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谋杀中国经济的文化魔咒

对《谋杀中国经济的文化魔咒》的一点看法

一、文章观点提取

(一)当前中国的几点悲哀

(1)中国人付出沉重代价生产出来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但动辄被贸易制裁,还永远得不到尊重。

(2)30年来在庞大内需市场中艰难培养出来的企业,罕有让世界和国人心服口服的。

(3)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家很少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二)中华文化的魔咒造成了这种悲哀

(1)大爱具有潜藏性。

(2)中华文化具有三种劣根性:浮躁、投机取巧的态度和僵化的思维。

(3)文化劣根性表现为四种茫然:

1、茫然地赚钱,为了赚钱可以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2、茫然的自闭,对外面的世界缺少真正的理解,有也只是浮躁地停留在表面;

3、茫然地关注外界看法,而不去思考这些看法背后的根源在哪里;

4、茫然地面对自身缺点,缺乏深刻的认知和反省。

(三)树立正确的高科技理念,打破文化魔咒

(1)所谓科研就是积累和传递。

(2)所谓科研就要遵守规律。

(3)所谓科研就是加强对错误的测试和验证。

(4)失败就是控制和管理的失误。

二、个人观点

(一)悲哀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浮躁

现阶段的中国确实存在一股浮躁之风,不仅弥漫于经济领域,社会生活中亦是如此。大学本是青年人沉思苦读、集聚能量之地,但在中国,却已变了样。这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浮躁之风的最好说明。大学里的学术气息变淡了许多,做学问、求真知的学生和学者也越来越少。从满大街铺天盖地的广告看,商家在产品宣传上费尽了心思,在优惠促销中不遗余力,却不知他们是否真正愿意下工夫提高产品本身质量。在电影方面,动辄上亿元的大制作,还有豪华演员阵容、高科技的绚丽画面,票房成了首要目标,然而,欠缺的却是有深度的剧本。许多地方以建设为由大兴土木,却忽略了管理,马路越来越宽,堵车却越来越严重;楼越来越多,买不起房的人也越来越多。绝大多数年轻人,甚至孩童都幻想着发财、升官或成名„„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一股与和谐发展不符的浮躁之风。

事实上,浮躁并非中国的专利。美国人也是出了名的心浮气躁,美国作家诺里斯曾用“镀金鸟笼”,来形容美国商业文化中的主体心理模式,即金钱成为人们的微型心理监狱,人们所有的欲望、情感、行为总是封锁在这种物质化的囚牢之中,难以逃脱其束缚。

(2)投机取巧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社会只相信成功者,于是有了大批投资大腕的诞生。在许多人的第一桶金当中除了太多的艰辛苦涩之外也夹杂着投机取巧甚至道德的沦丧。然而虽然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太大的改变,但市场需求却在急速的增长,自身的胃口也在疯狂地膨胀,原始资本积累时的武功套路显然已经远远不能应付自如。但中国企业家们凭借着深厚的功力继续演绎着企业发展的神话,于是有了南德倒卖飞机的精彩,有了华晨打造汽车的传奇,有了德隆整合产业的创想,有了中航油敢于到国际上玩期货的悍举。大腕们不仅功力深厚而且招数新奇,海外上市、国内造系、信用证贴现、期货倒仓、炒卖楼花等等,已经达到使人眼花缭乱和渐入谜局的境界。

(3)思维僵化 思维僵化确实是中国传统和当今社会都存在的想象,也是中国与西方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所在。以教育为例:自古以来,中国的文论很多是一些断论和定论。多数情况下不去说明结论是如何得来的,不论证其是否合理。教育中除了死记硬背结论外,很难学到得出结论的方法,因而难以发展,所以就没什么批判和首创精神。古中国传统中的很多东西都是一种刻板的说教,不容易叫人信服。

而西方的传统多是告诉我们事情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西方文化重视理性分析,讲究使用各种工具增强对世界的明晰的认识,探究各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告诉人们结论和结果是如何得出来的,能讲清楚用何种方式,过程是什么,根据是什么。因此,探究事物的方法很容易被延展和扩大,人们很容易用同样的方法去演绎、探究别的事物。

(二)中华文化的本来面目

郎咸平教授所论述的种种悲哀确实广泛而真实地存在于社会当中,然而造成悲哀的真正原因是否来源于中华文化却有待商榷。

(1)浮躁?

