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二、自主探究:(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念奴娇”词牌的由来: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3、关于豪放词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4、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乌台诗案。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二、朗读课文 疏通文字

三、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1、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赤壁景观?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岸、千堆雪(浪)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把眼前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描写的宏伟、壮阔、气势磅礴,(作用)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3、本词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

答案: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是为如此,已超过周瑜年龄的苏轼最最渴望的就是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分析)(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 “出嫁”与“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苏轼记周瑜,主要是想起赤壁之战,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并且“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那为什么这样写?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

4、《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娴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四、拓展延伸:(诸葛亮三气周瑜)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

二、合作探究:

(一)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2、定风波词牌的由来:《定风波》又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

(二)、合作展示: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答案:雨骤风狂。

2.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答案: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明确: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 明确: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6、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7、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三、内化巩固:高考链接: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四、知识积累(面对逆境积极心态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唐]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陆游的《过山西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五、质疑反馈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预习下一课的导学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学生版)

主备人:王淑艳 校对人:于忠滨审核人:王雪茜 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苏词豪放风格

2、理解映衬、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3、把握结构,理解含义,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

学习重点:理解映衬、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学习难点:把握结构,理解含义,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二、自主探究:(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念奴娇”词牌的由来: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3、关于豪放词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4、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乌台诗案。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二、朗读课文 疏通文字

三、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

1、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赤壁景观?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

3、本词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

答案:

(分析)(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 “出嫁”与“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苏轼记周瑜,主要是想起赤壁之战,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并且“小

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那为什么这样写?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

4、《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拓展延伸:(诸葛亮三气周瑜)

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

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便被自己活活的气死了。

五、质疑反馈

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会默写全词

2、预习《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人:王淑艳 校对人:于忠滨 审核人:王雪茜 授课时间:

一、目标解读

知识与能力: 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1.重点: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一)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2、定风波词牌的由来:《定风波》又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

(二)、合作展示: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答案:

2.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答案:

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明确: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 明确:

6、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

7、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三、内化巩固:高考链接: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案】

四、知识积累(面对逆境积极心态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唐]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陆游的《过山西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五、质疑反馈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预习下一课的导学案


相关文章

  •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孟凡军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词中景物壮写,让学生体会其阔大的意境. 2.体会苏轼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旷达豪放的胸襟,初步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培养乐观的情怀. 3.以此诗为例,掌握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思路. [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写景.咏史.抒 ...

  • [念奴娇]默写
  • 一.<虞美人>(李煜)情景默写 1. "_____ ,_____ ___ "的诗句,以江水为喻将"愁"写得真切.深刻. 2. "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 ...

  • [念奴娇 赤壁怀]比赛获奖说课稿
  • 一个失意智者的诗心佛性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新课标>对诗歌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培养审美与探究能力,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设计. [ ...

  • 20**年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示范课教案
  •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 教案设计:刘从奇 执教者:刘从奇 授课班级:普二(1)班 授课地点:普二(1)教室 授课时间:2010年10月9日 星期: 二 授课节次:第1节 [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

  • [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堂实录 师:昨天我们从<声声慢>推测出李清照凄楚的身世,我感觉大家有很强的感知文学作品的能力.今天,我继续从苏轼的<赤壁怀古>来推测他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的主角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所谓的"团练副使"其实是一个被地方官员 ...

  • 赤壁怀古读后感
  • 赤壁怀古读后感(一) 前几天看<赤壁>,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那一系列熟悉的人物,那许多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战争故事,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那个英雄倍出的遥远年代,而苏轼的这首千古绝句更是令我心灵震撼,久久无法释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

  • 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 11广告2班 邵静 1120495 鉴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摘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

  • 念奴娇说课稿
  •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解说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

  • 念奴娇_赤壁怀古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 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过一个古人,请大家猜猜他是谁?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