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内蒙古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民俗旅(正)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论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的民俗旅游

学 生 姓 名 xx 指 导 教 师 刁志波 专 业 旅游管理 学 院 xxxx

2012年 3月 4 日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Graduation Thesis

Developmen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ner Mongolia characteristic folk tourism

Student Supervisor Specialty School

2012-03-04

毕业论文任务书

摘 要

随着旅游业成为一个能够极大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行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旅游已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而该种旅游方式也与当今全球所倡导和推行的低碳理念不谋而合。树立正确的民俗旅游理念,积极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蒙古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底气十足的,内蒙古的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民俗文化宝藏,而且,总体储量和开发前景相当被看好。由此可见对于发展大规模的民俗旅游在内蒙古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词:内蒙古尔草原 民俗旅游 开发前景 旅游开发

Abstract

The tourism industry become a can push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in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Inner Mongolia region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 splendid legacy of the unique folk culture and the way with today's global tourism also advocated and pushing the low carbon concept completely to set up correct concept of folk tourism.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esources of folk customs, to promote local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has the great significance.Mongolian folk culture is a rich and colorful bottom spirit of all parts of the Inner Mongolia have their folk cultural treasures. and. overall reserv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quite promising.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stepp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prospects Tourism development

目 录

摘 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1.2.1 研究目的 .................................................. 1 1.2.2 研究意义 ..................................................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2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2 内蒙古民俗旅文化 ................................................. 3 2.1 民俗旅游文化定义 .............................................. 3 2.2 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 3 2.2.1布内蒙古东部地区民俗的分 .................................... 3 2.2.2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 4 2.2.3游牧文化旅游开发的空间构架 .................................. 5 2.2.3.1空间构架的定位依据 ..................................... 5 2.2.3.2游牧文化旅游发展区的空间定位 ........................... 6 3 内蒙古民俗旅游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 6 3.1 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 ...................................... 6 3.1.1 政策优势.................................................... 6 3.1.2 市场优势.................................................... 7 3.1.3 产品需求优势................................................ 8 3.2 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的不足 ...................................... 8 3.2.1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9 3.2.2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10 4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措施与策略 ...................................... 10 4. 1 游牧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10

4.1.1 重点开发 ................................................. 10 4.1.2 专项开发 ................................................. 11 4.1.3 优势开发 ................................................. 12 4 . 2 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采取的措施 ................................. 13

4.2.1 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 13 4.2.2 创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 13 4.2.3 积极创新大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 14 4.2.4 努力提高设施配套水平 ..................................... 14 结 论 ........................................................... 15 参考文献 ........................................................... 16 致 谢 ........................................................... 17 附 录 ........................................................... 17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特色旅游成为人们开阔视野、放松身体、净化心灵的最佳选择,同时旅游以及旅游产品将是我们满足精神世界必不可缺的基石。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具有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特的魅力的草原文化。使得内蒙古民俗旅游独具特色、别具自然清新。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对旅游设施、旅游资源保护等措施的投资正在逐步加大力度,为了发展内蒙古特色旅游而加快建设步伐。可预示内蒙古民俗旅游将成为内蒙古地区旅游业最璀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针对内蒙古东部地区民俗旅游特色、优势与发展现状分析作比较,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民俗、环境、政策优势和丰富的旅游产品中,给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虽然本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有限,但通过本文的研究会引起更多学者对民俗游资源的认识,民俗旅游资源也会更多的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1.2.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文的研究能够加强有关单位和部门对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意识,同时丰富了关于民俗的学术研究范围。本文通过研究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优势与现状的对比,并对其现状制定发展策略以及实施有效的措施,并且为民俗旅游的相关研究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实践意义 :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实现可持续发展。旨在起到提示的作用,使学术界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对民俗旅游的开发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予以相应的重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民俗旅游和发展趋势:自13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即是民俗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增长迅速,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贡献和意义得到充分的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组织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农村旅游企业一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旅游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他们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怎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也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1.3.2 国内研究现状

