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与我们的时代

2007年7月

第34卷第4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malofHubeiuniversicy(Philos叩hyands0Hcialscience)Jul.,20ar7V01.34No.4“红色经典"笔谈

编者按:近十年来。随着“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播出以及“红色经典”作品的畅销,“红色经典”再掀热潮。但在这片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对京剧《沙家浜》的改写、对小说《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改编中,种种极不严肃的态度和做法已经受到舆论的关注和批评。这说明,对于“红色经典”与“红色经典”现象作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仍然十分必要。为此,本刊特组织了这组笔谈。樊星先生的文章,从时代精神、历史选择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阐述了“红色经典”的当代意义;张志忠先生的文章,从创作发生学角度探讨了“红色经典”作者在历史记忆与现实关照之间的复杂心态;余志平博士的文章,从经典标准、时代需要及改编原则几个角度对“红色经典”作了一些颇有意义的思考。我们期待着这组笔谈能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对待“红色经典”。并进而拓展“红色经典”研究的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玢0r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r7)04—0050—09

“l‘一l・/、“红色经典"与我们的时代1,'J/V--'JH√r''JlV

樊星

近年来,“红色经典”的悄然回归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所谓“红色经典”,一般指的是一批产生于革命年代或以革命年代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以“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以及《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山乡巨变》、《林海雪原》、《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欧阳海之歌》等长篇小说为代表。这些作品,以记录革命战争历史和农村土地改革与合作化运动为题材,以讴歌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兵英雄形象为主旋律,曾经风靡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鼓舞了整整两代人的革命热情。而在那个暴风骤雨的年代已经烟消云散以后,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世俗化浪潮高涨的今天,“红色经典”的悄然回归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也许是因为一批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的热播(例如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产生的“轰动效应”)唤起了出版商的历史记忆,使他们推出了那些“红色经典”。而“红色经典”出版以后在舆论界引起的热烈反响又促成了一批根据那些“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热播(例如电视剧《红旗谱》、《林海雪原》、《沙家浜》相当不错的收视率)。就这样,在影视人和出版商的互动下,“红色经典”再度走红。虽然在文化格局已经多元化的今天,“红色经典”的再度走红也很难重现当年大红大紫、洛阳纸贵的盛况,但不管怎么说,它能够重返当代人的文化生活,本身就耐人寻味。

.也许是因为今天的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使然——在看多了“清宫戏”、“反贪戏”、“警匪片”、“生活片”、“爱情片”和“港台搞笑剧”以后,“红色经典”对革命年代的回忆一下子将一股朴实、清新、真诚、崇高的气息带回到了今天的文化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是,像《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亮剑》那样的“红色记忆”已经与革命年代的“红色经典”有了一些明显的区别:当年“红色经典”中充满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息已经悄悄被石光荣、李云龙那样富有人情味的豪放、粗犷、朴实、狡黠的农民气质取代了。具有人情味的农民英雄形象显然更能使一般观众感到亲切。而根据“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和《沙家浜》因为过度渲染了阿庆嫂的风情(这也是一种“人情味”?)和杨子荣的情史而受到部分观众的强烈批评,又显示了“红色经典”在一代人心中的记忆之深,以及“红色经典”在他们记忆深处的神圣地位。这样的批评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今天的人们(虽然只是一部分)对于“红色经典”、对于崇高精神的忠诚。这,也是多元化思潮中相当可贵的一元啊。事实上,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仍然不乏见义勇为、急公好义的平民英雄,不乏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不乏献身事业的企业家、科学家,不乏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

第4期樊星等:“红色经典”笔谈51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都以自己的感人事业证明了崇高精神没有过时。而那种崇高精神,其实就是一直支撑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魂吧!由此可见,“红色经典”的重新走红其实是有深厚的文化精神作支撑的。它们是民族精神与革命话语的成功结合。

的确,这是一个世俗化的年代,是一个商品经济大潮日益高涨的年代。但世俗化的浪潮、商品经济大潮为什么就淹没不了以“红色经典”为代表的那么一种精神?

