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蔚林 论视觉文化转向

文化研究

论视觉文化转向

舒 也

摘 要 “视觉文化转向”,,更不是一个宽泛的无所不包的“视觉现象总汇”,,特别是电子传文化变革:文本的边缘化、,社会进入形象消费和感官消费时代,,逐渐向以电子影像为主导的感性文化时代转型。

关键词  视觉文化 文化转型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社会向视觉文化的转型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视觉文化”,开始成为学术界时髦而又充满争议的语词。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学术界开始意识到整个社会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由大众传媒的发展导致的整个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视觉文化研究”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如何界定“视觉文化转向”,学术界尚缺乏清晰的概括。“视觉文化转向”是怎样一种现象?它对于整个社会以及大众的日常生活意味着什么?人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一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这些都是学术界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早在20世纪初,电影理论家贝拉・巴

些说法。但“视觉文化转向”的提出,主要源于晚近一些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这样描述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

②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明确地提到了当代文化由

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变。威廉・米歇尔在他的

(thepictori2《图像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图像转向”alturn)这一称谓,明确地用“转向”一词来概括这一

文化变迁,但这一概括更多的是指一种哲学方法在继“语言学转向”之后的方法论转向③。尼古拉斯・米尔左夫等人则将这一文化转向概括为“视觉的转

拉兹就曾在《电影美学》一书中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

刷文化①。20世纪早期的一些哲人,如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也曾经提到过“世界的图像化”等一

①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版,第18页。②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

156页。

③W.J.T.Mitchell,PictureTheory,Chicago:UniversityofChi2

cagoPress,1994,p.11.

46

 天津社会科学 2009年第5期

(visualturn)①。国内学人根据威廉・向”米歇尔的这些都代表着人类在传媒领域传播方式视觉化的一种结果。那么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描述“视觉文化转向”呢?我们认为,是大众电子影像传媒的发展导致了“视觉文化转向”。电子影像传播的强力扩张导致了印刷文字时代的空前溃退。由于电子传媒大范围传播,电子影像的视觉化讯息已经完全不是印刷时代的视觉图像,而是一种空前的、大规模的挤压式强力侵入。视觉化电子影像传播不光是一种质的变化,更多的是整个社会视觉化影像的量的巨大变化,正是这一巨大的量的变化,导致了这个社会向视觉文化转型。

视觉文化转向主要是指大众传播的主导媒体由语言文字向视觉图像转变,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文化转型。当然,、机械化的危险。,我们“视觉文,如健“视觉文化的转向”。同时,也不能把视觉文化转向仅仅理解为大众传媒的变化,而忽视传媒发展对人以及整个社会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变革。显然“视觉文化转向”已经超越了大众传媒的领域,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变迁有着深刻的关联。

  视觉文化转向的出现与大众传媒的发

理论提出“视觉文化转型”说,认为当今社会大众传

②。媒的发展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型”

“视觉文化转向”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更不是一个宽泛的无所不包的“视觉现象总汇”。“视觉文化转向”与“视觉的转向”或“图像转向”实际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威廉・米歇尔提出哲学理论有着一种从“语言分析”到“图像分析”的转向,尽管这一说法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其所描述的主要是一种哲学分析范式的转换,它与作为社会文化变迁意义上的“视觉文化转向”讨论的不是同一个层次的问题。就“视觉文化转向”这一称谓而言,它表述的远远超出了哲学和美学的范围。

我们认为“,视觉文化转向”是一个社会文化学的范畴,就其实质来说,它应当属于一种“视觉文化社会学”。米尔左夫认为“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

③一表述虽然精辟,“视像化”的特征,的特征。例如,觉化光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技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了。尽管我们可以将这一技术手段也纳入视觉化转向的范围,但“视觉文化转向”并非主要指此类在技术层面上的“视像化”,而是指整个社会向现代视觉文化社会的转型。它描述的是整个社会文化在由印刷传媒向图像传媒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视觉文化变革”。因此“视觉文化转向”,描述的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变革。

“视觉文化转向”与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与大众传播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概括而言“视觉文化,转向”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主要源于大众传媒的当代变革,是大众传媒的视觉化转向,才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也就是说“,视觉文化转型”是大众传媒由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并由此导致了整个文化领域的相应的变化。事实上,视觉文化早已有之,它与人类“看”的视觉能力与生俱来,甚至当第一个“视觉人”产生的时候,人类的视觉文化便已经产生了。即使在印刷传媒时代,也不缺乏视觉文化之物,印刷图片、连环画等早已流行,

