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转移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摘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推进产业转移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是转出区的推力、目标区的拉力与接纳能力及转移通道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国家层面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并加大宏观政策引导力度;在区域层面,要根据中西部不同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承接能力和承接水平,在中部地区实施“产业对接”策略,在西部地区实施“产业承接”策略。并寻求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产业转移的最佳模式和合理路径;在企业层面,要对不同转移状态、不同转移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转移策略。   关键词:产业转移;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1-0098-0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推进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快推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扩大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规模,提升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水平,需要在评估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条件、分析区域间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寻求有力的宏观引导政策、科学的产业布局规划和有效的区域转移承接策略,探索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转移承接的最佳模式和推进路径,推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从而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以产业转移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      产业区域转移是产业转出区的推力、产业目标区的拉力与接纳能力、转移通道综合作用的结果。   转出区的推力包括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缺乏土地的扩展空间,以及远离新兴市场等。目标(转入)区的拉力包括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供应;地方政府的投资刺激政策;宽松的环境保护法规以及接近当地市场等。目标(转入)区的接纳能力也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如目标(转入)区的社会网络结构、制度环境和创新能力等,不仅影响着产业能否转移,而且影响着转移的速度。企业是否迁移,不仅取决于转出区的推力和目标(转入)区的拉力,还取决于企业转移通道的通畅与否,以及促使企业留在现有区位的阻力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涉及企业迁移所造成的固定和可变成本的损失、现有劳动就业关系的维持,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以及管理者旅行成本的增加等。显然,只有当来自转出区的推力和来自目标区的拉力足够大时,企业才会克服各种阻力进行迁移。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已发展成熟,土地存量逐年减少,部分发展比较快的开发区目前工业用地十分紧张。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东部地区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一方面,需要开拓新资源、新市场,扩大新的发展腹地,开拓区域发展新空间;另一方面,相对优势下降的传统产业与衰退产业需要向外转移。以腾出空间,有效承接跨国公司高端制造环节、研发中心、服务外包等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实现“腾笼换鸟”,从而对产业转移形成了极强的推力。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过十多年的准备,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接收能力。随着近年来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为吸引外来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的趋势: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等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如电子、机械、家电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转化;生产能力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转变为产业的整体性转移,从单纯的制造业转变为制造业、服务业和研发业的转移,转移的领域更宽、更大。      二、以产业转移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分析      目前,东中西部产业转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从东中西部各自比较优势的潜力来看,东中西部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方面,产业转移是要素流动较为高级的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无论是从宏观的国家层面、中观的区域层面还是微观的企业层面,产业转移过程中都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宏观看,增强宏观引导能力与调整产业布局的任务还很艰巨   从宏观政策看,缺乏分类指导和调控各地区发展的政策,宏观引导力度不够,中西部吸引产业转移缺乏政策优势。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差异不大,加上优惠政策区域落差小,对处于全国对外开放的末端、产业水平低的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和本已有一定积累的东部地区相比,产业发展得到的政策支持很少。   从产业布局来看,目前产业空间结构有着“东轻西重、南轻北重”特征,而资源条件则是“东缺西多、南缺北多”,比如,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水电资源主要在西南,而经济高增长区域和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生产力布局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形成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格局的主要原因。如果能源消费结构维持现有格局,2020年之前需要再建设7条大秦线以及相应的港口来运输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煤炭。   原有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亟待破题。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地区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相对充裕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要素,为充分发挥集聚经济效益,减少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主要是在东部地区,也因此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就业。但目前东部已经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甚至短缺的状况,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虽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岗位却十分缺乏。   目前。东部地区企业把在中西部投资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开采领域,而特色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东部地区的企业投资采矿的较多,在缺乏规划论证的情况下,既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对生态环境形成威胁,严重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中观看,东部存在着转移的阻力,中西部缺少拉力   从东部地区看。虽然对产业升级有所重视和行动,但对产业转移存在一定的顾虑,积极性不高。他们在看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已经很小,需要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又担心产业转走,税收将会减少,尤其担心大量产业转走,替代产业一旦跟不上。产业升级缓慢。他们对引进和发展技术、资金含量高的产业兴趣很高,但发展新产业需要高投入,而且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因此,虽说随着各项成本的上升与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的加强,依靠东部地区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的空间正逐渐被压缩;但在创新机制尚未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没有形成气候的情况下,东部地区担心旧的主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后造成产业空心化,所以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仍舍不得放弃。也因此对企业自发转移支持不够,更谈不上主动引导。   从中西部地区看,虽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愿望强烈,但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和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实实在在的差距。如从硬件上说,基础设施条件虽然改善,但因区位特殊,交通等物流成本还比较高,对发展劳动密集型特别是一些利润空间小的产业有一定约束。从软环境上说,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审批程序繁琐、政府有失诚信等问题也还较普遍地存在。从承接的策略上,中部与西部有着不同的情况;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缺少明确的定位,因而影响了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      (三)从微观看,企业的不同转移状态、不同转移类别有着不同的困境   1、不同转移状态的困境   第一,已转移的企业。较早转移到中西部的企业多是传统产业,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缺乏规模优势;由于人才缺乏,企业创新能力跟不上,产品多年一贯制,导致一些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在商务成本逐渐抬高的情况下,造成这些已转移的企业赢利空间不断缩小,生存困难。而一些有了一定积累的企业,为了拓展发展空间,急功近利地盲目走多元化扩张之路,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危机。如果这样的企业多了,会使产业转移的声誉、效果受损,对后转移企业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欲转移的企业。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有不少企业处于欲转而未转的状态。欲转而未转,自然有其自身的考虑。作为企业,决定是否向中西部转移要经过严格的比较收益分析,商务成本是其考虑的重要方面。商务成本包括生产要素成本、生产服务成本、生产交易成本等。现在的事实是,中西部的商务成本并不低,如从生产要素成本中的人力成本来看,虽然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考虑到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和可用人力资源的易获得性因素,中西部地区的人力成本并不占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的中低素质劳动力成本确实较东部低,但在缺乏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的条件下,中低素质劳动力的生产率将大打折扣。在中西部地区雇用高级员工的费用比东部地区还高,而且很难招聘到素质优秀的高层管理人员。再如从已转移企业中了解到的承接方不依法行政、不依法办事,外来企业与当地企业发生纠纷打起官司来,基本上是输多赢少等情况,也使欲转而未转的企业“望而却步”、“欲转又止”。   第三,未转移的企业。不少企业无所谓转移或不转移,其中有一部分确实无必要转移,而一部分如果有着强有力的引导,就会成为产业转移中的一员并在产业转移中获益。但就目前来看,这样的引导还很少。   2、不同行业转移的困境   各产业、各行业都有其自身特点,转移、承接主体的产业水平、资金实力、环境条件差别也很大。无论是转移还是承接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和路径,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在理论研究上缺少分类的案例研究,未能探寻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转移的最佳模式和合理路径,有关部门也缺少这方面的指导,因而影响了转移的效果,也就影响了企业产业转移的积极性,影响了产业转移速度和规模。      三、产业转移对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      要实现以产业转移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需要国家在产业布局上进行科学规划、加大宏观引导力度,又需要东、中、西部在不断营造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环境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产业转移策略,还需要针对不同转移状态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促进转移承接策略,寻求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产业转移的最佳模式和合理路径。      (一)在宏观上,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大宏观引导力度   市场是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机制,但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并不是万能的,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因此,在促进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1、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实施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不仅是企业经济行为,也是国家宏观决策行为。在推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中部、西部和东部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产业布局规划,减少产业转移的盲目性,从而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   2、要加大宏观政策引导的力度   通过宏观政策来有效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负效应、失业、区域经济不协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过度使用等问题,有效地支持和引导产业转移向区域未来的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进行,从而加速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如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沿海经济核心区加快产业升级,对东部转移到中西部的企业要给予土地、财政贴息和税收刺激等政策的支持,积极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中西部地区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以解决区域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分布之间的严重失衡状况,实现各地区工作岗位与劳动力分布的相互协调和匹配,促进其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限制并最终制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转移承接重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产业,鼓励和奖励东部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向中西部转移;要引导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提高自身自主研发的能力,催生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行业。同时,集中优势力量,对这些产业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研发能力,加速其发展。      (二)在中观上,东中西部应实施不同的转移承接策略   产业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牵涉到东部有足够大的“推力”,又牵涉到中西部有足够强的“引力”。而中部与西部又有不同的产业承接能力和承接水平,因而要采取不同的产业承接策略。   1、营造有利于产业转移的环境   对东部地区来说,要充分认识到产业转移既是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东部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继续推进率先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自觉地把东部的发展放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框架中去考虑,立足全局,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积极推动东部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和发展技术、资金含量高的产业,要加快创新机制的建设,不断加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的进程,避免产业空心化,为产业转移打造坚实的产业基础,形成对传统产业转移的强有力的“推力”。   中部和西部则要通过政府营造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形成对东部产业转移的强有力的“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取决于环境的竞争力。环境也是生产力,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增长的实现。环境状况属于典型的公共品,存在着明显的正外部性,因此必须由政府提供。H因此,政府要大力营造适宜的市场环境。不仅要完善产权制度,促进要素

