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柳永词二首 整理

第二单元 宋词

4、柳永词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词的常识、柳永、柳永词二首

【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2、了解柳永;3、预习柳永词二首;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

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

二、词的常识

既然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词,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相关的知识——

1、词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2、别名 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

3、词的发展:兴于隋唐,成熟于五代, 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衰落于元明,复兴于清代。

4、词牌和标题:

词牌是与韵律相配合的乐调形式。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5、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

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清代的纳兰性德等。

6、流派的风格

豪放派: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气象宏大意境雄浑, 抒发豪情壮志。

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

婉约派:题材狭窄, 多抒情, 婉约缠绵细腻, 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7、宋词的发展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下面哪一位同学说说宋词的发展脉络?

【解说】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通过《柳永词二首》来感受他的情思。

三、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称柳七。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通晓乐律,熟悉民间乐曲,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更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听后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

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一次终于通过考试,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且填词去。”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快男”。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快男”“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这两首词。

四、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

1、请同学朗读。

2、听录音范读。

3、划分节拍,再读课文。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朗读指导:从朗读的角度来看,它的节奏特别的整齐,对仗多,要人一口气念下去,朗读起来感情越来越激越,造成一种宏大的气势。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

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教师指导(展示ppt )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4、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

《望海潮》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 àn 。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 ǎn ,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雨霖铃》

①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似蝉而小,入秋始鸣,深冬方歇。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秋生冬死。

②骤雨,指阵雨。

③都门帐饮,指在京都城外设帐饯行。

④无绪,指没有好的情绪。

⑤兰舟,指木兰舟,木兰木质坚固,适宜做舟楫。先传鲁班曾刻木兰为舟,古典诗词便借用“兰舟”作为舟楫的美称。

⑥凝噎,气结生阻,指因悲伤而说不出话来。

⑦暮霭沉沉,指黄昏时云气浓重。楚天,指楚地天空。古时楚国占有江南,后来泛指江南的天空为楚天。

⑧经年,一年又一年,指离别时间之长。

⑨风情,指美好的情意,也指风流韵意。

五、尝试背诵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两首词;2、《优化探究》相关练习;

七、歌曲欣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赏析《望海潮》

一、导入

1、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平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一下“情歌王子”──柳永的另一种情怀。

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历代歌咏杭州的诗词佳作不可胜数,其中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尤为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感受千年前杭州的魅力。

二、检查背诵

三、赏析

(一)整体感知

1、本词上下阙分别以什么为主要描写对象?

明确: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2、这首诗歌写的是杭州,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一个太平盛世下的繁华大都市,富庶、美丽。人民的生活安定、富足、祥和。这首诗歌通过两个方面表现杭州的富庶、美丽、祥和的。上片着重刻画了杭州的自然风光之美,城市经济的繁荣。下片着重写的是百姓生活的安定、祥和。

(二)、赏析上阕

1、请同学们在上阕中找出能概括钱塘总体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明确: 形胜 都会 繁华

2、起首三句,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杭州?

明确:(1)、“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

(2)、“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3)、“钱塘自古繁华”,从历史传统上看,都市繁华之美。同时“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3、首三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出所咏主题,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4、请大家看看上阕后半部分,怎么照应起首三句的?

明确:(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照应“江吴都会”;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照应“东南形胜”;

(3)、“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照应“钱塘自古繁华”。

5、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1)、“烟柳画桥”写哪方面的美?

明确:“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2)、“烟柳画桥”描绘了怎么的美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明确:“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

或 轻纱似的烟雾中,隐现着枝条细柔的杨柳条,点缀着绘画精美,色彩鲜艳的小桥。

(3)、“烟柳”换成“杨柳”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垂柳似乎迷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而杨柳就没有这种垂柳含烟的风韵。

那“画桥”换成“大桥”好不好?

(4)、明确:“画桥”有什么特点?(小,雅致)大桥虽然很有气势,但江南是水乡,多的是小桥流水,所以用“画桥”更妥帖。

(5)、“风帘翠幕” 写哪方面的美?

明确:“风帘”,挡风的帘子。“翠幕”,绿色的帷幕。本句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6)、“参差十万人家”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出杭州人烟之阜盛。“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虽说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

6、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1)、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树、堤、涛、(浪、江)。

(2)、“云树绕堤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3)、“绕”表现了江堤怎样的特点?改为“护”行不行?

明确:“绕”与“护”各有妙处。

“绕”, “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曲折之态。

“护”是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同时可以表现树木的多,郁郁苍苍。

(4)、“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

(5)、这两句运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怒涛”拟人手法;“霜雪”比喻手法。

(6)、“卷”能不能改为“推”?

明确:“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7、赏析“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1)、这三句从哪些角度表现杭州的“繁华”?

明确:描写了两个方面:

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

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 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2)、为什么不从其他方面表现杭州的“繁华”?

明确: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3)、“竞豪奢”反映了杭州生活怎样的特点?

明确:反映了市民(这里主要指富室)穷奢极侈的生活。

8、再读上片,尝试背诵。

(三)赏析下片

1、诵读思考,西湖之美美在何处?