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媒介传播的视觉化,使整个社会步入了一个视觉文化时代。

麦克卢汉曾经在他的著作中将人类文明的发展描述为“三次飞跃”,并认为人类文明的三次飞跃是以媒介的变革为基础的④。

如果从媒体发展对文化转型的影响这一角度对媒体的发展阶段做一更加精细的划分,我们看到,媒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口传媒体→文字媒体→印刷媒体→影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几个阶段《视觉文,化转型》则是在影视媒体出现之后,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由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向电子影像为主

①NicholasMiroeff,AnIntroductiontoVisualCulture,London:

Routeldge,1999,pp.3-4.

②舒也《媒体的视觉化转向》:《福建论坛》,2001年第3期。

③NicholasMiroeff,AnIntroductiontoVisualCulture,London:

Routeldge,1999,pp.3-4.

④MarshalMcluhan,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of

Man,Cambridge,MA:TheMITPress,1994.

 文化研究47

导的文化形态的转变。

视觉文化转向与电子影像传播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直接导致了大众传媒的视觉化转向。电子影像传播的发展与两大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一是动态影像录播技术的发明。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相继问世并得到发展。电影的发明使得动态影像叙事成为可能,并有可能使影像叙事取代文字叙事。其二是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大规模的远距离图像传播成为可能,它使人类的通信传播在远距离传播和巨量传播两个方面取得巨大的突破。

在口传媒体阶段,文化传播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播的,很难超越时空的限制,跨时空的文化传播较为困难,这种无形的口口相传的传播形式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控制的系统。在文字媒体阶段,文化是通过书面文字来实现传播与交流的,超越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成为可能,自文字发明以后,文化传播就进入了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文化阶段印刷传媒时代,相继出现了书籍传播工具,代,,,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被排除在文化传播的活动之外。

进入影视媒体阶段,通过电子影像来传播信息,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社会群体也进入了文化传播的圈子,在这个意义上,电子影像媒体可以说是“新时代的福音书”。尽管对电子影像媒体的指责充斥着我们的媒体,但电子影像媒体在传播效能上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之处。文字媒体是一种抽象的、间接的、线性的、静态的、易受时空限制、传播速度较慢的符号媒体,与之相较,电子影像媒体则是一种具象的、直接的、多维的、动态的、较少受时空限制、传播速度较快的符号媒体。传统媒体在表现图像,特别是动态图像方面有着很大的局限,而电子影像则通过活动画面来表现现实,唯有它才能表现出一种人类文化的“第二现实”,这在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实现的;并且,它在传播方式上可以较少地受到时空限制,传播效率也大大提高了。相对于文字媒体,电子影像媒体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它迅速取代了文字媒体的主导地位。麦克卢汉说“:电子媒介造成的重新部落化,正在使这颗行星变成一个环球村

①落。”麦克卢汉将现代社会比喻为一个“地球村”,

它形象地描述了电子传媒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世界一体化的情形。在时间维度上,整个社会文化则开始迈向一种“速度文化”或“快餐文化”,人类在迅捷地传输或受纳文化信息的同时,逐步走向了“速度消费”,并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随着电子影像传播时代的来临,整个社会开始步入了一个视觉文化传播时代。丹尼尔・贝尔认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

②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詹明信指出,电

影、电视、摄影等媒介的机械性复制以及商品化的大

③。在这个规模生产,这一切都构筑了“拟像社会”

“拟像社会”中,我们看到消费社会将视觉形象推至文化的前台。

。威廉・米歇尔认,之后,哲学分析正在经历着一个。他说“:当前乃是这样一个时期,一切语言都被形象和‘拟像’所吞噬,亦即它是一个布满

④镜子的符号学大厅。”伊雷特・罗戈夫则认为“,当

今世界,除了口传和文本之外,还借助于视觉来传播。图像传达信息,提供快乐和悲伤,影响风格,决

⑤尼古拉斯・定消费,并且调节权力关系。”米尔左

(visualturn)一说,他夫则明确提出了“视觉转向”

认为,当今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他表示“要用视觉文化瓦解和挑战任何想以纯粹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文化的企

⑥。德波在他的(或译图”《视像社会》“图像社会”、

)一书中则提出了“景观社会”“视像社会”说,他认

①MarshalMcluhan,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of

Man,Cambridge,MA:TheMITPress,1994,p.5.