的自由流动,而且要构建公正、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体系,设立有效的监督机构,保证竞争的公平性。不仅要为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交通、通讯、电力、邮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要营造良好的区域人文环境,主动承担起包括创业精神、信任和合作文化、高效的产业文化等区域人文环境的培养责任。   2、中西部实行不同的产业转移策略   中部和西部的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不同,因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策略也应不同。   中部地区从空间上说与东部相邻,从产业基础上说也与东部地区的产业梯度落差相对较小,在承接过程中,应实施“产业对接”策略,即精心地招商选资,从对资金、项目的选择开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东中部产业的相互配套,成为东部产业链中有机的一环。   西部地区与东部空间距离较远,其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和配套设施等也都与东部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产业结构相关性也不强,为此应实施“产业承接”策略,即尽可能地多承接东部产业,以此壮大西部的产业实力,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但也不能来者不拒,而要对承接项目进行谨慎的科学论证,使项目承接后不致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以“产业飞地”的形式,承接东部的产业,形成新的产业。      (三)在微观上,对不同转移状态、不同转移类别的企业要实施不同的策略   1、针对不同转移状态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促进转移承接策略   第一,对已转移到中西部的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或就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从而使转移的产业更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因此更好地巩固和扩大产业转移的成果。   第二,对欲转移的企业,根据已转移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及在对转移企业瓶颈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条件改善,增强产业转移的驱动力,扩大产业转移的规模、数量和效益。 第三,对未转移的产业,要多提供中西部产业布局、需引进的产业、引进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引导他们加入到产业转移的行列,在促进中西部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   2、寻求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产业转移的最佳模式和合理路径   各产业、行业无论是转移还是承接都有其适合自身的特点。为此,一方面,理论界要在分析不同产业、行业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的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找出不同产业、行业在转移承接中的主要矛盾和瓶颈,提供不同产业、行业转移承接的最佳模式和合理路径。有关部门也要加强调查研究,对不同产业、行业的产业转移进行因地制宜的分类指导,做好服务工作。      责任编校:史言信


