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设计实录点评

六年级国学经典《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设计及反思、实录

授课人:牛艳玲 刘庙小学

六年级国学经典《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及反思、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结合本课第一首古诗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意思。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描写西湖的古诗和送别诗。 一、回顾旧知导入

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4课《古诗两首》[板书] 1、课件出示:

A、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B、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作者描写的是(六月)【时间】(西湖)【地点】(疾雨)【事物】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

2、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的魅力不仅于此,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奇景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宋代诗人杨万里。[板题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我们先来了解诗人[课件出示: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2、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聪明的孩子,谁来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晓,晴好的天气;净慈寺,西湖旁边的一座寺庙;林子方,诗人的朋友。

4、小结: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杨万里在一个晴好的天气里在西湖边送别自己的好朋友林子方时所作。看来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三、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1、这首古诗诗句很简单,如果你能一遍读正确,我们就送给你掌声。 生个别诵读。

2、如果你能流利诵读,读出节奏感,我们会送给你更热烈的掌声。 生个别诵读

3、课件出示,划出节奏线齐读。 四、明诗意

1、师:大家都很了不起,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自己学习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请同学到台前依次板书诗句并讲解意思。

A、毕竟,到底。四时,指四季。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头。映日,与太阳相映。别样红,与往日不一样的红,因为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到底西湖六月中的景色不与四季相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与天相接,无边无际,碧绿碧绿,荷花与日相映,谁曾见过这样的鲜红。)

C、找找藏在诗中的小奥妙。倒装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西湖六月中风光,毕竟不与四时同。夸张:接天莲叶无穷碧。对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理解了诗意,相信你会读出更深的韵味。

个别诵读——集体诵读——尝试背诵 五、感情诵读,想象奇景。

1、这么美的诗句,如果配上音乐,会给你以独特的享受,请闭上眼睛,在你脑海中描绘出这幅美景吧。师配乐诵读。

2、把你脑海中的奇景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六、比较异同,体会诗人感情。

1、又到了展示你智慧才华的时刻了,看看谁的思维敏捷吧。 课件出示: A、《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六月)【时间】(西湖)【地点】(疾雨)【事物】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六月)【时间】(西湖)【地点】(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事物】的奇丽美景。

B、你能说说两首诗的异同吗?

交流:相同点:都描写的是西湖六月的奇景。

不同点:第一首描写的是风雨天的景色,第二首描写的是晴天;前一首描写的景物多,重点描写的是西湖之水,后一首景物少,重点写“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 对比读,读出不同的感觉。

C、诗人送别友人不诉离别之情,为何写景?

交流:借景抒情,这么美的景色,希望友人留下。他们的友谊就像莲叶与荷花,就像莲叶连接着碧空,就像红日映照着荷花,互相映衬,难舍难分。这也是两首诗的不同点之一。 2、就请你把杨万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融入到你的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 七、课后作业

1、拿起画笔,把这首诗描绘的美景画下来。 2、把这首诗变成一篇写景的文章。

板书设计:

写景诗 送别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附: 课堂实录: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杭州的景点(出示卡片:苏堤;平湖秋月;花港观鱼;三潭印月;净慈寺;断桥„„(结果没有一位学生去过杭州,老师把这些景点卡片送给学生) 师:再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师生合作)天——地;雨——风;河——山;绿——红;山花——水草;燕语——莺歌。天涯——海角;大陆——长空;清风——明月;暮鼓——晨钟。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晓出净慈寺》。读过这首诗吗?

生:我三年级读过。 生:我是五年级。 生:我是二年级。

师:那谁能读?(指名读,评价:都读正确了)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杨万里。

师:有谁了解杨万里吗?

生:他写的诗歌都很容易使人理解。 师:(简介诗人)„„两位皇帝对他有高度评价,说是“直不中律”“也有气性”。 师:谁能不能背诵?(指名学生背诵,转过身来背给听课老师听) 师:大家都能背出来了,那你还想学习些什么呢? 生:我想了解意思。

生:我想知道诗人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师:大家都提得很好,这节课就尽可能满足大家的要求。请大家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首诗,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 生(分别):美。绿。红。艳。秀。

师: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的诗句:小荷——(生齐背)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又是怎样的美? 生:精致的美。小巧的美。 师:这首诗歌也是这样的美吗? 生:不是,而是“大”。 师:(板书:大)对,这是一种“大气之美”。再自由读读,从哪里读出了“大气”?可以用笔圈圈点点,不要错过每一个字、词。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表示大得与天连在了一起。 生:“无穷碧”,那是无边无际的绿色。

师:除了绿大得多,还可以怎样理解“无穷”?