②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

156页。

③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

37页。

④W.J.T.Mitchell,PictureTheory,Chicago:UniversityofChi2

cagoPress,1994,p.28.

⑤伊雷特・罗戈夫《视觉文化研究》:,载《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⑥NicholasMiroeff,AnIntroductiontoVisualCulture,London:

Routeldge,1999,pp.3-4.

48

 天津社会科学 2009年第5期

为,一个充斥着图像的视像社会已经来临。德波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生活本身展示为许多视像(spec2

tacles)的高度聚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

欲望提供了许多方便。视觉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样,人类进入了一个图像狂欢的时代。人们置身于一个“声光秀”的现代世界之中,在“浸泡式”视觉奇观中领受现代世界带给人们的新奇视觉体验,视觉文化符号大批量地进入人类的视觉编码,由此造成了人类社会古典日常生活的大崩溃。

整个社会向视觉文化的转型亦意味着媒体经济、媒体工业的巨大变化。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则是形象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电子时代使影像的生产拥有了机械化生产的规模,形象符号的生产和形象的消费成为这个时代媒体经济和媒体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本开始边缘化、叙。米尔左夫认为“,新的视新的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使本来非视

个表象。现实以其普遍的统一方式部分地展现为一个隔离的虚假世界,一个纯粹静观的对象。景象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只有那个播放影像的电视机匣子是真实的。德波认为,视觉文化“不是形象的一般的积累,而是以形象传播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给整个人类的社会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曾指出:

“一切传播媒介都在彻底地改造我们,它们在私人生活、政治、经济、美学、心理、道德、

伦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如此普遍深入,以致我们的一切都与之接触,受其影响,为其改变。媒介即

①讯息。”这样,不单是媒体传播的内容,传媒形式本

身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对于人和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类社会的诸多方面。他说“:两者截然分开,;②的影响。”“媒介是人的延

觉化的事物视觉化了。最为典型的是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一些古典文学名著被争相改编成电视剧,人们对古典时代以文字为形态的经典名著越来越陌生,而他们所熟悉的则是经过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并且,由于影视媒体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文化艺术创作亦开始以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为目标。在视觉文化时代,文本开始逐渐边缘化,文化的叙事开始视觉化。

视觉文化转型的另一结果则是“虚拟现实”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在电子影像媒体出现之前,人类文化对外在世界的把握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这种符号中介来实现的,而影视媒体出现之后,它通过电子

(simmulacrum)。尽管人类技术制造了各种“拟像”

伸”概括为“媒介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麦克卢汉认为“印刷术是人的急剧的延伸”。出于对“媒介的社会影响”的深刻体认,麦克卢汉将他的《理解媒介》一书的副标题定为“人的延伸”。

事实上,当麦克卢汉宣称“媒介是人的延伸”这句话时,他已经不经意间在表述着另外一个观念:“媒介即文化”。在麦克卢汉看来,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媒介的发展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媒介本身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本身有着积极的建构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大众传媒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根据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人类历史区分为若干时期,而大众传媒向视觉传播的转型意味着整个社会一系列的文化嬗变。

我们看到,视觉文化符号系统已成为人类传播的主导形态,整个社会向视觉文化的转向正在成为现实。丹尼尔・贝尔声称“: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视觉为人们看见和希望看见的事物的

早期通过镜子、绘画等也可以发现或重构关于人类自我的“拟像”,但随着摄影、动态影像的出现,人类进入了一个如鲍德里亚所言的“假的比真的还像真

①MarshalMcluhan,QuentinFioreandJeromeAgel,TheMedi2

umistheMassage:AnInventoryofEffects,NewYork:Ran2

domHouse,1967,p.16.

②MarshalMcluhan,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of

Man,Cambridge,MA:TheMITPress,1994,p.7.

③NicholasMiroeff,AnIntroductiontoVisualCulture,London:

Routeldge,1999,pp.3-4.