自1979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每年的9月27日确定为“世界旅游日”以来,全球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行主题庆祝活动。“旅游的贡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旅游: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和社会和谐的推动力”„„一个个精辟的主题口号生动地阐明了旅游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等在两会上建议设立“中国旅游日”,以此督促国民提高旅游意识,推动政府重视旅游产业,进而促进旅游市场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认为,“旅游正成为国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设立‘中国旅游日’意义深远”。

然而国内旅游业起步不过20余年,人们的出游意识也是在黄金周制度推行以后才逐渐觉醒。旅游是接近自然、抚触人文、放松身心,也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但大众对旅游意识却还不甚清晰。只有清晰地认识旅游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才能享受到旅游的真正意义。

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特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和支撑。谁拥有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谁就掌握了旅游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又因为旅游产业能够为社会带来庞大的就业机会和生产总值,人们又将旅游文化产业看作是21世纪的朝

阳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持续快速提高,国民旅游消费迅速兴起并呈现爆炸式增长,满足多层次的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成为旅游业重要的功能和任务,进入本世纪以来这一趋势进一步增强。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以自然历史文物景点观光服务为核心,以享受人类文明成果、开发快乐精神资源和获取自然历史知识为动机,带动饮食、旅馆、交通、商业、娱乐等配套发展的大型文化产业群。

2 内蒙古民俗旅文化

2.1 民俗旅游文化的定义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2.2 内蒙古的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2.2.1 内蒙古东部地区民俗的分布

内蒙古是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区。从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贺兰山,从北部辽阔草原到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带,从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到阿

拉善荒漠的额吉纳河,从浑善达克沙地到库布其沙漠,从呼伦湖到乌梁素海,从樟子松到胡杨林,从辽上京到西夏黑城,从阴山岩画到红山文化,从乌兰浩特的王爷庙到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墓,从忽必烈的元上都到阿拉坦汗的呼和浩特,从科尔沁民间艺术到锡林郭勒草原的那达幕大会,从巴林葛萨尔故事到鄂尔多斯歌舞海洋,到处是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

而内蒙古东部的游牧文化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呼伦贝尔和科尔沁两大草原上,而前者是我国现存最优良的天然牧场,几乎没有受到污染,又有“最纯净的草原”之称,其中天然草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河流纵横、水草丰美;而科尔沁草原已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变化,不再是完好的草原地形,对游牧生产来讲自然条件不再优越区内绝大部分的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在此都有集中表现。该区域主要聚居着蒙古族和鄂温克族两大少数民族,蒙古族主要集中在科尔沁草原,而大量的鄂温克族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草原的鄂温克自治旗。两地在空间上紧密相连,却因为民族的不同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游牧民俗文化。该区域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是以游牧民俗为主,这些对自然环境有着较强依托性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本身经过多年的共生共存、共同演变之后,两者已经难以分割,无论脱离了哪一方都显示不出其旅游资源的高品位。

2.2.2 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民俗文化是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内蒙古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内蒙古旅游资源中最富魅力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第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礼仪、祭祀神灵与礼拜祖先的程序,以及节庆与民间演艺。

第二,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精髓是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文化则是其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特点的差异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古族民俗文化又表现出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形成了鄂尔多斯民俗、科尔沁民俗和察哈尔民俗等地域文化。

第三,少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北方森林狩猎文化和渔猎文化特色与魅力的集中展示。少民族文化与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将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亮点。总体来看,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尤其与大草原、大森林环境背景结合,可观性强,感受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2.3 游牧文化旅游开发的空间构架