佛家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道家言: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儒家言: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国文化真的是一种浮躁的文化吗?我倒是不以为然。从上述代表性学派可以看出,中国的经典文化崇尚沉静、淡定,深入思考本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外物所役。真的是如此的文化导向培养出了浮躁的国民?

且从郎咸平的例证来反驳。他以岳飞和屈原的悲剧形象为例,批判中国人不去深究悲剧身后的深层原

因,由此引出崇拜悲剧英雄的民族都是浮躁的民族,只看事情的表面而不去思考实质,而我们正是这样一个崇拜悲剧英雄的民族。我并不认同崇拜悲剧英雄与民族的浮躁心态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国民偶像,其崇拜程度可能更甚,难倒这些人民都是浮躁的人吗?

再者说,岳飞和屈原的悲剧原因,我们真的没有认真思考过吗?恐怕不是。谁都明白岳飞冤死的多重原因,昏君奸臣、本人缺少政治敏感度、历史趋势的不可抗拒性等等。我们崇拜岳飞,崇拜的是他那种精忠报国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培养国人的爱国情怀有益无害;我们崇拜屈原是因为屈原的那种“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特立独行,这种高洁的品质这些才是人们所崇拜的,它们超越了事件的本身。 (2)投机取巧?

佛家言: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道家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儒家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由上可知,中国自古推崇“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的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精神。有趣的是,郎咸平教授既批判以“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为代表的僵化思维,又声称有着如此精神的民族喜爱投机取巧。

郎教授说中国人推崇的是“四两拨千斤”,为什么不推崇“千斤压四两”呢,后者不是更有获胜的把握吗?这不是投机取巧是什么!且看“四两拨千斤”的具体含义:

1.以柔对刚。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在顺化随和中抓住有利瞬间击倒对方。

2.借力。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擎起彼身借彼力。

3.引进落空。欲要引进落空,先要舍己从人,知己知彼,触之则旋转自如。

4.用意不用力,充分运用人的智慧而不是拙力。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可以看出四两拨千斤是中国文化中相当有突破力的部分,没有这种勇气和技巧,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谁来燎原?这是一种智慧,面对强势力量应该发挥的智慧。

郎教授又说中国人投机取巧最好的证明是《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全系诸葛亮借东风,如果借不到东风怎么办?那么三军将士就将全军覆灭,这是拿人们的性命来赌博;又说空城计,如果当天司马懿直接冲进去怎么办?这些都是最好的例证。其实仔细一想这两个疑问是不存在的,且不论真实的历史上赤壁之战的主角是诸葛还是周瑜,且以小说论小说,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早已料得是日必起东风。真如果借不到东风,那么些许赤壁之战肯定另有他计,因为诸葛乃神人也。如果郎教授真要批判,着手点也应该在中国人的神力崇拜上,而非投机取巧。

(3)僵化?

佛家言: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道家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儒家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若说僵化,可以说是中国人自古有之的通病,尽管经典文化倡导为学日新、为人日省,中国人仍然走上了僵化的道路。且以古代科举取士的举子为例。如果你为真理是什么?大部分中国人会说:这个问题老早已经由圣人解答了。谁能熟记这套圣人之言,谁就是真理的代言人。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服从于封建政治统治的需要。儒家学说一直被历代封建王朝统治阶级奉为修身治国的经典理论,所以始终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中心地位。从唐代开始,贴经、经义、墨义等儒家经文考试就是科举的主要考试内容,到了明末,科举几乎是对经义记背程度的考察,达到了“非圣人之言不言,非经中之语不用”的地步。这些简约化了的处事原则渐渐导致中国人懒于思考社会结构及变化的多样性,也懒得对伦理行为的相对性等问题作深入的反省。国人依赖的常常是诸如《朱子治家格言》一类的教条。毫无疑问,相信权威的生命态度逐渐塑造了中国人的权威性格。

而这种权威人格渗入到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无孔不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人的思维僵化。

(三)悲哀产生的真正原因

(1)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导致人们浮躁心态。因为高科技强调一个快字,人们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白发渔樵江渚上,贯看秋月春风。人们追求速度,效率和解决方法的捷径。在追求这些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耐心和等待,甚至不惜代价地投机。最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少,变得越来越自我和独立,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笼统归为浮躁的心态所致。