 文化研究49

的”虚拟影像时代,通过“拟像”构造出了一种“虚拟

(virtualreality),这种现实”“虚拟现实”是人类制

意向冲动,这一对立和排斥也早已衍化为一种历史性的宿怨“,语词崇拜”和“图像崇拜”正在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重要表征。

随着社会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文化权力开始走向多样化。文化权力是一种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本来影响他人意志的权力。在文字媒体阶段和印刷媒体阶段,文化的传播必须通过文字中介来进行,而接受教育和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往往限于一定的群体,这就必然出现“文人”这样一个阶层,如欧洲中世纪的教士和中国古代的士阶层。尽管受教育和从事文字工作的群体正在扩大,但“文人”往往以“文字精英”的身份垄断了文字工作的权利,随着印刷传媒和大众传播工具的出现“文人”,通过文字传播来影响。

,,通过高度虚拟化,,“文字解释者”的社会角色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了“,文字精英”的文化空间开始遭到分割。特别是在一个视觉影像传媒占主导的时代,文化资本来自出镜率,娱乐明星等文化人物开始与“文人”一起共同执掌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开始被分解并走向零碎化。与文字文本的边缘化几乎同步“文人”,的社会角色亦开始走向边缘化“文人”,的文化中心地位开始动摇,整个社会的文化权力结构出现“去中心化”的趋势。尽管新的文化权力分割后的文化结构正在形成,但出现在大众文化空间的,则是一些相对较新的面孔。

在以电子影像为传播媒介的视觉文化时代,电子影像媒体正在成为新的“权力媒体”。由于电子影像媒体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社会传播来影响公众意志,因而正如德布雷所声称,媒体正日益成为一种权力。媒体掌握了影响公众的权力,媒体拥有对公众的巨大的影响力,大众传媒正日益成为一种统治公众的“媒体帝国主义”。布迪厄曾声称“:电视就是暴力。”这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它部分地揭示了在电子影像传播阶段,媒体权力如何僭越而成为对公众的文化暴力。电子影像媒体的文化权力有可能转变

造的“第二现实”,从社会文化层面上来说“虚拟现,实”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阶段,人类的生活中创造出了很多虚拟的形象,与人们相伴的是各种虚拟伴侣。这些虚拟形象中一类是现实人物的电子影像,另外一类则是人类创造的大量的电子影像。虚拟影像成了人们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而真实的人物和现实的生活空间开始被虚拟的现实和形象所挤占。

视觉文化转型的第三种结果,则是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感官消费与欲望消费的时代。文字媒体是一种抽象符号媒体,它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来间接地诉诸人的感官。电子影像符号则综合了视听两个方面,它通过具象符号,更为直接地诉诸人们的感官,相对于印刷文字媒体而言,它提供的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感官消费。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文化被称作理性文化,视觉文化被称作欲望文化,有一定道理的。应该说,过电子拟像来实现的,,,“形象”,形象消费开始较大程度地进入人们的消费行为。这样,视觉文化的转型实际上意味着人类生活向诉诸人类感官的形象消费时代的转型。

随着人类进入以感官消费和形象消费为主导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符号系统成为人类大众传播的主流,人类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理性文化时代正让位于以动态影像为主导的感性文化时代。让・拉特利尔表示“,不能低估图像文化,尤其是动态图像文化,由于它们通过图像作用于情感,从而已经并

①将继续对表述与价值系统施加深远的影响。”根据

弗洛伊德的理论,现代视觉媒体和它所主导的视觉文化,是人类欲望的曲折的表达。拉康的“镜像理论”把影像作为映射社会的镜子,以此强调影像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无意识的联系,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当代镜像是人类欲望的一种表达,视觉文化使得人类的欲望通过这些镜像获得了满足。阿莱斯・艾尔雅维茨从历史、哲学、艺术等角度对“图像转向”进行

(image)与(word)了分析,作者认为“,图像”“语词”

是相对的一组概念,二者具有明显的对立和排斥的

①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吕乃基等译,商务

印书馆1997年版,第124页。

50

 天津社会科学 2009年第5期

的”虚拟影像时代,通过“拟像”构造出了一种“虚拟

(virtualreality),这种现实”“虚拟现实”是人类制

意向冲动,这一对立和排斥也早已衍化为一种历史性的宿怨“,语词崇拜”和“图像崇拜”正在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重要表征。

随着社会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文化权力开始走向多样化。文化权力是一种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本来影响他人意志的权力。在文字媒体阶段和印刷媒体阶段,文化的传播必须通过文字中介来进行,而接受教育和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往往限于一定的群体,这就必然出现“文人”这样一个阶层,如欧洲中世纪的教士和中国古代的士阶层。尽管受教育和从事文字工作的群体正在扩大,但“文人”往往以“文字精英”的身份垄断了文字工作的权利,随着印刷传媒和大众传播工具的出现“文人”,通过文字传播来影响。