2.2.3.1 空间构架的定位依据 第一地形条件依据,地形条件依据根据对内蒙古东部地区主要地形的了解与分析,发现该区域内面积较大的草原分布集中,主要有两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和科尔沁草原。前者是我国现存最优良的天然牧场,几乎没有受到污染,又有“最纯净的草原”之称,其中天然草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河流纵横、水草丰美;而科尔沁草原已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变化,不再是完好的草原地形,对游牧生产来讲自然条件不再优越。即使这样的现状,亦可开发民俗旅游。首先可以通过比较两大草原自然条件的不同,增强游客对自然景观审美的层次感;其次可以加深游客对人类与草原和谐相处的理解,明白游牧生产方式本身与草原生态系统是协调的;再者,作为人工改变较多的地区,科尔沁地区的交通更为便利、出入口更为集中,游牧文化突出的蒙古族的分布也相当集中,为旅游开发奠定了一定条件。

第二游牧民族分布依据,呼伦贝尔盟首府南部的鄂温克自治旗是该部分鄂温克人主要生活居住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地区,总面积为19 110平方公里,草原面积有9 200平方公里[7]。而科尔沁地区蒙古族的分布相当集中,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内约有蒙古族400万人,其中通辽市约有140万人、兴安盟约有70万人,所以选择科尔沁地区为蒙古族民俗旅游区;而呼伦贝尔盟273.65万人的总人口中,只有约20万的蒙古族,他们和鄂温克等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展现五彩纷呈的草原民俗文化。

第三民俗资源依据,起源于大草原之上的蒙古族,以及与蒙古族融合较早、较深的一部分鄂温克族,共同分享这两大草原带给人们的恩赐,游牧其上,创造出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游牧习俗,类型齐全,包含了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这三大类型,内容丰富。该区域灿烂辉煌的游牧文化,也决定了其可发展成为旅游发展区。

鉴于以上分析,蒙东可由鄂温克民俗旅游区和蒙古族民俗旅游区支撑打造成为游牧民俗旅游发展区。鄂温克民俗旅游区即分布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依托广袤优美的草原环境,主要通过鄂温克族表现草原民俗文化,相应开展旅游活动。蒙古族民俗旅游区分布在科尔沁草原上,通过对蒙古族民俗的聚焦,展示游牧民

俗文化。

两民俗旅游区虽然都是以游牧民俗旅游为主要功能,但分成两区理由有二:其一是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的西北边,科尔沁草原则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南边,两大区域地理位置上没有大面积接壤,但通过乌兰浩特-阿尔山一线,穿越大兴安岭相连;其二是民族构成不同、游牧民俗的表现也不同。

以上两民俗旅游区虽然位置相对独立、民族构成不同,但相同的地形地貌基础———大草原、共同的文化类型———游牧文化和统一的战略功能———游牧民俗旅游,决定了两区又是紧密联系的相互关系。两区拥有各自特色的同时,要在联合营销、客源共享、信息和人才交流与开发方向互补等方面加强沟通和联系,从不同侧面支撑起蒙东游牧民俗旅游的发展。

2.2.3.2 游牧文化旅游发展区的空间定位 鉴于以上分析,蒙东可由鄂温克民俗旅游区和蒙古族民俗旅游区支撑打造成为游牧民俗旅游发展区。鄂温克民俗旅游区即分布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依托广袤优美的草原环境,主要通过鄂温克族表现草原民俗文化,相应开展旅游活动。蒙古族民俗旅游区分布在科尔沁草原上,通过对蒙古族民俗的聚焦,展示游牧民俗文化。

两民俗旅游区虽然都是以游牧民俗旅游为主要功能,但分成两区理由有二:其一是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的西北边,科尔沁草原则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南边,两大区域地理位置上没有大面积接壤,但通过乌兰浩特-阿尔山一线,穿越大兴安岭相连;其二是民族构成不同、游牧民俗的表现也不同。

以上两民俗旅游区虽然位置相对独立、民族构成不同,但相同的地形地貌基础———大草原、共同的文化类型———游牧文化和统一的战略功能———游牧民俗旅游,决定了两区又是紧密联系的相互关系。两区拥有各自特色的同时,要在联合营销、客源共享、信息和人才交流与开发方向互补等方面加强沟通和联系,从不同侧面支撑起蒙东游牧民俗旅游的发展。