相关文章

  • 产业转移,让区域发展更协调
  • "十一五"期间,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各地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与实施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也前所未有.特别是随着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东部地区的发展支撑带布局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不断涌现,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日趋清晰,沿海 ...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新挑战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来源:商会秘书处 日期:2008-1-25 10:08:40 与"改革开放"格局同步演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严格地说,我国区域经济仅有短短20几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我国的区域经济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中孕育生发而来,在全球 ...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作者:赵承 党建 2006年06期 地域广袤的中国,历来存在着区域的差别.如何根据差异,因地制宜地发展:如何缩小差距,协调平衡地前进,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胆识.在迈向"十一五"的新时期,中国的决策者们用四大经济板块,第一次勾画出区域发展的完整蓝图.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由此开启了崭新的 ...

  •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研究
  • 国际经贸 International Trade 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4500亿美元,这一比例占我国加工 经济新常态下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研究 ■ 谢早春 副教授(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长沙 410000) ◆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口额已经高达105 ...

  • 发改委推进城市群合作指导意见,智慧城市群发展将深入
  • 导读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 2.全国2800个智慧城市项目明细全文发布,万亿市场将被引爆扫描文后二维码加入项目合作 3.链接:全国最全信息惠民.智慧城市企业董事长通讯录.xlsx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地区[2015]3107号 各 ...

  • 西部大开发心得体会
  • 一.关于"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西部地区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条政策含金量很高.应该说,我们宁夏摆脱"吃饭财政"的帽子,能够自己办些大事.实事,主要依靠中央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xx年中央财政下 ...

  • 推进西部大开发若干意见
  • 国发[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努力,西部大开发取 ...

  •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 地理必修3知识点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 空间 单位,它是人们在 地 ...

  • 中国土地利用比较优势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 第23卷第7期2009年7月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Vol.23No.7Jul.,2009 中国土地利用比较优势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顾 2 湘1,,曲福田2,付光辉2 (1.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306:2.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5)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