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议_西方马克思主义_含义的早期演变

第27卷 第2期 2010年6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7 No.2Jun., 2010

思议“西方马克思主义”含义的早期演变

陈道远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社会历史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时期,赋予有历史使命感的人以极大机会,社会历史向人们展现自我,摘 要: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仰望之情油然而生。人们上述这样的历史经验都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来。个人模式的社会批判理论——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看到的自己历史定位;社会历史感的核心借助否定性辩证法和交往行动理论多方面地展现了其与个人之间的拒斥与被拒斥的关系,这也使它更能够被个人所认识,人们开始用文化与社会历史感核心打交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展现其所包括的文化含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解释社会前进动力的含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前进的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感;含义;文化;社会前进关键词:

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0)02-0087-04中图分类号:

The Early Connotation Changes of the “Western Marxism”

CHEN Dao-yu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ic production endows people who have a sense of

history with considerable opportunities, i.e. the revelations of society and history inspire an awesome feeling among people. The changes of the Western Marxism have witnessed such historical experiences. The individual mode and the critical theory of society ar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Western Marxism. Based on Negative Dialectics and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 core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sense shows the multiface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who repudiate and are repudiated. The recognition of this point renders individuals to deal with each other with culture and the sense of society and history. Thereby, the Western Marxism begins to embody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Western Marxism derives th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Freudian Marxism, and it has attained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Western Marxism; the sense of society and history; connotation; culture;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既代表一个阶段,也是这一个阶段的名称、思想的总汇、人物的活动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学说的新阶段,人们对社会历史开始有了一个总的研究态度,历史被哲学家所思考,从头开始一直思考到社会历史的结尾,这样的思考方式带来了历史思维的变革,尤其是针对人类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种现象所作的思考有了根本性的

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使得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思考有了历史的维度和逻辑的维度,有了历史和逻辑维度的相交,政治经济学成了一门哲学,如果没有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哲学沉思,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建立这样一门有历史跨度、有逻辑深度的学科。社会历史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时期,赋予喜欢思考、有历史使命感的人以极大机会,社会历史向人们展现自我,这时的人们都被一种极为炫目的

收稿日期:2010-03-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7JC720009) 作者简介:陈道远(1968-),男,福建泉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西方语言哲学。

- 87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7卷

光所照耀,人们感觉到社会就像一个苏醒的巨人一样,因为社会这个巨人的苏醒和站立,人们所以才能看得见社会发展的全貌,并且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历

史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1]

这时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仰望之情油然而生,并且这种仰望之情再也无法从人们心头中消除。只是社会历史的光实在耀眼,人们只是一路追随着它,并不能真正看清所盼望看到的全貌,甚至有人重演了夸父追日的做法,试图将耀人眼目的社会历史之光削弱大部分,只留下人们能够接受的对社会历史全貌的理解。人们上述这样的历史经验都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来,接下来我们藉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含义的早期演变过程的回顾来佐证这种说法。我们的分析是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因此我们没有完全遵照历史事实去查考实际的该名词含义的变化,我们的分析更多地被看成是逻辑的,并有历史的事实与其呼应。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之处正在于共同的社会批判理论,即都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采取批判态度的理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劳动异化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学者所赞赏的,他们赞赏马克思看到资本主义社会最为推崇的生产劳动只能不断地生产出异化的人、异化的关系、异化的产品,他们从马克思的批判中看到个人的独特的追溯历史功效,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批判试图让无产阶级从自在的阶级成为自觉的阶级,而他的批判理论更直接的效果是唤醒了卢卡奇这样一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对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对这些问题与关系的成功思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所认识的马克思所作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效仿马克思的做法之时他们完成了从到“马克思主义”的转换。这也就是说,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学者看来,他们诚实地学习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态度,学习他的哲学和历史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这种做法表明他们这一群人就是马克思思想的继承者,他们的观点就可以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而他们的继承于马克思的思想就自然也该是“马克思主义”。只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有两个观点是他们自己的独创:一个是个人对社会只能仰望,人只能忠心地追溯社会历史发展全过程,但社会历史全过程本身对人是有所躲避、有所遮掩的;一个是个人的价值在于倾其毕生