3 内蒙古民俗旅游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3.1 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3.1.1 政策优势

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达成的共识,1992年2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快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提出充分发挥内蒙古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8年旅游业已被列为第三产业的龙头,而且各级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在众多的会议上都强调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同时聘请许多专家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战略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旅游管理条例及旅游资源保护等政策,并建议出台旅游法。1999年6月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事业管理局与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1999-2015)》,已明确提出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同年,自治区人大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使旅游业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3.1.2 市场优势

内蒙古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下逐渐壮大并走向成熟,管理日趋完善,客源市场在不断拓宽,综合接待能力在不断提高。2003年全区接待海外旅游者41.363万人次,旅游业外汇收入1.38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约1294万人次,全区旅游业的总收入达94.74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53%,成为全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从长远来,内蒙古自治区客源市场潜力巨大,一是国际客源已形成日本、蒙古和俄罗斯较稳定的市场,由于民族和历史文化的渊源,这些国家的游客对内蒙古草原及草原文化十分青睐;日本、韩国及东南亚、港、澳、台人口密度大的国家和地区,游客对北方、对辽阔、浩瀚和雄浑的大自然,有特殊的需求。随着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通航,客源会成倍增长;同时,我国最大的国际口岸和客源集散地----北京,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只有45分钟航程,这是吸引和分散客源的最佳条件。二是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内蒙古旅游产品的特色,符合内地省区的游客追求纯朴、自然的需求,因而对国内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市场总体是: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体和重点,以入境旅游作为补充。

3.1.3 需求优势

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是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地域的人类群体与种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产生的。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

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不但在我国,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从世界旅游者需求的发展趋势看,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追求新异刺激,热衷探险猎奇;第二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旅游资源尤其感兴趣。内蒙古蕴藏着符合这一需求指向的雄厚旅游资源,所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适合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在内蒙古的旅游开发中,许多成功的案例证明了内蒙古发展民俗旅游的潜力是巨大的,有很多优秀的项目为游客所称道。例如:在阿巴嘎旗组织开展的“草原婚礼”旅游活动;在锡林浩特市举办“草原之溪艺术节—跨世纪行动”;在正蓝旗推出“元上都文化旅游节”,“元上都遗址探秘”活动;通辽举行的赛马节,同时举办民族歌舞表演和商贸洽谈会等项活动。但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水平跟旅游发达地区仍相差较远。这跟她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神奇的吸引力极不相称。所以,积极、健康地发展内蒙古民俗旅游,弘扬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笔者仅就内蒙古民俗旅游的开发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3.2 内蒙古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的不足

3.2.1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延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

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 这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

一。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是内蒙古的主导旅游产品,面对有限的客源市场,独特性小的草原民俗旅游景点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上游客分流,最终导致旅游点之间形成了替代性竞争。与此同时,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旅游产品会使客源市场难以拓展,旅游点经济效益增长困难,进而导致经营粗放,难于出现精品,更难于创建旅游品牌。

3.2.2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

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它可划分为总指标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和原始指标层。作为总指标层的区域主题旅游形象又由次指标层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内蒙古的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的旅游形象是内蒙古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是多年来内蒙古着力促销传播的主题旅游形象,这几乎成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原生态旅游形象。这一形象为自治区开拓了客源市场,为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主要表征为历史形象,体现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因素的含量仍然较低,即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该问题,旅游学界颇有同感,如贾铁飞先生认为:目前,内蒙古并未在全国旅游竞争中形成完整、丰满、鲜明的旅游形象,往往是“讲资源,盲目乐观,论形象,残缺不全。”内蒙古一直将“草原”作为内蒙古旅游的核心形象,这本无错误。但内蒙古旅游无论在对草原概念内涵、外延的探索上,还是在对区域草原资源的配置上,还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上,致使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实践严重脱节,远不能担当起草原所应有的深远含义。因此,对于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核心形象和主题形象亟待作深开发,使之丰满、富有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形象系统。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的不完善、旅游形象的单一以及游客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由于在外观上显现得较为明显,如山岳旅游资源与草原旅游资源外观差异显著,故游客的认同率较高。但游客对内蒙古的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性认同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与民俗旅游资源上。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旅游决策行为出现择一草原旅游地即可的决策模式,直接制约了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草原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并使旅游地之间产生了替代性竞争。因此,在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体系,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促使旅游活动向纵深发展。

