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综合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49] 考试科目名称:教育学基础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 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120分 中国教育史 约60分 外国教育史 约60分 教育心理学 约60分 4) 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简答题: 7小题,每小题15分,共105分 分析论述题:5小题,每小题 25分,共125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本《考试大纲》作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基础综合”科目的指导性文件,旨在为硕士研究生培养选拔合格生源。引导考生全面理解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全面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育学原理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学生、教师、学校等教育要素的性质、内涵和历史变迁。 3、熟悉并掌握学校各种教育活动,包括课程和教学、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班级管理和教育科研等。

4、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什么是教育学

(一)教育:以育人为中心的活动

教育是引导人性向善的过程。教育是实现儿童精神成长和自我生成的过程。 (二)教育学: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问

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教育学的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三)学校教育学:以教师发展为中心

引导教师领悟教育的真谛;拓展教师的教育理论思维;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口耳相传的时代;文字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形成。 (三)当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

教育法定为一种义务;当代学校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的出现。 (四)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三、教育观的形成与嬗变 (一)什么是教育观

教育观的内涵;教育观的功用。

(二)西方教育观的发展

各时期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 (三)中国教育观的发展

各时期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 (四)当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公民教育理念;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

四、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21世纪教育改革的背景 知识经济;科技革命;多元文化。 (二)当代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全球化与国际理解教育;教育民主化与全民教育;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学习社会与终身教育。

(三)教育走向人本

以人为本:当下教育的现实呼唤;提升人性:当代教育走向人本之路。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六、学生

(一)儿童观的演变

小大人:儿童作为成人的延伸;儿童的发现;走向儿童本位。 (二)学校教育中的学生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生发展的一般特点;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定位。 (三)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生自主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权利与责任。 七、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历史

教师职业在西方的历史;教师职业在中国的历史。 (二)教师的角色与责任 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的责任。 (三)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 (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外在条件;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途径。

八、学校

(一)学校的变迁

学校的产生;学校在中国的变迁;学校在西方的变迁;当代学校的特点与趋势。

(二)学校性质

学校作为教学的场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学校是“专业学习共同体”。

(三)学校结构

学校结构类型;学校结构体系;学校结构变革。 (四)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基本特征;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的自主发展。 九、课程

1、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课程是教育目的实现的主要途径;课程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载体;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参照标准。

2、课程的基本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3、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 1、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内容

凸显能力;联系生活;紧跟时代;关注情感。 (三)教材及其使用

教材、教科书与课程内容;教材的结构;教材的使用。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 1、校本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弥补国家课程不足;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形成;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2、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

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 3、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

树立大课程观;转变教师角色;提升课程开发的专业能力;培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十、教学

1、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品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过程的特点

特殊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师生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 3、与教学相关的理论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理论。杜威:现代教学理论。凯洛夫:苏联传统教学理论。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布鲁纳:结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罗杰斯等:人本主义情感教学理论。冯. 格拉塞斯费尔德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教学的准备 1、了解学生

2、设计教学目标和进程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分析教学内容;从教师自身实际出发;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编写教学方案

(三)教学方法及其有效运用 1、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自学指导法。 2、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

(四)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1、班级教学的组织

建立班级行为规范;合理使用领导者权力;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2、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 3、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

忽略不计、非语言提醒、正面表扬、言语提醒、合理惩罚。

(五)如何评价教学 1、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学生成绩评定的试题编制;学业成绩评定的主要方式;学业成绩评定的结果处理。

2、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 十一、德育

(一)德育活动的内涵

德育的内涵与意义;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二)学校德育的基本理论 代表性人物的重要德育思想。 (三)德育的基本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德育方法的运用;德育方法的变革 (四)坚持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的内涵;实施正面教育的基本要求;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 十二、德育、美育与劳动教育 (一)体育活动

体育的内涵与意义;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二)美育活动

美育的内涵与意义;学校美育活动的基本任务;学校美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学校美育活动的途径;学校美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三)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活动的内涵与意义;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基本目标;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内容;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途径。

(四)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涵义;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的任务;课外活动的内容;课外活动的形式;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课外活动的组织。

十三、班级管理 (一)班级与学生发展

班级的历史;班级的特征;班级的教育功能。 (二)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班级管理的目标;走向班级自治。 (三)班主任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途径。 十四、教育科研

