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媚 : 非虚构文章怎么才能写得好看

这个特别游学班的招生信息里,附了一个书单,要求学生申请报名时选读一本,并提交一份读书报告。这份报告其实是入学的一个考核。

其中有两本书是我开给学生的:彼得·海斯勒的《江城》和《甲骨文》。

对于懂行的人来说,仅这个书单就很有吸引力。其他的书是《通往奴役之路》、《文明的进程》等等。

好友凌越说:“都是好书,但我一看就知道,何伟的两本一定是你推荐的。”

是的,我们还是习惯把彼得·海斯勒叫作何伟。他的作品气质,已经在我们心里刻下痕迹,觉得他就是一位了解中国,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作家。

(美国作家、记者何伟,他被认为是对中国最有洞察力的一位西方作家。)

虽然上课的时候,我先向学生们讲的是马尔克斯,讲高尔泰,讲巫宁坤,但是,我觉得学习非虚构写作,最好的样板是何伟。

何伟前两年就在国内热了起来。最先在大陆正式出版的是《寻路中国》,之后是《江城》,和在台湾出版的《甲骨文》并称“中国三部曲”。这三部作品都好看,用他者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展现一个我们熟悉又略感陌生的世界。

其中《甲骨文》最为深刻丰富,从一个很小的点出发,慢慢追寻展开,引出几条线索,好些个人物。这些人物,看似不太相关,在追寻中,有的相互紧密关照,有的只是和作者发生关联。但由这几条线索穿起展开的这个世界,就是从1949年前至今的中国。从一条线索,我们读到“文革”中自杀的学者陈梦家,因他自杀而精神分裂的妻子赵罗蕤,陈梦家的甲骨文研究,他对汉字简化的反对,延伸至国内现在一位学阀对考古研究的把持,台湾学者对古文化的研究……从另一条线索我们读到,何伟北京的一位老邻居,正在保卫他居住的胡同不被拆迁,在不停地追索中,何伟发现,这位老邻居,竟然是陈梦家夫妇的亲戚,从这里,他又得到更多的资料……另外的一些线索,是一些人的个人轨迹,何伟从他的视角,慢慢展开,从小城走出的学生,想立足新的城市;从新疆出来的维族教师,在北京逗留了几年,终于去到美国。

从这部作品,呈现政治、历史、文化、经济、民族各种复杂问题。这么复杂的现实,何伟居然能用一部作品,统合起来。

可惜,很多读者却无缘见到此书。

作为权宜之计,我同时向学生推荐了《江城》。《江城》虽是他第一部作品,笔力没有后面的作品老到,但因为那是他初到中国的感受,非常新鲜有趣。

我想,这批大学生,虽各自学校专业相异,又来自不同的家乡和家庭,但对故乡、城市、90年代以来的变化,却会有相似感受。有了这个共同的基础,来阅读何伟看到的90年代后期的中国小城,一定非常会心。

何伟的作品都是严格的非虚构写作。用他的作品来介绍非虚构写作是最准确的,来学习怎么写,又是最容易的。

广义地说,“非虚构写作”,是指一切以现实背景为元素的写作。西方文学界首先提出这个概念,因其特殊的叙事方法,用来探索新的文学可能性。

国内现在通常认为,坚持“事实”、“亲历”、“诚实原则”的写作,不依附或服从任何写作以外的因素,(包括政治因素),就能称为“非虚构写作”。这其中还包括新闻调查报告,回忆录等等。

这样介绍概念是很难明了,怎样写既符合要求,又能让作品更出色,纪实性与艺术性能同时兼顾。

何伟写得那么好看,这其中是有窍门的。

他的老师约翰·麦克菲在大学时的写作课堂上,就把这秘笈教给了他。

(何伟和老师约翰·麦克菲)

约翰·麦克菲是美国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人物,他不仅自己长期创作,从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从1975年起,就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课堂上推广教授非虚构写作,培养了许多作家。

他总结了自己的一套写作方法。

这些学习对何伟影响深远。

何伟现在谈起老师的方法仍很感激。他说,大部分媒体工作人员都学不到麦克菲课堂上教授的这些,因为报社通常鼓励的写作方法正好与之相反。

麦克菲的这个秘笈,简化了说,就是如何呈现一个整体。他给何伟举的例子就是他早年的作品《到乡下来》,本来是写沿着阿拉斯加一条河流的长途旅行,行至途中,看见一头熊,然后他单起一个短章,写这种熊的外貌,生活方式,等等,介绍完了,再回到主线,继续讲述沿河之旅。读者读至此处,会觉得加强了信息,又饶有趣味,并不突兀,对整个地域面貌更加了然于胸。这种写作方式,就是麦克菲强调的做为一个整体的写作。