,,通过高度虚拟化,,“文字解释者”的社会角色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了“,文字精英”的文化空间开始遭到分割。特别是在一个视觉影像传媒占主导的时代,文化资本来自出镜率,娱乐明星等文化人物开始与“文人”一起共同执掌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开始被分解并走向零碎化。与文字文本的边缘化几乎同步“文人”,的社会角色亦开始走向边缘化“文人”,的文化中心地位开始动摇,整个社会的文化权力结构出现“去中心化”的趋势。尽管新的文化权力分割后的文化结构正在形成,但出现在大众文化空间的,则是一些相对较新的面孔。

在以电子影像为传播媒介的视觉文化时代,电子影像媒体正在成为新的“权力媒体”。由于电子影像媒体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社会传播来影响公众意志,因而正如德布雷所声称,媒体正日益成为一种权力。媒体掌握了影响公众的权力,媒体拥有对公众的巨大的影响力,大众传媒正日益成为一种统治公众的“媒体帝国主义”。布迪厄曾声称“:电视就是暴力。”这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它部分地揭示了在电子影像传播阶段,媒体权力如何僭越而成为对公众的文化暴力。电子影像媒体的文化权力有可能转变

造的“第二现实”,从社会文化层面上来说“虚拟现,实”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阶段,人类的生活中创造出了很多虚拟的形象,与人们相伴的是各种虚拟伴侣。这些虚拟形象中一类是现实人物的电子影像,另外一类则是人类创造的大量的电子影像。虚拟影像成了人们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而真实的人物和现实的生活空间开始被虚拟的现实和形象所挤占。

视觉文化转型的第三种结果,则是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感官消费与欲望消费的时代。文字媒体是一种抽象符号媒体,它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来间接地诉诸人的感官。电子影像符号则综合了视听两个方面,它通过具象符号,更为直接地诉诸人们的感官,相对于印刷文字媒体而言,它提供的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感官消费。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文化被称作理性文化,视觉文化被称作欲望文化,有一定道理的。应该说,过电子拟像来实现的,,,“形象”,形象消费开始较大程度地进入人们的消费行为。这样,视觉文化的转型实际上意味着人类生活向诉诸人类感官的形象消费时代的转型。

随着人类进入以感官消费和形象消费为主导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符号系统成为人类大众传播的主流,人类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理性文化时代正让位于以动态影像为主导的感性文化时代。让・拉特利尔表示“,不能低估图像文化,尤其是动态图像文化,由于它们通过图像作用于情感,从而已经并

①将继续对表述与价值系统施加深远的影响。”根据

弗洛伊德的理论,现代视觉媒体和它所主导的视觉文化,是人类欲望的曲折的表达。拉康的“镜像理论”把影像作为映射社会的镜子,以此强调影像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无意识的联系,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当代镜像是人类欲望的一种表达,视觉文化使得人类的欲望通过这些镜像获得了满足。阿莱斯・艾尔雅维茨从历史、哲学、艺术等角度对“图像转向”进行

(image)与(word)了分析,作者认为“,图像”“语词”

是相对的一组概念,二者具有明显的对立和排斥的

①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吕乃基等译,商务

印书馆1997年版,第124页。

50

 天津社会科学 2009年第5期

为施加给公众集体的“媒体暴力”。与“镜头就是意识形态”相类似,媒体也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并有可能将它的意志强加给公众。媒体刻意要向公众表现一个“人咬狗的世界”,以至于媒体将人类真实的生活世界“妖魔化”了,这一不真实的虚拟世界有可能造成对公众的欺骗和不利暗示,充斥于电视媒体的色情、暴力镜头对公众的不利影响,早已为社会学家们所关注。媒体通过其符号传播的暗示,来达到对公众的影响,进而通过它所提供的媒体人物,对公众进行角色规范和角色压迫。而且,媒体的文化权力有可能遭到利用,金钱、权力等因素都有可能利用媒体来达到自身的目的,并有可能成为一种对公众的文化暴力。

