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之比较及其现代整合

2001年第5期(总第102期)理 论 探 讨

THEORETICALINVESTIGATIONNo.5,2001General.No.102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之比较及其现代整合

王 立 民

(中共中央纪委,北京100080)

  中图分类号:B81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传统思维所精研的基

。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墨经》对物理运动(如杠杆、滑轮、滑车,

力学)早已作了论述,但后来却一直停步不前。而近代科学恰恰是从力学开始的,力学主要是研究机械运动,特别需要抽象精确的形式逻辑指导。另外,中国古代科学始终未形成假说体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天象观察、数据计算方面并不比西方逊色,汉代张衡制造的“浑象”与西方同时期的托勒密“地心说”,只差一步之遥。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只注重思辨性论述,而缺乏旨在说明宇宙构成的天体运动的假说性体系,因而,这一步之差就无力跨跃,这也与中国形式逻辑羸弱有关。中国古代科学在数学理论上也缺乏逻辑的系统性。众所周知,近代实验科学方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运用数学方法,但是,中国古代数学家(从刘徽、祖冲之、沈括到宋元四大家)都重视揭示数学的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并且重“算”不重“证”,重代数轻几何,这就妨碍了像欧几里得几何学那样的公理化演绎系统的建立,如墨家形成“端”、“尺”“、宽”“、区”“、中”“、平”等概念,,而欧式几何形成“点”、“线”、“面”、“长”、“宽”等概念,显然“点”比“端”、“线”比“尺”、“面”比“区”要抽象得多,“点”、“线”“、面”已经摆脱了“端”、“尺”、“区”的直观和形象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缺乏严密形式化的思维弊端使中国传统思维一直停留在类似推理和经验性思

维上,从而大大地限制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发散和深化。

从思维之内容指向来看,在西方,社会开放和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传统,因此很少有思维上的地域性屏障,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西方诸民族崇尚个性和自由,这与中华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重视集体和义务为核心的思维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把人与人的关系看得十分重要,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家庭以及他人的义务和责任,人们的一切思维和行动都要以此为标准来进行衡量。中国人十分重视父母、子女、夫妻之间的相互义务,而尤其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孝”的伦理义务。鲁迅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提到过的大孝子的“事迹”,其中“,老莱子戏彩娱亲”和“庚黔娄尝粪”可谓达到了“孝道”的顶峰。“孝”扩展到政治领域,即是“忠”,即所谓“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在内,子对父要“孝”,在外,臣对君要“忠”。“忠”和“孝”被看成是不可分割的人伦。中国传统的人伦思想有利也有弊。首先,政治上“尚同”,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团结,上下一致,集中统一管理;但由此形成的君臣父子的人伦秩序、框架,却成为阻碍社会发展转化的桎梏。其次,价值观念上“崇圣”,这有利于价值观念对人的内化,从而有利于社会群体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但由此却压抑了人的个性,也压抑了人的创造性,汉代以后的独尊儒术更能说

,问题是宇宙本源之秘。出发点原则之不同,导致了两者在思维方式上大相径庭。

从思维的逻辑形式上看,李约瑟博士指出,当希腊人很早就仔细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发展机械原子论之时,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推理不同于西方的命题型推理,显示了独具特色的直觉模糊式的辩证思维,动态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不仅在后世的哲学家那里得到进一步的显现,而且,古代科学家也往往从辩证思维方式中取得方法论的指导。如《黄帝内经》以辩证逻辑的比较法应用于医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重视辩证逻辑,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优点,但忽视形式逻辑,这也不能不给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带来严重的弊病。首先是概念和推理不严密。概念的灵活性和多义性,同时也导致了概念的含混、不精确,因而就难以从微观上把握对象的各具体要素;另一方面,推理缺乏明确的规范和程序,就只能靠类比,所以牵强附会颇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西方伟大成就为基础的”,其中之一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中国近代科学之所以落后于西方,显然与

收稿日期:2001-01-01

作者简介:王立民(196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正处级检查员、监察员,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40

明这一点。再次,伦理上“取义”,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助长了民族气节;但止于至善取义,也削弱了人们向自然深处探索的科学进取精神。第四,社会心理上注重“修身”,诸如对吃苦耐劳、忍让、至诚等理想人格的推崇和实践,有利于人的向内反省自我;而同时也导致人的向外进行社会批判的批判精神匮乏。与此不同,源于地中海流域的西方文明,非常重视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强调个人的奋斗和冒险精神,这不仅有利于个人潜力和智慧的全方位展现,从而为科学的高度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契机,而且也为人富于社会批判精神然而,位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一方面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另一方面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漠视,亲情淡薄,自我欲望过于膨胀等等。

  通过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

体系。因此,我个人认为中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于现代,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的整合:

首先,人文与科学之互补。中国传统思维重人文,以“天地合一”、“天人合一”为视觉焦点;西方传统思维重科学,以自然规律为视觉焦点。二者各执科学与人文之一端,各有自己的片面性。事实上,人文和科学两者相互渗透,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当是缺一不可。人文领域中析方法,,,发西方民族如果让人文思潮汇入高科技的浪潮,也将使社会关系进一步和谐,这无疑也会促进西方高科技的又一次飞跃。