从细节到主线,再从主线到旁边的复线,每条线索都由细节构成,线索交织,最后呈现一个整体。这的确跟一般媒体希望记者做到的清晰明确不同,很多读者也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方式,不寻找中心思想,而感受一个整体的世界。

麦克菲在他的作品《前世年鉴》里,讲过一个比喻,就像地质时间和人类时间,看似两样毫不相干,地质时间以百万年计,人类察觉不到那种变化,而人每分每秒地生活,结婚生子,修建房子,相当具体,当突发地震,嘣,这才发现两者相遇。他对这种交叉非常着迷,他说:“如果你能把自己从对待数字(比如一百万年)的传统方式中解放出来,那么你就能从人类时间的界限中解脱一点出来。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说,你根本就没有活过,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你又永远活着。”

这种交叉,其实也是他作品结构的主要方式。

这种方法,何伟在第一本书《江城》里,就已经灵活使用。

支撑线索展开,最终交叉的,呈现完整世界的,是一个个细节。把细节充分观察,描摩,这也很像写实绘画。

之后的课堂上,我直接把绘画教学的方法引了进来。

(《明前茶》,作者绘)


相关文章

  • 写出叙事抒情文章的"真实感"
  • 一.为什么提出"真实感" 这里从一篇作文说起.月考作文题目<穿过心灵的风>,一个学生写自己去买酱油的路上碰到一位倒地的老太太,由于受"彭宇案"的影响,不敢扶起老太太,因而内心十分纠结和痛苦.整篇文章关注现实,立意颇高,语言也很有表现力:但是事情的发 ...

  • 文章千古事
  • 文章千古事 --漫话记叙文写作 孔庆东 唐朝有个诗歌爱好者,人称老杜.一辈子混得不大好,但是心气儿很高.由于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了许多时,却庆幸自己"生常免租戍,名不隶征伐."其实他不过在工部当过一阵国家公务员,享受了些个福利待遇,于是就咬定牙根吃秤砣,赤胆报国.他居住的茅屋透风漏 ...

  • 名著[水浒传]知识竞赛题有答案
  • 名著<水浒> 知 识 竞 赛 题 1.<水浒传>的作者是( B ) A.吴承恩 B.施耐庵 C.宋江 D曹雪芹 2.<水浒传>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哪个故事加工定型的( B ) A.松江起义B.宋江起义C.明末农民起义 D.明末清初农民起义 3.<水浒传>一 ...

  • 诺贝尔文学奖和[聊斋志异]
  • 诺贝尔文学奖和<聊斋志异>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称自己是"讲故事的人",深受故乡讲故事前辈蒲松龄影响,"我是他的传人."莫言的诺奖致词讲了几个故事.最后一个故事大意: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暴风雨躲进破庙.天空雷声紧.火球滚,似乎还有龙叫.众 ...

  • 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是怎么样的?
  • 潘金莲因<水浒>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到<金瓶梅>里,她更跃为"女一号".按书中所写,她是所有女子中生的最美,也最擅风月的一个.历史上的潘金莲和武大郎又是怎样的呢?真有其人么?还是完全是虚构的艺术形象?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据考证:大 ...

  • [骑桶者]导学案
  • <骑桶者>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5年5月27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班级:高二(一)班 授课教师:向文词 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领悟小说的多元主题. 3.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 1.探讨小说主人公为什么要"骑& ...

  • "微"也足道
  • "微"也足道 --生活"微作文"的实践反思 当下,最流行的一个字眼儿--"微":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课堂„„于是乎我脑海中迸出了"微作文"的念头.刚接到新一届的三年级,学写作文伊始,我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一提起 ...

  • 落叶缤纷,霞散成绮
  • 落叶缤纷,霞散成绮 樸素 标签:文化 2013-05-01 11:45 星期三 落叶缤纷,霞散成绮 --读胡文辉<拟管锥编> 不得不说,胡文辉兄很取巧地"偷"来一个书名,<拟管锥编>,戏仿钱锺书的<管锥编>.虽然乃是戏仿,但骨子里不乏作者向&l ...

  • 潘先生经典语录十摘
  • 潘先生经典语录十摘 1, 人生的本质就是抉择.所有的抉择都是错的,放弃抉择是更大的错误. 2, 要理解生活向后看,学历史:要过好生活向前看,学科技. 3, 人长得喜剧并不可怕,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是好事:可怕的是长得喜剧又没有思想. 4, 让人牵手的是容貌,让人不愿意放手的是性格. 5, 要否定一样东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