明确: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

2、哪些句子写“景美”,哪些句子写“人美”?

明确:

景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人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3、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1)、南宋时有“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作者选取了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之美?

明确:选取了湖光、山色、桂子、荷花。

(2)、写出西湖景色怎样的特点?

明确:“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

(3)、“重湖”如何理解?

明确:“重湖”,指西湖湖中有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

(4)、“叠巘”如何理解?

明确: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表现山中有山的特点。

(5)、为什么选取原本不在同一季节的“桂子”“荷花”?

明确:①是为了前后照应。“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②是为了从不同时空环境展现西湖之美。“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③引发联想,拓展词的意境。

A “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B 、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6)、拓展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虽是传说,但柳永差点犯了个美丽的错误,就是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至。

(7)、“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①承上:这是照应开头的“东南形胜”,并进一步补写“东南形胜”;

②启下:正因西湖景美,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去,词人换转笔墨,从自然转向人物。

4、赏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1)、这几句写西湖人之乐,写了哪些人?

明确:平民——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官员——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2)、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平民之乐?

明确:①时间角度——“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②范围角度——“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3)、“弄”“泛”二字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4)、作者从几个方面表现“官员之乐”?

明确: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5)、作者笔下官员是怎样的官员?

明确:“千骑拥高牙”是写官员煊赫的威势。“千骑”,形容随从护卫人数之多,仪仗之盛。“拥”,簇拥,“高牙”,军前大旗,是主将的旗帜。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官员们的闲逸生活:饮美酒,听音乐,吟诗作赋,游赏山水。“烟霞”,这里指山光水色。

(6)、这样的官员整天吃喝玩乐,想来前途堪忧了,是吗?

明确:不是。会步步高升——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5、赏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如何理解“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明确:“异日”,他日、来日,日后的意思。“图”,画,作动词。“将”,语助词,念阴平声。“图将”,画成。“凤池”,即凤凰池,本来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这里指朝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可以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把它带回京城去欣赏。

(2)、这样的官员为什么能“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明确:“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 不仅政绩突出,而且能够与民同乐。当然是优秀的官员。

(3)、如此说来,作者对这种官员持什么态度?

明确:赞美与祝愿。

“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

(4)、作者为什么要赞誉孙何?(了解写作背景)

明确:①、写作背景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②、写作目的

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四)归纳拓展

1、学完全词,不仅要赞叹杭州西湖之美,感慨作者写作技法之高。我们不妨来看看,作者这首词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总分总结构。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总起;“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总结;中间是分写。

2、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明确: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3、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明确: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4、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5、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杭州之繁华,西湖之秀美?

明确: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

(1)、何为“点染手法”?

明确:“点”就是“点明”。“染”就是用景物来烘托。“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可以先“点”后“染”,也可以先“染”后“点”。(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用景物来染,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明确:①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

“形胜”“繁华”四字点染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意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②“重湖叠嗽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3)、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也是同样运用了点染的手法的呢?

举例: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②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里“归思”是点。用“秋雨”、“雁声”来烘托来染。

③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点染”的手法。第三句先点明“边愁”,第四句则是由情入景,用清冷的秋夜、高空的明月、绵亘起伏的长城这样莽莽苍苍的景象来渲染烘托“边愁”,使人们感受到戍边者那种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有无限的乡愁,也有立功边塞的雄心;有对现实的忧怨,也有对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的挚爱。

④王闿运《晓上空泠峡 》“猎 猎 南 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峡中行船溯流而上的情景,这是借景抒情,是“染”,意在烘托“不解愁风水”。第三句是“点”,点出作者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风波发愁为何事,这实质上是一种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又是“染”,用“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烘托“惯行不解愁风水”的心态,即诗人面对一切艰难都无所畏惧的傲然气度。

“点”与“染”相辅相成:“点”因“染”才有依托;去掉染,就显得空洞干瘪,索然无味。“染”因“点”才显得深刻、厚实,才能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学会从“点染”角度赏析古诗词曲,你会有一种新的感受和美的体验。

四、合作探究活动:为杭州作宣传,写一则城市标语。

钱塘景美,古已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文字来展示它的美。大家都知道,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城市标语,如北京的标语是:新北京,新奥运;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也试着从诗中概括杭州的特点,并用“对联”或“其他形式”给钱塘写一则城市标语。

如烟碧水如画人家,如丝锦绣如梦杭州。

自然之胜景,天下之盛世,心中之圣地。

西湖岸上东风破,莲叶荷花七里香,青山绿水绕天堂。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用散文句描述你所喜欢的词句;

3、运用点染的描写手法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一番描绘。

4、课外搜集有关描写杭州的古典诗词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鉴赏《雨霖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别离诗。(课件展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解题

1、《雨霖铃》

是唐玄宗创制的曲名,后用为词调。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迁入四川,进入斜谷,碰上连日的霖雨,在栈道中听到铃声,因为悼念杨玉环,就采这种声音作了这种曲子,曲子极为哀怨。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后来的《雨霖铃》成为词调(双调),也很缠绵哀怨(板书)。

2、写作背景

作者才情卓著,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2、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词眼 伤离别)

3、上下两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上阕 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想象之景

下阕离别之后 相思之情 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4、从时间角度看,可以把词分成哪几个层次?