4 应采取的措施与策略

4.1 游牧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4.1.1 重点开发

游牧民俗旅游区以广袤的草原和部分大兴安岭为主,区域内人口密度较小,交通条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且该区域的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选取重点进行开发。

首先科尔沁草原重点区,科尔沁草原位于东北中部,通辽是进入该草原的入口城市,由于在草原内部的其他城市在近期之内很难形成规模接待能力,因此该区域应该以通辽作为中心城市,并作为主要的游客接待和分流地。科尔沁草原的民俗旅游开发从通辽开始,由于科尔沁草原交通条件的影响,目前越靠近通辽的地区在交通上越占有先天的优势,但是资源的完好度相对较为欠缺。可以在科尔沁草原的南部地区开展休闲草原游,而在以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代表的科尔沁草原北部地区,自然生态保存较好,可以开展原生态的草原民俗旅游开发。总体上科尔沁草原地区采取以休闲度假主题的草原民俗旅游产品为主的产品开发策略。

其次呼伦贝尔草原重点区,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的西北坡,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但是正是因为这些条件的限制,该地区的草原生态保护较好,民俗文化充满了活力和原生性。该区域的重点依托城市应当选定为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这里的交通相对便利,是整个呼伦贝尔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区域自然生态资源保存完好,应当以原生态的自然景色和民俗文化作为主要的开发方向。

在开发过程中,建议主要的大型接待设置都依托于城镇展开,避免直接进入草原,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民俗文化保留良好的自然背景。

4.1.2 专项开发

在进行该地区的民俗旅游开发活动中,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形成有针对性的专项市场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在此尝试提出“专项定制市场”的概念,期望形成地域特色鲜明、同时可以提供给不同市场游客“专项定制”一样的旅游产品与服务。

游牧文化发展区本身的资源特点并不是对所有游客群体都有同等的旅游吸引力,但是草原文化对于某些专项市场却有着很强的吸引优势,这些市场很有可能成为该区域的专项定制市场。为这些市场专门定制独特的旅游产品、给予针对性的旅游宣传可以迅速地为该区域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必要的客源,为区域旅

游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客源市场基础。在分析草原民俗文化的主要吸引力之后,该区域的主要定制市场应有以下两个大的板块。

首先,北京专项定制市场。北京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靠近蒙东地区的大型城市,是该区域最大的直接客源市场。同时北京作为中国的世界窗口,有着庞大的入境游客市场群,这些入境游客也可以通过北京转而前往东北游牧文化发展区进行旅游活动。针对北京客源市场,始终要强调草原文化背景,这与北京的自然环境有着根本的差异,是最直接的旅游吸引力,同时还可以挖掘元文化,促成京城和大草原的文化冲击,从自然和人文两个层面进行市场拓展。

其次,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一线、东北城市群专项定制市场。作为蒙东周边的四大主体城市,在交通上与该区域有着强烈的关联性,是该区域在东北区内的主要直接客源市场,这些客源市场的客源在区域民俗旅游开发初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东北哈大交通要道为枢纽,将这一系列的城市群直接与游牧民俗文化区联系起来。将这些市场作为该区域的基础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为这些市场提供以休闲度假娱乐为主体的旅游产品,可以有效地吸引这些市场的客源到该区域进行中短期的旅游活动。

用尽量短的时间打开以上两大客源市场,对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以民俗为突破口,强烈地关注专项定制市场是该区域旅游发展的可选之路。当然也可从传统的年龄专项市场进行设计,本文不再做更多探讨。