- 88 -

精力追溯社会历史,不在于与现实的其他人联合来实际改变周围环境,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这一点主张不是仅就各种政治观点而言的,是从他们自己进行的哲学研究层面上、就整个世界观而言的,并不是专门为反对政党学说而声明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体现的社会历史感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划定的个人活动范围是紧密相联系的。社会历史感是时代赋予主张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学者的,个人活动范围是传统基督教文化所赋予这些学者的。

社会历史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含义是指个人要凭着良心做一些事;个人活动范围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含义是指个人要直接面对至高的神而做好当下的事情,不要为过于遥远的未来担忧。社会历史感完全落实在个人的良心中,个人觉得要奋发地做一些事情,要劳动,要自食其力,这种自食其力不仅是指体力劳动上要亲自参加劳动,而且是指脑力劳动上要真正靠每个人的良心来说话,也要“自食其力”—要食自己的“心力”,不要依赖他人现成理论作为精神食粮。个人活动范围是基督教文化赋予学者的,学者在面对至高神时,自觉到自己个人的有限,对社会的批判也仅是在个人有限的视野与感受中去批判,因为基督教文化教导每个人另有一种人无法掌握,而只有至高神才能掌握的历史发展趋势,对社会历史的批判不是要批判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于历史发展趋势,人们不能说些什么,人们只能去顺应。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剥削制度,是人们要对其保持警醒态度、保持距离的制度,每个人都要对此制度有清醒的批判意识,个人在内心中要留出一块相对纯净的空间,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相隔离,这就是个人的活动范围,也就是个人有限的活动范围,有限来自于人与至高全能神对比而生的觉醒,剥削制度却是让人远离觉醒状态,沉醉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中。社会历史感催促个人去做事,去批判社会生活中劳动不公平现象、异化现象,同时基督教文化也提醒个人在适当的范围内去做这些事,不越过个人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去做事。

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了连接于马克思主义的工作

这种连接于马克思主义的工作是用“忠心”来表示的,这种“忠心”表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个人自己愿意用独特的方式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并对它进行批判;另一个是这些学者在一开始就已经确信会有他们的同盟军、同情者在

“马克思的主义”

2010年第2期 陈道远:思议“西方马克思主义”含义的早期演变

他们之后的历史发展中继续他们的工作。我们之所以把这两种情况称之为“忠心”,是因为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他们所看到的社会批判精神的“忠心”,对他们所看到的社会批判精神引导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的“忠心”。卢卡奇提出社会整体的观念,他为社会批判精神找到静养精神的好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历史探索必然带来的对社会的总体印象,人只有存有一种强烈追求社会总体印象的心情,才能进入探索的大门,才能沉醉在历史探索、社会研究的深情厚意中,人投入到社会研究中,社会研究也会回报人,人们会在这种社会研究的光照中发现自己的精神生长模式,即人只要专心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精神进入到整体的社会运行发展轨迹中,并且享受这种社会整体精神带来的滋养,社会整体精神会定义个人的精神,并负责个人精神成长所需要的营养,个人精神生长雏形及基本轮廓也在社会精

神的光照下显现。

[2]

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需要一个特别的标签,它之被称呼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仅仅是为了与当时的东欧俄国的模式相区别,告别第二国际的联合模式,进入个人模式的社会批判理论中。个人模式的社会批判理论—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看到的自己历史定位,这种历史定位也是它给自己确定的,既是它的含义也是它的研究模式、研究内容,这是个人第一次与他所研究的对象如此近距离相处并且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生养的关系,学者第一次因为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被这种责任感所回馈,得到精神需求的供应与满足。个人在此前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独特的精神需求,个人此前精神上也未独立,未能站立起来,没有独特的精神需要体系也就没有个人学术上传宗接代的持久精神内核,这样的学者的研究方式是纯粹依靠逻辑思维的规律、依靠概念思辨的紧密性来联结历史的。而当个人开始如此深刻地意识到社会批判理论与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后,个人得到了精神的自立,研究品格有了,研究内容有了,可供个人夸耀并可供后人继承的东西也都有了。这样一个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的、由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所主张的社会批判理论发展势头,其源头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这个理论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