明确: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

5、请分析本词写了“离别”的哪些内容?

明确:(1)离别的时令————— 寒蝉凄切;

(2)离别的时间和地点—— 对长亭晚

(3)离别的天气————— 骤雨初歇

(4)离别的心情—————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离别的去向—————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6)离别的慨叹—————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词作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以“伤离别”为中心,先写“离别环境”,再写“离别场面”,再写“别后去向”,最后写“别后情景”。

7、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可用词中词语概括)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

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低沉、哀婉、悲伤、凄清——凄切 )

四、具体赏析

这首词是一篇离别之作。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通过赏析这首词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并分析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上片(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难分难舍(离别难)

① “无绪”是什么意思?

明确: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 ②为什么没有心情?在想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③这句书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无奈眷恋

①这两句叙述了两人怎样的离别过程?

明确: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离别情景呢?

明确:依依不舍(或难分难舍等)例如: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

明确: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④大家猜测一下,如果要说,可能会说些什么?

明确:“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下片(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忧伤失意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孤寂痛苦

①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②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 ——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5)、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思念苦)

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2、有人说下阕有四重痛苦,能不能分析出来?

明确:1、无限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无家可归: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无心赏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4、无人倾诉: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请找出写景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此句不止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 、时间(晚)、地点(长亭)、天气(骤雨初歇),不止以寒秋、昏暮、急雨烘托“都门帐饮无绪”的 悲苦凄凉气氛,而主要在于写出将别未别之际的痛苦心情。

时值深秋,作者与恋人在城外的长亭里饯别,寒蝉凄切的嘶鸣使人倍添愁苦,面

对着美酒,却毫无心情。骤雨初歇,暮色苍茫,这时候无论如何都该启程了。不想走而又不得不走,作者心中矛盾而又痛苦。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借浩淼迷茫的烟波暮霭来表现离人黯淡的离愁。作者要去的地方,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那沉沉暮霭之上是辽阔无边的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漂流着一叶行舟,行舟里面的孤寂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怅惘的内心。这一去不知何处才是归宿,也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前途茫然,作者心中无限悲戚。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之后,看到岸边的杨柳的枝条在晓风中徐徐飘拂,再加上那一弯残月的映衬,越发增添了凄清、伤感的情调。

4、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除了情景交融的写法,本词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分析。

明确:离别之前、离别时刻是实写,别后想象是虚写。

五、名句赏析

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这首词中有一句“千古俊句”,你认为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酒”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成消忧解愁的最好办法,“酒醒”即“愁醒”,曾经被麻醉的“愁”一经复苏,更是无以排解。

2、关于“杨柳”:古典诗词中“杨柳”是有特定的内涵的,”柳”——“留”,杨柳和离别是联系在一起的。“杨柳岸一词”在词中,则浸透着一种伤离别的凄清冷落之情。

3、关于风: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4、关于月:“月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这一“残”字,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四件最能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一种已愁苦不堪,更何况是四种,真可谓是愁上加愁。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

六、延伸拓展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完成《优化探究》相关练习。

八、歌曲欣赏 《雨霖铃》


相关文章

  • 好东西对您的写作绝对有帮助
  • 以前整理了一些,仅供参考. 1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 佚名 诗经 邶风 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 纳兰性德 虞美人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4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 佚名 凤求凰 琴歌 有美人兮,见 ...

  • 1_柳永_凤栖梧_衣带渐宽终不悔
  • 1 柳永 鳳棲梧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2 佚名 擊鼓<詩經.邶風>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3 秦觀 鵲橋仙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4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5 佚名 鳳求凰,琴歌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 ...

  • 中国最美诗句
  • 中国最美诗句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 ...

  • 美丽的诗歌100句
  •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 ...

  • 中国千年唯美爱情名句排行榜(100)
  • 1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 佚名 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 秦观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 佚名 凤求凰·琴歌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6 ...

  • 古诗经典爱情诗句精选1001
  • 古诗经典爱情诗句精选100句 1.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4.结发 ...

  • 表达离情别意的古诗词名句
  • 表达离情别意的古诗词名句(引用) 1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 佚名 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 秦观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 佚名 凤求凰·琴歌 有美人兮,见之 ...

  • 五百句古代名人名言经典词句经典诗歌
  • 五百句古代名人名言经典词句经典诗歌(四) 30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30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30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30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30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

  • 宋词研究讲义
  • 宋词研究讲义 (一)温庭筠与文人曲子词 • • 词本是一种音乐文学.唐代产生的曲子词是自歌诗之后又一新型的流行歌词. 一般文人作词要依据词牌名(简称词牌),词牌最早是充当词的标题使用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来自曲名,某一文人或民间艺人首次按某支乐曲填写歌词,以曲名为歌词的标题,后人以其所制歌词文字格式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