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根本方式

  摘 要:剖析实际创造活动可知,创造是由疑始、以解终、从创造性思维到创造实践活动的完整过程,因而定创造性思维的根本方式是疑-解思维。确立自觉的疑-解思维方式,对提高创造速率和竞争力大有裨益。   关键词:创造;思维方式;疑-解      现代是创造型社会,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方法研究较多,而对创造性思维方式研究却不够,虽有许多撰述冠以思维方式之名,但其实是把思维方法混同为了思维方式,如发散思维方式、逆反思维方式等。思维方式对人的行为起根本指导作用,决定着创新速率,所以,探讨并帮助人们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极为重要。笔者提出如题的创造性思维的根本方式,就教于大家。      一、思维方式辨正      方法与方式不同,英语中两词分别为method和mode。方法是人们思维、行事的一种方向性、程序性指导,是具体怎样做。如,把一类事物的共有属性提取出来就是抽象方法;从普遍性知识推论出确定性结论就是演绎方法。作为日常语词,方式兼有方法、手段、形式等义,如《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说话做事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作为哲学范畴,方式是指事物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实现,它体现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发展过程。笛卡儿说:“方式(modes)同别处所称的属性(attributes)和性质(qualties)是有同样意义的。”不过,方式并不直接等同于事物本质,而是从事物机能结构的统一上去表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出来的本质。如,矛盾是事物最根本的结构关系,事物的内在矛盾作用显现为事物的运动机能,即运动是实现了的事物内在矛盾作用。运动和矛盾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矛盾,是从根源、机制角度看;运动是从过程、形态角度看。即没有运动形态就没有事物;有事物就必然以运动形态存在;所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再如,恩格斯说:“蛋白体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不断的自我更新”。即,蛋白体既有不同于无机物的特定的生物化学结构,又具有特有的同化异化功能,使生命的本质得以体现和实现,因而成为生命的存在方式。   思维是人脑的意识活动,其本质是对思维材料的加工操作,像物质生产活动一样,思维操作也必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其在构成上是由思维的作用因素决定的,因为思维者进行思维操作总要思考“是什么”“为什么”“应如何”“怎么办”“能不能”等问题,绝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对思维材料的随意加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判定,则与思维者所持的世界图景、价值取向、知识框架和思维操作原则等紧密相关,即思维是思维者知、情、意、值(价值)、美综合作用过程。这些因素综合形成一种范式性的思维操作模式,即思维方式。而知、情、意、值、美等是受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或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所以,思维方式可界定为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和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定主体处理主一客体关系和加工操作思维材料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   思维方式对人的思维起根本的指导和决定作用,也对思维方法的运用起决定和指导作用。如对分析方法,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下必然对事物做割裂整体、分解孤立的分析。而在辩证思维方式下则会做出部分与整体相统一、要素与系统相统一的分析。但思维方法并非完全消极的,不是绝对统摄和制约于思维方式下,它会体现、巩固或动摇、淘汰某种思维方式,某种思维方法也会因凝固化、模式化和上升到世界观的层次而成为思维方式。如,归纳方法就由于弗兰西斯,培根的提升和概括而上升到思维方式层次;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就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提升和概括而上升为辩证思维方式。创造需要的是突破任何局限的思维方式:疑-解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及其根本方式      不同种类的思维有不同的本质,因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在本质上是由确定的前提按照规则进行推论,所以表现为线性思维方式;系统思维在本质上是按系统论原理考虑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各种作用,所以表现为全面动态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在本质上是要创新解疑,是在一定目的驱动下对思维材料进行一种不同于其本来面目的构建操作,以便使主体的创新目的首先在思维中得以确立;而创新的目的驱动源于需要解决的疑难,创造性思维活动以及由这种思维活动延伸下去的创新实践活动使疑难得以解决。所以,创造性思维的根本方式是疑一解思维。   考察人类的创造史,也即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史,可知其就是一个不断觉察或探寻疑难、解决疑难的历史。这源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与自然的矛盾和人类对自身生存终极安全的追求,正如孙正聿教授所说,追寻世界统一性和终极存在是人类实践和人类思维作为对象化活动所无法逃避的终极指向。这促使人类百折不挠地求索世界的奥秘,不断更新人类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对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的关怀就是对思维规律能否与存在规律相统一的关怀,也就是对人类理性的关怀,它启发人类在理想与现实、终极指向与历史确定性之间永远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使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保持勃勃生机。当然,人类的疑一解创造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是被动地、受自然所迫地解决疑难,以求生存和发展,但也是疑一解创新过程。进入文明时代,尤其是工业时代后,人们是自觉、主动地寻求和解决疑难,使科学技术,从而使人类社会快速发展。   考察人类的一切创造领域和一切自觉的创造活动,无一不是在疑一解思维支配下进行的。毛主席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如何成功妁疑难。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为了解决革命后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疑难,创立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哥白尼为了解决当时天体运行理论与天文观测不一致的疑难,创立了日心说;爱因斯坦为了解决物质与时空相统一的问题和同时性的相对性问题,创立了相对论。人们为了解决既经济又轻便的书写材料问题。发明了纸;老福特为了解决生产效率问题,发明了生产流水线;人们为了解决宇宙航行工具问题,发明了航天飞机。人类的创造史和人们的创造实践活动无可辩驳地说明。疑一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方式。   需注意,认识世界或科学发现同样是创造。并非因其是认识或发现而不是创造。在思维过程上,认识世界或科学发现同样是疑一解过程。在思维操作上,同样需要对思维材料进行新的构建操作,因为人们直接感知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或某种事实,并不直接就是本质、机制或规律,需要人们去发现和揭示。在发现、揭示事物本质、机制或规律时,需要对思维材料进行一种不同于其本来面目的构建操作。在思维内容上,由于感知阈限或感知材料限制,人们往往需要进行创造性补充,以便构造一幅完整的世界图景。恩格斯说:以前的自然哲学只能“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