的确,这是一个文化思潮多元化的时代,是形形色色的新思潮层出不穷、争奇斗艳的时代。可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以“红色经典”为代表的“正气歌”为什么仍然能够成为相当引人注目的一元?

这样的问题,是耐人寻思的。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虽然现在已经成功走上了复兴的康庄大道,但过去岁月里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壮歌,已经深深融人了民族的记忆中,并成为激励后来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这意味着,精神是可以超越时代的。时代多变,但精神却常常岿然不变。在“红色经典”中,我们不就可以从那些革命英雄的共产主义理想中感受到古老的“大同”理想,从他们的英雄业绩中感受到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他们不怕牺牲的凛然正气中感受到“舍身取义”的传统气概么?的确,在“红色经典”与传统文化之间,是存在着深厚的精神联系的。而这,也是“红色经典”的精神不会过时的关键所在吧。

又何止只是我们这个民族!在美国,“美国梦”就一直是激励个人奋斗、追求成功奇迹的文化标志。在20世纪的文化词典中,“法兰西精神”、“俄罗斯精神”、“印度精神”这样的响亮口号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20世纪不仅是充满了战争硝烟与革命风云、科学奇迹与经济奇迹的世纪,也是各民族在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弘扬各自的民族文化精神并使其汇人人类精神海洋的世纪。.

所以,“红色经典”的回归并不足奇。

所以,“红色经典”的回归具有深广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特地联系了起来……一就这样,“红色经典”穿越了历史的云烟,使今天这个喧哗的世俗化年代与那个热闹的革命化年代奇

我甚至觉得,在这个世纪之交,除了精神的意义之外,“红色经典”的重新回归在冥冥中还蕴涵着深长的文化意义:当“三农”问题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严重程度时,当呼唤社会公正、警惕“两极分化”的声音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回响时,当“新左派”已经成为当代颇有影响的文化思潮时,当文学界再度高涨起了关注“底层”的创作思潮时,“红色经典”也就自然成为了这股思潮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一层激浪……

每一部文学经典的产生都经过了时光的考验。“红色经典”当然也不例外。它们中的不少作品,能够在众多的同类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并经由电影、戏曲、连环画的改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经由中学课本和大学教科书的重点介绍得到全民性的普及和推广,自然就富有了强大的文学生命力。因此,它们就自然成为了“十七年文学”中影响最大的“红色经典”。另一方面,“红色经典”中有的作品(例如《青春之歌》、《三家巷》)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受到了过于敏感的质疑与批判,而作家也慑于政治高压的威严,不得不作出相应的修改,以尽量与那个年代的政治要求保持一致,但勉为其难的修改仍然无法遮蔽其原有的风采。在政治高压的年代里,那些动辄“上纲上线”的批判造就了许多的冤案,设置了数不清的“禁区”,但最终只是使那些受到不公正批判的作家作品在经过了磨难以后放射出了更加夺目的光芒。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是造就“红色经典”的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红色经典”传播、修改、遭禁和解禁的研究就自然成为了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清理“红色经典”传播、修改、遭禁和解禁的历史,既有助于在回眸如烟往事中感悟文学浮沉的命运,也为还原文学现象的生动与芜杂、研究作家心态的微妙起伏、揭示文学与传播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其中,有政治风云变幻的作用,有作家在困惑、苦闷、虔诚、谨慎的情绪起伏中的彷徨心迹,还有评论家、读者、电影人、戏曲家、画家在互动中见仁见智的合力。这样,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关系,都可以在“影响传播”这个层面上得到比较集中的生动展示。

