇王之印。

9.汉朝与朝鲜关系:汉朝将铸铜、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将名马运到中国。

10.西汉时,日本100外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

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

2、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价格便宜。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使用逐渐普遍起来。4世纪后,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3、纸的优点:(1)造价低廉,容易推广,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2)纸面平整光滑,便于书写成文。

(3)纸质轻薄,便于装订、携带和保存,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4、《周髀算经》提出勾股弦的比例为“勾三股四弦五”。这是勾股定律的一个特例。它说明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勾股定律,比西方早500年。 《九章算术》分9类,共200多题,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汉以前的数学成就。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5、《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并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这部书直到今天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华 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6、史学:《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史学世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7、宗教:(1)佛教:公元一世纪,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尊老子为教主,经典为《道德经》。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③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④特点:以少胜多;

3.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

4.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③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④特点: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取胜之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采取正确战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不成熟(最根本原因)。

6.如何理解(评价)三国鼎立这种历史现象:

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是一种退步。 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①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②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③吴国: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8.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建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西晋被匈奴人所灭。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贡献最大,“王与马,共天下”。

2. 氏族贵族统一黄河流域,并发动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③特点:以少胜多;④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都城都在健康。

★4.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①北方农民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②江南自然条件优越;③江南地区相对稳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5.江南经济的表现。农业:(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3)南方以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粪肥;(4)小麦推广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的应用。手工业:(1)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铸造技术改进(灌钢法的发明);(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南朝莲花尊)

★6.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的民族融合

1.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2. 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439年,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3.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内容:①迁都洛阳;②改说汉语;③改穿汉服;④改用汉姓;⑤与汉通婚;⑥改用汉制;⑦学用汉礼。

意义:①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②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上步发展。

4.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历史上把这五个朝代称为北朝。

四.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1.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比欧洲早1000年。他还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只差50秒钟;造出“千里船”;设计制造水碓磨;编写数学著作《缀术》。

2.北朝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东晋的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序》。

4.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5.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原因:①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②统治者大力扶持)。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一、隋的兴亡

1、隋朝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

(2)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

(3)隋朝的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影响:①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②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③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北起涿郡、南到余杭

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自北往南)

连接的五大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流经今天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地位: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影响:

积极意义:①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②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影响: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3、隋朝的灭亡

(1)、原因: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兴役;无节制巡游;接连发动战争) 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

(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秦朝与隋朝的相似点:①都创立了一些影响巨大的制度,如秦朝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和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②都有伟大的建设工程,如秦朝的万里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③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全国;④都是短命王朝,之后都出现了强盛的王朝:秦朝后出现了强大的西汉,隋朝结束后出现了繁荣的唐朝;⑤都因暴政引起家民起义而灭亡。

二、唐的盛衰

1、唐的建立: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出现原因(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表现)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3)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房谋杜断”、直臣魏征

(4)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5)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

(6)采用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采取一视同仁。

“贞观之治”的表现: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3、完善管理制度

(1)三省六部制: 职权: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进步: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度进步之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4.武则天统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贞观遗风”。

5、开元盛世

(1)、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①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发展;②唐玄宗重视地方吏治,亲考县令政绩;③唐玄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求谏;④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⑤荒地的开辟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2)、开元盛世的总体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

(1)农业生产:①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②开始广泛使用曲辕犁(生产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

(2)手工业发达:①丝织业技术高超;②唐朝丝织品轻盈精薄 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闻名于世的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长安城规划有如棋盘,十分整齐,坊和市界限严格。 扬州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

6、唐朝的灭亡

(1)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2)唐的灭亡:907 年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7、五代十国

五代是指 907-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称为十国。这一历史时期合称为五代十国。

三、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1、唐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政策:

政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影响: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①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吐蕃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作用:促进了唐蕃的友好往来,密切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②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从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③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国家空前繁盛。

(3)意义:加强了唐朝中央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局面。

★2、唐朝的对外关系

⑴对外政策: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当时唐朝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⑵玄奘西游:唐太宗时,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印度半岛)求取佛法。回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

⑶鉴真东渡:鉴真前后六次东渡日本,除传播佛教外。

(4)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

①共同点: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不同贡献: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将天竺的佛教文化带到中国,写成《大唐西域记》,记

述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中药、建筑、雕塑、绘画等知识与技术介绍到那里,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

(5)唐朝民族团结和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客观上: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主观上: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自信的心态;杰出人物的贡献。