二、法兰克福学派否定性辩证法和交往行动理论回到社会历史感的核心

否定性辩证法说明社会历史感的核心有一股

巨大的排斥力,这种排斥力拒斥来自个人的任何东西,使社会历史感对来自世俗的个人有天然的排斥并且因而保持自身的纯洁性,社会历史感只有具备了这种纯洁性,它才能延续保持以备一代一代的人作为研究和思考的对象。个人因着社会历史感对他的这种拒斥而有了幸福感,因为他因此享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最核心力量与他这个个人进行的交流,个人受到莫大的鼓舞,仿佛浪子回家般喜悦。个人凭借着个人的喜悦之情而在社会中立足、做一番事业。这就是个人做事的范围与事业的性质,个人没有借助世俗社会成就自己的事业,只是在世俗社会留下自己的活动轨迹,个人一直沉浸在对社会历史感拒斥力带给他的幸福感中,并借助现实社会舞台来跳舞庆祝想象中的精神之旅,用这种特别的快乐的舞蹈来回忆个人与社会历史感的曾经的接触。否定性辩证法只是否定人身上的世俗性,而人的世俗性并不是人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个人在与社会历史感接触时还只是一个纯粹的人,并没有任何的标记和特征,这时他还只是一个想与社会历史感见面的人,社会历史感见了这个个人就赋予他以力量与标识,个人从此靠着这种力量和标识在世俗或现实的社会中生活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如前面描述的那样,是载歌载舞似地生活着,个人经过这样的心路历程后在现实的追求不明确,个人更多地是在追求精神的快乐,追求去再现与社会历史感接触时的场景,追求着用尽所有力量来展示自己的快乐心情,因为个人与社会历史感的见面体会略有不同,社会历史感赋予每个人的力量与标识也略有不同,现实社会(或称为世俗社会)还是能够彼此区别开来。这是否定性辩证

法带给现实社会中生活的个人的影响。

[3]

交往行动理论开始用语言来确认在社会历史感包围下的个人。在社会历史感包围下的个人彼此都无法相互认识对方,他们每个人都在强烈的社会历史感拒斥作用下失去自我认识功能,也无法彼此认识对方。他们各自展现自己与社会历史感的关系,社会历史感也藉着对众人整体拒斥而达到深化与群体关系的目的,众人也在这拒斥中看到相互间更深层次上的联结。每个人都在体会被社会历史感的拒斥中展现自己在现实社会的存在方式,语言的出现让他们彼此可以指责对方,指责对方中被社会历史感所拒斥的世俗性,这种指责就是文化的来源。人们的社会文化源于人们相互不认识、相互缺乏情感认同,语言此时只是一种口号似的呼喊,只是约定俗成

- 89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7卷

的呼声,没有特别的语感和声调,还不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文化在彼此指责声中产生,但它也是唯一能够对现实社会存在中的历史感进行描述、言行进行记载的载体,文化不是表现人们的古老生活的手段,文化是在人们已经开始生活一段时间后并能够使用语言时才出现的。文化源自指责声也证实了文化包含着的俗成分,语言的带有赞美之声而说出的状态出现在文化产生之后很久的某一时刻,语言应用于赞美,这标志着人类文化有了家庭化的趋势,文化不再是表层上属于社会化的,而是更深入地进到每个家庭中。交往行动理论说明了语言、文化、家庭、批判意识、认同意识与社会历史感的关系,也说明了个人被社会历史感整体拒斥这种新情况。社会历史感的核心借助否定性辩证法和交往行动理论多方面地展现了其与个人之间的拒斥与被拒斥的关系,这也使它更能够被个人所认识,人们开始用文化与社会历史感核心打交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展现其所包括的文化含义,并且进入到个人家庭生活中,也让个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多样性得到展现。

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说明了社会历史感对个人情感生活经历的强烈影响

社会历史感对个人情感生活的影响是纯粹在情感层面上的,与现实生活内容无直接关系,也不易借助于现实生活而被发现,这也正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也是这种学说此前无人提出的部分原因所在。社会历史感是个人所羡慕的。个人渴望接近社会历史感,社会历史感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可供个人精神修养的精神来源。个人在找到社会历史感后可以直接找到一个强烈吸引他的恒久的对象,个人虽然无法与社会历史感一样恒久地存在,但个人一旦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发现这种社会历史感后就会紧紧地跟随它,而弗洛伊德主义正是说明这种跟随会带给个人以伤害。因为社会历史感回报个人的只是让这个个人回到社会现实中,并且让他时时只关注现实,不让这个个人回顾他与社会历史感共同走过的路,这样,个人虽然在社会历史感的帮助下走上了社会,走上了社会历史感为他定下的一些生活轨迹,但个人内心一直处在无法满足的状态中,他的内心很想再回头探索社会历史感是如何启动他这个个人的生活内容的,只是社会历史感从个人生活被启动后就再也不以纯粹的、完全的面貌