52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4卷在那个年代里,文学真正成为了全民族——从政治家到老百姓,从文艺家到教育家——的事业。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频繁的政治运动对于文学的无情打压。那一幕集辉煌与黯淡、荣耀与耻辱、单调与喧哗、僵化与热闹的历史,可谓史无前例,也肯定不会重演了。但打着那个时代鲜明烙印的“红色经典”却能够穿越历史的云烟,在当代出版界、影视界再度红火起来,就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奇观了。

应该说,对于“红色经典”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

例如关于中国的“红色经典”在20世纪世界“红色经典”的阵营(至少包括苏联、东欧的“红色经典”以及法国的巴比塞、马尔罗与德国的布莱希特那些具有明显左派色彩的作品)中的地位,就很值得研究。中国的“红色经典”中,受到苏联“红色经典”影响的,为数不少。但就像曾经深受俄苏文学影响的作家王蒙在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的革命文学比起苏联的革命文学来,似乎缺少了什么,“不论是赵树理还是周立波、康濯,他们总是不像苏联作家、俄罗斯作家那样抒发丰富多彩乃至神奇美妙的内心。中国作家可能写得很幽默、智慧、通俗、激烈,尤其是真实、生动、纯朴,但他们从来不像苏联作家乃至旧俄作家写得那样美,那样丰满。这也许正是苏联文学里充满了幸福、生活、光荣、爱情,而中国的文学作品里净是被骗后的觉醒、翻身后的感恩、识破奸诈与显露忠诚……的缘故吧”。“为什么我们宁爱唱苏联的歌曲——雄鹰、山楂树、蓝色的头巾、海水吻着海岸、红莓花儿、雾、夜莺j白桦、褐色的眼珠……为什么我们的歌词里没有这些?我们的歌词里如果有了这些,算不算小资产阶级情调呢?我们的歌儿为什么不能表达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内心呢?”这些问题应该说是触及了“中国革命文学与苏联革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之间的差距”这样的重要课题的。在这样的问题的后面,显然有政治的因素,又何尝没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在中国文化史上,“文以载道”的主张历来深入人心。这样的主张在充分发挥了文艺的教育功能的同时也相应弱化了文艺的审美功能,已是今天学界的一般常识。“红色经典”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红色经典”中相当普遍存在着的主要正面人物形象普遍比较单薄,常常不如“中间人物”那么血肉丰满、性格生动)显然与这样的传统影响有关。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红色经典”的文化学、语言学、叙事学研究,等等,也有待深入地展开。一部分作家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熟悉在他们的创作中打下了鲜明的烙印。例如《林海雪原》的作者对于《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说岳全传》的熟悉使《林海雪原》也富有了侠义文化的气息,杨子荣打虎上山那一段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著名传奇(参见《关于(林海雪原)>,《林海雪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98页)。《红旗谱》的作者也谈到过他学习中国小说的传统手法,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的体会(详见《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作家谈创作经验》,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还有,作家们成功渲染出的特定地域文化氛围的笔墨(从民俗描写到方言的运用)也使“红色经典”具有了地域文化的鲜明亮色。例如《创业史》中的关中平原气息,《红旗谱》中的燕赵民俗描写,《暴风骤雨》和《林海雪原》中的东北民风描写,《山乡巨变》中的湖南山乡氛围,等等……这些,又都使得中国的“红色经典”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富有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与外国的“红色经典”判然区别了开来。这样,“红色经典”的中国特色就成为了有待于进一步系统、深入展开的研究课题。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红色经典”的发生学探微

张志忠

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之间的“红色经典”,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个中种种缘由,当因时代而起;引发不同评价,也是正常现象。这里试从“红色经典”的创作发生学角度略作探讨。“红色经典”创作发生学涉及到了“红色经典”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和作家心态的问题,以及由此生发

"红色经典"与我们的时代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樊星, FAN Xing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07,34(4)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4条)

1. 何延锋 解析红色经典[期刊论文]-中国电视2005(3)

2. 刘玉凯 "红色经典"与时代精神[期刊论文]-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3)