(一)教育科研的内涵与意义

什么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二)基于校本的研究

校本研究的内涵;校本研究的必要性;校本研究的三种力量。 (三)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方法

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个案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的内涵与过程。 (四)教师成为研究者

研究成果的合理表达;研究是一种态度;在研究中解放教师。

中国教育史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教育事件、教育史实、教育人物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2、理解中国教育史上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3、能够运用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绪论

(一)教育史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育史的性质;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史的功能和价值

展现性功能;思辨性功能;应用性功能;人文性功能。 二、中国传统教育的缘起和奠基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二)六艺教育与稷下学宫

六艺、学在官府、学在四夷、官师合一、稷下学宫、期会; 稷下学宫的性质、功能和办学特点及其对后世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三)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性相近习相远、庶富教、学而优则仕、文行忠信、善端说、恶端说、染丝说、三纲领、八条目、《论语》、《六经》、《大学》、《中庸》、《学记》、《劝学》

孔子教学内容思想的特点;孔子教师思想的主要内容;墨子的人性论及其教育个体作用思想;墨子的教育内容思想及其特点;墨子“述作结合”教育原则思想及其现代借鉴价值;孟荀人性论及其教育作用思想异同比较;孟子“大丈夫”人格及其标准;荀子教学过程思想的主要内容;荀子的教师思想及其评价;《学记》教学原则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庸》教学过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传统教育的建立和拓展 (一)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独尊儒术、《五经》、《对贤良策》、《白虎通义》、《熹平石经》、师法家法、五经博士、《五经正义》、《开成石经》、《师说》、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进士、设科射策、常科、制科、

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科举考试的类别、科目与方法。 (二)学校制度的建立

太学、鸿都门学、文翁兴学、讲堂、都讲、次第相传、圣化、五经课试法、晋国子学、宋四学、总明观、梁五馆、门人、弟子、六学一馆、四门学、崇玄学、束修礼。

唐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三)汉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贾谊的教育社会作用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董仲舒的“圣化”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韩愈的教师思想分析评价。

四、中国传统教育的完善和式微 (一)官学的完备与衰微

学田制、三舍法、《四书》、《三经新义》、《州县学敕令格式》、升斋等第法、积分法、分斋教学法(苏湖教法)、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蒙古字学、监生历事制、六堂肄业制、六等黜陟法、社学、义学、八股。

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二)书院的兴起与衍变

书院、会讲制、讲会制、朱张会讲、鹅湖之会、《白鹿洞书院学规》、东林书院、漳南书院。

北宋、南宋的主要书院;漳南书院计划的主要内容。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朱子读书法;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朱熹教育阶段划分及其教育思想;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北宋、南宋的主要书院;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漳南书院计划的主要内容;王夫之教育社会作用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胡瑗、颜元分斋教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五、中国现代教育的萌生与探索 (一)现代教育的萌生

马礼逊学堂、宁波女学、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经正女学。

洋务学堂的类别及其举例;百日维新期间的教育改革措施。

(二)现代学制的建构

学部;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清末教育宗旨、民初教育方针;壬戌学制的指导标准。

(三)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实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思潮。

(四)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上)

中体西用、《劝学篇》;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教育思想。

(五)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下)

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职业教育主义;生活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

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借鉴价值;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借鉴价值;陶行知的创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外国教育史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史实。

2、理解西方主要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活动的演变过程及规律。

3、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各种教育思想和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考试内容:

一、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3、教育内容丰富

4、教育机构种类繁多

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

6、知识常是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地位较高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源远而流不长

二、古代希腊的教育

(一)荷马时期的教育

(二)古风及古典时期的教育(以斯巴达、雅典为代表)

(三)古典时期(后期)的教育

智者学派的贡献

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

1、“美德即知识”(知识即道德)

2、苏格拉底问答法

(二)柏拉图

1、理念论

2、灵魂回忆说

3、《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4、历史地位及影响

(三)亚里士多德

1、教育的作用

2、灵魂说与和谐教育

(1)灵魂说

(2)和谐教育

3、儿童的年龄分期及教育内容

4、论自由教育

5、历史地位及影响

四、古代罗马的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教育

(三)基督教的兴起与教育

(四)古代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

2、昆体良

3、奥古斯丁

五、中世纪的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前期的教育(5—11世纪)