(2)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如果说高科技只是一个间接原因,一个诱因。那压力与竞争便是浮躁的直接原因。竞争促使优化,优化意味着给个人更多的要求。人们不能坐以待毙,不能守株待兔,不能坐享其成,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去获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冷漠也好,残酷也罢,都是浮躁的心态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3)畸形的快餐文化。太多理财投资类书,太少净化心灵的读物。动不动畅销读物,排行榜,音乐小说。用新奇的标题,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形式,眩目的色彩夺取本已无太多抵抗力的人们。人们在物欲涌动的今天,人们对这些快餐文化变得束手无策,只能选择默默的接受。

综上所述,所谓的浮躁、投机取巧是由时代所造成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大跃进是浮躁的,文革是浮躁的,现代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进入世界500强是浮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浮躁的背后是外国的封锁而迫切的自力更生,是中国“被现代化”下的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当然,在经济学领域,像郎咸平教授等人如果在批判的基础上能够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那将是中国之幸。

07人力1班 吴春瑾 070701053


相关文章

  • 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
  • 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一:<达·芬奇密码>读后感(1123字) <达·芬奇密码>是惊险小说和智力解迷结合的典范之作.其行文节奏明快,语言富有智慧,情节错落有致,作者在密码学.数学.宗教.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展露得淋漓尽致,并将大量的时下人们关注的信息有机地引入作品之中 ...

  • 小说[别相信任何人]读后感
  • 小说<别相信任何人>读后感 <别相信任何人>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在书店"畅销书"书架上看到它的封面:一只有些许血丝带着莫名的恐惧又仿若天真无邪的眼睛,黝黑的睫毛又长又翘.少有书籍的封面选用如此特殊的图片,一眼看上去让人会有些害怕的大眼睛,似乎带着疲惫.恐惧 ...

  • 十二怒汉关于法律观后感
  • 从<十二怒汉>出发浅谈陪审团制度 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陪审团讨论一件谋杀案的故事.十二名陪审员第一次投票时产生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的结果,经过激烈的讨论,不断提出"合理怀疑",最后以12票全票通过认为被告人无罪. 从审判过程来看,这件 ...

  •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法律人新年第一读
  • 唯有跑步与读书不可辜负.新年伊始,各位法律人,您在读什么书?读库君发出稿约,应者云集.欢迎大家继续踊跃投稿,长期约稿,不打烊. 您有情怀,我有舞台,快把您的情怀投到读库君的邮箱([email protected])里来吧! 姓名:笨熊图灵 在读书目:<你好,真相!--蒙冤者的告白和他们的故事> ...

  • 时间的女儿读后感
  •   这部小说讲的是一名对人的长相有特别感受的苏格兰场探长,他因为摔断了腿住院,只能老实躺在病床上,在年轻的历史爱好者卡拉丁的帮助下,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缜密的分析,查阅了大量的历史原始资料,一层层揭开了历史的迷雾,推翻了已经广为流转了四百年时间的历史定论——英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理查三世,约克王朝的末代 ...

  • [哈姆莱特]读后感
  • <哈姆莱特>读后感 故事发生在艾尔西诺.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亲死后,他见到叔父篡夺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满朝文武向叔父献媚,他感到深深的痛苦.这时,父亲鬼魂出现,告诉他自己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谋杀.哈姆雷特就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读到这我认为哈姆雷特是个坚强的人,父亲死后,他没有一蹶 ...

  • 读后感900字
  • 当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后,心中不时感到震撼与感动.在<罪与罚>中,男主角拉斯科纳夫以其聪明绝顶.却与世隔绝的头脑,建构出一个学说:超凡伟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为他需要建构新制度,这种建构势必带来毁坏:也因此,伟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他不仅建构这个学说,并且身体力行.他相 ...

  • [生活十讲]读后感
  • [<生活十讲>读后感] 今天,我想给大家谈的是<生活十讲>这本书,<生活十讲>读后感.书作者蒋勋,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曾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在艺术论述.散文.诗歌.小说等方面均有建树. 作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历经十年在台湾一家 ...

  • 谜一样的女人蝴蝶梦读后感
  • 谜一样的女人--<蝴蝶梦>读后感 周口店中学 吴山丹 <蝴蝶梦>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书中以第一称的手法,描写了出生平民,作为范·霍珀夫人的陪侍的"我",在法国蒙特卡洛意外邂逅了英国富豪迈克西姆-著名的曼陀丽庄园的主人."我&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