4.1.3 优势开发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把握住这一区域游牧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所在,充分开发自身的优势品牌,相应的优势旅游产品可以集中三大系列:草原马文化民俗旅游产品系列、草原民居美食民俗旅游产品系列、草原节庆民俗旅游产品系列。

第一,草原马文化民俗旅游产品系列。“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是人们对内蒙古的美好印象,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多年来蒙古族世代都与马相伴而生,围绕马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习俗。可以通过策划以“马”为核心的系列民俗旅游产品,全面、系统、特色突出地展示该区域与马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从“源”、“牧”、“术”、“战”、“趣”五个类别来构建草原马文化民俗旅游产品系列。

第二,草原民居美食民俗旅游产品系列。作为蒙古族主要居住形式的蒙古包,可以说是蒙古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它是一种民族和民族艺术的象征,作为一种

民俗的产物,它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蒙古族独特的饮食习惯如手扒肉、马奶酒和各种香飘袭人的奶食品,以及他们那古老而美丽的饮食茶酒具,都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充分利用蒙古包,开展全方位“浩特”生活,将草原民居文化和美食文化进行整合开发,将两者有机地联系为一个整体,真正让游客能吃出特色、住出文化。

第三,草原节庆民俗旅游产品系列。该区域的许多民俗节庆知名已久,如蒙古族的祭敖包。这种最隆重的祭祀活动、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目前已经引起充分关注和较为广泛的开发,在此不在赘述。但更多的民俗节庆也可作旅游项目开发,如:祭成吉思汗、兴畜节、打鬃节、狩猎节、马奶节、避暑节、米阔勒节、奥米那楞大会和吉祥节,可将其系统整合、形成合理的民俗节庆旅游产品序列。

4.2 内蒙古民俗旅游应采取的措施

在把民俗文化转变成旅游资源的基本认识主导下,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和未来,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4.2.1 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继续进行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帝王陵寝类的文化旅游地:抓紧做好元上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加大辽文化遗迹、居延文化遗迹、喇嘛教寺庙以及蒙古民族和三少民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风情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旅游产品。重视文化内涵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将文化内涵融入城镇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娱乐等各个方面,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

强化旅游产品科学内涵,配套服务系统、建设景观标示系统,规范导游解说系统。深度挖掘文物古迹观光旅游产品历史文化内涵:改善导游和解说质量,强化解说的历史文化内容:优化成吉思汗陵园等一批重点文物古迹观光景区的游览环境,增加展示内容,创新展示方式;进一步配套重点召庙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周边环境,提升景观质量;深入挖掘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嘎仙洞、昭君墓等重点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整体开发。

4.2.2 发展特色旅游城镇造特色品牌

根据城镇各自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加强对特色旅游城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形成独有旅游吸引物:不盲目

效仿热门旅游景区的建设,避免相似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竞争:重点打好“民族文化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着力打造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旅游特色精品,尽快树立几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如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昭君墓等。

4.2.3 积极创新大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大力进行旅游形象、旅游营销方式和营销机制方面创新,全面提升旅游整体形象,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建立差异化的旅游形象,根据各自的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旅游形象宣传策略:加快完善网络促销系统、建立现代化旅游促销体系;针对国内客源市场,以区域合作为基础,建立统一宣传促销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并与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城市构建互动促销合作机制,形成覆盖主要客源城市旅游销售网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内蒙古旅游知名度。

抓住国际旅游热点逐步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以俄、蒙、日、韩、东南亚、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为重点,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和高端游客。积极参与世界各主要客源国举办的文化活动、旅游促销与展览活动,适时举办内蒙古旅游推介会和说明会,广泛宣传内蒙古丰富独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鼓励国际旅游中介机构。特别是主要客源国的旅行社整体策划和代理内蒙古旅游国际市场的分国别业务,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旅游中介机构整体策划和代理面向国际旅游市场的旅游线路产品。充分利用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拥有满洲里、二连浩特两个国内大型陆路口岸的地缘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与俄、蒙两国的旅游合作与交流,将连通俄、蒙的跨国边境旅游线路培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品牌旅游产品。