基督教教育: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二)西欧中世纪后期的教育

1、城市学校的兴起

2、西欧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意义:

(1)是新的社会因素的反映;

(2)突破了教会对高等教育的垄断;

(3)推动了世俗文化和自然科学的进步及 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状态,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并为文艺复兴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4)标志着现代欧洲大学的起源。

六、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拜占廷的教育

(二)阿拉伯帝国的教育

1、以伊斯兰教义为主导,在教权之下实施,学校多附设于清真寺。

2、具有强烈世俗性及宗教宽容性,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3、注重科学教育。

4、教育实践发达,但理论比较贫弱,致使其影响力变弱。

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的成果

人文主义教育的缺点

(二)新教教育

1、马丁·路德的教育主张

2、加尔文的教育主张

3、英国国教会与教育

(三)天主教教育

八、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二)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三)论统一学制

(四)班级授课制及学年制

(五)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

(六)道德教育

(七)夸美纽斯的历史地位

九、近代六国教育的发展(1640-19世纪末)

近代教育的总体趋势:

就其进步的一面来说,体现为四“化”:公立化、义务化、世俗化、实科化 (一)17—19世纪的英国教育

1、教育领导体制

2、幼儿学校

3、初等教育

4、中等教育

5、高等教育

(二)17—19世纪的法国教育

1、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改方案及法令

2、大学区制

3、19世纪的教育

(1)初等教育

《基佐教育法》《法卢法案》《费里法令》

(2)中等教育

主要类型:国立中学、市立中学

(3)高等教育

(三)17—19世纪的德国教育

1、17至18世纪的教育

2、泛爱主义教育运动

3、19世纪上半期的教育

4、19世纪后期的教育

(四)17—19世纪的俄国教育

1、18世纪前的教育发展概况

2、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

3、19世纪的教育概况

(1)1804年的教改

(2)20年代后的全面倒退

(3)60

(4)70年代—20世纪初的教育

(五)17—19世纪的美国教育

1、独立以前的教育概况

2、独立以后的教育发展

3、南北战争后的教育

(六)17—19世纪的日本教育

1、明治维新前的教育概况

2、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十、洛克的教育思想

(一)哲学观点:发展了培根的经验论,提出了“白板说”。

(二)论教育的目的、任务、作用

(三)论体育与养护(健康教育)

(四)论德育

(五)论智育

(六)洛克的历史地位

1、虽非首次,但详细论证了白板说,成为教育学上这一观点的著名代表

2、是教育家中第一个用经验论哲学或感觉经验论心理学来建立自己体系的人

3、是西方教育史上外铄论这一教育及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宗师

4、强调了德育、体育的重要性,赋予了丰富的内容,提高了它们在教育学中的地位。对智育内容、方法也有所贡献

十一、卢梭的教育思想

1、自然教育理论

2、自然教育的目标及原则

3、自然教育的目标:培养自然人

4、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段的教育

5、卢梭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1)对封建专制的极端憎恨,对传统教育的猛烈批判,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2)要求深入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遵循自然而施教,成为近代儿童研究的先

行者及内发论的宗师。

(3)驳斥了历史上沿袭已久的“原罪说”及“预成论”的儿童观,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新儿童观。

十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目的

2、论教育心理化

3、要素教育原理

4、历史地位

(1)是教育史上提倡及实施爱的教育,献身教育的千古楷模

(2)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开启了近代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序幕

(3)努力根据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问题,创立了要素教育理论;还研究了初等教育的一般原理及各科教学法,推动19世纪初等教育的发展

(4)首次实施了教劳结合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丰富了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十三、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伦理学思想与教育目的

2、论儿童的管理

3、心理学与教学理论

4、历史地位

(1)教育思想总体上反映了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特点:既有进步的一面,亦不乏保守的一面。

(2)首先明确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并试图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教育学理论。他是近代试图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开山祖

(3)许多具体的意见,如关于教学阶段、教学方法、教育性教学原则、兴趣的论述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4)为文科中学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5)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儿童的严格管教,以及主知主义的系统课堂教学,因此后来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杜威称其心理学是“教师心理学”,而不是“儿童心理学”