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这是自然哲学因历史局限而做的创造性补充,虽有缺陷,但却内含了合理性。现代依然如此。因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爱因斯坦说:“科学理论基础具有纯粹虚构的特征。”不管是臆想补充还是假说或虚构,都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所以,认识世界或科学发现同样是创造。   创造的本质决定了其根本思维方式是疑一解。因为任何创造都是疑解一体的,疑是创造之母,无疑就无创造;而且疑就潜在的内含了解,因为创造之疑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矛盾、科技发展或理论研究中所遇疑难的理性认识结果,是可解、能解的,不是痴人说梦。解则是疑的终结和实现,是经由解的过程形成现实的创造性成果。即。疑一解思维从行为起点到终点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因而才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根本方式。      三、疑一解思维的一般行程      (一)寻疑。解由疑始。由疑生,寻疑也即寻求创新点、生长点。爱因斯坦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尤其是现代的生产实践完全不同以往时代了。以往时代,人们受能力所限和生活所迫,基本是遇疑解疑。现代生产实践的主动创新性更强,尤其高新技术领域,已不是对自然力、自然物的简单利用,而完全是研发创造,因而更要自觉地寻疑解疑。而且,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技术竞争、专利竞争尤甚,要想抢占技术制高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专利,必须努力寻求可创新、有价值的疑难点、生长点。   要寻出有价值的疑难,首先必须对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有清楚的了解,即面向实践需要,进行创新竞争。松下幸之助说:“今日的世界不是靠武力统治。而是由创新所支配,”不明确这一点,就可能屠龙有术而无用场。其次要了解所从事领域的创新动态,确保所寻疑难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不然就可能成为井底之蛙,使所寻疑难失去创新性价值。再次。要对所掌握的资料信息进行严谨的研判分析,以确立有价值的创新点。最后,应对所掌握资料信息进行比较、引申、嫁接、移植等思维操作,以便发现、确立新的生长点。这需要有意识地培养锻炼。   “问题意识”对寻疑极为重要,即对什么都要追根究底,扩展思索。比如对物质,哲学上说其是一种客观实在且无限可分,那么就可提出如下问题:物质若是实体且无限可分,每次分出的都是实体粒子吗?每次都是越分越小吗?若越分越小且无终极,其科学根据是什么?若不是越分越小,其科学根据又是什么?若不无限可分,分到什么层次才是终极?这个终极又是什么?若物质不是实体,无限可分吗?切分的根据是什么?怎么判定分出与被分者的关系?再如,冬末时在窗外发现一只苍蝇,至少应想到如下问题:“这个季节为何会有苍蝇?”“是否气候反常?”“是否地震前兆?”“一冬天藏在何处没冻死?”“一冬天没吃东西为何饿不死?”“其身体有何特殊构造?人能否开发利用?”“入冬时它凭什么能力或特殊感知找到过冬冻不死的地方的?这种地方是有某种特殊的微观环境吗?人能开发利用吗?”“这时候还忽冷忽热,它怎么能活下去?”有了这种“问题意识”,就容易找到创新点了。   (二)立疑。发现了疑难,还未必就是应创新投入的着力点,因为有的可能是伪问题,有的可能价值不大,有的可能因科技水平局限而当下不能解,有的可能负作用较大而不应解。若不事先进行分析评估。创造活动就可能陷入盲目或得不偿失。而且。明确所疑可使创造过程目的明确,进展顺利,事半功倍。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说:“要创造的东西,其结构上的整体性质。不管已经构思清楚或者不很清楚,决定着过程。”所以,必须在寻疑后进行立疑评估,即确定要解决之疑难的科学性、社会需求性、重要性、可行性,   (三)析疑。简单疑难可在立疑后即着手解决,而复杂疑难则具有系统关联性,即疑难中可能又套着疑难,内涵着一系列连锁关系,不弄清疑难的层次环节及其关系。就可能在解疑中卡壳。半途而废,或多费周折。再有,解疑可能需要许多支持条件,如理论支持、先期技术、人才力量等,若不事先分析,预做准备,就可能扰乱整个解疑过程,影响效率。所以,立疑后必须析疑。即明确疑难的内在层次关系、所需条件、困难或缺项。拟订规划,制定路线图,以便解疑有条不紊,有序运作。   (四)构造解疑所需先决条件。这必须包括信息资源、研发团队、先期技术、实验条件、资金筹措等。这不是随便为之就行的,而是有目的的构造和创造过程,因为对其中每一条件都要创造性地去发掘、组织和实施。而且,这一过程不应是完全消极的准备过程。在这过程中,应随时审视所疑,以便加深对所疑的理解和更准确的定位,设计更合理的解疑路径,促进疑难的顺利解决。   (五)解疑。这是疑-解过程的终点,是创新目的转化为现实成果的过程。4与5似乎不纯粹是思维活动,但却是疑-解思维方式必有的环节,是疑-解思维所内含“解”的实现,是寻疑时就已经内含了的主体创新意图的现实化。没有解疑,疑-解思维就是半截子的无本之木,无根之花。   解疑,需要对时间、团队、进度路径、作用环节、软硬条件等协调组织、统筹实施,严格管理,及时检查调整,否则就可能影响解疑进度或效果。      四、疑-解思维的主要特征      (一)创新目的性。疑-解思维以创新为目的,以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终极安全问题为最终目的,以解决现实生产、生活、科研等领域中的现实疑难为直接目的,这使之与一切不结果实的胡思乱想区分开来。   (二)疑解互生性。疑-解思维的疑由解而动、而成,即疑是由追求解而发动的。疑时就内含了解,就是为了解,而且内含了可解性;疑以解终,以解成,由解而变为实,变为不疑,即疑由解而具有现实性。解是疑终,是疑的完成。疑与解的互生性。决定了疑-解思维的疑与解是一体的,这也使之与一起无需创新而解的疑区别开来。如“今天星期几?”“车子哪出毛病了?”之类事态性、知识性、原由性的疑,也需要解,但却无需创新,因而不属疑一解思维范畴。   (三)科学根据性和探索性。疑一解思维的疑以实践需要、科技成果和严密的论证分析为科学根据的,是按照一定操作程序(包括逻辑的)能实现的,与臆想、幻想、狂想不同。同时,疑一解思维的疑是前所未有的,其解是对知识、实物、技术、理论等领域的拓展创新,因而带有探索性和不完善性,这使得疑-解思维是一个开放的不尽过程。   (四)时代差异性。疑-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方式,任何创造莫不受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和支配,但不同时代的人由于自觉意识的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不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展开不同。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矛盾认识的深度不同,不同时代人的创造的自觉性程度是不同的,创造的展开程度和领域也不同,因而疑一解思维的自觉程度也不同,当今,经济自主开放,社会已进入“以造为主”的时代,疑一解思维曰益成为人们自觉的普遍行为,这也应该是我们充分认识并必须努力为之的。