4.2.4 努力提高设施配套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有重点、分步骤地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提升设施配套水平和服务接待能力。加大区域连接公路和通往景区公路的建设力度,尽快建成便捷、畅通的旅游通道:加快旅游中心城市的机场建设,尽快提高等级,使其可以升降较大型飞机;加大主要景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旅游通道的绿化建设。

重点完善旅游住宿接待设施的布局,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建立多层次的住宿接待体系: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景区内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垃圾清运与处理、供电、供水、排污,以及景观保护设施的建设:完

善主要旅游城镇、旅游交通沿线的公共游览服务系统的建设。包括交通标示、旅游指示、景物介绍、信息咨询的设置和环保厕所的建设。

结 论

由于本次研究涉及地域范围较大、民俗事象较繁杂,所以仅针对最具特色、最核心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策略上的设计,融入当今国内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先进理念,因地制宜地对游牧民俗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希望对该区域旅游开发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优美的草原环境是该区域赖以生存的根本,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应两相兼顾、协调发展。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内蒙古民俗资源基础,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Patterson, T. M.,Niccolucci V.,Marchettini N. Adap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Province of Siena, Ital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J]. J Environ Manage. 2009, 86(2): 407-418.

相关文章

  • 中国民族民俗概况
  • 一. 中国的民族 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同共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务必记住) 我国现在有56个民族.我国现在有人口十二亿九千五百多万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有11.87亿多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6%.(以下 ...

  • 蒙古族特色餐饮商业化探究
  • 摘要 蒙古族特色餐饮是蒙古族饮食文化商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下推广蒙餐文化,本文试作探究. 关键词 特色餐饮 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蒙古族特色餐饮"简称"蒙餐",是蒙古族饮食文化商业化的一种表现.广义来说&quo ...

  • 锡林郭勒导游词
  • 游客朋友们,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在内蒙古自治区这块形同腾飞骏马的脊背上,有一面积达2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就是享誉中外的天堂草原所在地——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锡盟位于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098公里。东邻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西 ...

  • 第五讲 交通民俗
  • 第五章 交通民俗 l .交通民俗概述 2.中国交通民俗 3.外国交通民俗 口 典型案例 口 本章小结 口 关键概念 口 复习思考题 口 实训题 口 自测题 教学目的 认识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重要作用,了解中外各民族的独特交 通方式及习俗,学习交通民俗的特点.主要类型和影响这种民 俗产生发展的因素,以此 ...

  • 对我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分类_王红曼
  • 满族研究2001年 第4期 对我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分类 王红曼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摘要: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构成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 民俗分类学的角度,将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进行了分类和概括,宏观地论述和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的 ...

  • 东北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_白璐
  • 2014年第9期(第16卷第9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LiaoningAdministrationCollege No.9,2014(Vol.16.No.9) 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 社会人文 东北民俗文化与地域 ...

  • 20**年-2022年中国文化旅游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
  • 2016-2022年中国文化旅游业产业发 展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 凯德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www.cnkaide.com 行业研究报告的定义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 ...

  • 那达慕论文
  • 体育科研方法结业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那达慕的变迁和对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学院:体育学院 年级:2007级 专业:体育教育 学号:[1**********] 姓名:杨琦 指导教师:绍国华 目录 题 目„„„„„„„„„„„„„„„„„„„„„„„„„„„„„1页 摘 要„„„„„„„„„„„„„„„„„„ ...

  • [守望相助七十载 壮美亮丽内蒙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富强村走上富强路
  • 2017-07-19 07:56:24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信 微博 Qzone 0 评论 图集 新华网北京7月18日电(赵冰) 初夏时节,记者跟随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巴彦淖尔市狼山镇富强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平坦的水泥路,道路两边茂盛的花木,一排排白墙红瓦的传统中式民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着力做好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