十四、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

2、教育的基本原则

3、教学理论

4、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5、历史地位:对师范教育与教学理论贡献很大,获“德国教师的教师”之美称

十五、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揭示潜存在人体内的“神的本原”

2、教育原则:内在发展的原则、自然适应性原则、自动的原则

3、幼儿园理论

4、历史地位

(1)顺应19世纪以来发展幼儿社会教育的需要,创立了系统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对推动幼儿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广泛宣传了幼儿社会教育的思想,组织了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

(3)使得幼儿社会教育成为教育实际工作和教育理论中的一个独立部门

(4)福禄倍尔还研究了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其儿童教育观成为对19

世纪末欧

十六、其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1、欧文的教育思想

2、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3、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十七、20世纪前后欧美教育思潮与教育实验

(一)欧洲的新教育运动

1、新学校运动

2、新学校的特点

3、新教育的基本原则

(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

1、进步教育的兴起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2、进步教育的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年代末)

3、后期进步教育运动(20世纪20年代末~50年代)

(三)实验教育学

(四)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

1、公民教育的含义

2、公民的主要资格:

3、公民教育的内容

4、通过劳作学校实施公民教育

5、影响

十八、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1、思想渊源

2、儿童发展观

3、教育观

4、蒙台梭利教学法

5、福禄倍尔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比较

6、历史地位

• 由于蒙氏的出现,使得幼儿教育思想多元化了

• 虽几经沉浮,蒙氏教育思想及教法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 蒙氏关于早期教育、智力及心理发展的思想都受到推崇 • 许多国家建立了蒙氏学校,或推行蒙氏教法,并不断发展完善

十九、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哲学

2、心理学理论

3、社会学理论

(二)思想渊源

(三)论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长

2、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教育即生活

(四)课程与教材

(五)思维步骤与教学阶段 (六)

(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二十、20世纪上半期的苏联教育

(一)教改的第一份重要文件—《统一劳动学校宣言》 (二)20年代苏联学校的教改

(三)30年代苏联教育的整顿

二十一、20世纪下半期的苏联教育

(一)50年代末开始的5次教改

(二)1964年至70年代初的教改

(三)1977年至1984

(四)1984年的教改

(五)80年代末的教改

二十二、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一)对人的高度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二)集体主义教育

(三)劳动教育

(四)纪律教育

(五)马卡连柯的历史地位

二十三、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作用

(四)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

(五)教学理论

二十四、赞科夫的教学论思想

(一)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二)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

(三)赞科夫与凯洛夫教育思想比较

(四)赞科夫“新体系”的反响及评价

二十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一)论校长工作

(二)怎样领导学校

(三)必须贯彻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四)论劳动及劳动教育

(五)论德育

(六)论智育

(七)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及评价

(八)苏氏理论的特点

二十六、20世纪五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对象)民主化

(教育手段、内容)科学化

(教育管理)法制化

(教育联系)国际化

(教育年限)终生化

(一)英国的教育

1、英国一、二次大战间的教育

《巴尔福尔教育法》:

《费舍教育法》:

比较重要的方案或调查报告有:《哈多报告》、

2、二次大战后的教育改革

《巴特勒法》(1944年颁布):

3、50年代后英国教育的新发展

4、《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法》

(二)法国的教育 《斯宾斯报告》、《诺伍德报告》

1、一、二次大战间的教育

2、

《郎之万一华伦教改方案》

3、1959年的两项教改法令:《教育改革法令》及《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案》 4、1975年的《哈比改革法案》

5、法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富尔法案》(1968)

(三)德国的教育

1、共和时期的教育

2、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

3、战后联邦德国的教育

(四)日本的教育

1、一、二次大战间的教育

2、二次大战后的教改

(五)美国的教育

1、一、二次大战间的教育

2、二次大战后的教改

《国防教育法》:美国联邦政府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系战后最重要的教育法令

3、战后美国中等教育的改革

4、战后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5、1965年以后教育的动向

二十七、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略)

(一)改造主义教育

(二)要素主义教育

(三)永恒主义教育

(四)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五)存在主义教育

(六)新行为主义教育

(七)结构主义教育

(八)分析教育哲学

(九)终身教育

(十)人本化教育

教育心理学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和经典实验。

2、理解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任务、发展历程、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1、广义教育心理学