★3.唐朝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的启示:①今天应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紧开发民族地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②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四、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1、雕版印刷术 ⑴发明时间:雕版印刷术是在印章和拓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⑵代表成就:唐朝印制成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火药的发明: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唐朝末年,应用于军事。

3、唐诗的繁荣

⑴繁荣原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科举考试重视诗赋 ⑵地位:唐朝——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⑶代表人物: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4、社会生活

⑴出现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原因: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的频繁 ⑵具体表现: ①饮食:胡饼普遍流行; ②服装:唐人爱穿胡服,并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③唐代流行打马球的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④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移民进入中原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⑶社会生活特点: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整个社会博大开放,容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4)启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 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彩的文学艺术,极盛的传统科技,频繁的中外交流,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一、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1.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⑴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

北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陈桥兵变,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⑵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①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②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2)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

积极方面: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不利方面:积贫积弱

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⑵致使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状况,导致北宋形成“积贫”、 “积弱”局面因而使北宋中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⑶地方财政出现困难。

3、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

(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3)时间:1069年 (4)人物:王安石(宋神宗任用)

(5)措施:略(6)影响: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

(7)失败原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法家思想为其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

(2)确立:秦统一后,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西汉武帝时,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4)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加强:北宋时期,统治者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6)空前强化:明清时期——未完,待续„„

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2.辽与北宋的关系:①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②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两,这就是历史上的“澶

渊之盟”。

★3.“澶渊之盟”评价:

①、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它加重了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②、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辽统治者向汉族学习

经济上: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呈现“耕垦千余里”的兴旺现象

政治上: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南、北面官,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 文化上:仿效中原王朝设立科举,选拔人才;重视儒学,建立孔庙;模仿汉字笔画,创造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

5、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 服饰:契丹服饰传入中原,仿效者甚多

 社会生活:幽燕地区的汉族与契丹人通婚,为儿孙起契丹名字。

6、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向宋开战,通过议和的方式,宋与西夏保持着友好相处的局面

7、宋夏订立和约:夏对送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8.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 ①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②翻译、印刷中原典籍和佛经;③用汉字铸造钱币④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典

9.西夏掌握了竖式风箱技术,西夏的兵器被称为“天下第一”。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争灾难;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

三、南宋与金的和战

1、金的崛起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2、金灭辽和北宋:1126年,金兵攻破东京,1127年金兵掳走宋徽宗、钦宗两父子,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3、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称帝,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

4、岳飞抗金:组织“岳家军”抵抗金军,郾城大捷,收复北方的部分失地。

5、宋金议和:1141年 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6、金的汉化改革

背景:金占据淮河以北地区,为加强对中原农耕地区的管理,金统治者将女真人大规模的南迁到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措施:政治上:迁都燕京,定名中都;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经济上:金朝将女真人大规模南迁到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社会生活:鼓励女真和汉族通婚;在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皆习汉风”;改用汉姓。

四、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蒙古国兴起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被蒙古贵族尊为成吉思汗。

2、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定都大都(北京) ⑵元朝统一全国:1276年破临安南宋亡。1279年,统一完成。

⑶元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新疆,南及南海,北到西伯利亚。疆域空前广阔。 ★3、忽必烈改革

政治上:①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中央) 行中书省(地方); ②宣政院(西藏),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南等边疆地区首次归属元朝中央政府管辖)

影响:1、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3、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上:③重视发展农业,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种植

交通上:④开凿两段新运河;⑤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⑥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

4、元朝的开放与交流表现

(1)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元朝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东行,写成了《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3)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陶瓷成为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

(4)泉州港:蕃客墓较多。

5、元朝民族的融合

⑴原因:①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的联系与交往提供有利条件;②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⑵表现:①汉民外迁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内迁,同汉族杂居。③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等,同汉族融合,均称“汉人”④回族的开始形成。

★6.为什么元朝出现了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提示:可以从疆域、交通、对外政策、科技等方面考虑)

◎辽阔的疆域 ◎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交通畅通 ◎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达到高峰

7.民族融合高潮: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②、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③、元朝时期 ★8.古代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①秦朝:前221年,嬴政,咸阳;②西晋:280年,司马炎,洛阳;③隋:589,杨坚,长安;④元:1279,忽必烈,大都。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安史之乱:经济重心开始往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经济的发展。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政治方面:①由于中原一带战乱频繁,南方地区处于一个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②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经济方面:①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②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自然方面: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方气候较北方好

3.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表现: ⑴农业,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太湖流域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苏湖地区重要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棉花:北宋——两广、福建;南宋后期——长江流域