生:绿的颜色多种多样,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师:对呀,早上,杨万里看到“无穷碧”,它们可能蔓延到哪里? 生:(举起课始时老师与学生交流谈话时发的景点卡片)绿到了三潭印月。绿到了断桥。绿到了平湖秋月。绿到了净慈寺。绿到了苏堤„„(这个班级俨然成了绿得化不开的西湖) 师:如果这里就是西湖,你们看,这满湖的绿就是——生齐读:接天连叶无穷碧。 师:你还可以从哪里读出绿? 生:从“映日”可以看出来。“别样红”说明红得很鲜艳,与众不同。 师:可能和哪些花红得不一样? 生(分别):牡丹花。玫瑰花。杜鹃花。(教师板书:别样红)

师:老师带来一段文字,是月光下的荷塘(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老师读,你们感受有什么不同?感觉一样吗?

生:一个白天,一个夜里。这段文字的感觉是柔和美。我感觉荷花好像要闭眼入睡了。 师:你能读出这个“大”吗?现在读,味道就可能和前面不一样了。与老师一起用对对子的方式读。

师:接天——生:映日。 师:莲叶——生:荷花。 师:无穷碧——生:别样红。

师: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一首诗句:(出示:六月西湖锦绣香,千层翠盖万红妆)你从哪儿看出也是写荷花的?

生:我从“千层翠盖„„”看出来。 师:(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一下,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一句含蓄,一句暴露。 师:(出示《晓出净慈寺》)配乐。请大家朗读。(生自读) 师:后两句是诗人看到的情景,前两句写了什么? 生:写了西湖的原因。

生:写了荷花盛开的时候,是最漂亮的。 师:谁能读出这种感受? 师:(问学生)为什么开篇就抒发感情了? 生:不知道,反正我觉得诗人很盲目就写了。 生:诗人一看荷花,就仓促地写了。 生:西湖美让我情不自禁地写了。

师:加入加上动作,你能表现出感情吗?自己试一试?(学生配上动作朗读) 师:假如加上一个感叹词,你会读吗?我会加上一个“啊”,你呢? 生:(加上“呀、呦、哇”朗读)

师:把“啊”放到中间,能表达感情吗? 生:风光不与四时同啊!

师:古代的诗歌没有标点,你会加上什么标点?出示:“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加上感叹号。(学生没有异议) 师:只能加感叹号吗? 生:可以加上分号。

师:老师加上问号,可以吗?谁能读出来?

师: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杨万里可能几岁?(学生都猜35岁左右)其实,诗人那时已经整整60岁了。 生(众):啊?

师:为什么“啊”?

生:年纪这么大了,还能写出这么好的诗,真不简单!

师:对呀,为什么这么老还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歌,因为——再次出示:“直不中律”“也有气性”。(学生齐读本诗)。

师:学习了杨万里的这首诗,你能写写家乡的景色吗?(学生小练笔。教师巡视;课堂交流至下课) 点评:

当看到课堂中举起的那一片片错落有致的“莲叶”,听着老师那声情并茂的叙述,感受着孩子们那无限扩张的遐想时,我们不禁要为老师的精湛的教学艺术叫绝!