相关文章

  • 三组基本范畴与三种研究范式
  • 三组基本范畴与三种研究范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究的历史与逻辑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阶段,分别是以物质.实践.哲学为核心范畴,以物质-规律.实践-选择.哲学-对话为实质内容构成的三种研究范式.这三种研究范式既具有依次转换的关系,又具有向上兼容的关系.从三组基本范畴的转换 ...

  • 论中国共产党思维变迁的战略意义_储著源
  • 2015年1月第25卷第1期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OF YULIN UNIVERSITYJan.2015Vol.25No.1 论中国共产党思维变迁的战略意义 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要:思维变迁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复兴大业.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 ...

  • 中西哲学比较
  • [提要]本文是张岱年教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比较哲学"系列讲座上的演讲录,曾收录于<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北京大学名教授演讲录>.文中对中西在思维方式.本体论.哲学根本范畴以及天人关系.主客关系.人生理想等诸多方面的异同,作了颇为明晰的深入浅出的阐释,蕴涵著作者经过 ...

  •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
  •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基本问题.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 ②思维能否正确的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哲学作为世 ...

  • 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1)
  • 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作 者]孙正聿 [作者简介]孙正聿 吉林大学哲学系 当我们把哲学作为被定义项而界说为世界观理论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时候,作为定义项的世界观理论本身并不是没有歧义的: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对世界观理论赋予了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因而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也被赋予了迥然有别的 ...

  • 生态思维的内涵及其意义
  • 第29卷第5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 29, N o. 5 Jo ur nal of Jishou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年9月Sept. 2008 伦理学研究 生态思维的内涵及其意义 * 喻文德1, 周晚田2 (1. ...

  • 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 提高领导干部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

  • 建构·反思·反映: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思考
  • 作者:陈志良杨耕 天津社会科学 2000年07期 20世纪认识论变革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对人的思维的建构性及其与反映论关系的揭示."图式"."范例"."格式塔"."概念结构"."模式"等等概念一下子涌 ...

  • 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
  • 2017㊃ 07(中) ㊃ 139㊃ 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 张㊀ 岩 中共绥化市委党校, 黑龙江㊀ 绥化㊀ 152000 摘㊀ 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㊂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落实依法治国的总方针,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拥有法治思维并具有运用法治思维指导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