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文化取向

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文化取向

在当下我国社会文化大变迁的背景下,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功能得到了新的阐释,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在此情形下,乡村学校要高屋建瓴,转变价值观、课程观和策略观,进一步推进与深化教学改革,为完成新的文化使命而不懈努力。

转变与重建教学文化价值观、培养适应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

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大多数乡村学生及其家长将学校视为改变未来命运的跳板,认为考上了大学就可以鲤鱼跳龙门,跳出落后的乡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从此不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过上有保障的小康生活。故此,升学对乡村的学校和社会具有特殊的诱惑力,人们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评价其教育成功与否,还是以单一的升学率作为指标。尽管乡村学校条件差、基础弱,但学校工作的中心却始终是千方百计地争取升学率。为了满足苛刻应试教育的需要,学校把学生送上规范有序的教学流水线,围绕着单一的升学目标而进行工作,至于理想、德行、情操和意志品格甚至农业种植知识等,往往弃之而不顾。然而,在升学竞争的过程中,还是有大量的学生被淘汰,而一旦被淘汰,他们很可能就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因此,转变落后的教学价值观和改革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乡村学校教学要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

能。评价一名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发现与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独立人格的培养;评价一所乡村学校,不要只光顾这所学校的升学率,而要关注其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对于乡村学校而言,除了向高等院校输送生源外,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乡村学校,不仅要提升乡村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升入高等院校学习打下广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训练乡村青少年的生产劳动和职业技术技能,为他们毕业后参加新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准备。

传承与发展农村文化,建立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农村学校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亟需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然而,目前绝大多数乡村学校仍是在推行应试教育,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去换取升学率。在这些学校里,课程的开设、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是根据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要求,而是依赖于升学考试的需要。语、数、外等课程养尊处优,音、体、美、劳、农技等课程被打入冷宫。这样的课程设置,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培养目标相抵牾。不仅如此,现行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还忽略了城乡的差异,特别是忽略乡村学校在教学观念、条件、资源和社区环境等方面与城市的巨大差别,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刀切的做法,造成了乡村学校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的困惑。加之乡村学校囿于

条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乡村学校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乡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教学内容跟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

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脱离的状况,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必须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加劳动课、职业技术课,组织学生学习与掌握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各种劳动生产技能。同时,利用乡村丰富的资源,争取各方的支持,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乡村自然和人文独特,文化资源丰富,乡村学校要从乡村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出具有乡村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乡村学校教学必须为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服务,立足乡土,依托乡村的文化传统资源,发挥乡村传统文化的优点,井借鉴现代城市文化的长处发展乡村文化。总之,我们要构建既能体现国家的统一性要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又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起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富有灵活性和多元选择性的乡村学校课程体系。

变革与创新教学方式,从新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实践中获得真知 新课程要求教师培养与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这首先要求教师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乡村学校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与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进行教学创新。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乡村学校教学不得不将其重点倾斜在规范有序却严重脱离现实的知识传授上。绝大多数乡村学校教学方法机械落后,授受法

主宰课堂。在这样的沉闷教学环境中,学生没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主体性缺失,个性得不到张扬,独立人格无法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从谈起。

乡村学校要变革教学方式,为新乡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努力。首先,从重教向重学转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再其次,要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是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探究、实践、思考、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要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从而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与思考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走出象牙塔,积极投身到乡村社会实践中去,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真知。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学生从书斋中解放出来,学到真正的本领。


相关文章

  • 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及措施
  • 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及措施 摘 要: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 体育教学,面临着应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克服学生在初中.小学阶段所养成的不良体育习惯.如何利用课体育教学,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等问题,我们通过对职高学生体育教学现状的调 ...

  • 教育社会学
  • <教育社会学>知识汇总 1.1917年出版的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的是史密斯的<教育社会学导论>. 2.1947年,教育社会学家布朗出版了<教育社会学>. 3.涂尔干,又译迪尔凯姆.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03年发表论文<教育与社会学 ...

  • 乡村教师心理志愿服务计划
  • 乡村教师心理志愿服务计划 项目缘起: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更是成为我国一项重要国策。因此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每年都对教育事业有着巨大的投入,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不断地为教育出 ...

  • 费祎:为何乡村读书无用论蔓延
  • 费祎:为何乡村读书无用论蔓延 费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编者按:乡村是个复杂的体系.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它意味着多种可能性:或沦落,或文艺,或富裕,或贫乏. 无论在乡村或城市,生活是运动着的,同时又处在当下."在时间中运动,在一个家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中运动,在情感与观念中运动,在关系和 ...

  • 乡村学校的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研究
  • 乡村学校的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发展足球运动",把足球带给更多的人.这是国际足联的一项重要工作.参与足球,享受快乐.2009年4月,中国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以"阳光体育,快乐足球&qu ...

  • 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 2
  • 桑木镇土河完小民族文化进校园 设 施 方 案 我校位居习水县桑木镇土河苗族村,近年来,我校抢抓有利条件,培养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使学校真正服务于少数民族学生,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应有的力量,作为我校的办学方向.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文化的要求,结合我校<十二·五发展规 ...

  • 农村社区的主要特征
  • 农村社区的主要特征 我们今天探讨的农村社区,与传统的农村社区相比,在内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对今天农村社区概念的界定,即要反映农村社区的基本职能,就必须要揭示城乡社区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要求.为此,应将农村社区定义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小城镇为中心地,以自身为腹 ...

  • 建国初期乡村政治格局的变迁_以土改运动中农民协会为考察对象
  • 总246期 第6期贵州社会科学 2010年6月GuizhouSocialSciencesVol.246,No.6 June12010 建国初期乡村政治格局的变迁 ---以土改运动中农民协会为考察对象 熊秋良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生产关系,完成了对乡村社会的重新整合,关键 ...

  • 二十余年来的乡村建设与治理观察与反思
  • 二十余年来的乡村建设与治理:观察与反思 肖唐镖 对近年来中国大陆乡镇政府乃至乡村建设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目前的乡村形势,应作怎样的研判和评估?乡村到底遇到了一些什么问题,其要害是什么?产生这些问题的根子又在哪里?这已成为当今中国研究中日益广泛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如陆学艺先生认为"现在的农民问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