3. 余伯流 传承革命精神的艺术瑰宝——略论中国红歌的历史轨迹及其深远影响[期刊论文]-声屏世界2008(2)

4. 红色经典之——铁道游击队[期刊论文]-模型世界2008(7)

引证文献(1条)

1.魏家文.赵念 当代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的接受和传播现状调研[期刊论文]-教育文化论坛 2013(6)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dxxb-zxsh200704016.aspx


相关文章

  • 传承·重构·再造:"红色经典"电影简论
  • 作者:张宗伟 当代电影 2011年10期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由官方.民间和学界的多年言说,"红色经典"作为"事件性话语"逐渐浮出水面.进入新世纪,"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热潮将其凸显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话语存在,引发了资本市场.知识精英阶 ...

  • 红色经典在新时期山东精神建设中的应用
  • 红色经典在新时期山东精神建设中的应用 李 军 杜啸尘 李洪星 在新时期山东精神建设过程中,山东省委.省政府首先进行理论架构,然后举行理论学习与讨论,树立行业模范带头人,宣传历史上的山东优秀儿女事迹,选编反映山东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读物,拍摄与录制反映山东精神的专题片,出版各类山东文艺作品等等,这些举措与 ...

  • 谈[创业史]革命叙事的经典化
  • 摘 要:本文阐述了<创业史>革命叙事经典化的过程.认为柳青在"十七年"的政治环境中,对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适当妥协的同时,形成了一种民族的政治想象. 关键词:<创业史> 经典 叙事主体 革命叙事 "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包孕性的转折 ...

  • 理性看待红色文化热
  • 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色文化曾经是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进入21世纪,红色文化再一次热了起来,红色旅游.红色经典.红歌会等含有革命年代独特内涵的红色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特别是借着庆祝中 ...

  • "翻滚吧!红色精神"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
  • 一、 活动前言中国共产党成立9*周年,这是全体共产党员的盛大节日,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国后经济政治建设中所展现的红色精神再次吸引人们眼球。而如何赋予红色精神时代意义,使其继续引领中国人民继续前进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摆上了时代舞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借着学院组织的“薪传 ...

  • 红色革命的经典
  • 摘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根据同名电影改编并于1969年9月在北京首演.舞剧中,<娘子军连连歌>与<万泉河水清又清>两首合唱曲不仅打破舞剧音乐的陈旧风格,创造了新型的音乐形式,更是在表达人物内心细腻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剧是在"破旧立新" ...

  • 论红色经典小说对中国传统叙事模式的借鉴
  • 论红色经典小说对中国传统叙事模式的借鉴 摘要:建国后的红色经典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模仿.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方法,因而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群.如果从"为父复仇"."神妖斗法"."才子佳人"这三个叙事模式分析红色经典小说,即可基本揭示出红色经典 ...

  • 红色经典_演讲稿
  • 品红色经典,壮爱国情怀 她高山巍峨,风光秀美:她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她是昂首高吭的雄鸡--打破拂晓的沉默: 她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她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出神州的风采!她,就是中国--我敬爱的祖国! 然而,历史不能忘记!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是怎样从一头任人欺侮的亚洲睡 ...

  • 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消费主义批判
  • 作者:王清清 中国电视 2008年02期 电视剧艺术因其审美特质和独有的大众传播特性,在当代中国的艺术消费过程中起到了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作用.作为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它不但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审美风尚,体现了大众的审美趣味,也表征了现时文化的审美品格.但毋庸置疑的是,正是由于电视剧艺术的 ...

  • "红歌传唱"在大学生合唱团的开展及其影响
  • [摘要]红歌是一种精神,一个社会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可以使人们把内心的高尚.健康.积极的情绪表达出来.红歌之所以能够传唱几十年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本身所固有的优势和特点.本文旨在通过红歌的优势和特点来寻找"红歌传唱"在大学生合唱团的开展方式及在大学生合唱团开展"红歌传唱&q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