其次,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之互补。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应该抛弃模糊的辩证逻辑思维,全部走到精确的形式逻辑思维体系中来。我认为,这种观点失之偏颇。辩证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一样,同是人类思维体系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就辩证的逻辑思维本身而言,就有古代的直觉模糊辩证逻辑和现代直觉模糊辩证逻辑之分。古代那种直觉模糊的辩证逻辑只能是一种朴素的、原始的感觉,带有浓厚的经验主义色彩。而现代直觉模糊的辩证思维则能够建立在敏锐的知觉能力和明确的思维定式与丰富的经验知识基础之上。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说明了直觉模糊逻辑思维有很高的科学成分。在现代思维的发展中,直觉模糊的辩证逻辑与抽象精确的逻辑思维的彼此作用不可替代,只能互相补充。直觉模糊的辩证思维可以在瞬息之间“恍然大悟”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能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它的缺点只是偶然性太强,效果难以保证,只要我们客观而科学地取舍就能避免这个问题

的发生。抽象精确的形式逻辑思维可以对事物进行严格的科学推理,能够有效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结论可靠,其缺点是中间环节太多,不能得到瞬时效果,中国直觉模糊的辩证思维之长处,恰好是西方抽象精确形式思维的短处,反之亦然。如果将二者的特点互补地结合起来,则能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逻辑思维的体系。

,个性和义务之互补。西方的,它包含,从价值坐标来看,我们不能片面地否定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因为它是人的最基本的坐标值。从总体上讲,个性自由讲求个人利益的至高无上性,讲究公利、公理,这种道德观念是与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相适应的。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每个人理应最大限度地追求和发展自身才智。同时个性解放高度评价的个人自信和对人的尊重也是极为可取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推动西方高科技发展的原始动力。但西方的个性自由思想有必要与中国的责任义务思想结合起来。同样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也有必要在现时代的维度上予以更新,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新科学地解释集体主义、道德义务和经济开放的关系,注重在理想人格化的德、智关系等问题上尽快地构筑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适合中国现代改革开放国情的伦理道德体系,摒弃中华民族那种礼让有余、抗争不足的民族性格的片面性,塑造大胆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

总之,对中西方传统思维进行客观的对比,并探讨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互补性,可以使我们双方都站在现代思维发展的水平线上去研究思维方式问题。世界各民族都应该抛弃狭隘的固型定论,以开阔的胸怀去审视形态和走向各不相同的传统思维方式并共寻其互补的原则。惟有如此,人类各民族才能共同进步。

〔责任编辑:刘晓英〕

的比较,我们自然会提出究竟哪一种思维方式合理或比较合

理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一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否定,而理应站在人类现代化思维这个大角度上去评价这个令人十分敏感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正在为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西方各民族也在为其高科技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寻求灵丹妙药。在既肯定民族观念的差异性,又相互取长补短的当今时代,世界各民族势必要广泛吸收人类智慧和各种有益的思想,因而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开放的观念,这种现代的开放思维观念之所以适应于正在飞跃发展的现代社会潮流,在于它对客观事物的掌握是在流动性和相对性的秩序中进行的,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把握变革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序曲,随之不断地深化主题,继而持续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思维观念的结构

41


相关文章

  • 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
  • 文化的现代转型同现代化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人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文化的转型寓寄于社会的转型之中,而社会的转型又依托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辩证的互动过程. 近现代以来,草原文化从单一的传统游牧文化演变为集多种经济因素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又遇到急剧的社会变革和人民革命带动的文化变革.特别是当 ...

  • 中西文化交流与对比
  • 中西文化交流与对比 摘 要:当今世界全球化日益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在新时期和新形势的大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压力.在当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顶住压力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命题.本文从中西文化的交流出发,简单分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和 ...

  •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中西方幽默
  •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当前国际学术界中的前沿课题.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它研究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尤其重点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交际原则与方式.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而不注重跨文化能力,忽视了社会 ...

  • 西方女权主义分三个阶段
  • 西方女权主义分三个阶段:1.第一代女权主义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2. 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初至60年代) 3.后现代女权主义 ( 20世纪60年代至今) 1.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代表人物 ...

  •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备课参考教学提示和前面几部传记相比,这篇作品的文体比较简单,其实这是一篇"人物小传".由于这种文体很实用,适合中学生模仿学习,不妨把"人物小传"的写作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即可以考虑布置相关的作文,要求学生收集某个人物 ...

  • "总体性"与社会学的历史视野
  • 社会学自1979年在中国大陆恢复以来,不仅学科地位获得了普遍承认,而且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在持续的实证研究中积淀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在若干研究领域积累了扎实的.可以传承的成果,一些基于中国社会的概念.分析框架得以产生并在实际的研究中得到响应,学科的社会关怀得以初步确立,等等. 然而 ...

  • 比较政治学理论1
  • 比较政治学理论 一.Comparative Politics在政治学中的地位和概念 政治学: 政治哲学:二战前是政治学的全部.法学者加哲学者几乎就构成了政治系的全部,叫Department of Government或者Government Department.二战后,几乎都改成了Departme ...

  • [学术观点]李永平:四重证据的升级改造与国学建设的当代价值
  • 引言 国学是晚清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激荡中,民族国家意识自觉的产物.由于历史语境的不同,第一次国学热背负着民族文化救赎的历史重任,其学理性和学术性不是首要问题.当下国学的复兴,无论我们是否情愿承认:国学复兴面临社会道德救赎的历史使命,所以,当今国学复兴的第一要务是传统文化典籍的教育普及,这从近年来举办 ...

  •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论文-1
  • 李约瑟难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 1.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 李约瑟难题"[1].根据他的研究, 在18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非常发达, 很多传向了西方, 像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等, 但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