对视觉文化转型的诟病主要表现为这样一些观点,人们认为视觉文化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理性界限,认为它所表现的视觉图像不是诉诸人的理性而是诉诸人的感官欲望,因而它代表了一种欲望文化和本我文化。事实上,现人类现实的技术上的优越,到诟病的理由,相随相伴的理性主义文化是否具有合法性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判别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文化表现上的巨大差异。因此,真正值得我们忧虑的不是作为工具的视觉文化媒体的表现手段,而是媒体的权力以及与之相应的不平等关系;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媒体通过权力来行使、或媒体遭到利用来行使的“媒体暴力”。

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整个社会的文化变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电脑的发明,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网络媒体正悄然登场,国际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每年正以几何级数增长。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意味着传媒开始以一种超文本(hypertext)的形式得到传播,并且,它代表着大众传播方式的一种全新变革。在视觉文化转型之后,。

:也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责任编辑:钟 河

《天津社会科学》简介

《天津社会科学》是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1981年创刊,创刊二十多年来《天津社会科学》,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倡导“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传播新信息”,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关注现实,致力于探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活跃于理论前沿,并以一个个选题、重点栏目形成了刊物独具的特色风格。创刊二十多年来《天津社会科学》,社会效益显著,以其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涵量为理论界和社科期刊界所关注,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社会科学》,相继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1995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术理论期刊提名奖”;1999年荣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奖”;2003年荣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5年荣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还相继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天津社会科学》现为双月刊,单月23日出版主编:赵景来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300191)

电话:022—23369296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每期定价:9.50元     邮发代号:6—12

51


相关文章

  • 20**年高考语文阅读浙江卷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对视觉文化投以了较早的青睐.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 ...

  • 视觉文化的文学意义与精神价值
  • 视觉文化最早用于指称荷兰的绘画,阿尔珀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倡导"新艺术史研究"时提出,并于1983年提出"荷兰视觉艺术",九十年代之后被广泛运用.对中国文学研究来说,视觉文化具体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文学的视角和方法,扩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 ...

  • 手艺的"寓言"
  • 内容摘要:读解.梳理何马雕刻创作中的典型性,发现隐喻在作品中的象征符号和艺术观念,释读何马石雕风格典型的现代性视觉表征和审美意昧,成为感受.认知当下寿山石雕刻风格创新转向的路径和方式. 关键词:寿山石雕刻:典型:现代性 对于当代寿山石雕刻群体而言,用多元艺术观念掌控石材的物理属性和视觉肌理特质,正成 ...

  • 电视纪录片解说的语境要素分析
  • 摘  要:对解说语境各要素的全面认知,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写好解说词,进而成功配音的前提.文化语境是解说创作的前提和背景,情景语境是解说语意确切传递的重要依据,上下文语境解说完成意义表达的潜势,协同语境使传受双方言语交际活动更自然和谐,这四个方面构筑了多层次.多方位的解说语境,深入分析各要素,可使 ...

  • 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
  • _匕日_函l_萏-l卫__岖霍匾瞄Ⅲ●叠盔龃 墨丝查垫竺兰墨!塑旦型 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 刘丹萍 (华南理工大学藏辩与酒店管理学院,广东广搅510006) [摘要]1992年,以朱歇尔・福柯(MichelFoucalllt)有关"甏视"的著逮为基础.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J ...

  • 何谓新文化史?
  • 摘 要:受到史学危机的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了新文化史的研究.新文化史在其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传统史学,又以叙事的研究方法探讨新领域,发展新的特征,形成了丰富的主题分类,为新史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新史学:主题分类:特征 <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 ...

  • 新媒体艺术的视觉盛宴
  • 新媒体艺术的视觉盛宴 2011-05-22 17:32:44 归档在 艺文评论 | 浏览 394 次 | 评论 0 条 5月21日,中澳文化年官方重要文化交流项目"新时代:中澳新媒体艺术展"及其对话展在济南园博园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览由澳大利亚中国艺术项目组.中国设计艺术院.中国 ...

  • 化妆品包装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 摘要: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人们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对商品的选择也趋向于知识化.美观化和个性化.尤其是化妆品的包装设计在注重保护.运输.便利的基础上,更要彰现它的艺术性.文化性及独特性, 这样才能在这个缤纷的舞台上永葆自己无限的魅力.经济发展的今天,女性依然是化妆品的主要消 ...

  • 论"彝族服饰"文化
  • 论"彝族服饰"文化 内容摘要:彝族服饰文化体系,是彝族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述.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彝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服饰构成要素的变更,促进了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的准确快速传达,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和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