2、狭义教育心理学

3、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4、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

5、西方早期教育心理学思想

6、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二)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 客观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系统性原则

4、 教育性原则

5、 质化研究

6、 观察法

7、 实验法

8、 调查法

9、 个案法

10、 测量法等。

二、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1、广义的学习

2、狭义的学习

(二)学习的类型

1、布卢姆的目标分类

2、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3、冯忠良的学习内容分类。

(三)学习理论

1、联结学说的学习观。

2、桑代克联结说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和班图拉的观察学习说。

4、认知学派的学习观

5、顿悟学习观

6、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观

7、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

8、人本主义学习观

9、建构主义学习观。

三、知识与技能学习

(一)知识学习的界定与分类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的概念与表征方式。

1、陈述性知识概念与表征方式

2、程序性的概念与表征方式

(三)学习策略

(1)中国古代的学习策略

(2)当代心理学的学习策略

(四)运动技能的学习

1、运动技能的定义

2、运动技能的分类

3、运动技能的结构

4、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5、运动技能的培养。

四、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界定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2、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四)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经验类化说

4、关系转换说

5、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五)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六)迁移能力的促进

五、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一) 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界定

1、问题的界定

2、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的界定

(二)问题的类型

1、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

2、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3、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4、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5、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二)通用问题解决程序

1、纽厄尔(A.Newell) 、肖(J.C .Shaw) 和西蒙(H.A.Simon)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

2、奥苏伯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模式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F.G..Robimson )以几何问题为解决问题的原型,于1969

年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模式。

(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2)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3)填补空隙过程

(4)解答之后的检验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1、一是算法式(algo-rithm )策略

2、启发式(heurisitic )策略

(1)手段一目的分析

(2)目标递归策略。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4、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

6、情绪和动机状态

(五)创造力的开发

六、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定义

(二)动机的分类

(三)动机冲突及其种类

1、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2、双趋动机冲突、 双避动机冲突、 趋避动机冲突。

3、学习动机动机与学习效果

4、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四)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2、需要理论(need theory)

3、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4、成就动机理论(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5、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of motivation)

6、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五)“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简称LH)

(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七、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

(一)教师成长的过程

教师成长经历四个阶段:适应阶段、分化定型阶段、突破阶段和成熟阶段。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含义

2、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观点

三、主要参考书

刘铁芳主编:《学校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孙俊三、雷小波主编:《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张传燧主编:《中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相关文章

  • 20**年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集锦
  • 2016.2017自命题高校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集锦 很多同学在准备教育学考研的时候,都不知道参考书目去哪里找,老师现在帮大家整理如下: 统考311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导论. <教育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 ...

  • 陈瑞霞: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业 (2010 至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题 目 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科 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专题讲座 姓 名 陈瑞霞 专 业 学科教学·语文 入学年月 2008年12月 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以课程改革为例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 陈瑞霞 基础教育是我 ...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统考科目说明
  • 一.初试统考科目 第一单元:联考综合能力 第二单元:英语(含法律硕士).俄语(含法律硕士).日语(含法律硕士).MBA联考英语 第三单元: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西医综合.中医综合.护理综合.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专业基础.数学(农).化学(农).法律硕士联考专业基础 第四单 ...

  • 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意义
  • 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反映并承载新课程理念及其目标最直接最集中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 ...

  • 城乡二元化地区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近年来,白云区在落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发[2002]27号)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促进城乡二元化地区基础教育管理现代化,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

  • 郭元祥教授讲稿
  • 研读郭元祥教授:<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及其生成> 2011年4月,作为普通与会者,在新疆举办的全国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教育部课程改革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负责人郭元祥教授所作的专题报告<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及其生成>.会后,细细品味,觉得回 ...

  •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 浙江省教育厅文件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学生成长记录与 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浙教基(2006)242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1] ...

  •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问题及改进(2)
  •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问题及改进 樊亚峤 李宝庆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重庆401147) 摘 要:目前,我国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还存在着部分评价指标不合理.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案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建立以促进教育机会平等为 ...

  •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   为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xx〕26号)、《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1〕4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 ...

  • 基础教育改革考试试题
  • 1.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①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② 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 ③ 在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