⑵手工业:

①纺织业:丝织业 蜀地“号为冠天下“朝廷专用【江浙】

棉纺织业【海南岛,东南沿海(松江)地区】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②制瓷业发达:南宋,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瓷都 【江西 景德镇 】

③造船业发达;位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从事海外贸易。

⑶商业更加繁荣:①.城市格局的变化:宋代,商业区与居民区界限消除了 ②. 纸币、商标、广告等新事物的出现(成都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 广告、交子、商标的出现说明了宋代商业的繁荣,宋代已经初步具备现代社会繁荣市场经济的特征 重要商业城市:大都会——东京(开封)临安(杭州)中等城市——苏州、泉州

六、社会生活与文化

1、社会阶层地位的提高:P111第一段

2、社会生活

①日常生活的巨变:城市居民的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逢年过节吃饺子、燃放烟花爆竹;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

②今天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元宵节起源于汉代,隋朝开始盛行,宋代开始燃放烟火)等 ③瓦子: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所叫做“瓦子”

3、宋元文化

⑴ 宋代文化繁荣 ①原因:统治者“崇文抑武”的策略 ②经济的繁荣 ③科举制度的完善 ④印刷术的改进 ⑵宋代文人特点:多才多艺、情趣风雅,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

⑶ 宋词:代表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

⑷元曲代表作:散曲: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

★⑸宋元文化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世俗气息

七、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顶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1、火药: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如突火枪、火箭、火炮、震天雷等

2、活字印刷术

⑴、隋唐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受印章的启示)。 ⑵.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欧洲的活字印刷比中国要晚了四百多年。 ⑶.元代,农学家王桢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3、指南针:司南(战国,世界最早的指南仪器);指南针(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罗盘针(南宋)。

4、棉纺技术 ⑴、黄道婆:元朝,早年流放到海南,跟黎族人学会了棉纺织技术; ⑵.松江绵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了“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

⑶.棉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棉布日益流行逐渐取代丝绸和麻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综合探究: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都城东京的都市生活风貌。


相关文章

  •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教学要求
  • 一.总体介绍 <课标>对进入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新的目标.教材编写者认为,理解这些目标,既要着眼于前两个学段的学生达到的水平,又要把它们看成一个需要经过两年努力才能实现的学习任务.教学五年级下册,教师仍然需要瞻前顾后,熟悉前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熟悉前九册教材,同时大略翻阅一 ...

  • 高中政治教材根据十六大精神修改的主要内容
  • 高中政治教材根据十六大精神修改的主要内容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钱万军 编者案:此内容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根据十六精神进行修改后的教材清样稿整理出来的.因我省高三教材已征订,今年秋季高三的学生无法看到修订后教材,势必会影响明年的高考.请各校政治教师关注这一变化,及时将此修改情况,在教学中进行落实. ...

  • 报社的实习报告
  • 于健东的实习报告 于健东,读报参考小组组长. 报告内容: 尊敬的院领导,尊敬的报业集团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全班同学以及我们小组感谢报业集团的领导为我们提供的这个宝贵的实习机会,同时感谢<读报参考>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们对我们的热情招待和巨大的帮助.谢谢! 在刚 ...

  • 在报社的实习报告
  • 在《读报参考》报社的实习报告 作者: 来源: 于健东的实习报告 于健东,读报参考小组组长。 报告内容: 尊敬的院领导,尊敬的报业集团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全班同学以及我们小组感谢报业集团的领导为我们提供的这个宝贵的实习机会,同时感谢《读报参考》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们对我们的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释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2007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七十四号公布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 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 走在语文的路上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解说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语文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语文是一首诗,字里行间悸动的是独行的灵魂:语文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的是缤纷的世态:语文是一位纯洁的天使,她闪闪的光芒招引着我们与她同行„ ...

  • 城市总体规划
  • 城市总体规划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城市总体规划 英文名称: urban master planning 定义: 一定年限内对城市市区.郊区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地区各项发展建设的综合部署. 所属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 ...

  • 简述学术论文写作方法
  • 学术论文写作方法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 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 占有资料,以最充 ...

  • 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修改后的教案)
  • <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 专题复习 资市中学 左军 (4)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改革给中国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坚持对外开放,走出国门,选 ...

  •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 中国在过去几千年里几乎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只是在最近的一百年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导致我们现在的落后。所以我们就应该将学生的历史教好,让他们不忘历史,将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耻辱牢记心中。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好好学习,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不再受到外敌的入侵! 教好中国历史很重要,所以这学期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