在课堂伊始的谈话中,老师了解到该班没有一个学生到过西湖,更不要说到过那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景点。当为老师捏一把汗的时候,老师却独具匠心地将写着景点名的词语卡赠送到了孩子们的手里,既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也为后面的教学流程设下了伏笔。此时此刻,那一个个“景点”经老师魔术师般的轻轻一点,即刻出现在了课堂:三潭印月、断桥、平湖秋月„„这“无穷碧”的绿扩张着、弥漫着,想象的天空没有止境,心灵的放飞没有休止。全班学生仿佛都成了片片“莲叶”,蔓延着绿色的最美,一直到无穷尽头的天际。

《晓出净慈寺》因其“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与众不同成了千古名诗,所以多数学生在课前早已熟读成诵,最早的甚至早幼儿园就熟读成诵了。老师充分预设到了这一点,那么如何来设计课堂、提升学生呢?她抓住了古诗中融合着的“景美、情美、韵美”。为了感受这“荷”的美轮美奂,老师链接了杨万里写的另外的两首古诗《小池》和《清晓湖上》,以及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片段。这样的文本拓展,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缤纷多彩的“荷的世界”。荷的美或精致小巧,或含羞隐匿,或轻柔委婉,或直接铺展,或磅礴壮阔。在互为一体的比较感悟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大气势大色彩很快就被学生理解和感悟,沁入学生的心扉。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在仿写古诗小练笔环节中,当我们听课者还在绞尽脑汁时,一首首新诗却已经吟诵出来:“毕竟苏堤三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桃花红艳满枝头,莺

歌燕舞来伴奏。”“毕竟南湖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菱花满湖朵朵艳,一望无际荡涟漪。”这绽放的仅仅是桃花、菱花吗?不,还有最美的智慧之花!

附件2:

利辛县国学经典教育优秀教学案例

推 荐 表

所属学校:程家集学区刘庙小学

案例名称:《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及反思、实录

执笔人:牛艳玲

申报日期:2015年12月9日

推荐单位:程家集学区刘庙小学

2015年12月9日

利辛县国学经典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说理文怎么教--[谈礼貌]课堂实录与评析
  • 说理文怎么教 --<谈礼貌>课堂实录与评析 执教: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评析:<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 杨文华 板块一:古训.俗语.名言警句巧铺垫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说理文<谈礼貌>. (课件呈现: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学生指名 ...

  • 20**年-20**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皇甫学校初中部语文教研组 2014年9月1日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严格贯彻执行无为县课改的全新教学理念及学校的办学理 ...

  • 体育网络研修心得体会
  • 体育网络研修心得体会 这次国学远程培训为我们体育教师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仙会,也是我们农村体育教师学习.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今年我有幸参加国学远程培训,受益匪浅,如一缕春风吹进我的心田,对我的大脑也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参加此次培训学习,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感到压力.学习期间,专家的精彩讲 ...

  • 读书创新活动案例
  • 评点名著人物,涵养语文底气 --高年级"评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读书活动案例 一. 活动背景: 1.提升学生语文涵养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 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

  • [转载]初中语文备课资料大全:八年级部分
  • (2014-06-24 16:22:01)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初中语文备课资料大全:八年级部分作者:平原寻梦客 初中语文备课资料大全:八年级部分(均为链接) 编辑:平原寻梦客 八上1课<新闻两则>之<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设计及相关资料 八上2课<芦花荡& ...

  •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
  • 基本资料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 作者: 熊春锦著 出版社: 出版年: 2006年8月 页数: 定价: 23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德道经>为基本依据,系统阐述了国学经典诵读教育功能和诵读方法. 书  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第一章 未来教育的根本--慧与智同步开发... 第 ...

  • 东回舍小学国学诵读开题报告修改
  • "国学经典诵读对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 --石家庄市平山县东回舍小学个案研究 开题报告 课 题 类 别 E 自筹经费青年专项课题 学 科 分 类 D 基础教育 课 题 名 称国学经典诵读对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张 玉 鸿 负责人所在单位 ...

  • 语文教师读书演讲稿--给孩子一个可以仰望的身影
  • 转眼间,踏上教坛已经××年了,我也从一个稚气未脱的毛孩子成长为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独挡一面的骨干教师,一路走来,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进步着,收获着,快乐着!我庆幸能够在龙口市××小学这个浸润书香的沃土里躬身耕耘,我感谢新课改大浪淘沙般的历练让我的羽翼得以丰满. 永远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听我第一堂课的 ...

  • [匆匆]教学实录
  • <匆匆>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描述一个事物,说它"是世界上最多的,又是最少的: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是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是最不被人重视的,又是最令人惋惜的.没有了它什么也做不成."你知道他描述的是什么吗? 生:时间. 师:古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