- 90 -

来对待个人,个人只能在现实中与他人分享社会历史感的表现形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始终无法掌握社会历史感的全貌,这让个人心中充满遗憾,从此个人暗下决心要寻求回到与社会历史感的初次见面的场景。个人所积累的力量是社会历史感给他的,他没有完全用到与实现社会人物打交道上,而是留下一小部分放在自己手边,随时随地准备从肉体中摆脱困境,走向心情的释放。而实际上个人生活的能量,无论是被个人隐藏起来的,还是个人发挥用在现实交往中的,都来源于社会历史感的赠予。社会历史感所赠予个人的这种力量是巨大的,在弗洛伊德主义这里就被称为利比多,这是一种天然的冲动,它必须借助人的社会活动而被完全释放出去,但个人总是会因为现实生活带给他自己的缺憾,而使利比多即天然生活能量无法在现实中被释放,所余下的这部分的利比多就给个人的心理生活回到起点积聚了力量,这种力量是与社会前进的方向相反的,它要回到最初的心理生活的源头去。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使人心的向前、向外的力量与向内、向后的力量形成对比,并且肯定每个人都要借助于各种心理治疗法来回到现实,把社会历史感赠予人的力量最终还是完全用在对外的现实生活中,只是心理治疗师可以给人提供一种虚幻的回到心理力量源头的暗示,借助于这种暗示,使个人完全回到现实中,使自我在现实中得到展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解释社会前进动力的含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前进的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直接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人密切相关,把个人的隐私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

参考文献:

[1] 弗洛姆.马克思论人[M].陈世夫,张世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

版社,1991:62.

[2] LUKACS G.History & Class Consciousness[M/OL].London:

Merlin Press, 1967.[2009-04-06].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lukacs/works/history/orthodox.htm.

[3] ADORNO T.From Negative Dialectics—The supramundane

character of the Hegelian world spirit[M/OL].London:Routledge,

1973.[2010-01-25].http:

//www2.cddc.vt.edu/marxists/reference/subject/philosophy/works/ge/adornol.htm.

(责任编辑:时 新)


相关文章

  • 西方新闻自由观现状分析及其未来走向
  • 学园┃ACADEMY 2011年01月 西方新闻自由观现状分析及其未来走向 张 鹏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摘 要]对于新闻自由观的演变,尤其是西方社会的新闻自由,迫切需要转换视角而依据逻辑关系进行的重新把握,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西方新闻自由观的演变,研究难点则是各新闻自由观的范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创新 ...

  • 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
  • 2004年5月第28卷第3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 niv 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M ay 2004Vol. 28N o. 3 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 张传开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 ...

  • 和平演变及西方的民主,自由 平等
  • 所谓和平演变, 指的是不付诸于战争, 威迫等强制手段, 而是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尤其是文化手段来影响国人的意识形态,进而达到使国人认同西方民主观念,资本主义观念的目的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苏联所采取的一种" 超越遏制战略". 由老布什于1989年提出. 这一战略加速了苏东解 ...

  • 大考前记住这36个答题规律,让历史成绩快速涨分!
  • 大考前记住这36个答题规律,让历史成绩快速涨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 :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 2封建专制中 ...

  • 中国课程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演变
  • 中国课程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演变 章小谦(浙江大学教科院,浙江杭州,310028) 杜成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 年.第 4 期(总第 90 期) 课程是现代教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几乎所有谈论教育理论的书籍都要涉及到课程 ...

  •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 ...

  • 20**年历史小高考必修3
  •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出现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

  •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戈尔巴乔夫用整整十二分钟读完了他那份<告苏联同胞书>,从此由列宁创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近七十年的苏联解体了.曾经一度称霸全球的强大的苏联帝国,就像是一座高高垒起的积木,只是经人轻轻一点就在突然间轰然倒塌了.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 ...

  •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 (双月刊) <学术界> 总第110期,2005. 1 ACADEMICS IN CHINA No. 1Jan. 2005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吴兆雪, 王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合肥230052) [摘要], 的历史性提升.因此, 想之魂. ; ; 科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